第217章 實踐出真理
錦繡農女:小侯爺的心尖寵 作者:心心念凝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隨著天氣漸漸回暖,冬小麥到了除草施肥的時節。
老百姓對於糧食都是最上心的,豆腐坊為此停了三個下午的工,讓大夥把地裏的重活幹完,至於除草這些,家裏的老小都能幫著幹。
柳明和吳三貴兩人去了鎮上的莊子和田地巡視,柳絮則開始關注新院那邊。
土豆已經開過花了,那會兒柳絮還帶著下人們挨個兒摘了花蕾。因為前世外婆說過,要是由著它們開花,這些土豆就會長的小且少。
算了算日子,再有二十來天,這些土豆就能收獲了。這期間要注意澆水,不能積水也不能缺水。
辣椒和玉米在追過一次肥之後也長的飛快,特別是玉米,已經兩尺多高了,高的甚至有到三尺的。西瓜和豇豆也都已經爬藤了。
想著之後這些東西陸陸續續的豐收,柳絮眼睛笑成了一彎月牙。
族學裏,唐知秋對於柳家村的孩子們很是上心,雖然資質參差不齊,但這些孩子的學習氛圍比他先前念書的學校濃的多。
而且所有的孩子都沒有我是讀書人我金貴的概念,每日除了念書,習字,他們依然會幫著家裏幹農活。
他曾問過幾個有望考科舉的孩子,得到的答案居然是,“絮兒說了,咱們本就是莊戶人家,讀書是為明理,那種一讀書就覺得自己高人一等的,那叫白眼兒狼!”
話雖糙但理不糙啊,唐知秋為此深深的反省了自己,似乎,自己曾經就屬於他們說的白眼兒狼……
說這話的,是柳成傑,柳絮的隔房堂兄,她二阿爺的孫子。柳絮要是知道了,準會說他是個坑妹的貨。
這個時代,哪個讀書人不清高,也好在如今的唐知秋經曆了磨難,心性有了改變,不然她指不定被人怎麽罵呢。
唐知秋把這話拿回去學給母親和兒子聽,唐母聞言沉思了片刻,說他們都一把歲數了,還不及一個孩子想的通透。
要說唐母,自打唐知秋和村民們熟識後,知道了孟大夫這個人,當即就將人請來家裏為母親診治。
孟大夫收費可比那些醫館便宜多了,而且醫術也明顯更好,如今十來天時間,唐母氣色明顯好了不少,原本還不時咳嗽,如今和村裏的老太太們聊天半晌午,人都精精神神的。
村裏陸陸續續有人在蓋新房,銀錢富足的,就全包給朱家誠他們,稍微差一點的,就自己買材料,請村裏人幫忙蓋。
在繡坊幹活的人都知道柳絮家的茅房建的特別好,這些婦人紛紛表示自己出錢,也要給家裏建一個,幹淨整潔還方便。唯一的缺點就是有點兒費錢,不過她們樂意花這銀子。
其他人建了便跟了風,朱家誠為此又小賺了一筆。
莊子那邊的養豬場已經投入使用了,現在家裏每天都會派馬車拉著豆渣去莊子。
養豬場的管事是直接用的原本莊子的管事,是買莊子一起買過來的,柳明觀察過,人還算本分,也有幾分腦子。
請了兩個莊子上佃戶家的婦人來幫忙煮食、喂豬和打掃,每人每月給開三百文工錢。
知道東家居然拿豆渣喂豬,兩婦人心疼壞了。她們以前可是在鎮上瞧見過,這豆渣用油煎的餅,還沒一個巴掌大,一個就得一文錢呢。
可是管事說了,這是東家的意思,她們也不好多說,隻是厚著臉皮問管事要上一兩斤,回家給孩子打打牙祭。
這事管事跟柳明匯報過,柳明說了,一兩斤可以,若是起了貪心,到時候莊子可就留不下她們兩家了。
還別說,這兩婦人本來是起了點心思,但被管事敲打之後,便本分了。
也有其他佃戶來問過,柳明便說了,要豆渣可以,拿黃豆來換,一斤黃豆換兩斤豆渣,但每戶每日不超過五斤黃豆。
本隻是隨口一說,以為這些人會覺得吃虧,沒成想這些人還真樂意換……
柳明將這事和柳絮一說,柳絮眼睛都亮了,馬上將法子告訴了柳長順。
對於他們來說,豆渣就是豆腐產後廢物再利用,並不太值錢,但對於其他百姓不一樣啊。
豆渣餅能賣錢,榆陽鎮很多人都知道。以前柳家村不對外賣,如今他們願意換,那他們不也可以拿著去賣?
所以說,這天底下聰明人還是不少的。
不過也因此,豆渣每天都會被訂出去一千多斤,不過隨著大夥的越來熟練,每天的豆製品產量都在增加,相對應的,豆渣也不少。一斤黃豆出一斤半豆渣的比例,每日豆渣已經能出三千來斤。
至於工人們偶爾要點兒回去換換口味,柳長順也都大方的給了。
杏兒兄妹都進了學堂,董彬就能有更多的時間幫著柳長順了,把豆腐坊治理的井井有條的。
同時他也對柳絮這個小姑娘佩服不已,他們到柳家村來了之後才漸漸知道,柳家村,乃至他們如今的主子們能有今天,都是那個七歲小姑娘的功勞。
一個小小的人兒,僅憑母親給她講故事,她就會不停的嚐試,實踐,最後還都成功了,這是何等的聰慧。
柳絮要是知道他這麽想,恐怕隻會說一句“哥們兒,你想多了!”
她這算是站在巨人的肩上呀,華夏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呀!
也幸虧她不是一個書呆子,不然光有那些書本知識怕也不太行。感謝萬能的某娘,還有那些各種各樣的博主,實踐才能出真理不是!
臨河村的作坊正在修建中,與此同時,柳絮也讓賀叔去跟高屠夫打了招呼,收豬毛,五文錢一斤,有多少要多少。
高屠夫聞言挺驚訝的,沒想到這沒人要的豬毛到了柳家小姑娘手裏也能值錢了。雖然不多,但蚊子再小也是肉啊。
他自己殺的豬收起來不算,還讓家裏人去其他屠夫那兒收。不管怎麽,賺個菜錢還是可以的。
沒有作坊的村子,雖然遺憾,但也拿到了家禽的買賣契約,榆陽鎮掀起了一股養雞養鴨養鵝的風。
老百姓對於糧食都是最上心的,豆腐坊為此停了三個下午的工,讓大夥把地裏的重活幹完,至於除草這些,家裏的老小都能幫著幹。
柳明和吳三貴兩人去了鎮上的莊子和田地巡視,柳絮則開始關注新院那邊。
土豆已經開過花了,那會兒柳絮還帶著下人們挨個兒摘了花蕾。因為前世外婆說過,要是由著它們開花,這些土豆就會長的小且少。
算了算日子,再有二十來天,這些土豆就能收獲了。這期間要注意澆水,不能積水也不能缺水。
辣椒和玉米在追過一次肥之後也長的飛快,特別是玉米,已經兩尺多高了,高的甚至有到三尺的。西瓜和豇豆也都已經爬藤了。
想著之後這些東西陸陸續續的豐收,柳絮眼睛笑成了一彎月牙。
族學裏,唐知秋對於柳家村的孩子們很是上心,雖然資質參差不齊,但這些孩子的學習氛圍比他先前念書的學校濃的多。
而且所有的孩子都沒有我是讀書人我金貴的概念,每日除了念書,習字,他們依然會幫著家裏幹農活。
他曾問過幾個有望考科舉的孩子,得到的答案居然是,“絮兒說了,咱們本就是莊戶人家,讀書是為明理,那種一讀書就覺得自己高人一等的,那叫白眼兒狼!”
話雖糙但理不糙啊,唐知秋為此深深的反省了自己,似乎,自己曾經就屬於他們說的白眼兒狼……
說這話的,是柳成傑,柳絮的隔房堂兄,她二阿爺的孫子。柳絮要是知道了,準會說他是個坑妹的貨。
這個時代,哪個讀書人不清高,也好在如今的唐知秋經曆了磨難,心性有了改變,不然她指不定被人怎麽罵呢。
唐知秋把這話拿回去學給母親和兒子聽,唐母聞言沉思了片刻,說他們都一把歲數了,還不及一個孩子想的通透。
要說唐母,自打唐知秋和村民們熟識後,知道了孟大夫這個人,當即就將人請來家裏為母親診治。
孟大夫收費可比那些醫館便宜多了,而且醫術也明顯更好,如今十來天時間,唐母氣色明顯好了不少,原本還不時咳嗽,如今和村裏的老太太們聊天半晌午,人都精精神神的。
村裏陸陸續續有人在蓋新房,銀錢富足的,就全包給朱家誠他們,稍微差一點的,就自己買材料,請村裏人幫忙蓋。
在繡坊幹活的人都知道柳絮家的茅房建的特別好,這些婦人紛紛表示自己出錢,也要給家裏建一個,幹淨整潔還方便。唯一的缺點就是有點兒費錢,不過她們樂意花這銀子。
其他人建了便跟了風,朱家誠為此又小賺了一筆。
莊子那邊的養豬場已經投入使用了,現在家裏每天都會派馬車拉著豆渣去莊子。
養豬場的管事是直接用的原本莊子的管事,是買莊子一起買過來的,柳明觀察過,人還算本分,也有幾分腦子。
請了兩個莊子上佃戶家的婦人來幫忙煮食、喂豬和打掃,每人每月給開三百文工錢。
知道東家居然拿豆渣喂豬,兩婦人心疼壞了。她們以前可是在鎮上瞧見過,這豆渣用油煎的餅,還沒一個巴掌大,一個就得一文錢呢。
可是管事說了,這是東家的意思,她們也不好多說,隻是厚著臉皮問管事要上一兩斤,回家給孩子打打牙祭。
這事管事跟柳明匯報過,柳明說了,一兩斤可以,若是起了貪心,到時候莊子可就留不下她們兩家了。
還別說,這兩婦人本來是起了點心思,但被管事敲打之後,便本分了。
也有其他佃戶來問過,柳明便說了,要豆渣可以,拿黃豆來換,一斤黃豆換兩斤豆渣,但每戶每日不超過五斤黃豆。
本隻是隨口一說,以為這些人會覺得吃虧,沒成想這些人還真樂意換……
柳明將這事和柳絮一說,柳絮眼睛都亮了,馬上將法子告訴了柳長順。
對於他們來說,豆渣就是豆腐產後廢物再利用,並不太值錢,但對於其他百姓不一樣啊。
豆渣餅能賣錢,榆陽鎮很多人都知道。以前柳家村不對外賣,如今他們願意換,那他們不也可以拿著去賣?
所以說,這天底下聰明人還是不少的。
不過也因此,豆渣每天都會被訂出去一千多斤,不過隨著大夥的越來熟練,每天的豆製品產量都在增加,相對應的,豆渣也不少。一斤黃豆出一斤半豆渣的比例,每日豆渣已經能出三千來斤。
至於工人們偶爾要點兒回去換換口味,柳長順也都大方的給了。
杏兒兄妹都進了學堂,董彬就能有更多的時間幫著柳長順了,把豆腐坊治理的井井有條的。
同時他也對柳絮這個小姑娘佩服不已,他們到柳家村來了之後才漸漸知道,柳家村,乃至他們如今的主子們能有今天,都是那個七歲小姑娘的功勞。
一個小小的人兒,僅憑母親給她講故事,她就會不停的嚐試,實踐,最後還都成功了,這是何等的聰慧。
柳絮要是知道他這麽想,恐怕隻會說一句“哥們兒,你想多了!”
她這算是站在巨人的肩上呀,華夏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呀!
也幸虧她不是一個書呆子,不然光有那些書本知識怕也不太行。感謝萬能的某娘,還有那些各種各樣的博主,實踐才能出真理不是!
臨河村的作坊正在修建中,與此同時,柳絮也讓賀叔去跟高屠夫打了招呼,收豬毛,五文錢一斤,有多少要多少。
高屠夫聞言挺驚訝的,沒想到這沒人要的豬毛到了柳家小姑娘手裏也能值錢了。雖然不多,但蚊子再小也是肉啊。
他自己殺的豬收起來不算,還讓家裏人去其他屠夫那兒收。不管怎麽,賺個菜錢還是可以的。
沒有作坊的村子,雖然遺憾,但也拿到了家禽的買賣契約,榆陽鎮掀起了一股養雞養鴨養鵝的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