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其金看了王琳一眼,也不知道這小美女在想什麽,他就拿起王琳放在他腿上的雜誌看了起來。
在他看了一會兒雜誌後,他突然想起了昨天晚上唐伯虎在靈魂覺醒時與王陽明的恩怨,就一時興起,就問王陽明:“導師,您跟唐伯虎的恩怨化解了嗎?”
還沒等王陽明回答,就聽見唐伯虎說道:“智者,我跟他的恩怨可大了,此生根本沒法化解了。”
“就您倆,都是幾百歲的人了,什麽世麵沒見過,無論有什麽恩怨,也該放下了。”張其金說道
“智者,其實也沒什麽大事。唐伯虎之所以耿耿於懷,並不是我拿走他的衣服,我把我的官服放在他身上這件事,他是覺得我的一生過得比他舒坦,就認為我的命好,他的命壞,這才是他一直怨恨於我的根源。智者,你給我評評,他的命不好,是我王陽明給他造成的嗎?是我的錯嗎?”王陽明好像受了極大委屈似地說道。
唐伯虎和王陽明同處一個時代。如果說王陽明是劃過長夜的耀眼彗星,那麽,唐伯虎隻能算是流連於花花草草之間的一隻寒螢。可惜,知道唐伯虎的人很多,知道王陽明的人很少。正所謂: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
這其實對唐伯虎來說,老天也算是彌補了命運對他的不公。
其實,張其金哪裏知道,在那個學而優則仕的年代,唐伯虎的落榜,那可是他一生的恥辱,他根本無法做到像王陽明那樣:世人以不得第為恥,吾以不得第動心為恥。
在那場科舉考試中,唐伯虎對自己是頗有信心的,他天資聰穎,16歲考中府試秀才第一名,轟動蘇州城;29歲參加鄉試,再獲第一名,從此人稱“唐解元”。
1499年,28歲的王陽明在兩次科考失利之後,第三次進京參加會試,由於此時的他得到主量子糾纏血靈珠,擁有了過目不忘的本事,他發揮出色,榜上有名,賜二甲進士第七,從此走上仕途。同年參加會試的唐伯虎,卻被牽連進“泄題案”,身陷科場大獄。
考生進京趕考,通過各種關係結識主考官,是當年的潛規則,但唐伯虎和與他同行的徐經卻被舉報了。為什麽被舉報?此二人過於張揚,儼然擺出此次大考非我莫屬的派頭,有才華有名氣卻不懂低調,終被人抓住把柄。
這正是唐伯虎此後鬱鬱不得誌的關鍵原因:交友不慎,為人輕狂。
當王陽明開始自己的官員生涯時,這場科場大案的處理結果也下來了:徐經、唐伯虎均遭削除仕籍,發充縣衙小吏使用。
相比於唐伯虎,科場春風得意的王陽明,卻隨即遭遇了更可怕的挫折,他所經曆過的磨難遠遠甚於唐伯虎,但他卻憑借強大的心誌又獲得了成功。
王陽明所遭受的磨難,與當時權傾一時的大太監劉瑾脫離不了關係,當時大太監劉瑾大肆逮捕反對自己的大臣,時任正六品的兵部主事王陽明看不下去,上疏要求釋放這些正直的官員。但這封舉報信落到劉瑾手上,劉瑾大怒,假傳聖旨,結果王陽明被責40杖,貶謫至貴州龍場當驛丞。
王陽明拖著被打得血肉模糊的身體,在前往貴州的路上,又遇到了劉瑾派來的殺手。王陽明假裝跳水自盡,最終躲過一劫。
同樣遭遇了人生的大起大落,即使王陽明遇此磨難,但他跟唐伯虎的表現完全不一樣。唐伯虎有一顆驕傲的心,他堅決不去幹那個縣衙小吏。唐伯虎歸家後夫妻反目,自己消極頹廢,築室“桃花塢”以自娛,從此開始玩世不恭、遊戲人生。
王陽明有一顆強勁的心,既然被貶去貴州,那就去吧。他逃過刺客追殺,後來又在舟山遇到台風,差點命喪海上,但仍然去上任了。當時貴州龍場“萬山叢薄,苗、僚雜居”,閉塞落後。他根據風俗教導當地人開化,受到民眾愛戴,就這樣紮下根來。
某一個晚上,在貴州龍場,習慣夜夜靜坐深思的王陽明突然大悟“格物致知”之道,高興得跳了起來,把睡著的仆人都驚醒了,史稱“龍場悟道”。
何必事事格物?不如關注內心。王陽明“心學”理論的核心是“知行合一,以致良知”,他曾對弟子說:“人人胸中各有個聖人,隻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強大的內心,能夠使一個人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直到成為聖賢。
在當時崇尚空談的團團迷霧之下,王陽明的學說,如同黑暗中熊熊燃燒的火炬,散發著穿透力極強的光芒。
人生的大磨難,別人強加的羞辱,卻成了王陽明成為聖賢的最後一道淬火的工序。
王陽明自小學習騎射,精通兵法。在中國漫長的曆史中,能文能武的人很多,但文武兩方麵都臻於極致的首推王陽明。他不是一個紙上談兵的人,他的“心學”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他同樣主動作為,將學問在事業上充分表現出來。
王陽明在軍事上最令人稱頌的是,他用幾十天時間,平定了寧王朱宸濠策劃了很多年的叛亂。
當時王陽明以左僉都禦史巡撫南贛,寧王叛亂,聲勢驚人,呈席卷之勢。
王陽明手中無兵,卻臨危不亂,他一方麵在袁州(今江西宜春)聚集各府縣士兵,征調軍糧,製造兵械船隻,另一方麵假裝傳檄各地至江西勤王,在南昌到處張貼假檄文以迷惑朱宸濠。
為爭取時間集結軍隊,王陽明寫蠟書讓朱宸濠的偽相李士實、劉養正勸寧王發兵攻打南京,卻又故意泄露給寧王。
此時,李、劉二人果然勸朱宸濠進兵南京,但朱宸濠大疑,按兵不動。
過了十多天,勤王兵未至,朱宸濠才發覺被騙,帶兵攻下九江、南康,隨即攻打安慶受挫,此時王陽明大軍已集結完畢。
朱宸濠精銳兵力都前往安慶,留守南昌的兵力空虛,王陽明率兵攻打南昌,朱宸濠回兵救南昌,最終雙方在鄱陽湖決戰。
經過3天的激戰,寧王戰敗被俘。
曆史上評論:王陽明用兵詭異、獨斷,素有“狡詐專兵”之名。
當然,這源於王陽明有一顆強大的自信心。
寧王起事前,到處招募賢才,用重金將唐伯虎征聘過去。不過唐伯虎雖然縱情酒色,但還算一個聰明人,發覺寧王叛亂陰謀後,他佯裝瘋癲,而且裝得很像,甚至在街上裸奔。
寧王一看,唐伯虎這人廢了,放掉算了。
唐伯虎因此躲過王陽明的雷霆之擊,撿回一條命來。
這一年,唐伯虎不到50歲。他的心仍然很熱,放浪形骸不過是尋到機會之前的表現。
唐伯虎的晚年窮困潦倒,54歲的他臨終時寫下絕筆詩:“生在陽間有散場,死歸地府又何妨。陽間地府俱相似,隻當漂流在異鄉。”
6年後的1529年,王陽明病逝,他的遺言是:“此心光明,亦複何言!”
就這樣,兩個有著年齡相差的人,都在五十四歲時走向了生命的盡頭。
雖然他們活著的歲數相同,但二人卻擁有著不同的人生,這就是王陽明和唐伯虎對逆境的不同心態,從而也就有了不同的人生命運。
由於在航班上,張其金用意念和王陽明,以及唐伯虎聊著天,哪怕航班途徑重慶轉機,雖然經曆了七個多小時,但他也沒有感覺到時間很久,當他乘坐的航班終於降落在天樞城機場的t2航站樓時,他還在與王陽明與唐伯虎聊著天,直到飛機停穩後,他才停止了和王陽明與唐伯虎的對話。他要收拾行李下飛機了。
當他們隨著乘客走出飛機的艙門後,王琳則對張其金說:“期望我們能夠在天樞城闖出一番天地,書寫更精彩的人生。”
說完,她沿著登機廊橋就去追走在前麵的王敏和杜彩霞去了。
張其金和龍薇反正也沒什麽事,他們倒是不急,就慢慢地沿著機場廊橋向出口走去。
突然,龍薇說道:“表弟,考你個問題。”
“你說吧!”
“為什麽昭通的機場沒有這個通道,而天樞城的機場卻有?”
“因為昭通機場規模小,根本就沒必要建,像這種國際型的機場就必須有了。”張其金回答道。
“那你知道這叫什麽嗎?”龍薇問道。
“哈哈”
張其金聽龍薇提出這個問題,他就忍不住大笑了起來,引得他身旁的乘客都看著他,他趕緊捂著嘴低聲說道:“表姐,我就知道你要問我這個問題,你就直接問吧!我又不會笑話你。”
“你剛才不是笑了嗎?”
“我是笑你在前麵做了那麽大的伏筆,才問你關心的問題。”張其金說道。
“好吧!那你告訴我,這叫什麽?”
“這叫登機橋,也叫登機廊橋。是機場用以連接候機廳與飛機之間的可移動升降的通道。每個機場都有多個登機橋位,就是連接候機樓和飛機艙門的橋。一端連接候機樓的某個登機口,一端扣在飛機艙門上,旅客由對應登機口進入飛機。與登機橋相同作用的還有客梯車,客梯車在乘客上下飛機時將梯口對準飛機艙門。”張其金對龍薇解釋道。
張其金見龍薇好像沒有聽明白,他又補充說道:“旅客采用登機橋登機時,通常用幾號登機口就代表所對應的航班,如:登機口是12號,就代表用12號登機橋位上飛機。登機橋的出現大大減少了初次乘用飛機或到陌生地乘用飛機的負擔,提高了運行效率。這樣你明白了嗎?”
龍薇這才點了點頭。
就這樣,他倆一邊看著透明玻璃外停在天樞城機場上的飛機,一邊沿著箭頭指示的方向去取他們托運的行旅包。
在等了二十多分鍾後,他們的行旅包就輸送出來了。
在張其金取下行旅包後,就帶著龍薇向出口走去。
出了機場後,龍薇抬頭看了看天樞城的天空,她就興奮地說道:“表弟,我們打出租車去了天樞大學去看看吧!”
張其金也覺得天並沒黑,天樞城六月底的天黑得比較晚,都八點過十分了,天還亮著。
他就同意了龍薇的建議,就打出租車來到了天樞大學。
在他看了一會兒雜誌後,他突然想起了昨天晚上唐伯虎在靈魂覺醒時與王陽明的恩怨,就一時興起,就問王陽明:“導師,您跟唐伯虎的恩怨化解了嗎?”
還沒等王陽明回答,就聽見唐伯虎說道:“智者,我跟他的恩怨可大了,此生根本沒法化解了。”
“就您倆,都是幾百歲的人了,什麽世麵沒見過,無論有什麽恩怨,也該放下了。”張其金說道
“智者,其實也沒什麽大事。唐伯虎之所以耿耿於懷,並不是我拿走他的衣服,我把我的官服放在他身上這件事,他是覺得我的一生過得比他舒坦,就認為我的命好,他的命壞,這才是他一直怨恨於我的根源。智者,你給我評評,他的命不好,是我王陽明給他造成的嗎?是我的錯嗎?”王陽明好像受了極大委屈似地說道。
唐伯虎和王陽明同處一個時代。如果說王陽明是劃過長夜的耀眼彗星,那麽,唐伯虎隻能算是流連於花花草草之間的一隻寒螢。可惜,知道唐伯虎的人很多,知道王陽明的人很少。正所謂: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
這其實對唐伯虎來說,老天也算是彌補了命運對他的不公。
其實,張其金哪裏知道,在那個學而優則仕的年代,唐伯虎的落榜,那可是他一生的恥辱,他根本無法做到像王陽明那樣:世人以不得第為恥,吾以不得第動心為恥。
在那場科舉考試中,唐伯虎對自己是頗有信心的,他天資聰穎,16歲考中府試秀才第一名,轟動蘇州城;29歲參加鄉試,再獲第一名,從此人稱“唐解元”。
1499年,28歲的王陽明在兩次科考失利之後,第三次進京參加會試,由於此時的他得到主量子糾纏血靈珠,擁有了過目不忘的本事,他發揮出色,榜上有名,賜二甲進士第七,從此走上仕途。同年參加會試的唐伯虎,卻被牽連進“泄題案”,身陷科場大獄。
考生進京趕考,通過各種關係結識主考官,是當年的潛規則,但唐伯虎和與他同行的徐經卻被舉報了。為什麽被舉報?此二人過於張揚,儼然擺出此次大考非我莫屬的派頭,有才華有名氣卻不懂低調,終被人抓住把柄。
這正是唐伯虎此後鬱鬱不得誌的關鍵原因:交友不慎,為人輕狂。
當王陽明開始自己的官員生涯時,這場科場大案的處理結果也下來了:徐經、唐伯虎均遭削除仕籍,發充縣衙小吏使用。
相比於唐伯虎,科場春風得意的王陽明,卻隨即遭遇了更可怕的挫折,他所經曆過的磨難遠遠甚於唐伯虎,但他卻憑借強大的心誌又獲得了成功。
王陽明所遭受的磨難,與當時權傾一時的大太監劉瑾脫離不了關係,當時大太監劉瑾大肆逮捕反對自己的大臣,時任正六品的兵部主事王陽明看不下去,上疏要求釋放這些正直的官員。但這封舉報信落到劉瑾手上,劉瑾大怒,假傳聖旨,結果王陽明被責40杖,貶謫至貴州龍場當驛丞。
王陽明拖著被打得血肉模糊的身體,在前往貴州的路上,又遇到了劉瑾派來的殺手。王陽明假裝跳水自盡,最終躲過一劫。
同樣遭遇了人生的大起大落,即使王陽明遇此磨難,但他跟唐伯虎的表現完全不一樣。唐伯虎有一顆驕傲的心,他堅決不去幹那個縣衙小吏。唐伯虎歸家後夫妻反目,自己消極頹廢,築室“桃花塢”以自娛,從此開始玩世不恭、遊戲人生。
王陽明有一顆強勁的心,既然被貶去貴州,那就去吧。他逃過刺客追殺,後來又在舟山遇到台風,差點命喪海上,但仍然去上任了。當時貴州龍場“萬山叢薄,苗、僚雜居”,閉塞落後。他根據風俗教導當地人開化,受到民眾愛戴,就這樣紮下根來。
某一個晚上,在貴州龍場,習慣夜夜靜坐深思的王陽明突然大悟“格物致知”之道,高興得跳了起來,把睡著的仆人都驚醒了,史稱“龍場悟道”。
何必事事格物?不如關注內心。王陽明“心學”理論的核心是“知行合一,以致良知”,他曾對弟子說:“人人胸中各有個聖人,隻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強大的內心,能夠使一個人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直到成為聖賢。
在當時崇尚空談的團團迷霧之下,王陽明的學說,如同黑暗中熊熊燃燒的火炬,散發著穿透力極強的光芒。
人生的大磨難,別人強加的羞辱,卻成了王陽明成為聖賢的最後一道淬火的工序。
王陽明自小學習騎射,精通兵法。在中國漫長的曆史中,能文能武的人很多,但文武兩方麵都臻於極致的首推王陽明。他不是一個紙上談兵的人,他的“心學”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他同樣主動作為,將學問在事業上充分表現出來。
王陽明在軍事上最令人稱頌的是,他用幾十天時間,平定了寧王朱宸濠策劃了很多年的叛亂。
當時王陽明以左僉都禦史巡撫南贛,寧王叛亂,聲勢驚人,呈席卷之勢。
王陽明手中無兵,卻臨危不亂,他一方麵在袁州(今江西宜春)聚集各府縣士兵,征調軍糧,製造兵械船隻,另一方麵假裝傳檄各地至江西勤王,在南昌到處張貼假檄文以迷惑朱宸濠。
為爭取時間集結軍隊,王陽明寫蠟書讓朱宸濠的偽相李士實、劉養正勸寧王發兵攻打南京,卻又故意泄露給寧王。
此時,李、劉二人果然勸朱宸濠進兵南京,但朱宸濠大疑,按兵不動。
過了十多天,勤王兵未至,朱宸濠才發覺被騙,帶兵攻下九江、南康,隨即攻打安慶受挫,此時王陽明大軍已集結完畢。
朱宸濠精銳兵力都前往安慶,留守南昌的兵力空虛,王陽明率兵攻打南昌,朱宸濠回兵救南昌,最終雙方在鄱陽湖決戰。
經過3天的激戰,寧王戰敗被俘。
曆史上評論:王陽明用兵詭異、獨斷,素有“狡詐專兵”之名。
當然,這源於王陽明有一顆強大的自信心。
寧王起事前,到處招募賢才,用重金將唐伯虎征聘過去。不過唐伯虎雖然縱情酒色,但還算一個聰明人,發覺寧王叛亂陰謀後,他佯裝瘋癲,而且裝得很像,甚至在街上裸奔。
寧王一看,唐伯虎這人廢了,放掉算了。
唐伯虎因此躲過王陽明的雷霆之擊,撿回一條命來。
這一年,唐伯虎不到50歲。他的心仍然很熱,放浪形骸不過是尋到機會之前的表現。
唐伯虎的晚年窮困潦倒,54歲的他臨終時寫下絕筆詩:“生在陽間有散場,死歸地府又何妨。陽間地府俱相似,隻當漂流在異鄉。”
6年後的1529年,王陽明病逝,他的遺言是:“此心光明,亦複何言!”
就這樣,兩個有著年齡相差的人,都在五十四歲時走向了生命的盡頭。
雖然他們活著的歲數相同,但二人卻擁有著不同的人生,這就是王陽明和唐伯虎對逆境的不同心態,從而也就有了不同的人生命運。
由於在航班上,張其金用意念和王陽明,以及唐伯虎聊著天,哪怕航班途徑重慶轉機,雖然經曆了七個多小時,但他也沒有感覺到時間很久,當他乘坐的航班終於降落在天樞城機場的t2航站樓時,他還在與王陽明與唐伯虎聊著天,直到飛機停穩後,他才停止了和王陽明與唐伯虎的對話。他要收拾行李下飛機了。
當他們隨著乘客走出飛機的艙門後,王琳則對張其金說:“期望我們能夠在天樞城闖出一番天地,書寫更精彩的人生。”
說完,她沿著登機廊橋就去追走在前麵的王敏和杜彩霞去了。
張其金和龍薇反正也沒什麽事,他們倒是不急,就慢慢地沿著機場廊橋向出口走去。
突然,龍薇說道:“表弟,考你個問題。”
“你說吧!”
“為什麽昭通的機場沒有這個通道,而天樞城的機場卻有?”
“因為昭通機場規模小,根本就沒必要建,像這種國際型的機場就必須有了。”張其金回答道。
“那你知道這叫什麽嗎?”龍薇問道。
“哈哈”
張其金聽龍薇提出這個問題,他就忍不住大笑了起來,引得他身旁的乘客都看著他,他趕緊捂著嘴低聲說道:“表姐,我就知道你要問我這個問題,你就直接問吧!我又不會笑話你。”
“你剛才不是笑了嗎?”
“我是笑你在前麵做了那麽大的伏筆,才問你關心的問題。”張其金說道。
“好吧!那你告訴我,這叫什麽?”
“這叫登機橋,也叫登機廊橋。是機場用以連接候機廳與飛機之間的可移動升降的通道。每個機場都有多個登機橋位,就是連接候機樓和飛機艙門的橋。一端連接候機樓的某個登機口,一端扣在飛機艙門上,旅客由對應登機口進入飛機。與登機橋相同作用的還有客梯車,客梯車在乘客上下飛機時將梯口對準飛機艙門。”張其金對龍薇解釋道。
張其金見龍薇好像沒有聽明白,他又補充說道:“旅客采用登機橋登機時,通常用幾號登機口就代表所對應的航班,如:登機口是12號,就代表用12號登機橋位上飛機。登機橋的出現大大減少了初次乘用飛機或到陌生地乘用飛機的負擔,提高了運行效率。這樣你明白了嗎?”
龍薇這才點了點頭。
就這樣,他倆一邊看著透明玻璃外停在天樞城機場上的飛機,一邊沿著箭頭指示的方向去取他們托運的行旅包。
在等了二十多分鍾後,他們的行旅包就輸送出來了。
在張其金取下行旅包後,就帶著龍薇向出口走去。
出了機場後,龍薇抬頭看了看天樞城的天空,她就興奮地說道:“表弟,我們打出租車去了天樞大學去看看吧!”
張其金也覺得天並沒黑,天樞城六月底的天黑得比較晚,都八點過十分了,天還亮著。
他就同意了龍薇的建議,就打出租車來到了天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