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晨煦何許人也?天樞城無垠軟件集團的創業人,他曾經是中國教育信息化的啟蒙者。他作為天樞城第一代創業者代表之一,被譽為中國第一批“知本家”的代表。他創立的無垠軟件集團在短短的8年時間裏,從區區800元人民幣創業起家,成為中國最大的教育軟件企業,是中國有影響和有實力的it企業。


    難怪張其金聽林紫妍說王筠柔把他的情況向宋晨煦匯報了,他才會感到如此吃驚。


    “是的。”林紫妍說,“我都親口對你說了,難道你會認為我是騙你的。”


    “我隻是感到意外,沒想到你表姐辦事效率這麽高。”


    “哪是當然,否則她年紀如此年輕怎麽就會成為宋晨煦的助理,還兼任著無垠軟件集團泛娛樂事業部的總經理呢!”


    “她是宋晨煦的助理昨天我知道了,但我還真不知道她還是無垠軟件集團泛娛樂事業部的總經理。”張其金講到這裏,問道:“她想見我談些什麽。”


    “宋晨煦指示她,讓她進一步和你接觸,看你能不能把《量子機器人爭霸》這篇文章寫成網絡小說,讓無垠軟件集團泛娛樂事業部能夠進行影視、遊戲和動漫等全版權產業的開發業務。如果你能做到這一點,宋晨煦等人也會來昭通與你洽談。”


    “原來這樣!”張其金說,“我的時間你也知道,就聽你安排了。”


    “好!哪我回去跟我表姐說,具體的時間和見麵情況由她來決定。”林紫妍說道。


    林紫妍說完之後,停了一會兒又問張其金,“我有個問題一直想不通,你為何變得這麽厲害了!”


    “我是以前不表現,具體的以後你會知道的。如果你在知道了一件關乎我的人生命運的事後,你就不會為我現在的表現感到驚訝了。”張其金說道。


    “你還有什麽關乎人生命運的事沒有告訴我?”林紫妍好奇地看著張其金問道。


    “這個問題還是以後在對你說。”張其金說完這句話後,看著林雪研問道:“我也想問你,你作為個女孩子,為什麽喜歡研究《易經》?”


    “對於我為什麽喜歡研究《易經》這個問題,我記得我還在上初中的時候,有一天,我在一個書攤上看到了一本《圖解易經》的書,我就隨手翻看了一下,結果就看到了《易經》的宇宙思維模式是天人合一。我覺得好奇,就看了起來,結果書裏寫到:說到《易經》的哲學思想‘天人合一’是它最重要的一個概念,也是我國後來傳統文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易經》的最高理想,就是實現‘天人合一’的境界。看到這裏,我想了解這個境界是什麽,就把書買回去了,結果回去一看,就不知不覺地喜歡上了《易經》。除此之外,我喜歡的另一個原因就是我覺得《易經》不僅是一本預測的書,還是一本比較經典的哲學著作,尤其是《易經》對天道的解釋,更讓我了解到了宇宙真理是什麽。”


    說到中國傳統文化時,往往會提到一個概念:“天人合一”。這是中國文化中很重要的一個思想,甚至可以說是中國文化的核心。


    那麽到底什麽是天人合一呢?“天人合一”思想可以分析為兩個部分:人副天數與天人相感。


    人類的生命現象是井然有序的,大自然的物質運動也是和諧守恒的,人隻有在與生態係統和宇宙環境極度和諧的狀態下,才能使意識功能得以最大限度地發揮。


    人類在宇宙範圍內是本體全息的合一狀態,“天人相應”原本就是人體具有的自然屬性。


    《老子章句》曰:“天道與人道同,天人相通,精氣相貫。”道家的哲學思想不僅指出了宇宙萬物相互依存、彼此製約發展的必然規律,而且更重要的告訴了我們人與自然是同一母根。


    同時,天人合一的宇宙觀蘊含著中華文明的生存理念,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價值。這一理念與西方近代以來人類中心主義的自然觀截然不同。人類中心主義的自然觀認為人是主體,人以外的生命和自然界均為客體,是人認識、利用和改造的對象。受人類中心主義自然觀影響,人類自進入工業文明時代以來,在創造巨大物質財富的同時,也加速了對自然資源的攫取,打破了地球生態係統原有的循環和平衡,造成人與自然關係緊張。


    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建立在對人與天地萬物一體同源的體悟之上,其中蘊含著人與自然萬物共存共生的生命共同體意識,倡導人們對自然萬物持有仁愛之心,將天地萬物視作同自己緊密相連的存在,從而把天地人統一起來,把自然生態同人類文明聯係起來。


    人類是宇宙的精靈,他縮影著宇宙,代表著宇宙,並感覺著宇宙。《西升經》雲:“天地與人物,本皆道之源。”人與宇宙無限交融。


    太極圖是道家最重要的崇拜圖騰,也是自然界一切事物發展變化的理論圖示。太極圖既表示了太陽和月亮運動的陰陽消長關係,同時也包含有宇宙的起源和時間及空間的無限。


    太極既是至大宏觀世界的縮影,也是至小微觀世界的全息。南宋的朱熹曰:“總天地萬物之理便是太極。”


    天體是個大太極,人體是個小天體,而在人體各部位的組織中同樣存在無數個小太極。《太極道訣》雲:“物物各具一太極。”太極是宇宙的法則,也是世間一切事物的發展規律。


    天人合一者有三,一曰物天合一,與生俱來,至死方休。二曰己天合一,得人道,明明德,知知善,性歸真,知己欲,知己需,知己能,知己命,立而行之,人己合一也。三曰聖天合一,得天道,天地人和,合融一體。通萬物之道,取萬物之用,和諧相衡,福澤天下。隨心所馭,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無為而無以為,無為而無不為。為天下立德,為天下立功,為天下立言,天人合一也。


    天人合一,也可以說得很簡單。最後,插入一位粉絲的評價,做為總結:天人合一,即活到老學到老,樂山樂水,與所有人為善,回歸自然,一切從簡……


    “天人合一”的真正意思是告訴我們,“天”本來就與“人”是合一的,因為“人人心中本就有一個聖人”,所以才有“心即道”,在心上求道,這是向內求,才能求到萬事萬物的理。


    而我們很多時候之所以感覺沒有天人合一,感覺它是它,我是我,是因為被自己的私欲隔斷了心,自然就見不到理。所以才要克除私欲,做到無我。


    人如果無法開悟,無法明心見性,看不到性,就是看不到真心,自然無法見到天地間的理,所以無法與天地同。而隻有聖人、佛陀這些開悟之人,才能真正做到天人合一。


    但人人心中本就有一個聖人,人人心中皆有佛性,所以我們普通人做事,偶爾也有沒有私欲的時候,就能符合聖人之道,所以偶爾也能做到天人合一。


    但無法時刻做到,總感覺自己與萬物有你我的分別,因為有一個我執的私欲存在,而聖人則是無私無我的,所以聖人是萬物一體。


    我們經常說一個人身上有成功的基因。就是因為這類人天生根器就比較好,他們心中的私欲很少,所以他們經常做到“天人合一”,所做之事皆符合道。


    我們東方哲學是天人合一,萬物一體,到最後沒有主體和客體,也就是《莊子·齊物論》裏說的“萬物為一”,沒有彼和此。


    莊子在《大宗師》裏還說:“真人論,忘懷於物,隨物應變,天人合一。”


    莊子所說的真人天人合一,並非是我們所理解的像武俠劇中的天人合一那麽神,而是讓自己的心與天地相融,讓自己的心順應天地之道,自然胸襟廣闊而不浮華,容顏和悅,接近於自然,樂於歸依,氣度寬廣,沒有限製,一切順應萬物。


    我即一切,一切即我,不過這是開悟的狀態,常人感受不到。所以,當我們有對立分別的主客之別時,就有了人我之別,就不可能做到“天人合一”了,而是二、三甚至更多。


    所以佛家觀心到最後是“能所雙亡”才能開悟。“能”是主體的我,“所”是客體、是人。也就是消除這種對立分別的人我之別,然後才能與萬物渾然一體。


    “能”是我能觀察,“所”是我所觀察的對象,也就是“我執”和“我所執”,但都有一個執著心,當執著心消除,就是“能所雙亡”,就是“無為”,亦是無我,就是真正的悟道了。


    張其金點了點,說道:“那你能跟我說一下天與人的關係嗎?”


    中國本土的道教,是一個重道貴生的宗教。道教曆來重視養生延壽、修道成仙,追求不拘於俗、長生不老,其修煉宗旨是“法天貴真,靜觀天道”,並將自己的身體與自然融為一體。


    道家認為,人是宇宙自然之子,人的生命與宇宙自然為同一條母根,這一母根自始至終都在人體內保持著連帶和遺傳性,人與自然密不可分。


    宇宙萬物的發展和運動都存在著一定的規律性,無論是宏觀和微觀,都體現著周期性及自然回合。人是宇宙創造的,宇宙間所有的生命個體都是運動著的開放係統,都與大自然保持著緊密的聯係和暢通。


    在自然界中,每一個生命都不是一個孤立的個體,而是一個溝通所有生命與非生命的無限整體,每一個生命都存在於一個與自然無限交感的同一體中。莊子在《南華經》中曰:“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我們東方的先哲仿佛早在兩千年前就洞悉了宇宙間所有的前因後果,主張“天人合一”。


    他們不把自然界視為人類去戰勝的對象,而是把人也看成是組成自然界的一小部分。


    他們想,人類不光要征服自然,而更重要的是將自己融於自然,歸於自然。《道德經》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我剛才說了,《易經》的最高理想,就是實現‘天人合一’,而你剛才問的這個問題,還得從天人合一說起。”


    林紫妍看了張其金一眼繼續說道:“天人合一是一種宇宙思維模式,所指的是與宇宙自然界的生生之德完全合一的存在狀態。它不是隻從‘天’一方麵來說的,也不是隻從‘人’一方麵來說的,而是從天、人兩方麵來說的,隻有從人與自然兩方麵著眼,才可以將這二者的關係說清楚。”


    關於人與宇宙的關係,中國古代不同思想家有不同主張。經過長期交流交鋒,天人合一逐漸成為主流觀點。這種觀點強調人與宇宙的互動與和諧。孟子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主張把對親人的愛推及鄰人、推及百姓,乃至推及萬物萬類。莊子說:“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認為人可以提升自己的境界以“與天地精神往來”。《周易》中的“道”,綜合天道、地道、人道,其中“天地”是萬物之母,一切皆由其“生生”而來,“生生”是“天地”內在的創生力量。天道、地道、人道既是一個不斷創生的係統,也是一個各類物種和諧共生的生命共同體,這就從自然規律的角度闡釋了天人合一如何可能的問題。此後,宋代理學家張載講“民吾同胞,物吾與也”,意即百姓是我的同胞,自然萬物都是我們的兄弟,倡導要愛人類,也要愛自然萬物。


    程顥說:“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認為人的仁心仁性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要把愛給予他人和萬物,使愛具有遍布於人與萬物的普遍性。明代思想家王陽明的“一體之仁”說,把人所具有的仁愛之心由“愛人”擴展到“愛物”,從而把人與天地萬物有機結合起來。


    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內含從萬物相互聯係出發而非孤立片麵看待世界的觀點,強調整個世界的有機關聯。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是共生共存的關係。人不是孤零零的存在,人與草木、鳥獸、山水、沙石同在。按照這樣的宇宙觀,人與天地萬物屬於同一個大的生命共同體,這樣就把人類的生存與宇宙萬物的生存聯係起來。


    當然,講天人合一,並非把天與人直接等同起來。很多思想家認為天是天、人是人,天人合一是有區別的統一。例如,戰國末期的荀子在《天論》中說:“天行有常”,即自然有自然的規律。他主張“明於天人之分”,即認識到天與人的職守不同;強調人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製天命而用之”。唐代劉禹錫認為:“天與人交相勝耳”。柳宗元則強調,天與人“其事各行不相預”,即天與人各有其發揮作用的領域,彼此作用不可相互取代。可見,中國古人在講天人合一時,也包含“天人相分”的意思,即有分有合、先分後合。


    “你這樣說,我就有點明白了,《周易》一開始不就是用幹、坤二卦代表天、地,天、地便代表了自然界。如果天、地相對而言,天泛指地麵以上的整個天空,以及人所能觀察到的宇宙空間,地球以上的大氣層等,如日、月、星、辰,如風、雷、雨、露等等。在《易經》看來,天地間的萬物又均‘統’之於天,地與天相輔相成,不可缺一,但地畢竟是‘順承天’的,所以天可以代表天地整個自然界。而地,則是指人類和一切生命生存於其上的大地,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沒有任何一種生命是可以離開大地的,天空中的飛鳥也不例外。所以天就是生命之源,地則是一切生命得以存在的基礎。人與自然界是統一的,不可分離的。我這樣理解對嗎?”張其金對林紫妍說。


    “你這樣理解沒錯,但是你要知道,盡管人作為天地之所‘生’,隻是萬物中的一個成員,但人畢竟不同於萬物,因為人‘仁義’之性,有‘性命’之理,所以這就決定了人在天地萬物之中,負有一種神聖的使命。用《周易》的話說,就是‘裁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自然界提供了人類生存所需要的一切,人在獲得自然界所提供的一切生存條件的同時,更要‘裁成’、‘輔佐’自然界完成其生命意義,這樣也就達成了人的生命目的。”


    “也就是說,人與自然是互相感應的整體,可以這樣理解嗎?”張其金問道。


    “《周易》的這種天人合一的宇宙思維模式為我們構建了一個包羅天、地、人、事物等的完整的宇宙世界。他充分注意從整體的角度去認識世界和把握世界,把人與自然看作是一個互相感應的有機的整體。因而也造就了後來的中國人善於采用整體的、全息的、係統的思維方式,而不是用局部的、解剖的、分析的方法來考慮問題。”林紫妍回答道。


    “我明白了!”張其金接著他對林紫妍說,“我就問一下這個問題,我和你現在還在教學樓下,我就不多問了,要是被其他同學看到,他們又得把我們當茶餘飯後交談的笑話了。”


    “你看,我也是緊張得不得了。哪我先走了。”林紫妍說完,揮了揮手就走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量子血靈珠傳奇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張其金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張其金並收藏量子血靈珠傳奇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