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麽多的單量,足夠眾人忙活一陣了。
大家開心的開始分配各自的業務,眼睛直放光,與其說是單子,不如說是馬內。
關於定價的標準,鄭乾編輯好之後發到了群裏。
這是鄭乾參考了市場價的前提下,做了稍微的改動。
主要是把上門費取消了。
所以整體價格略低於同行30-50元。
這也不叫惡意競爭,隻能叫提升服務質量。
至於回收家電這一塊,目前主要是鄭乾負責,所以定價主打一個隨機應變。
葉建軍和姚桂花各自領了五單,記下客戶信息就出發了,那叫一個爭分奪秒。
白瑪桑格和申龔保,相對保守點,各自認領了3單。
至於保潔和維修工具,鄭乾在專門的工具存放室已經全部羅列好了。
眾人接到什麽單,隻需要去工具室按需索取就行。
看著外麵等公交的四人,鄭乾想著,幹脆給員工配一輛電瓶車。
這樣路上的時間能節省不少出來。
鄭乾自己也有活幹,那就是騎上電動三輪,拉上葉飛,一起去回收家電。
兩人先是去了之前錢源介紹的那家業主賣的三台電器:兩台掛式空調,一台洗衣機。
隨後,兩人又馬不停蹄的在周圍小區轉悠,按照登記的信息,一一上麵回收。
主要也就是空調洗衣機,冰箱都很少,電視機更少。
回收的價格基本在100-500之間,主要看成色。
搬運的過程中,鄭乾展露出大力士般的狀態,讓葉飛驚歎不已。
葉飛趁機開玩笑:“小夥子,不用羨慕,男人要注意養精蓄銳,平常少搞點手藝活,自然就有力氣。”
一下午,兩人跑了五六家,收了十餘台設備,主要是三輪車裝不下了,不然還可以繼續收。
住了電器,鄭乾還額外收了一塊手表。
這是在其中一家收洗衣機的時候,在洗衣機後麵發現的。
顯然是落在這裏好久了,髒的不行,而且也不走字了。
鄭乾將手表拿給那家主人,結果人家不要,說是他父親的,老早就壞了,給小兒子當玩具玩的,隻是後來不見了,原來是落在洗衣機後麵了。
鄭乾用毛巾擦了擦表麵,裏麵的標識也露出來了。
表盤上麵,有“東風”兩字,字下麵是“dongfeng”的大寫拚音,拚音下麵,還有“19 zuan”的標識。
根據係統賦予的知識,鄭乾知道,這是一款國產的東風手表。
始創於1966年的天津手表廠,也是第一款全國產的手表,在那個時候屬於奢侈品行列,那時候的價格在100元出頭。
如果保護得當,這塊表具有相當的收藏價值。
可惜這塊表經過三代人之手後,已經快麵目全非了,表帶也是鏽跡斑斑。
鄭乾想將這塊表收回去,看能不能搶救一下。
於是實誠的將手表的信息告訴了房東,並告知願意出500元收購。
那男子顯然是沒想到這塊破手表居然比洗衣機還值錢,看鄭乾言之鑿鑿,半信半疑的在網上查了一下。
結果在網上一查,紛繁的信息根本沒多大用,隻是看到一位網友留言,這種表如果損壞,就沒什麽收藏價值,頂多值個兩三百。
房東於是心裏有底了,爽快的收下鄭乾的500元,將手表賣給鄭乾。
晚六點,兩人騎著車回到店裏,發現除了前台的薑文靜,其他人都沒有回來。
看來自己那個10%提成的激勵,是真管用。
員工們這麽努力,自己也不好意思走。
正好趁現在,把那塊手表好好研究一下,看能不能修複。
維修之前,鄭乾讓薑文靜和葉飛設計一個表格,並吩咐等其他人回來,填好表格。
這個表格就相當於每個人的日行程量了,月底看這個發工資。
來到維修間,從空間裏麵拿出全套的手表維修工具,探照燈一戴,就開始鑽研了。
這是一款st5a款的老東風手表,不鏽鋼外殼,原裝st5a機芯,19鑽,全鎢鋼。
小心卸下表殼,看到內部的結構之後,算是鬆了一口氣。
不愧是國產奢侈表,裏麵的精妙的結構基本完好。
一個小時後,鄭乾的腦門已經沁出汗珠。
維修這種精密的儀器,需要付出極大的精力。
所幸,鄭乾的技能也不是蓋的,做好最後一步之後,指針終於開始走字了。
“太好了,終於修好了!”
“恭喜宿主完成精密儀器手表的維修工作,獲得隨機翻新三成,目前七成新。”
“yes!”
“這下贏麻了!”
可能是因為耗費了大量精力,而且是這種精密的儀器,係統一下子獎勵了三成新。
眼前的手表,肉眼可見的開始發生變化。
無論是表蓋,表盤,指針,還是表帶,都像是發生時間倒流一樣,鏽斑一點一點不見,磨損的細紋也漸漸消失!
太神奇了!
這個過程也就三秒鍾。
重新審視這塊表,不說煥然一新,至少是大不相同,完全是換了一塊表。
現在就有收藏價值了!
鄭乾小心翼翼的將手表與當前的時間調整一致,開始思考怎麽把它轉手出去。
畢竟自己沒有這個愛好。
自己的愛好就是搞錢!
本來想掛網上,但是網上信息繁雜不說,遇到不識貨的瞎砍價,破壞心情。
突然,鄭乾想到一個人:曾藩。
比晚清名臣就少了一個字。
曾藩是鄭乾的大學同學,兼下鋪舍友。
兩人大學時候關係不錯,當初鄭乾在追趙雅的時候,這貨也出了不少主意,當然大部分是餿主意。
曾藩是本地人,家裏有祖傳的基業,日子過的還算滋潤。
鄭乾畢業留在蘇城,兩人也會一年碰個兩三回,喝喝酒,吹吹牛。
這會兒想起曾藩,是因為他們家祖傳的基業,是有一間清代傳下來的文玩店。
文玩也是收藏,手表也是收藏,他們家應該也懂的。
正好也是有幾個月沒碰頭了,所以借此機會,兩人聚一聚。
大家開心的開始分配各自的業務,眼睛直放光,與其說是單子,不如說是馬內。
關於定價的標準,鄭乾編輯好之後發到了群裏。
這是鄭乾參考了市場價的前提下,做了稍微的改動。
主要是把上門費取消了。
所以整體價格略低於同行30-50元。
這也不叫惡意競爭,隻能叫提升服務質量。
至於回收家電這一塊,目前主要是鄭乾負責,所以定價主打一個隨機應變。
葉建軍和姚桂花各自領了五單,記下客戶信息就出發了,那叫一個爭分奪秒。
白瑪桑格和申龔保,相對保守點,各自認領了3單。
至於保潔和維修工具,鄭乾在專門的工具存放室已經全部羅列好了。
眾人接到什麽單,隻需要去工具室按需索取就行。
看著外麵等公交的四人,鄭乾想著,幹脆給員工配一輛電瓶車。
這樣路上的時間能節省不少出來。
鄭乾自己也有活幹,那就是騎上電動三輪,拉上葉飛,一起去回收家電。
兩人先是去了之前錢源介紹的那家業主賣的三台電器:兩台掛式空調,一台洗衣機。
隨後,兩人又馬不停蹄的在周圍小區轉悠,按照登記的信息,一一上麵回收。
主要也就是空調洗衣機,冰箱都很少,電視機更少。
回收的價格基本在100-500之間,主要看成色。
搬運的過程中,鄭乾展露出大力士般的狀態,讓葉飛驚歎不已。
葉飛趁機開玩笑:“小夥子,不用羨慕,男人要注意養精蓄銳,平常少搞點手藝活,自然就有力氣。”
一下午,兩人跑了五六家,收了十餘台設備,主要是三輪車裝不下了,不然還可以繼續收。
住了電器,鄭乾還額外收了一塊手表。
這是在其中一家收洗衣機的時候,在洗衣機後麵發現的。
顯然是落在這裏好久了,髒的不行,而且也不走字了。
鄭乾將手表拿給那家主人,結果人家不要,說是他父親的,老早就壞了,給小兒子當玩具玩的,隻是後來不見了,原來是落在洗衣機後麵了。
鄭乾用毛巾擦了擦表麵,裏麵的標識也露出來了。
表盤上麵,有“東風”兩字,字下麵是“dongfeng”的大寫拚音,拚音下麵,還有“19 zuan”的標識。
根據係統賦予的知識,鄭乾知道,這是一款國產的東風手表。
始創於1966年的天津手表廠,也是第一款全國產的手表,在那個時候屬於奢侈品行列,那時候的價格在100元出頭。
如果保護得當,這塊表具有相當的收藏價值。
可惜這塊表經過三代人之手後,已經快麵目全非了,表帶也是鏽跡斑斑。
鄭乾想將這塊表收回去,看能不能搶救一下。
於是實誠的將手表的信息告訴了房東,並告知願意出500元收購。
那男子顯然是沒想到這塊破手表居然比洗衣機還值錢,看鄭乾言之鑿鑿,半信半疑的在網上查了一下。
結果在網上一查,紛繁的信息根本沒多大用,隻是看到一位網友留言,這種表如果損壞,就沒什麽收藏價值,頂多值個兩三百。
房東於是心裏有底了,爽快的收下鄭乾的500元,將手表賣給鄭乾。
晚六點,兩人騎著車回到店裏,發現除了前台的薑文靜,其他人都沒有回來。
看來自己那個10%提成的激勵,是真管用。
員工們這麽努力,自己也不好意思走。
正好趁現在,把那塊手表好好研究一下,看能不能修複。
維修之前,鄭乾讓薑文靜和葉飛設計一個表格,並吩咐等其他人回來,填好表格。
這個表格就相當於每個人的日行程量了,月底看這個發工資。
來到維修間,從空間裏麵拿出全套的手表維修工具,探照燈一戴,就開始鑽研了。
這是一款st5a款的老東風手表,不鏽鋼外殼,原裝st5a機芯,19鑽,全鎢鋼。
小心卸下表殼,看到內部的結構之後,算是鬆了一口氣。
不愧是國產奢侈表,裏麵的精妙的結構基本完好。
一個小時後,鄭乾的腦門已經沁出汗珠。
維修這種精密的儀器,需要付出極大的精力。
所幸,鄭乾的技能也不是蓋的,做好最後一步之後,指針終於開始走字了。
“太好了,終於修好了!”
“恭喜宿主完成精密儀器手表的維修工作,獲得隨機翻新三成,目前七成新。”
“yes!”
“這下贏麻了!”
可能是因為耗費了大量精力,而且是這種精密的儀器,係統一下子獎勵了三成新。
眼前的手表,肉眼可見的開始發生變化。
無論是表蓋,表盤,指針,還是表帶,都像是發生時間倒流一樣,鏽斑一點一點不見,磨損的細紋也漸漸消失!
太神奇了!
這個過程也就三秒鍾。
重新審視這塊表,不說煥然一新,至少是大不相同,完全是換了一塊表。
現在就有收藏價值了!
鄭乾小心翼翼的將手表與當前的時間調整一致,開始思考怎麽把它轉手出去。
畢竟自己沒有這個愛好。
自己的愛好就是搞錢!
本來想掛網上,但是網上信息繁雜不說,遇到不識貨的瞎砍價,破壞心情。
突然,鄭乾想到一個人:曾藩。
比晚清名臣就少了一個字。
曾藩是鄭乾的大學同學,兼下鋪舍友。
兩人大學時候關係不錯,當初鄭乾在追趙雅的時候,這貨也出了不少主意,當然大部分是餿主意。
曾藩是本地人,家裏有祖傳的基業,日子過的還算滋潤。
鄭乾畢業留在蘇城,兩人也會一年碰個兩三回,喝喝酒,吹吹牛。
這會兒想起曾藩,是因為他們家祖傳的基業,是有一間清代傳下來的文玩店。
文玩也是收藏,手表也是收藏,他們家應該也懂的。
正好也是有幾個月沒碰頭了,所以借此機會,兩人聚一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