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何故變節
嫡女被家人苛待後,全員跪求原諒 作者:樊溪可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紅牆碧瓦,雄偉莊嚴。
入夜之後,帝盛宮依舊燈燭輝煌。
顧孟禎傳召議事。
龍椅之下,入座之臣,是方之玄和寧奉哲。
屏退左右之後,顧孟禎首先問於方之玄。
“先前,朕讓你說和親家,成效如何?”
方之玄低了一分眼眸,謙卑順從,恭敬回應。
“回稟皇兄,寧國公因舊年朝局,而心向璃王,不易說動。”
“寧夫人與宸王貌合神離,或許有間可乘。”
“臣弟謀劃,利用寧雲溪,取信三女婿寧暄楓,已經略有成效。”
“以臣弟之見,寧夫人愛子心切,由三女婿動其心誌,最合適不過了。”
寧奉哲知其身份,也聽得懂他的話中之意,隨即嘴角,薄出一抹不屑。
顧孟禎心滿意足,笑眸注視方之玄。
“謀算寧三女,談何容易?”
“賢弟知難而進,實在辛苦,即便沒有成效,朕也能理解。”
說罷轉眸,繼而問於寧奉哲。
“勸說寧三女回歸之事,進展如何了?”
寧奉哲儼然低眉,不失一分該有的禮數。
“回稟父皇,此事已然絕無可能。”
“以兒臣之見,未免後患無窮,必須盡快根除,方為上策。”
方之玄提出異議,順勢離間。
“根除了她,誰來根治皇兄的舊疾?”
“難道轉而去請帝瑾王?”
“奉哲說得輕巧,卻絲毫不考慮皇兄的病痛,這便是身為人子的孝順之心麽?”
顧孟禎微微蹙眉。
寧奉哲見狀,急忙解釋。
“父皇明鑒,並非兒臣懶怠、不願勸說,兒臣幾乎費盡心思,寧雲溪就是不為所動。”
“實在沒了辦法,兒臣這才進言,請父皇永除後患。”
方之玄揚起一邊的眉梢,談言微中。
“果真是費盡心思嗎?”
“天下誰不知道,你和寧雲溪相處融洽,二十多年來,從未有過爭執。”
“之前,寧雲溪歸附皇兄,亦是追隨於你之故。”
“有你在,她怎會變節?”
寧奉哲氣惱於心,不甘示弱。
“她何故變節,皇叔心中最清楚,不是嗎?”
方之玄理所當然地矢口否認。
“何出此言?”
“我與她非親非故,幾乎無有往來。倒是你,一個屋簷下,朝夕相處,陪著她一起長大。”
“我是局外之人,哪及你了解她?”
寧奉哲漠然凝視,眸色如刀,無比銳利。
“皇叔真是局外之人麽?”
“書信之計,是誰在暗中保護寧雲溪?”
顧孟禎疑起眉心,龍眸深邃。
“此話何意?”
寧奉哲既知真相,自然揭發。
起身離座,雙膝而跪。
“啟稟父皇,兒臣已然知曉,皇叔與寧雲溪是舅甥關係!”
“事關方仁舒姐弟陰謀,更涉及父皇的安危,因而,兒臣等不到查明一切,便要提前上奏。”
“兒臣早年便已稟明,寧雲溪是抱養之女,身世不明。”
“而今知曉,原來她就是方仁舒失蹤多年的女兒。”
“先前,母親搜證,已是人證物證俱全,足以證實皇叔就是方之玄。”
“父皇不覺得,他與寧雲溪,若有幾分相像嗎?”
“反之,那位聲稱自己是方之玄的人,與方仁舒、寧雲溪並無半分形似。”
“書信之計,究竟是我母親刻意指點迷津,還是皇叔暗中阻撓?”
“父皇福慧聖明,其中蹊蹺,不想而知。”
“當年方族滅門,是罪有應得。然而,於寧雲溪而言,卻是不解之仇、不共戴天。”
“她驟然性情大改,完全聽不進兒臣之言,正是因為得知身世。”
“所以,任憑兒臣唇焦舌幹,亦是徒勞無功。”
顧孟禎聽到了重點,立即疑心。
“魚目混珠之計,你果真參與其中?”
“當時,你真的在偏殿?”
“還是說,這些都是從穆蓉那裏聽說的?”
“朕已有口諭,此事不許外傳,她怎敢違抗?”
寧奉哲很快尋了借口。
“兒臣未曾參與,母親亦沒有多言。”
“之所以知曉,皆因兒臣關心父皇安危,所以偷聽了母親的自言自語。”
顧孟禎暫且信之,轉回話題。
“如你所言,事有蹊蹺。”
“但你皇叔的疤痕,朕已經確認無疑,他怎麽可能是方之玄?”
“難道方之玄,於相同之處,也有一道傷疤?”
“這未免太過湊巧了吧?”
方之玄亦是起身,鄭重叩拜,行了大禮。
“臣弟以為,奉哲之言,自相矛盾,請皇兄細想。”
“宸王府大火之後,皇兄便有旨意,命奉哲勸說寧雲溪。”
“依奉哲所說,當時,寧雲溪已知身世,因而變節,並且完全聽不進他的勸告。”
“可是,在那之後,她為寧夫人求情,因此與帝瑾王有了嫌隙,險些傷了自己的性命,該作何解釋?”
“她不是早已變節了嗎?”
“寧雲溪以家人為重,人所共知。由此可見,即便轉投帝瑾王,她心中重視,還是寧家人。既如此,又怎會聽不進奉哲的勸告?”
“另外,方仁舒之女,更是無稽之談。”
“方族滅門,寧夫人參與其中,獻計獻策、身先士眾,她若真是方仁舒之女,怎願舍命相救?”
顧孟禎靜聽細想,沉色點頭。
“言之有理。”
“方仁舒的樣貌,朕實在記不清了。”
“不過寧雲溪與你,確實有幾分相像。”
方之玄眸色從容,沒有一絲波瀾。
“天下相像者,不計其數,卻非相似之人,皆有親緣關係。”
“皇兄見諒,情勢所迫,臣弟有一事,不得不諫!”
“臣弟合理懷疑,寧雲溪變節,另有隱情。”
“表麵看來,她是因為離心宸王、與之分道揚鑣,所以轉投帝瑾王;實際原因,大有可能是奉哲變節,並告知於她,不許繼續輔佐皇兄!”
“其中根據,臣弟細細分析,請皇兄一聽。”
“魚目混珠之計,寧夫人看似襄助帝瑾王,安排線人蟄伏皇兄身邊,其實是利用帝瑾王之計,順勢謀奪莊府之財。”
“寧夫人實際心向,依舊是宸王。”
“她收到了一些子虛烏有的消息,以為一半國庫,暗存莊府之中,便企圖吞並。”
“圖謀國庫,無疑是在與皇兄作對。”
“眾所周知,奉哲母子的關係一向親睦,加之懿貴妃,收了宸王為養子。”
“另有,臣弟離京尋醫問藥,亦是奉哲建議的,豈非調虎離山?不難想到,圖謀國庫,他必定參與其中。”
“臣弟大膽猜測,宸王與寧雲溪舉案齊眉,並未離心。假意和離,隻是取信帝瑾王的手段。”
“他們兄妹,一人一邊。寧雲溪伺機行刺帝瑾王,奉哲則負責對付皇兄。”
“璃王因為舊事離京,尚不能歸。一旦朝局落定,長子璃王不在,順水推舟,自然而然由次子宸王繼位。”
“臣弟尋來的郎中,正好與杏林堂有關,皇兄不覺蹊蹺嗎?”
“借帝瑾王之名,謀害皇兄,順勢令帝瑾王背上負義的罵名,盡失民心。最後,誰能坐收漁翁之利?”
“奉哲平時藏巧守拙,實際智謀無雙,皇兄是知道的。”
“以他的謀算,是否足以撼動朝局,臣弟愚鈍不知,皇兄自有定奪!”
入夜之後,帝盛宮依舊燈燭輝煌。
顧孟禎傳召議事。
龍椅之下,入座之臣,是方之玄和寧奉哲。
屏退左右之後,顧孟禎首先問於方之玄。
“先前,朕讓你說和親家,成效如何?”
方之玄低了一分眼眸,謙卑順從,恭敬回應。
“回稟皇兄,寧國公因舊年朝局,而心向璃王,不易說動。”
“寧夫人與宸王貌合神離,或許有間可乘。”
“臣弟謀劃,利用寧雲溪,取信三女婿寧暄楓,已經略有成效。”
“以臣弟之見,寧夫人愛子心切,由三女婿動其心誌,最合適不過了。”
寧奉哲知其身份,也聽得懂他的話中之意,隨即嘴角,薄出一抹不屑。
顧孟禎心滿意足,笑眸注視方之玄。
“謀算寧三女,談何容易?”
“賢弟知難而進,實在辛苦,即便沒有成效,朕也能理解。”
說罷轉眸,繼而問於寧奉哲。
“勸說寧三女回歸之事,進展如何了?”
寧奉哲儼然低眉,不失一分該有的禮數。
“回稟父皇,此事已然絕無可能。”
“以兒臣之見,未免後患無窮,必須盡快根除,方為上策。”
方之玄提出異議,順勢離間。
“根除了她,誰來根治皇兄的舊疾?”
“難道轉而去請帝瑾王?”
“奉哲說得輕巧,卻絲毫不考慮皇兄的病痛,這便是身為人子的孝順之心麽?”
顧孟禎微微蹙眉。
寧奉哲見狀,急忙解釋。
“父皇明鑒,並非兒臣懶怠、不願勸說,兒臣幾乎費盡心思,寧雲溪就是不為所動。”
“實在沒了辦法,兒臣這才進言,請父皇永除後患。”
方之玄揚起一邊的眉梢,談言微中。
“果真是費盡心思嗎?”
“天下誰不知道,你和寧雲溪相處融洽,二十多年來,從未有過爭執。”
“之前,寧雲溪歸附皇兄,亦是追隨於你之故。”
“有你在,她怎會變節?”
寧奉哲氣惱於心,不甘示弱。
“她何故變節,皇叔心中最清楚,不是嗎?”
方之玄理所當然地矢口否認。
“何出此言?”
“我與她非親非故,幾乎無有往來。倒是你,一個屋簷下,朝夕相處,陪著她一起長大。”
“我是局外之人,哪及你了解她?”
寧奉哲漠然凝視,眸色如刀,無比銳利。
“皇叔真是局外之人麽?”
“書信之計,是誰在暗中保護寧雲溪?”
顧孟禎疑起眉心,龍眸深邃。
“此話何意?”
寧奉哲既知真相,自然揭發。
起身離座,雙膝而跪。
“啟稟父皇,兒臣已然知曉,皇叔與寧雲溪是舅甥關係!”
“事關方仁舒姐弟陰謀,更涉及父皇的安危,因而,兒臣等不到查明一切,便要提前上奏。”
“兒臣早年便已稟明,寧雲溪是抱養之女,身世不明。”
“而今知曉,原來她就是方仁舒失蹤多年的女兒。”
“先前,母親搜證,已是人證物證俱全,足以證實皇叔就是方之玄。”
“父皇不覺得,他與寧雲溪,若有幾分相像嗎?”
“反之,那位聲稱自己是方之玄的人,與方仁舒、寧雲溪並無半分形似。”
“書信之計,究竟是我母親刻意指點迷津,還是皇叔暗中阻撓?”
“父皇福慧聖明,其中蹊蹺,不想而知。”
“當年方族滅門,是罪有應得。然而,於寧雲溪而言,卻是不解之仇、不共戴天。”
“她驟然性情大改,完全聽不進兒臣之言,正是因為得知身世。”
“所以,任憑兒臣唇焦舌幹,亦是徒勞無功。”
顧孟禎聽到了重點,立即疑心。
“魚目混珠之計,你果真參與其中?”
“當時,你真的在偏殿?”
“還是說,這些都是從穆蓉那裏聽說的?”
“朕已有口諭,此事不許外傳,她怎敢違抗?”
寧奉哲很快尋了借口。
“兒臣未曾參與,母親亦沒有多言。”
“之所以知曉,皆因兒臣關心父皇安危,所以偷聽了母親的自言自語。”
顧孟禎暫且信之,轉回話題。
“如你所言,事有蹊蹺。”
“但你皇叔的疤痕,朕已經確認無疑,他怎麽可能是方之玄?”
“難道方之玄,於相同之處,也有一道傷疤?”
“這未免太過湊巧了吧?”
方之玄亦是起身,鄭重叩拜,行了大禮。
“臣弟以為,奉哲之言,自相矛盾,請皇兄細想。”
“宸王府大火之後,皇兄便有旨意,命奉哲勸說寧雲溪。”
“依奉哲所說,當時,寧雲溪已知身世,因而變節,並且完全聽不進他的勸告。”
“可是,在那之後,她為寧夫人求情,因此與帝瑾王有了嫌隙,險些傷了自己的性命,該作何解釋?”
“她不是早已變節了嗎?”
“寧雲溪以家人為重,人所共知。由此可見,即便轉投帝瑾王,她心中重視,還是寧家人。既如此,又怎會聽不進奉哲的勸告?”
“另外,方仁舒之女,更是無稽之談。”
“方族滅門,寧夫人參與其中,獻計獻策、身先士眾,她若真是方仁舒之女,怎願舍命相救?”
顧孟禎靜聽細想,沉色點頭。
“言之有理。”
“方仁舒的樣貌,朕實在記不清了。”
“不過寧雲溪與你,確實有幾分相像。”
方之玄眸色從容,沒有一絲波瀾。
“天下相像者,不計其數,卻非相似之人,皆有親緣關係。”
“皇兄見諒,情勢所迫,臣弟有一事,不得不諫!”
“臣弟合理懷疑,寧雲溪變節,另有隱情。”
“表麵看來,她是因為離心宸王、與之分道揚鑣,所以轉投帝瑾王;實際原因,大有可能是奉哲變節,並告知於她,不許繼續輔佐皇兄!”
“其中根據,臣弟細細分析,請皇兄一聽。”
“魚目混珠之計,寧夫人看似襄助帝瑾王,安排線人蟄伏皇兄身邊,其實是利用帝瑾王之計,順勢謀奪莊府之財。”
“寧夫人實際心向,依舊是宸王。”
“她收到了一些子虛烏有的消息,以為一半國庫,暗存莊府之中,便企圖吞並。”
“圖謀國庫,無疑是在與皇兄作對。”
“眾所周知,奉哲母子的關係一向親睦,加之懿貴妃,收了宸王為養子。”
“另有,臣弟離京尋醫問藥,亦是奉哲建議的,豈非調虎離山?不難想到,圖謀國庫,他必定參與其中。”
“臣弟大膽猜測,宸王與寧雲溪舉案齊眉,並未離心。假意和離,隻是取信帝瑾王的手段。”
“他們兄妹,一人一邊。寧雲溪伺機行刺帝瑾王,奉哲則負責對付皇兄。”
“璃王因為舊事離京,尚不能歸。一旦朝局落定,長子璃王不在,順水推舟,自然而然由次子宸王繼位。”
“臣弟尋來的郎中,正好與杏林堂有關,皇兄不覺蹊蹺嗎?”
“借帝瑾王之名,謀害皇兄,順勢令帝瑾王背上負義的罵名,盡失民心。最後,誰能坐收漁翁之利?”
“奉哲平時藏巧守拙,實際智謀無雙,皇兄是知道的。”
“以他的謀算,是否足以撼動朝局,臣弟愚鈍不知,皇兄自有定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