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公,名喚著明,他以其慷慨大度、樂善好施而聞名鄉裏。


    在他家中,雇傭了一位名叫王卓的鄉民。


    王卓此人年輕時性格懶散,不善農耕,家中因此屢次陷入貧困之境。


    他雖不精於田間勞作,卻擁有一技之長,常能在各種雜務中,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且每次完成任務後,李公都會給予他豐厚的報酬。


    有時,王卓家中,甚至到了無米下鍋的地步,他便會向李公求助,李公總是毫不吝嗇地給予他幾升米糧,以解其燃眉之急。


    一日,王卓滿懷感激地對李公說:


    “小人我每日承蒙您的厚愛,家中三四口人,因此得以免於饑餓,但這樣的日子怎能長久?”


    “我鬥膽請求主人借我一石綠豆作為本錢,希望能做些小買賣,改變家中的困境。”


    李公聽後,欣然應允,立即將綠豆交付於他。


    一年多的時間過去,王卓非但沒有償還綠豆之資,反而連本帶利,虧得一幹二淨。


    當李公問及此事時,王卓隻能苦澀地表示,綠豆已經虧空殆盡。


    李公深知其家境貧寒,便也未曾催討,將此事輕輕放下。


    李公平日裏喜愛讀書,常常寄居在附近的一座清靜寺廟中,以書為伴,遠離塵囂。


    轉眼間,三年多的時間匆匆流逝。


    一日,李公在夢中竟見到了王卓,隻見他神情凝重地走來,說道:


    “小人我欠下了主人的綠豆錢款,今日特來償還。”


    李公聞言,連忙寬慰道:


    “你若真要償還,那平日裏你從我處得到的種種幫助與恩惠,又該如何計算呢?”


    “這些其實你都不必掛懷。”


    王卓聽後,麵色更加凝重,他認真地說:


    “話雖如此,但人生在世,若有所為而受人之惠,或可不必過分計較;”


    “但若是無緣無故地接受了人家的資助,即便是升鬥之微,也絕不應有所隱瞞,更何況是如此大的恩情呢!”


    言罷,王卓便轉身離去,留下李公在夢中沉思。


    次日醒來,李公對夢境中的情景,感到既疑惑又感慨。


    不久之後,家中仆人前來稟報,說夜裏家中的母驢生下了一頭健壯的小驢駒。


    李公聽後,心中忽然一動,仿佛有所領悟:


    “這小驢駒,是王卓來償還我的綠豆之債嗎?”


    又過了幾日,李公歸家,見到那頭小驢駒時,便開玩笑地呼喚它的名字為“王卓”。


    小驢駒仿佛聽懂了一般,歡快地奔向李公,那神情中,帶著幾分熟悉與親昵。


    從此以後,這頭小驢駒便以“王卓”為名,成為了李公家中的一員。


    某日,李公騎著“王卓”前往青州辦事,途中被衡王府中的一位內監看中,願以高價購買這頭小驢駒。


    雙方經過一番商議,但價格始終未能談攏。


    恰在此時,李公因家中急事,不得不匆匆返回。


    又過了一年多,小驢駒在與其他雄馬同槽共食時,不慎被咬傷筋骨,傷勢嚴重,幾乎無法治愈。


    就在李公為此愁眉不展之際,一位牛醫主動上門求見,表示願意接手治療小驢駒,但需要時日慢慢調養。


    李公見牛醫言之鑿鑿,便同意了他的請求。


    數月之後,牛醫終於將小驢駒治愈,並以一千八百錢的高價,將其售出。


    售出後,牛醫信守承諾,將所得錢財的一半贈送給了李公。


    李公接過那筆錢,心中豁然開朗——那筆錢的數目,竟恰好等同於當年他借給王卓的綠豆之資!


    這一刻,李公深刻體會到了“昭昭之債,冥冥之償”的玄妙與神奇。


    他意識到,世間萬物皆有因果循環之理,那些看似無意的善舉與幫助,最終都會以某種方式得到回報。


    這個故事,不僅是對李公慷慨好施的美德的頌揚,更是對世間“善行必有善報”的深刻啟示。


    譯者的話:


    再看看如今,社會上一些所謂的“老賴”們,他們心安理得地享受著別人的血汗錢,卻想盡各種辦法逃避還款責任。


    這些人,不僅沒有絲毫的道德底線,甚至連基本的良心都喪失殆盡。


    相比之下,古代人的思想和行,為真是令人欽佩不已。


    他們雖然生活在物質匱乏、科技落後的時代,但內心卻充滿了誠信與擔當。


    而我們現代人,盡管擁有先進的科技手段,和豐富的物質財富,卻在精神層麵上,遠遠不及古人。


    麵對這樣的現實,怎能不讓人痛心疾首?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白話連篇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摘星箋紅葉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摘星箋紅葉並收藏白話連篇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