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3章 拐杖的作用
投胎出了bug,關我什麽事兒 作者:咖啡就蒜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小先生來了,我倒是沒事可做了。”
保姆喬阿姨衝正在給院子裏花壇砌著擋土牆的李樂笑道。
“嗨,這種力氣活,還得年輕人來,您也幹不了不是?”
“說說好長時間了,從這邊塌掉一點,變成了一大塊,本來還說上街角找個民工來弄。”
“就幾塊磚的事情,花那冤枉錢。”
李樂右手拿著瓦刀,照著左手上的磚頭“鐺鐺”敲了幾下,從小桶裏舀出點水泥,甩在已經砌成弧形的擋土牆中間的缺口上,磚頭朝缺口一壓,瓦刀磕了磕。
“奶,看看,怎麽樣。”李樂再用瓦刀一刮,把溢出來的水泥撇了去。
一邊笑盈盈的張稚琇看了,點點頭,“手藝不錯,嚴絲合縫。”
“那是,我還會墁磚呢。”
“墁磚?”
“昂,院子鋪地那種墁磚,跟大泉哥學的。”
喬阿姨聽了,覺得稀罕,“你這是寫文章的手。”
“嗨,筆拿得,鐵鍬瓦刀就拿得。這有什麽?”
看到李樂浸濕的後背,腦門上的亮晶晶的汗珠,張稚琇招呼道,“李樂,趕緊去洗洗,涼快涼快,東西就先扔這兒。”
“哎,就兩下,我掃掃就得。”
“不用,趕緊進去。空調給開開了。”
“小先生,你和二小姐進去吧。我來弄,我來弄。”喬阿姨不由分說的從李樂手裏搶過掃帚。
“阿娣,你也別弄了,進來一起喝酸梅湯。”
喬阿娣,就是家裏的保姆。六十多歲,個子不高,胖乎乎,手腳勤快,燒的一手好家常菜。
李樂原以為就是個鍾點工,不過聽她自己說起來,倒是明白和老太太的關係。
解放前滬海的保姆,又稱娘姨,曆史遠要悠長過紡織女工和有“湖絲阿姐”,算是最早形式的職業女性。
她們是自由身,有月薪,自食其力。除了解決一日三餐,還能有餘錢贍養家裏老小,有的掙得比自家老公還要多。
已婚的,東家一般加個姓氏稱呼,如王媽,張媽之類。未婚的叫小大姐,多是跟著有做保姆女傭的長輩從老家出來做活。
長輩娘姨給東家引薦,帶徒弟一般學規矩,打下手。幾年以後,長輩娘姨告老還鄉,這些小大姐也就接了班,繼續在東家做工。
大戶人家裏,待遇好,條件好,用娘姨管家傭人這些,講究都是世襲,知根知底。
滬海人稱這叫“養家個”,娘姨即使是告老還鄉,東家還會得定期給寄生活費,算是退休金,一直到去世。
去世時,東家還得派家裏的晚輩去娘姨家送終。
都說滬海人情淡薄,但這種,老滬海時期的人情世故,卻一點不少。
喬阿娣的外婆,母親就在張家做了一輩子的娘姨。自己也從小大姐開始做,隻不過解放後,新社會,被街道安排去了食品廠做工。
不過退休後又回了張稚琇身邊,依舊按著老稱呼,叫老太太“二小姐”。
這幾天見住在這兒的李樂,每天不是讀書就是寫文章,又聽到二小姐說這孫子是燕大的學生,“小先生”順嘴就叫了出來。
再加上性子和善,會做菜也能擺弄家務,更重要是長得“老登樣額”的李樂,倒是比對郭鏗來的更親切。
兩老一少,這幾天在小院裏,輕鬆愜意。
李樂似乎又找到一個讀書的好地方。
和燕京王世襄老爺子那裏都是古籍舊藏,還有長安付清梅的書房裏,各種軍事地圖、作戰手冊訓練大綱和情報分析之類的不同。張稚琇那間碩大的,整牆整牆的書架上,滿滿塞進去的,都是硬皮厚本的近現代和外文的書籍雜誌。
三幾年的《time》這裏有,印著商務印書館的一九一九年日期的《愛彌兒》這裏有,全英文的《莎士比亞》,全德文的《普魯士法典》,還有原版的《新青年》、《每周評論》。
李樂甚至在這裏發現了周先生簽名題字的《呐喊》和《彷徨》。
似乎從書架上拿出哪一本打開來,都帶著時代的氣息。
李樂像是進了米缸的老鼠,幾天裏除了晨練,基本沒出過院門,把時間都泡在了占據二樓一半麵積的書房裏。
張稚琇倒是覺得李樂這種做法有些囫圇吞棗,斟酌著寫了個書單給李樂,交待道,“書在這裏,飛不了,慢慢看,國外有國外的線頭,國內由國內的脈絡,眉毛胡子一把抓可不行。”
“看不完就帶走看,以後還都是你們的。”
老太太又見到李樂拿著牛津詞典看全英文書籍,聽到念出的口音,覺得不好,手把手的給李樂糾正發音和認單詞,而且,李樂又多了門學的東西,德語。
“哲學類,社會學類的書籍,好多都是德文,翻譯過來的,不說十成原意少了兩成,就是裏麵的一些俚語用詞,都變了味道。”
“就像這個,馬先生對五個階段理論的闡述和探討,原版和譯版之間差異......”
李樂學的虛心,老太太教的也高興。
中間郭鏗來過兩次找李樂,都被李樂給推了回去,搞得郭鏗有些抱怨,這些書就那麽有意思?
不過,李樂也見識到了張稚琇的與時俱進,書房裏那個能電話線撥號上網的電腦,每每看到老太太戴著花鏡,打字比自己還溜,就覺得驚奇。
“這有什麽,不就是以前的打字機布局調整了一下。”
“啊,您這年齡,有幾個用過那玩意兒的。”
“小伎倆,多學學沒壞處。哎,這個腦袋暗下去了,是不是說下線了?”
老太太指著扣扣界麵裏一個大胡子頭像,問道。
“啊,是。”
“正聊得開心呢,掃興。哎,這個姑娘,應該是個姑娘,上線了......文筆不錯,比你那幹巴巴,硬邦邦的好得多。”
李樂雙手撐桌,兩眼望天,心道,你們天天網上衝浪,聊天,能知道對麵和你侃大山的,是個生在民國十二年的老太太?
。。。。。。
洗手間洗了個澡出來,喬阿姨遞給李樂一碗正兒八經用烏梅烏棗陳皮甘草熬的酸梅湯,帶著星星點點桂花,冰冰涼涼一口悶下去,暑氣全消。
“喬阿姨,您這煮糖水的手藝真棒。”李樂順手點讚。
“想學就教你,看你也喜歡鑽廚房研究吃喝,中午弄得肉夾饃,以前沒吃過,好吃的來,咬舌頭。”
“我這也不正宗,就是個形,味道還是不一樣。”
“噢喲,這都蠻靈格啦。”
轉過身,瞧見張稚琇正坐在沙發上,端著小碗,一點點品著。
“奶,回頭給我說說,杜老板當年?”
“說那個作甚,都是些青頭巨,十裏洋場,從不缺流氓大亨,風雲人物,不去港,也會往耳朵裏鑽。”
“那倒是。”李樂笑道。
“下午陪我出去一趟。”
“啊?”
“有幾個老盆友,約了一起吃吃茶,你跟著去幫忙當個服務員?”老太太笑道。
“曉得了。”
“換件得體的衣裳,那邊有個人很古板,要是見了牛仔t恤的,又得嘮叨,煩得很。”
日頭下去點兒,換了身白色襯衣的李樂,陪著梳起頭發,一身藍色絲綢暗花襯衫,白色長褲平底兒小皮鞋的張稚琇出了小院。
保姆喬阿姨衝正在給院子裏花壇砌著擋土牆的李樂笑道。
“嗨,這種力氣活,還得年輕人來,您也幹不了不是?”
“說說好長時間了,從這邊塌掉一點,變成了一大塊,本來還說上街角找個民工來弄。”
“就幾塊磚的事情,花那冤枉錢。”
李樂右手拿著瓦刀,照著左手上的磚頭“鐺鐺”敲了幾下,從小桶裏舀出點水泥,甩在已經砌成弧形的擋土牆中間的缺口上,磚頭朝缺口一壓,瓦刀磕了磕。
“奶,看看,怎麽樣。”李樂再用瓦刀一刮,把溢出來的水泥撇了去。
一邊笑盈盈的張稚琇看了,點點頭,“手藝不錯,嚴絲合縫。”
“那是,我還會墁磚呢。”
“墁磚?”
“昂,院子鋪地那種墁磚,跟大泉哥學的。”
喬阿姨聽了,覺得稀罕,“你這是寫文章的手。”
“嗨,筆拿得,鐵鍬瓦刀就拿得。這有什麽?”
看到李樂浸濕的後背,腦門上的亮晶晶的汗珠,張稚琇招呼道,“李樂,趕緊去洗洗,涼快涼快,東西就先扔這兒。”
“哎,就兩下,我掃掃就得。”
“不用,趕緊進去。空調給開開了。”
“小先生,你和二小姐進去吧。我來弄,我來弄。”喬阿姨不由分說的從李樂手裏搶過掃帚。
“阿娣,你也別弄了,進來一起喝酸梅湯。”
喬阿娣,就是家裏的保姆。六十多歲,個子不高,胖乎乎,手腳勤快,燒的一手好家常菜。
李樂原以為就是個鍾點工,不過聽她自己說起來,倒是明白和老太太的關係。
解放前滬海的保姆,又稱娘姨,曆史遠要悠長過紡織女工和有“湖絲阿姐”,算是最早形式的職業女性。
她們是自由身,有月薪,自食其力。除了解決一日三餐,還能有餘錢贍養家裏老小,有的掙得比自家老公還要多。
已婚的,東家一般加個姓氏稱呼,如王媽,張媽之類。未婚的叫小大姐,多是跟著有做保姆女傭的長輩從老家出來做活。
長輩娘姨給東家引薦,帶徒弟一般學規矩,打下手。幾年以後,長輩娘姨告老還鄉,這些小大姐也就接了班,繼續在東家做工。
大戶人家裏,待遇好,條件好,用娘姨管家傭人這些,講究都是世襲,知根知底。
滬海人稱這叫“養家個”,娘姨即使是告老還鄉,東家還會得定期給寄生活費,算是退休金,一直到去世。
去世時,東家還得派家裏的晚輩去娘姨家送終。
都說滬海人情淡薄,但這種,老滬海時期的人情世故,卻一點不少。
喬阿娣的外婆,母親就在張家做了一輩子的娘姨。自己也從小大姐開始做,隻不過解放後,新社會,被街道安排去了食品廠做工。
不過退休後又回了張稚琇身邊,依舊按著老稱呼,叫老太太“二小姐”。
這幾天見住在這兒的李樂,每天不是讀書就是寫文章,又聽到二小姐說這孫子是燕大的學生,“小先生”順嘴就叫了出來。
再加上性子和善,會做菜也能擺弄家務,更重要是長得“老登樣額”的李樂,倒是比對郭鏗來的更親切。
兩老一少,這幾天在小院裏,輕鬆愜意。
李樂似乎又找到一個讀書的好地方。
和燕京王世襄老爺子那裏都是古籍舊藏,還有長安付清梅的書房裏,各種軍事地圖、作戰手冊訓練大綱和情報分析之類的不同。張稚琇那間碩大的,整牆整牆的書架上,滿滿塞進去的,都是硬皮厚本的近現代和外文的書籍雜誌。
三幾年的《time》這裏有,印著商務印書館的一九一九年日期的《愛彌兒》這裏有,全英文的《莎士比亞》,全德文的《普魯士法典》,還有原版的《新青年》、《每周評論》。
李樂甚至在這裏發現了周先生簽名題字的《呐喊》和《彷徨》。
似乎從書架上拿出哪一本打開來,都帶著時代的氣息。
李樂像是進了米缸的老鼠,幾天裏除了晨練,基本沒出過院門,把時間都泡在了占據二樓一半麵積的書房裏。
張稚琇倒是覺得李樂這種做法有些囫圇吞棗,斟酌著寫了個書單給李樂,交待道,“書在這裏,飛不了,慢慢看,國外有國外的線頭,國內由國內的脈絡,眉毛胡子一把抓可不行。”
“看不完就帶走看,以後還都是你們的。”
老太太又見到李樂拿著牛津詞典看全英文書籍,聽到念出的口音,覺得不好,手把手的給李樂糾正發音和認單詞,而且,李樂又多了門學的東西,德語。
“哲學類,社會學類的書籍,好多都是德文,翻譯過來的,不說十成原意少了兩成,就是裏麵的一些俚語用詞,都變了味道。”
“就像這個,馬先生對五個階段理論的闡述和探討,原版和譯版之間差異......”
李樂學的虛心,老太太教的也高興。
中間郭鏗來過兩次找李樂,都被李樂給推了回去,搞得郭鏗有些抱怨,這些書就那麽有意思?
不過,李樂也見識到了張稚琇的與時俱進,書房裏那個能電話線撥號上網的電腦,每每看到老太太戴著花鏡,打字比自己還溜,就覺得驚奇。
“這有什麽,不就是以前的打字機布局調整了一下。”
“啊,您這年齡,有幾個用過那玩意兒的。”
“小伎倆,多學學沒壞處。哎,這個腦袋暗下去了,是不是說下線了?”
老太太指著扣扣界麵裏一個大胡子頭像,問道。
“啊,是。”
“正聊得開心呢,掃興。哎,這個姑娘,應該是個姑娘,上線了......文筆不錯,比你那幹巴巴,硬邦邦的好得多。”
李樂雙手撐桌,兩眼望天,心道,你們天天網上衝浪,聊天,能知道對麵和你侃大山的,是個生在民國十二年的老太太?
。。。。。。
洗手間洗了個澡出來,喬阿姨遞給李樂一碗正兒八經用烏梅烏棗陳皮甘草熬的酸梅湯,帶著星星點點桂花,冰冰涼涼一口悶下去,暑氣全消。
“喬阿姨,您這煮糖水的手藝真棒。”李樂順手點讚。
“想學就教你,看你也喜歡鑽廚房研究吃喝,中午弄得肉夾饃,以前沒吃過,好吃的來,咬舌頭。”
“我這也不正宗,就是個形,味道還是不一樣。”
“噢喲,這都蠻靈格啦。”
轉過身,瞧見張稚琇正坐在沙發上,端著小碗,一點點品著。
“奶,回頭給我說說,杜老板當年?”
“說那個作甚,都是些青頭巨,十裏洋場,從不缺流氓大亨,風雲人物,不去港,也會往耳朵裏鑽。”
“那倒是。”李樂笑道。
“下午陪我出去一趟。”
“啊?”
“有幾個老盆友,約了一起吃吃茶,你跟著去幫忙當個服務員?”老太太笑道。
“曉得了。”
“換件得體的衣裳,那邊有個人很古板,要是見了牛仔t恤的,又得嘮叨,煩得很。”
日頭下去點兒,換了身白色襯衣的李樂,陪著梳起頭發,一身藍色絲綢暗花襯衫,白色長褲平底兒小皮鞋的張稚琇出了小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