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娘姐姐上線了……


    有句俗話說得好:“三歲看大,七歲看老”。


    度娘說,古代有很多關於教育、成長和科舉製度的故事和傳說,其中就包括了“傷仲永”和“範進中舉”這兩個著名的典故。這些故事不僅反映當時社會對於人才培養和選拔的重視,同時也揭示了一些人性的弱點和社會問題。


    “傷仲永”講述了一個天才少年仲永因為父親的過度利用而失去了學習和成長的機會,最終變得平庸無奇的故事。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即使擁有天賦,如果沒有正確的引導和努力,也會逐漸失去優勢。


    相比之下,“範進中舉”則描繪了一個長期參加科舉考試的人終於在晚年中舉後卻陷入瘋狂的情景。這個故事諷刺了封建社會的科舉製度對人們思想的束縛以及對個人命運的影響。它展示了一個人為了追求功名而付出巨大代價的悲劇形象。


    總的來說,“傷仲永”和“範進中舉”都是古代文學作品中的經典案例,它們通過生動的故事向讀者傳達了深刻的道理和啟示。這些故事提醒我們要珍惜自己的才華並不斷努力,同時也要警惕崇拜權力和地位對人性的扭曲作用。此外,也讓我們反思環境對個體發展的影響,父母需要關注和改善孩子哪些方麵的問題。


    所以說,孩子怎麽就長大了?就像一棵小樹,接受雨露和陽光,慢慢長成大樹。


    老話有時候揭示一個深刻的道理——從孩子幼年時期的行為表現和性格特點,大致預測他們未來的發展方向和成就。


    通過觀察兒童早期的行為和心理特征,可以對其成年後的個性、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有一個基本的預判。當然,也提醒家長,孩子的早期教育和培養,還需要培養孩子正知正見和正心,不能有急功近利的想法,需要穩住,慢點不要緊,打好基礎是關鍵。


    人的性格和習慣,一般在年幼時形成,當然後天改變也很重要。但是,童年的影響有時貫穿孩子一生,比如,宋氏三姐妹的成長,得益於開明的父母。因此,關注並引導孩子們在這個關鍵階段的發展,幫助他們塑造積極健康的人格特質,培養良好的品德和價值觀。


    紅娘姐姐有一位老前輩,從小喜歡學習,母親雖然不識多少字,但是認為孩子是幹的正事。即使她晚上躲在被窩裏看小說,被姐妹向母親說,老母親仍然覺得,孩子那是在學習。


    在五十年代,父母沒有因為她是女孩子就讓她輟學回家幹活,而是一直供她讀書。


    老前輩考學出來,也帶動了下一代和下一代的孩子,孩子們覺得姑奶奶住樓房,蓋小薄被,孩子也想過這樣的生活。所以,子孫後代通過努力,也不想再在地裏幹活了。通過好好學習,逆襲了命運。


    人這輩子,身為一個女孩子,能遇上開明的父母和鼓勵自己的老師很重要。


    很多父母目光短淺,往往一個女孩子長大嫁人就可以了,讀那麽多書有什麽用呢?


    紅娘姐姐還有一位女同學,她的父親即使麵對村裏人的提醒,也依然讓她讀書。當然,她也不負父母厚望,考學出來以後,又反哺兄弟姐妹,讓父母安心。


    父母也是覺得,她小時候就讀書不費勁,將來能讀出來,就不用回家務農種地了。父母一輩子在地裏幹活,也不希望孩子再走他們的老路。女同學的哥哥也考大學出來了。從此,女同學和哥哥帶著父母,遠離了故土。父母也過上了城裏人的生活。一家人都改變了命運……


    有時候,有些孩子早慧,作為父母適時引導,引導的同時也要保護好孩子。比如小童星小時候太早出名,過於曝光,要麽讓孩子養成取悅和討好觀眾的性格。要麽養成目空一切的壞習慣。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還要賦予孩子“抬頭有神明,忠厚傳家遠”的理念,父母教育孩子一個關鍵的環節。


    當然“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男兒若遂平生誌,六經勤向窗前讀”古訓有道理,但是還要看孩子的資質。比如有的孩子就是學習不費勁,而有的孩子怎麽學也學不好,這跟智力有關係。比如,有的孩子是985,211畢業,但是參加工作考試,往往不一定有好成績。


    條條大路通羅馬,作為父母要給孩子底氣和鬆弛感。


    紅娘姐姐閨蜜秋華的母親,是一位識大體的老太太,她對秋華說,“考上大學就上,考不上就回家種地!”


    秋華姐妹仨都考上了理想的學校,父母沒有因為是女孩子,就不供她們上學。而且姐仨都發展的不錯,分別做了大學教師和醫務領導。


    正是因為父母給了孩子底氣,那一句,考不上又怎樣呢?大不了回家種地。


    父母就是孩子最大的底氣!


    避免孩子患得患失,出現考場上過於緊張,唯恐考不好的狀態。有些孩子上考場,一反常態,過於緊張,本來會的題,怎麽看也不會了,出現短暫空白。有些女學生,還出現高考暈場狀態。


    情緒穩定,冷靜應對,是孩子一輩子需要學習的力量。


    考場應對情緒,跟心態有關係。人這一輩子,用平和心態,應對考試,包括人生中不同的考題。


    一個孩子從小到大,不僅僅隻是課本知識的學習,還有社會實踐的學習。在學校,過考試關。工作中,過事業關。婚姻中,過感情關。社會上,還要過金錢關。


    不同的關口,有不同的課題。


    為什麽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呢?因為,一個孩子基本的內核立柱,如果不發生大的意外,孩子就沿著家庭主幹的脈絡去成長。


    當然,期間如果出現父母離婚那樣的情況,對有些孩子出現衝擊。比如,容易發生情緒不穩定,也有孩子反而是一種激將法,情況不一定。度娘顯示,父母離婚或者家中出現某些變故,對於大多數孩子學習都有些影響。


    有些父母即使離婚,為了孩子,也選擇暫時隱瞞,就為了讓孩子有個穩定的情緒參加高考。也有些父母約定,離婚不離家,什麽時候孩子結婚了,再各奔東西。


    父母既然生了孩子,就要為孩子負責。所謂父子母女一場,何嚐不是一種互相成全。


    孩子有父母的基因,所以,作為爺爺奶奶和姥姥姥爺,自然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能看到她(他)身上,自己孩子的影子。


    度娘說,孩子每七年也有一次脫胎換骨。比如,三歲之前,是一種狀態,再到七歲,又是一種狀態。上了小學,女學生學習好,男學生弱一些。但是到了初中高中,男學生優勢凸顯。


    但是,也有女學生從小到大,一直學習好,這樣的女學生自然是人中龍鳳。大凡這樣的女學生,即使到了社會上,出現三種情況,一種願意顯擺,因為從小優秀,邁入社會,但是情商又不太高,則容易迎來社會的磨礪。有的孩子越挫越勇,也有的孩子出現困惑,甚至懷疑人生。第二種情況,則就是踏踏實實做一件事的孩子,比如軍人、醫生、教師、律師、財務等千百年來的職業,在自己的領域有一技之長。這樣的孩子,往往讓父母比較放心,一般出不了大的圈。第三種情況,就是智商情商都高,無論在哪個領域,都是引領者。


    《易經》是與神明溝通的學問,當初伏羲畫出八卦就是為了“通神明之德,類萬物之情”。


    根據《易經》的陰陽理論,古人認為,白天有“日遊神”,夜晚有“夜遊神”,他們負責記錄人們的意念、言語、行為,定期向天帝匯報,然後上天根據每個人的所作所為降福或者降禍,所以說“抬頭有神明”。


    《易經》裏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善惡到頭終有報,沒聽說行惡的人是可以長久的,所以說“忠厚傳家遠”。


    “少說話,多做事”。這句老話是忠告人們說話要謹慎,病從口入,禍從口出。《易經》裏說,“括囊,無咎,慎不害也”,括囊就是紮緊袋子的口,人要是閉口就像紮口的袋子,就不會有災禍。


    《三國演義》中的“水鏡先生”司馬徽,處在亂世,為了避禍,不亂說話,別人問他,他隻說“好,好”,因此又被人稱為“好好先生”。


    他的妻子責備他:“大家有問題來問你,是認為你有見識,你應該認真答複,什麽都說好,人家會瞧不起你的!”


    水鏡先生急忙說:“夫人說的對,好,好!”


    好火不點三支煙。


    有時候,出於禮貌,需要為抽煙的人點煙。


    如果遇到很多人抽煙的場合,通常先用打火機點第一次火,待點燃兩支煙後關閉,另外打著第二次火之後,再點第三支煙;如用火柴,則點完第二支煙後會扔掉這根火柴,另取一根火柴再點第三支煙。


    這就是老話說的“好火不點三支煙”,算是“事不過三”的一個例子。


    《易經》裏有“三才”的說法:八卦(經卦)是由三爻組成,分別象征天、地、人這“三才”。


    “三才”概括了天道、地道、人道,可以代表整個宇宙,從而古人認為“三”是萬物的極限,是質量互變的界限,也是事物發展的極點,因此有了“事不過三”的講究。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這句俗語表達了一個重要觀點:兒童時期的發展對其未來成長具有深遠影響。而對於婚姻中的父母來說,如何教育孩子則蘊含著許多玄機。本文將探討這些玄機,並強調父母在孩子教育中的關鍵作用。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並非簡單地預測孩子的命運,而是提醒家長們關注孩子早期的成長環境和培養方式。這個階段正是孩子們性格、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因此,婚姻中的父母需要共同努力,為孩子創造一個溫馨、和諧的家庭氛圍。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的言傳身教至關重要。他們應該以身作則,展示出良好的品德和行為規範。例如,誠實、友善、寬容等品質都是孩子們模仿學習的榜樣。此外,父母還應注重培養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他們學會自主探索世界,不斷進步。


    除了品德和思維能力的培養,父母還要關注孩子的情感需求。給予孩子足夠的關愛與支持,幫助他們建立自信和自尊。同時,也要教會孩子如何處理情緒,提高他們的情商水平。這樣,孩子們才能更好地適應社會生活,與人相處融洽。


    教育方法上,父母要因材施教,根據孩子的個性特點製定合適的教育計劃。既要有嚴格要求,又要給孩子一定的自由空間,讓他們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成長。此外,多與孩子溝通交流,了解他們的想法和需求,也是促進親子關係的重要環節。


    婚姻裏父母教育孩子的玄機在於關注孩子早期的成長環境,通過言傳身教培養孩子的品德和能力,滿足孩子的情感需求,並因材施教。隻有這樣,才能真正幫助孩子們茁壯成長,成為有擔當、有責任感的人。


    這句老話是用來強調幼兒早教,其實完全可以用《易經》來解釋。


    由於《易經》的“三才”宇宙觀,“三”是成數,可以象征事物的成熟與完成,所以說,“三歲看大”。


    《易經》裏有“七日來複,天行也”的說法,七是天道運行的周期數,又“正月七日為人日”,正月初七是人的生日節慶,“七”可以象征人一生的時間。


    北京老話裏就有“小人燈”這個聽著像貶義,實則褒義的詞匯。字麵意思理解是一種物品或裝飾品:它可以指代一種小型的、類似人形的燈具,通常具有獨特的設計或造型,用於照明或裝飾。


    又比喻或象征:用來形容一個人雖然是小朋友,但卻有著明亮或引人注目的特質或能力,就像一盞小小的明燈一樣。


    文化或傳統中的形象:在某些特定的文化或傳統中,“小人燈”可能具有特定的寓意或象征意義。


    虛構或想象中的概念:出現在文學、影視等作品中,作為一種奇幻或神秘的元素存在。


    “小人燈”常常是誇小朋友人小鬼大,聰明伶俐,有自己的主見。也就是三歲看大的另一種形象比喻。


    七歲以後,孩子上學了,能夠在學校跟老師同學相處融洽,有組織能力和協調能力。說明這個孩子很可能具有較高的情商和人際交往能力,同時也展現出他\/她聰明、獨立思考的一麵。


    度娘說,“七歲看老”這一說法,強調了孩子在7歲時的行為習慣、學習能力、社交能力等多方麵能力逐步形成,這些能力往會對他們的未來的學習、工作和生活產生深遠的影響。


    具體來說,7歲是孩子習慣與能力初步形成的重要時期,這個時期形成的一些基本技能和態度,如學習習慣、自我管理能力等,往往能夠預示一個人未來的成就和發展方向。


    學習習慣和態度:7歲左右的孩子開始接受係統的教育,這個時期形成的學習習慣和態度會對他們的學業成績產生重要影響。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積極的學習態度有助孩子在學業上取得更好的成績,而不良的學習習慣則可能導致學習困難。


    社交能力:7歲的孩子開始形成一定的社交能力,包括與人溝通、合作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些能力對於孩子未來的社交關係和職業發展至關重要。


    自我管理能力:7歲的孩子開始形成自我管理能力,包括時間管理、情緒控製等。這些能力對於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未來的生活品質有重要影響。


    此外,7歲前孩子的智力發展也非常關鍵,研究證實,兒童在4歲前就已經獲得了50%的智力,而剩餘的30%則在7歲前獲得。因此,7歲是智力發展的重要時期。


    當然,學習是一方麵,孩子融入集體又是一方麵。品質不僅有助於孩子在學業,孩子們格局大,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與他人建立良好的關係,在未來的生活中行穩致遠……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紅娘啼笑因緣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閃蝶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閃蝶並收藏紅娘啼笑因緣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