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羅》


    明察秋毫斷善惡,鐵麵無私明是非。


    萊蕪城中,有一位名叫李中之的秀才,他性格直率,從不阿諛奉承,深得人們的敬仰。


    他有一個令人匪夷所思的特異之處——每隔數日便會陷入一種深深的沉睡,僵直如屍體,三四日後才會蘇醒過來。


    人們很奇怪,問他為什麽會這樣,他總是守口如瓶,絕口不提。


    與此同時,萊蕪城中還有一位名叫張生的青年,他同樣每隔幾日便會離奇死去,但隨後又會奇跡般地複活。


    張生對人們說:


    “李中之,乃是陰間的閻羅王,我死後到陰間,也是他的屬吏。”


    他能詳細述說陰間的景象,甚至連閻羅殿上的對聯都能一一複述。


    萊蕪城的街頭巷尾,流傳著關於李中之和張生的種種傳說。


    張生口中的陰間世界,尤其是那閻羅殿,更是引起了人們無盡的好奇和想象。


    據張生描述,那閻羅殿巍峨莊嚴,大殿之上懸掛著一副對聯,上麵寫著:


    明察秋毫斷善惡,


    鐵麵無私明是非。


    這對聯所蘊含的意義,既展示了閻羅王的公正無私,也體現了他對世間善惡的明察秋毫。


    李中之作為閻羅王,正是憑借著這樣的智慧和公正,才能審判每一個亡靈,維持陰間的秩序。


    每當有人提及這對聯時,人們都會想起李中之的公正與威嚴,也會想到張生所描述的陰間世界。


    這對聯成為了連接人間與陰間的橋梁,也讓人們對這個神秘的世界充滿了更多的好奇和敬畏。


    一日,有人好奇地問張生:


    “李秀才前幾日到陰間去了,到底是為何事?”


    張生沉思片刻,回答道:


    “具體細節我不能一一詳述,但我記得有一件特別的事情。”


    “那日,閻羅王李中之親自提審了曹操,對其施以二十大板。”


    此言一出,眾人嘩然。


    曹操乃三國時期的一代梟雄,死後竟仍被閻羅王審判,可見陰間的律法森嚴。


    蒲鬆齡說道:


    “曹操一案,想必已經換了數十任閻羅王了。”


    “畜道、劍山等種種刑罰具在,他應該得到什麽罪責,閻羅王自然心中有數,不必我們費心去猜測。”


    “令人奇怪的是,這數千年來,曹操的案子始終未能了結。”


    “難道是因為那些即將被處決的囚犯,都希望盡快得到解脫,所以使得曹操求死不得,案件一直懸而未決嗎?”


    “這真是令人費解啊!”


    蒲鬆齡先生的話引起了眾人的深思。


    的確,曹操的一生充滿了爭議和傳奇色彩,他的功過是非曆來眾說紛紜。


    或許在陰間,對他的審判也同樣充滿了複雜性。


    李中之作為閻羅王,能夠公正無私地審判每一個亡靈,也足見他的公正和威嚴。


    在萊蕪城中,李中之和張生的故事被傳為佳話。


    人們敬畏他們的正直和勇氣,同時也對陰間的神秘世界充滿了好奇和敬畏之情。


    曹操的案子,則成為了一個永恒的謎題,讓人們無法忘懷。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白話連篇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摘星箋紅葉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摘星箋紅葉並收藏白話連篇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