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怎麽能擁有這種神物呢?如果我擁有了你所說的量子血靈珠,在打開十二層封印後,我即不是也可以長生不老了。”
“這我就不知道了,但我所做的這兩個夢比較奇異。”卓依然說,“更為奇怪的是,在夢的結束,我又夢見了黃帝在向廣成子問道後,他又登過王屋山,得取丹經。並向玄女、素女詢問修道養生之法。而後,回到縉雲堂修煉,他采來首山銅,在荊山下鑄九鼎,鼎剛剛鑄成,就有一條龍,長須飄垂來迎黃帝進入仙境。黃帝當即騎上龍身,飛升而去。有幾個小臣,也想隨他升仙,便匆忙間抓住了龍須。結果龍須斷了,這些小臣又墜落到地上。結果這些龍須就變成了龍須草。”
“龍須草?”張其金反問道。
對於龍須草的傳說,張其金曾經看到過這樣的記載:相傳,愛民如子的黃龍修煉千年後成仙,他法力高超,為人正直,富有同情心。
當時,這一帶鄉紳惡霸,互相勾結,欺男霸女,無惡不作,百姓怨聲載道,黃龍看到凡間如此民不聊生,就自作主張,懲治了這些黑惡勢力。
玉帝得知後,沒有怪罪黃龍的自作主張,派神降旨傳黃龍升天接受封賞。
老百姓舍不得讓黃龍離去,牽住他的龍袍、拽住他的龍須,百般挽留。
怎奈黃龍不能違抗天命,隻好叮囑百姓:若有百姓受壓,定會再度相助。
說罷騰空而去。
結果,走的突然,老百姓沒來得及撒手,揪下了龍冠、龍須。
龍冠變成了山峰,龍須則落在山坡上變成了龍須草。
這是張其金從一些神話故事中看到的,但跟卓依然說的不是一回事呀!
卓依然接著說道:“但夢的結尾卻出現了令人費解的一幕。”
“怎麽令人費解了?”張其金問道。
卓依然說:“由於黃帝走得匆忙,就忘記了收回他帶到地球世界的三十六顆量子血靈珠,結果造成了在不同的朝代,擁有這些量子血靈珠的人都神通廣大,有的甚至長生不老,得道升天了。你說神奇不神奇?”
張其金聽了,也是一陣沉默,他可是擁有量子糾纏血靈珠的人。卓依然說的些故事看似有些荒誕不經,但王陽明已經跟他說過很多遍了,這令他不得不信。
但令他更驚奇的卻是,卓依然為什麽能夠做這種神奇的夢呢!他為些感到有些百思不得其解。
卓依然見張其金沉默不語,她的夢也講完了,她就沒有在打擾張其金,直接就把視頻掛斷了。
第二天早上,天剛蒙蒙亮,鄒若雅和龍薇都還在熟睡中,張其金就輕手輕腳地打開了門,來到省耕公園的環形跑道上開始了鍛煉。
他一邊圍繞著省耕公園的湖水跑著,嘴裏卻是很有節奏的呼哧呼哧地吐著氣。
今天早上,他也沒有叫龍薇了,因為他的早起,就是被王陽明催醒的。
張其金開門的時候,卻沒有打擾龍薇和鄒若雅,他想一個人圍湖慢跑,想把心中存留的一些困惑一一解開。
此時的張其金,跑在省耕公司的環形跑道上,每隔一段時間,他就在王陽明的指點下,發出“吼哈”的聲音。
在他跑了一段時間後,他又像往常一樣,向花果山跑去,在花果山鍛煉完,跟丁老爺子和蓋萬坤告別後,他就向袁心怡家的方向跑去。
到了袁心怡家後,他給她父親在紮完針灸後,接著就讓袁心怡給他講解佛學經典。
這種生活習慣,好像已經形成了一種固定模式,他每天都得按照這個流程走一遍。
回到家後,龍薇已經起來了,並從梧桐雨咖啡店給他把早點都帶來了。
張其金在洗漱完,吃了早點後,他就和龍薇去了學校。
張其金一進入學校,他就往後操場走去。
在到後操場去的路上,他卻碰到了林紫妍。
林紫妍自從與張其金談過《易經》之後,對張其金也改變了看法,對他也變得親切了很多。
張其金一見到林紫妍,突然想起了一個《易經》的問題,他就向林紫妍問道:“林紫妍同學,哪天我聽你對《易經》的講解後,我有一個問題一直不明白,就是一陰一陽謂之道說的是什麽?”
林紫妍說:“《易經》的《係辭》中說:‘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是我國古代哲學的重要思想之一,也是《易經》的總體哲學思想。《易經》認為整個世界是在陰陽兩種相反相成的力量的互相作用下不斷運動、變化、生成、更新的。它的表現為氣,陽氣上升,陰氣下降,陰陽互動,和諧統一。”
“你這麽說,我倒是想起了,陰陽是《易經》卦象的核心。因為《易經》的卦象就建立在陰、陽二爻兩個符號的基礎上。這兩個符號按照陰陽二氣消長的規律,經過排列組合而成為八卦。八卦的構成與排列,就體現了陰陽互動、對立統一的思想。八卦又經過重疊排列組合而為六十四卦,陰陽就是其核心。”張其金說。
“是的,你所說的陰陽隻是事物的兩個方麵。在《易經》中,除了卦本義上的一陰一陽。《易經》還將陰陽當成事物的性質及其變化的法則,它把許多具體的事物的包括自然的和社會的事物都賦予了陰陽的涵義。從自然現象看,它以天為陽,以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暑為陽,寒為陰;明為陽,暗為陰;晝為陽,夜為陰。《係辭》中指出:‘天尊地卑,乾坤定矣。……日月運行,一寒一暑。’‘廣大配天地,變通配四時。陰陽之義配日月,易簡之善配至德,’‘乾,陽物也;坤,陰物也。’從社會現象方麵看,它又以男為陽,以女為陰;以君為陽,以民為陰;以君子為陽,以小人為陰。所以它講‘乾道成男,坤道成女’;‘陽一君而二民,君子之道也。陰二君而一民,小人之道也。’此外,它還對自然和社會中共有的現象也以陰陽來解釋,並賦予其陰陽的涵義。如剛柔、健順、進退、劈開、伸展、貴賤、高低,它認為都是一陰一陽。從這個角度看,《易經》認為,無論是社會生活,還是自然現象,都存在著對立麵,而這個對立就是陰陽。”
林紫妍講到這裏,看了張其金一眼接著說道:“值得指出的是,陰陽在《易經》中作為一種實體的觀點,在秦漢時期不僅廣為流傳,而且得到了發展,並成為當時自然科學重要的指導思想。如東漢時期著名的天文學家張衡的宇宙理論就體現了陰陽與氣化相結合的思想,而這一思想則代表了當時自然科學界思想的主流。”
“哪《易經》還說天地以‘生’為‘德’又講的是什麽呢?”張其金問道。
“《易經》所說的天地以‘生’為‘德’講述的就是生成的問題,其中還賦予了天地以某種道德的意義。它說明在自然界的本身變化生成中有一種有序化的秩序,這種有秩序包涵著生命的目的性,而天地間的萬物都是由天地即自然界給予的,這種生生不息,天地造化就是自然界的本來麵目。”
“這就是說,‘易’就是‘生生’,而‘生生’則是一個連續不斷的生成過程,沒有一刻停息,它並沒有由一個‘主宰者’來創造生命,而是由自然界本身來不斷地生成,不斷地創造,而天地本來就是這個樣子,以‘生生’為基本的存在方式。這不正是說了一個變化道理嗎?”張其金說道。
“是的,《易經》不僅有常變之名,而且有常變之實。《係辭》說:‘《易》之為書也,不可遠,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事物有變就有常有常就有變,而《易經》就在這種‘變動不居’中顯示了恒常通久的不變法則,又在這種恒常通久中表現了‘唯變所適’的可變規律,而這種規律也是所謂的‘天行’,即天道運行的規律。”林紫妍說道。
“看來,任何事情變化都遵循著各自的運行規律。”張其金感歎地說道。
“這也不是你我現在才有的觀念。”林紫妍看了張其金一眼說道:“古人認為世間萬物都在變,唯有天道規律是不變的,這種天道規律永恒不變的最高表現就是天上地下,陽尊陰卑。所以事物變化必須遵循天道運行的規律,體現尊卑長幼的秩序,這種變化規律也是《易經》成卦的根本原則。所以《易經》認為既然世間萬物都是變化著的,隻有天道規律本身不變,那麽人就應該效法天道,不違天逆常,順時適變,如此才可以保持長久。”
林紫妍講到這裏的時候,她低聲對張其金說道:“學習委員袁心蕊來了,我不能跟你多講了,我得離開了。”林紫妍說完,還沒等張其金作出反應,她就匆忙地離開了。
“這我就不知道了,但我所做的這兩個夢比較奇異。”卓依然說,“更為奇怪的是,在夢的結束,我又夢見了黃帝在向廣成子問道後,他又登過王屋山,得取丹經。並向玄女、素女詢問修道養生之法。而後,回到縉雲堂修煉,他采來首山銅,在荊山下鑄九鼎,鼎剛剛鑄成,就有一條龍,長須飄垂來迎黃帝進入仙境。黃帝當即騎上龍身,飛升而去。有幾個小臣,也想隨他升仙,便匆忙間抓住了龍須。結果龍須斷了,這些小臣又墜落到地上。結果這些龍須就變成了龍須草。”
“龍須草?”張其金反問道。
對於龍須草的傳說,張其金曾經看到過這樣的記載:相傳,愛民如子的黃龍修煉千年後成仙,他法力高超,為人正直,富有同情心。
當時,這一帶鄉紳惡霸,互相勾結,欺男霸女,無惡不作,百姓怨聲載道,黃龍看到凡間如此民不聊生,就自作主張,懲治了這些黑惡勢力。
玉帝得知後,沒有怪罪黃龍的自作主張,派神降旨傳黃龍升天接受封賞。
老百姓舍不得讓黃龍離去,牽住他的龍袍、拽住他的龍須,百般挽留。
怎奈黃龍不能違抗天命,隻好叮囑百姓:若有百姓受壓,定會再度相助。
說罷騰空而去。
結果,走的突然,老百姓沒來得及撒手,揪下了龍冠、龍須。
龍冠變成了山峰,龍須則落在山坡上變成了龍須草。
這是張其金從一些神話故事中看到的,但跟卓依然說的不是一回事呀!
卓依然接著說道:“但夢的結尾卻出現了令人費解的一幕。”
“怎麽令人費解了?”張其金問道。
卓依然說:“由於黃帝走得匆忙,就忘記了收回他帶到地球世界的三十六顆量子血靈珠,結果造成了在不同的朝代,擁有這些量子血靈珠的人都神通廣大,有的甚至長生不老,得道升天了。你說神奇不神奇?”
張其金聽了,也是一陣沉默,他可是擁有量子糾纏血靈珠的人。卓依然說的些故事看似有些荒誕不經,但王陽明已經跟他說過很多遍了,這令他不得不信。
但令他更驚奇的卻是,卓依然為什麽能夠做這種神奇的夢呢!他為些感到有些百思不得其解。
卓依然見張其金沉默不語,她的夢也講完了,她就沒有在打擾張其金,直接就把視頻掛斷了。
第二天早上,天剛蒙蒙亮,鄒若雅和龍薇都還在熟睡中,張其金就輕手輕腳地打開了門,來到省耕公園的環形跑道上開始了鍛煉。
他一邊圍繞著省耕公園的湖水跑著,嘴裏卻是很有節奏的呼哧呼哧地吐著氣。
今天早上,他也沒有叫龍薇了,因為他的早起,就是被王陽明催醒的。
張其金開門的時候,卻沒有打擾龍薇和鄒若雅,他想一個人圍湖慢跑,想把心中存留的一些困惑一一解開。
此時的張其金,跑在省耕公司的環形跑道上,每隔一段時間,他就在王陽明的指點下,發出“吼哈”的聲音。
在他跑了一段時間後,他又像往常一樣,向花果山跑去,在花果山鍛煉完,跟丁老爺子和蓋萬坤告別後,他就向袁心怡家的方向跑去。
到了袁心怡家後,他給她父親在紮完針灸後,接著就讓袁心怡給他講解佛學經典。
這種生活習慣,好像已經形成了一種固定模式,他每天都得按照這個流程走一遍。
回到家後,龍薇已經起來了,並從梧桐雨咖啡店給他把早點都帶來了。
張其金在洗漱完,吃了早點後,他就和龍薇去了學校。
張其金一進入學校,他就往後操場走去。
在到後操場去的路上,他卻碰到了林紫妍。
林紫妍自從與張其金談過《易經》之後,對張其金也改變了看法,對他也變得親切了很多。
張其金一見到林紫妍,突然想起了一個《易經》的問題,他就向林紫妍問道:“林紫妍同學,哪天我聽你對《易經》的講解後,我有一個問題一直不明白,就是一陰一陽謂之道說的是什麽?”
林紫妍說:“《易經》的《係辭》中說:‘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是我國古代哲學的重要思想之一,也是《易經》的總體哲學思想。《易經》認為整個世界是在陰陽兩種相反相成的力量的互相作用下不斷運動、變化、生成、更新的。它的表現為氣,陽氣上升,陰氣下降,陰陽互動,和諧統一。”
“你這麽說,我倒是想起了,陰陽是《易經》卦象的核心。因為《易經》的卦象就建立在陰、陽二爻兩個符號的基礎上。這兩個符號按照陰陽二氣消長的規律,經過排列組合而成為八卦。八卦的構成與排列,就體現了陰陽互動、對立統一的思想。八卦又經過重疊排列組合而為六十四卦,陰陽就是其核心。”張其金說。
“是的,你所說的陰陽隻是事物的兩個方麵。在《易經》中,除了卦本義上的一陰一陽。《易經》還將陰陽當成事物的性質及其變化的法則,它把許多具體的事物的包括自然的和社會的事物都賦予了陰陽的涵義。從自然現象看,它以天為陽,以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暑為陽,寒為陰;明為陽,暗為陰;晝為陽,夜為陰。《係辭》中指出:‘天尊地卑,乾坤定矣。……日月運行,一寒一暑。’‘廣大配天地,變通配四時。陰陽之義配日月,易簡之善配至德,’‘乾,陽物也;坤,陰物也。’從社會現象方麵看,它又以男為陽,以女為陰;以君為陽,以民為陰;以君子為陽,以小人為陰。所以它講‘乾道成男,坤道成女’;‘陽一君而二民,君子之道也。陰二君而一民,小人之道也。’此外,它還對自然和社會中共有的現象也以陰陽來解釋,並賦予其陰陽的涵義。如剛柔、健順、進退、劈開、伸展、貴賤、高低,它認為都是一陰一陽。從這個角度看,《易經》認為,無論是社會生活,還是自然現象,都存在著對立麵,而這個對立就是陰陽。”
林紫妍講到這裏,看了張其金一眼接著說道:“值得指出的是,陰陽在《易經》中作為一種實體的觀點,在秦漢時期不僅廣為流傳,而且得到了發展,並成為當時自然科學重要的指導思想。如東漢時期著名的天文學家張衡的宇宙理論就體現了陰陽與氣化相結合的思想,而這一思想則代表了當時自然科學界思想的主流。”
“哪《易經》還說天地以‘生’為‘德’又講的是什麽呢?”張其金問道。
“《易經》所說的天地以‘生’為‘德’講述的就是生成的問題,其中還賦予了天地以某種道德的意義。它說明在自然界的本身變化生成中有一種有序化的秩序,這種有秩序包涵著生命的目的性,而天地間的萬物都是由天地即自然界給予的,這種生生不息,天地造化就是自然界的本來麵目。”
“這就是說,‘易’就是‘生生’,而‘生生’則是一個連續不斷的生成過程,沒有一刻停息,它並沒有由一個‘主宰者’來創造生命,而是由自然界本身來不斷地生成,不斷地創造,而天地本來就是這個樣子,以‘生生’為基本的存在方式。這不正是說了一個變化道理嗎?”張其金說道。
“是的,《易經》不僅有常變之名,而且有常變之實。《係辭》說:‘《易》之為書也,不可遠,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事物有變就有常有常就有變,而《易經》就在這種‘變動不居’中顯示了恒常通久的不變法則,又在這種恒常通久中表現了‘唯變所適’的可變規律,而這種規律也是所謂的‘天行’,即天道運行的規律。”林紫妍說道。
“看來,任何事情變化都遵循著各自的運行規律。”張其金感歎地說道。
“這也不是你我現在才有的觀念。”林紫妍看了張其金一眼說道:“古人認為世間萬物都在變,唯有天道規律是不變的,這種天道規律永恒不變的最高表現就是天上地下,陽尊陰卑。所以事物變化必須遵循天道運行的規律,體現尊卑長幼的秩序,這種變化規律也是《易經》成卦的根本原則。所以《易經》認為既然世間萬物都是變化著的,隻有天道規律本身不變,那麽人就應該效法天道,不違天逆常,順時適變,如此才可以保持長久。”
林紫妍講到這裏的時候,她低聲對張其金說道:“學習委員袁心蕊來了,我不能跟你多講了,我得離開了。”林紫妍說完,還沒等張其金作出反應,她就匆忙地離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