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長度警告)
在霍特和聖殿騎士團的遠征隊長巴多羅買搞密室政治時。
與德軍一擊脫離,並發現德國已經開始包抄自己的坦克第5師,主動分散成了三個部分:
由被說服向後方轉移的巴甫洛夫,帶領尚未完成全部改造的部隊提前向維爾紐斯方向靠近;
由坦克第5師師長費奧多羅夫帶領已經完成完成改造的部隊,繼續按照原計劃向道蓋方向行軍;
最後包括薯條君帶著的“凱恩”小隊在內,由兵人們組成的數支小分隊,在前兩支部隊都攜帶了可以隨時讓兵人轉移部署的傳送節點的情況下,在本地區開展收集被打散的蘇軍“碎片”工作。
隻是三方剛一分開,轉向距離戰場最近的城鎮耶茲納斯,並準備從那裏越過涅曼河進入立陶宛西南部收集蘇軍“碎片”的薯條君,就先遇到了幾乎被他遺忘的人群——立陶宛工人殲擊營,或者說是同類平民武裝。
他們是受到薯條君早已遺忘的光環技能——對立陶宛工人武裝好感度+1(第2卷第22章)影響,準備靠近剛才激烈交火的戰場附近看看情況的,蘇德戰場上最早的遊擊隊組織。
而這支由一位女性戰士帶領,像所有自帶本地人buff的武裝一樣,可以從不知道哪裏冒出來的遊擊小組。
一出現就把包括薯條君、“凱恩”和一眾大頭在內的小隊給嚇著了。
幸虧此時為了“凱恩”等人的感官——仍然認為薯條君是刺客庭特工——薯條君此刻不僅正保持著內務部軍官的造型。
還為了能夠更好的收集蘇軍“碎片”,穿上了自薯條旅戰鬥進入正規軍水平之後就很少穿著的政委套裝。
才成功讓遊擊小組沒有因為沒有見過的敵方裝甲單位——奇美拉裝甲車的存在。
在薯條君的戰爭直覺,無法識別這些本質為友軍的單位的誤傷操作的情況下,給薯條君送上一張久違的“飛機票”。
不過即使是這樣,在這個時空還沒有實際感受過單兵威脅的“凱恩”,還是迅速的給他在這個星球的作戰日誌中添加上了一些特殊記錄條款——危險的本地人。
而在薯條君熟練的使用薯條攻勢,與這支遊擊隊搞好關係之後。
薯條君獲得了一些,本地情況的情報:
其一是,達努托·斯達妮莉內(遊擊小組組長)所帶領的隊伍,實質是附近正準備撤離的集體農莊為了安全臨時組織的。
他們的武器和通知他們德國佬打進來了的,都是今天上午從他們集體農莊路過的“蘇軍士兵”。
這支由1940年之後應征入伍的立陶宛人組成的“蘇軍部隊”。
並沒有打算和此地另外一些想要借助德國人力量重獲獨立的地下武裝一樣,將家園的安全全部交給在他們看來可能和俄國人一樣不靠譜的德國人。
不過由於他們的軍事訓練是在蘇軍中進行的,他們仍然保持了對蘇維埃政權一定程度的信任。
並因此向所有他們能路過的集體農莊通知了兵禍再次逼近的情況。
希望他們自行決定是否跟隨蘇軍“正在組織”的後撤行動離開。
其二是,除了這支主動靠近農莊並提供幫助的“蘇軍部隊”。
斯達妮莉內所在的集體農莊,已經目睹過數支急匆匆路過的武裝人員了。
而根據斯達妮莉內的描述,薯條君完全可以確認,其中既有曾經的老朋友——在德軍特殊機構介入戰爭後,就顯得不那麽特別的勃蘭登堡團,也有在薯條君看來就是在過家家的立陶宛自由軍類武裝組織。
對此已經經曆了更高層麵戰爭的薯條君,隻能評價為“水淺王八多”。
最後感謝了斯達妮莉內幫助的薯條君,將一個傳送節點和一副薯條旅裝備部出品聯動地圖——上麵是巴甫洛夫帶領的部隊向維爾紐斯運動的路線——交給了遊擊小組。
並叮囑斯達妮莉內盡量帶領後撤的集體農莊沿該路線行動,如果遇到什麽奇怪的敵人不可力敵就觸發傳送節點。
(一些解釋:
1、混亂之地——維爾紐斯與考納斯地區
維爾紐斯和考納斯,分別是立陶宛的第一與第二大城市,兩個城市所屬的區域也是立陶宛人口最多的地區(占總人口數的50%)。
同時該地區(特別是維爾紐斯地區)還是曆史中極富爭議的地區。
20世紀初到二戰前,該地的控製權反複在立陶宛、德國、波蘭、蘇俄(沙俄)之間流轉。
這讓該地,在蘇德戰爭爆發前,成了蘇德兩國政治博弈的核心位置之一。
德國在入侵波蘭(1939年9月1日)前曾向立陶宛政府(當時是阿塔納斯.斯梅托納的獨裁政權)施壓——要求立陶宛保持中立。
但德國也同時暗示立陶宛,德波戰爭會引起領土的重新調整——即德國會默認立陶宛用任何措施奪取,當時在波蘭控製下的維爾紐斯地區,以此來拉攏立陶宛。
不過以反蘇政策上台,但卻在外交政策上親蘇(為了對抗波蘭)的斯梅托納政權,在大量波蘭難民湧入其控製區時,卻出乎德國意料的沒有對維爾紐斯地區采取任何行動。
ps:這裏也有保持綏靖政策,雖然痛恨波蘭人違反自己意願和德國一起瓜分了捷克斯洛伐克——《慕尼黑協定》中英法隻默許了德國占領蘇台德地區,但卻沒有允許波蘭占領切欣地區,但仍然需要保持麵上正義的英法,向立陶宛施壓要求他們不能攻擊波蘭有關。
再加上9月17日蘇聯從波蘭東部進入事實上控製了維爾紐斯地區的原因,德國不得不暫時放棄了在其準備轉向西方之後,繼續鼓動立陶宛人搞事的計劃。
隻是在蘇德就毫無波蘭計劃進行的與《蘇德密約》規劃的情況有所不同——德國占領了劃給蘇聯的盧布林,蘇聯占領了劃給德國的維爾紐斯等——的事情達成保持現狀的一致之後。
蘇立之間的談判也並不愉快。
立陶宛政府,最終在被德國割走整個南部地區——實際上仍然被德國割走了梅梅爾地區,和獲得包括維爾紐斯在內的部分維爾紐斯地區的權衡中,選擇了和蘇聯簽訂,和蘇聯之前與拉脫維亞以及愛沙尼亞簽訂的互助協議一致的協議。
ps:在談判過程中實際上已經和蘇聯達成一致的德國,還試圖通過宣稱,將維爾紐斯歸還給立陶宛是德國堅決主張的,割走梅梅爾地區隻不過是一個微小代價的方式,拉攏立陶宛政府。
協議簽訂後,立陶宛以兩萬蘇軍進駐立陶宛為代價獲得了維爾紐斯地區。
而隨後蘇芬戰爭的爆發,讓這部分蘇軍一直保持了低調,這讓蘇立雙方進入了極為短暫的蜜月期,也讓蘇軍在當地獲得了一些較好的風評。
然而維爾紐斯地區的問題並不是政府層麵的妥協就能解決的。
在獨裁者斯梅托納將收複“曆史性首都”作為一項巨大功勳,而他的反對者則將這個事件引導向立陶宛人應該感謝蘇聯時。
維爾紐斯地區各種族群的小九九也是完全不同的,波蘭占據時期以及德國攻擊波蘭的行動,已經在事實上大幅改變了該地區的人口比例。
先前居住在此地的波蘭人心情複雜,因為德軍在波蘭的擬人行動中跑到這裏的波蘭難民與猶太人心情更複雜——東波蘭發生的事情他們不知道。
但兩者都在德國和蘇聯之間選擇了蘇聯,畢竟親自見識了納粹德國惡魔行徑的他們認為,蘇聯是兩個惡魔當中較小的那一個。
這批人成了支持當地蘇聯駐軍的主力,並影響了不少當地人。
而當地更多持保守態度的立陶宛人,雖然也承認他們所希望的和平,在蘇聯控製下實現的可能性更大,但因為這些外來者支持蘇聯駐軍的行為,他們也不可避免的認為這些人是仇視立陶宛人國家的。
雙方的矛盾,在雙方各自的激進派之間一度發展到了街頭暴力的水平,而這種矛盾,則在後續蘇立關係發展中影響很大。
比如當蘇芬戰爭結束後,蘇聯重新將目光轉回波羅的海三國時,這些矛盾成了蘇聯最終徹底將三國並入蘇聯的眾多抓手之一。
不過在此期間德國人手腳也不幹淨,一直對立陶宛被蘇聯控製耿耿於懷的小胡子指示的德國特工人員,始終保持著與明麵上一直在宣揚立蘇友好的斯梅托納政權官員的秘密聯係,後者持續性的向德國提供了蘇聯軍事基地的詳細情報。
而在曆史中不斷進入這些地區成為地主的德意誌人(上次提到的從寶劍騎士團時期開始的德意誌東征行動),在德國的返鄉帝國計劃——讓旅居外國的德意誌人將當地的財產賣掉,返回德國以充實被德國兼並地區的人口——執行後,在當地創造的——獲得了德國人饋贈——必然親德國的群體,同樣成為了一股政治勢力。
甚至當蘇聯決定徹底搬走斯梅托納這個獨裁政權時,害怕被清算的獨裁者斯梅托納,也是通過跑路德國的方式離開的立陶宛。
ps:這位控製了立陶宛十餘年的獨裁者斯梅托納,在逃離立陶宛時還攜帶了許多重要文件與一大把現金,並最終輾轉跑到了美國,直到1944年1月死於一場發生在其家中的火災。
而有了上述背景,我們即使無法分辨歐洲誰說誰有理的領土問題到底如何。
也可以知道在1940年蘇聯控製立陶宛過程中出現的當地舉著鮮花歡迎蘇軍到來的人群,和1941年德軍進軍過程中出現的迎接德軍到來的人群。
雖然都包含被蘇德雙方鼓動出來的部分,但都有相當數量的,組成複雜的確實認為蘇聯或德國能讓他們過的更好的人。
並且在此之外還有更多的因為政治主張不突出,而沒有被記錄在主要曆史文獻的沉默者。
而這就是處在大國爭議地區普通人的真實狀態。
2、達努托·斯達妮莉內
致敬,在偉大衛國戰爭時期,加入蘇軍,並獲得了三個級別“光榮”勳章的立陶宛女戰士達努托·斯達妮莉內。
其人在1940年蘇聯吞並立陶宛之後,加入了集體農莊。
ps:雖然集體農莊政策,因為一些地區一些特例的存在,被很多人說成了反人權的政策,但其卻在事實上狠狠地為蘇維埃政府拉攏了一波農民群體的好感,特別是波三小,白俄羅斯、烏克蘭地區,另外一位更著名的集體農莊培養出來的人才,便是白俄羅斯現任總統盧卡申科。
1941年蘇德戰爭爆發之後,斯達妮莉內隨同許多立陶宛人跟隨紅軍後撤,被疏散到了雅羅斯拉夫爾州。
一路之上她目睹德軍肆虐、人民流離失所的慘狀,心中燃起了對侵略者仇恨的火焰。
於是1942年,達努托·斯達妮莉內參軍入伍,加入了以立陶宛人為主的立陶宛步兵第16師。
從最初的火頭軍做起,最終成為了在一線戰鬥的機槍組組長,一直打到了戰爭勝利。
1945年,斯達妮莉內複員,回到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定居。
後來還當過立陶宛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最高蘇維埃的代表。
而在戰爭結束以後,斯達妮莉內還先後榮獲了十月革命勳章、勞動紅旗勳章、一級衛國戰爭勳章等榮譽。
1994年8月8日,斯達妮莉內去世,被埋葬在維爾紐斯。
ps1:在偉大衛國戰爭期間,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湧現的英雄人物、建立的功勳並不鮮見。
隻是隨著蘇聯的解體,各種“被掩蓋的曆史真相”層出不窮,而那些真正的反法西斯戰士們卻被掩蓋在曆史的塵埃中,不為人知。
ps2:光榮勳章授予給英勇無畏參加保衛蘇維埃祖國戰鬥的紅軍及其航空兵準尉、士官和士兵
其授予標準這裏摘錄部分:
率先攻入敵方陣地,以個人的英勇行為為戰鬥的勝利做出貢獻;
在著火的坦克裏堅決繼續執行作戰任務;
親手俘虜一名敵方軍官;
在戰場上或敵後用反坦克手雷炸毀一至三輛敵方坦克;
用個人攜帶的武器擊落一架敵機;
偉大衛國戰爭時期,一共隻有2656人獲得了象征單兵超人的全部三級光榮勳章(遠少於蘇聯英雄——金星獎章的人),其中包括4名女性,而達努托·斯達妮莉內是其中第一個。)
在霍特和聖殿騎士團的遠征隊長巴多羅買搞密室政治時。
與德軍一擊脫離,並發現德國已經開始包抄自己的坦克第5師,主動分散成了三個部分:
由被說服向後方轉移的巴甫洛夫,帶領尚未完成全部改造的部隊提前向維爾紐斯方向靠近;
由坦克第5師師長費奧多羅夫帶領已經完成完成改造的部隊,繼續按照原計劃向道蓋方向行軍;
最後包括薯條君帶著的“凱恩”小隊在內,由兵人們組成的數支小分隊,在前兩支部隊都攜帶了可以隨時讓兵人轉移部署的傳送節點的情況下,在本地區開展收集被打散的蘇軍“碎片”工作。
隻是三方剛一分開,轉向距離戰場最近的城鎮耶茲納斯,並準備從那裏越過涅曼河進入立陶宛西南部收集蘇軍“碎片”的薯條君,就先遇到了幾乎被他遺忘的人群——立陶宛工人殲擊營,或者說是同類平民武裝。
他們是受到薯條君早已遺忘的光環技能——對立陶宛工人武裝好感度+1(第2卷第22章)影響,準備靠近剛才激烈交火的戰場附近看看情況的,蘇德戰場上最早的遊擊隊組織。
而這支由一位女性戰士帶領,像所有自帶本地人buff的武裝一樣,可以從不知道哪裏冒出來的遊擊小組。
一出現就把包括薯條君、“凱恩”和一眾大頭在內的小隊給嚇著了。
幸虧此時為了“凱恩”等人的感官——仍然認為薯條君是刺客庭特工——薯條君此刻不僅正保持著內務部軍官的造型。
還為了能夠更好的收集蘇軍“碎片”,穿上了自薯條旅戰鬥進入正規軍水平之後就很少穿著的政委套裝。
才成功讓遊擊小組沒有因為沒有見過的敵方裝甲單位——奇美拉裝甲車的存在。
在薯條君的戰爭直覺,無法識別這些本質為友軍的單位的誤傷操作的情況下,給薯條君送上一張久違的“飛機票”。
不過即使是這樣,在這個時空還沒有實際感受過單兵威脅的“凱恩”,還是迅速的給他在這個星球的作戰日誌中添加上了一些特殊記錄條款——危險的本地人。
而在薯條君熟練的使用薯條攻勢,與這支遊擊隊搞好關係之後。
薯條君獲得了一些,本地情況的情報:
其一是,達努托·斯達妮莉內(遊擊小組組長)所帶領的隊伍,實質是附近正準備撤離的集體農莊為了安全臨時組織的。
他們的武器和通知他們德國佬打進來了的,都是今天上午從他們集體農莊路過的“蘇軍士兵”。
這支由1940年之後應征入伍的立陶宛人組成的“蘇軍部隊”。
並沒有打算和此地另外一些想要借助德國人力量重獲獨立的地下武裝一樣,將家園的安全全部交給在他們看來可能和俄國人一樣不靠譜的德國人。
不過由於他們的軍事訓練是在蘇軍中進行的,他們仍然保持了對蘇維埃政權一定程度的信任。
並因此向所有他們能路過的集體農莊通知了兵禍再次逼近的情況。
希望他們自行決定是否跟隨蘇軍“正在組織”的後撤行動離開。
其二是,除了這支主動靠近農莊並提供幫助的“蘇軍部隊”。
斯達妮莉內所在的集體農莊,已經目睹過數支急匆匆路過的武裝人員了。
而根據斯達妮莉內的描述,薯條君完全可以確認,其中既有曾經的老朋友——在德軍特殊機構介入戰爭後,就顯得不那麽特別的勃蘭登堡團,也有在薯條君看來就是在過家家的立陶宛自由軍類武裝組織。
對此已經經曆了更高層麵戰爭的薯條君,隻能評價為“水淺王八多”。
最後感謝了斯達妮莉內幫助的薯條君,將一個傳送節點和一副薯條旅裝備部出品聯動地圖——上麵是巴甫洛夫帶領的部隊向維爾紐斯運動的路線——交給了遊擊小組。
並叮囑斯達妮莉內盡量帶領後撤的集體農莊沿該路線行動,如果遇到什麽奇怪的敵人不可力敵就觸發傳送節點。
(一些解釋:
1、混亂之地——維爾紐斯與考納斯地區
維爾紐斯和考納斯,分別是立陶宛的第一與第二大城市,兩個城市所屬的區域也是立陶宛人口最多的地區(占總人口數的50%)。
同時該地區(特別是維爾紐斯地區)還是曆史中極富爭議的地區。
20世紀初到二戰前,該地的控製權反複在立陶宛、德國、波蘭、蘇俄(沙俄)之間流轉。
這讓該地,在蘇德戰爭爆發前,成了蘇德兩國政治博弈的核心位置之一。
德國在入侵波蘭(1939年9月1日)前曾向立陶宛政府(當時是阿塔納斯.斯梅托納的獨裁政權)施壓——要求立陶宛保持中立。
但德國也同時暗示立陶宛,德波戰爭會引起領土的重新調整——即德國會默認立陶宛用任何措施奪取,當時在波蘭控製下的維爾紐斯地區,以此來拉攏立陶宛。
不過以反蘇政策上台,但卻在外交政策上親蘇(為了對抗波蘭)的斯梅托納政權,在大量波蘭難民湧入其控製區時,卻出乎德國意料的沒有對維爾紐斯地區采取任何行動。
ps:這裏也有保持綏靖政策,雖然痛恨波蘭人違反自己意願和德國一起瓜分了捷克斯洛伐克——《慕尼黑協定》中英法隻默許了德國占領蘇台德地區,但卻沒有允許波蘭占領切欣地區,但仍然需要保持麵上正義的英法,向立陶宛施壓要求他們不能攻擊波蘭有關。
再加上9月17日蘇聯從波蘭東部進入事實上控製了維爾紐斯地區的原因,德國不得不暫時放棄了在其準備轉向西方之後,繼續鼓動立陶宛人搞事的計劃。
隻是在蘇德就毫無波蘭計劃進行的與《蘇德密約》規劃的情況有所不同——德國占領了劃給蘇聯的盧布林,蘇聯占領了劃給德國的維爾紐斯等——的事情達成保持現狀的一致之後。
蘇立之間的談判也並不愉快。
立陶宛政府,最終在被德國割走整個南部地區——實際上仍然被德國割走了梅梅爾地區,和獲得包括維爾紐斯在內的部分維爾紐斯地區的權衡中,選擇了和蘇聯簽訂,和蘇聯之前與拉脫維亞以及愛沙尼亞簽訂的互助協議一致的協議。
ps:在談判過程中實際上已經和蘇聯達成一致的德國,還試圖通過宣稱,將維爾紐斯歸還給立陶宛是德國堅決主張的,割走梅梅爾地區隻不過是一個微小代價的方式,拉攏立陶宛政府。
協議簽訂後,立陶宛以兩萬蘇軍進駐立陶宛為代價獲得了維爾紐斯地區。
而隨後蘇芬戰爭的爆發,讓這部分蘇軍一直保持了低調,這讓蘇立雙方進入了極為短暫的蜜月期,也讓蘇軍在當地獲得了一些較好的風評。
然而維爾紐斯地區的問題並不是政府層麵的妥協就能解決的。
在獨裁者斯梅托納將收複“曆史性首都”作為一項巨大功勳,而他的反對者則將這個事件引導向立陶宛人應該感謝蘇聯時。
維爾紐斯地區各種族群的小九九也是完全不同的,波蘭占據時期以及德國攻擊波蘭的行動,已經在事實上大幅改變了該地區的人口比例。
先前居住在此地的波蘭人心情複雜,因為德軍在波蘭的擬人行動中跑到這裏的波蘭難民與猶太人心情更複雜——東波蘭發生的事情他們不知道。
但兩者都在德國和蘇聯之間選擇了蘇聯,畢竟親自見識了納粹德國惡魔行徑的他們認為,蘇聯是兩個惡魔當中較小的那一個。
這批人成了支持當地蘇聯駐軍的主力,並影響了不少當地人。
而當地更多持保守態度的立陶宛人,雖然也承認他們所希望的和平,在蘇聯控製下實現的可能性更大,但因為這些外來者支持蘇聯駐軍的行為,他們也不可避免的認為這些人是仇視立陶宛人國家的。
雙方的矛盾,在雙方各自的激進派之間一度發展到了街頭暴力的水平,而這種矛盾,則在後續蘇立關係發展中影響很大。
比如當蘇芬戰爭結束後,蘇聯重新將目光轉回波羅的海三國時,這些矛盾成了蘇聯最終徹底將三國並入蘇聯的眾多抓手之一。
不過在此期間德國人手腳也不幹淨,一直對立陶宛被蘇聯控製耿耿於懷的小胡子指示的德國特工人員,始終保持著與明麵上一直在宣揚立蘇友好的斯梅托納政權官員的秘密聯係,後者持續性的向德國提供了蘇聯軍事基地的詳細情報。
而在曆史中不斷進入這些地區成為地主的德意誌人(上次提到的從寶劍騎士團時期開始的德意誌東征行動),在德國的返鄉帝國計劃——讓旅居外國的德意誌人將當地的財產賣掉,返回德國以充實被德國兼並地區的人口——執行後,在當地創造的——獲得了德國人饋贈——必然親德國的群體,同樣成為了一股政治勢力。
甚至當蘇聯決定徹底搬走斯梅托納這個獨裁政權時,害怕被清算的獨裁者斯梅托納,也是通過跑路德國的方式離開的立陶宛。
ps:這位控製了立陶宛十餘年的獨裁者斯梅托納,在逃離立陶宛時還攜帶了許多重要文件與一大把現金,並最終輾轉跑到了美國,直到1944年1月死於一場發生在其家中的火災。
而有了上述背景,我們即使無法分辨歐洲誰說誰有理的領土問題到底如何。
也可以知道在1940年蘇聯控製立陶宛過程中出現的當地舉著鮮花歡迎蘇軍到來的人群,和1941年德軍進軍過程中出現的迎接德軍到來的人群。
雖然都包含被蘇德雙方鼓動出來的部分,但都有相當數量的,組成複雜的確實認為蘇聯或德國能讓他們過的更好的人。
並且在此之外還有更多的因為政治主張不突出,而沒有被記錄在主要曆史文獻的沉默者。
而這就是處在大國爭議地區普通人的真實狀態。
2、達努托·斯達妮莉內
致敬,在偉大衛國戰爭時期,加入蘇軍,並獲得了三個級別“光榮”勳章的立陶宛女戰士達努托·斯達妮莉內。
其人在1940年蘇聯吞並立陶宛之後,加入了集體農莊。
ps:雖然集體農莊政策,因為一些地區一些特例的存在,被很多人說成了反人權的政策,但其卻在事實上狠狠地為蘇維埃政府拉攏了一波農民群體的好感,特別是波三小,白俄羅斯、烏克蘭地區,另外一位更著名的集體農莊培養出來的人才,便是白俄羅斯現任總統盧卡申科。
1941年蘇德戰爭爆發之後,斯達妮莉內隨同許多立陶宛人跟隨紅軍後撤,被疏散到了雅羅斯拉夫爾州。
一路之上她目睹德軍肆虐、人民流離失所的慘狀,心中燃起了對侵略者仇恨的火焰。
於是1942年,達努托·斯達妮莉內參軍入伍,加入了以立陶宛人為主的立陶宛步兵第16師。
從最初的火頭軍做起,最終成為了在一線戰鬥的機槍組組長,一直打到了戰爭勝利。
1945年,斯達妮莉內複員,回到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定居。
後來還當過立陶宛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最高蘇維埃的代表。
而在戰爭結束以後,斯達妮莉內還先後榮獲了十月革命勳章、勞動紅旗勳章、一級衛國戰爭勳章等榮譽。
1994年8月8日,斯達妮莉內去世,被埋葬在維爾紐斯。
ps1:在偉大衛國戰爭期間,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湧現的英雄人物、建立的功勳並不鮮見。
隻是隨著蘇聯的解體,各種“被掩蓋的曆史真相”層出不窮,而那些真正的反法西斯戰士們卻被掩蓋在曆史的塵埃中,不為人知。
ps2:光榮勳章授予給英勇無畏參加保衛蘇維埃祖國戰鬥的紅軍及其航空兵準尉、士官和士兵
其授予標準這裏摘錄部分:
率先攻入敵方陣地,以個人的英勇行為為戰鬥的勝利做出貢獻;
在著火的坦克裏堅決繼續執行作戰任務;
親手俘虜一名敵方軍官;
在戰場上或敵後用反坦克手雷炸毀一至三輛敵方坦克;
用個人攜帶的武器擊落一架敵機;
偉大衛國戰爭時期,一共隻有2656人獲得了象征單兵超人的全部三級光榮勳章(遠少於蘇聯英雄——金星獎章的人),其中包括4名女性,而達努托·斯達妮莉內是其中第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