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十六一大早,趙大匠帶著兒子趙誌勇和侄兒趙大牛早早地就來了。


    一來,幾人就帶著陳大舅幾人開始用竹篾在牆上比劃著,做了好幾個步尺。


    將竹篾環成圈,再用一橫兩豎縱三根竹篾十字相交,就成了編織過程中的測量工具——步尺。


    將步尺上兩根長度可調節的竹篾卡在編牆壁的上下框之間就能記錄尺寸,很是方便。


    林秋緣大為讚歎,就算沒有卷尺這種現代工具,古人也有大智慧。


    不管是先前的丈杆,還是現在的步尺,都是古人智慧的體現。


    不一會兒,其它來幹活的人也陸續到了,加入了量竹啟蔑的活計中。


    啟蔑的活計輕巧,林守義也加入其中。


    三十來號人分工合作,各司其職——翻拌黃泥、量竹啟蔑,拍打麻絲、和灰膏、釘竹釘、編骨架、抹黃泥、上白灰……


    竹子為骨,黃泥為肉,白灰為皮,三層工藝依次進行,工人們井然有序,默契十足,小坡上再次熱鬧起來。


    午飯時,陳氏的神仙豆腐果真讓人讚不絕口,溪江村的大部分人都愛吃辣,拌上辣椒水,眾人直呼過癮。


    陳氏下午又去了後山,薅了一背簍斑鳩葉回來,幾個小勞動力又自告奮勇地上場。


    下午蚊蟲多了起來,陳氏點燃了蚊香放在一旁,幾人安心地在木盆裏搓著斑鳩葉。


    陳氏做了一大盆神仙豆腐,村民們收工回家時,還讓他們一人端了一塊帶回家給家人嚐嚐,眾人直誇他們厚道,幹起活來更是認真仔細。


    三四天過去了,外牆總算是基本成型。


    送走了做活的村民,一家子站在天井裏,望著環繞著的白牆黑瓦,歸屬感油然而生。


    “真氣派啊,沒想到我這輩子還能住上那麽氣派的房子!”陳大舅雙手叉腰感歎道。


    “可不是,咱們啊,這是什麽什麽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咯,是不是姑姑?”陳二舅也不禁感慨道,想抒發一下自己的思想感情,奈何是個半文盲,文縐縐的話倒是記不全。


    “是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可不是嘛,咱們啊算是苦盡甘來了。”陳氏抱著冬至,在她的小臉蛋上挨著。


    林秋緣聽見這句,一時間有些發懵——這可是陸放翁的詩啊!這這這!這果然是個不同尋常的朝代。


    林秋緣無意識地任憑她娘牽著她走,周圍的人在說些什麽,她算是左耳進右耳出,半句沒聽進去。


    外牆需要一定的時間晾曬,趙大匠跟陳舅公定好了五日後再來。


    恰好地裏的蕎麥能收割了,一大家子帶著幾個蝦兵蟹將又出動。大人把蕎麥割下,孩子們就拿稻草把蕎麥捆紮成束,立在旱地裏曬著。


    菜地裏的嫩薑也被陳氏挖出來,洗幹淨泡進了泡著泡豇豆的那個壇子裏。


    可惜他們家的鴨子還沒長肉——嫩薑生爆鴨絲,簡直不要太好吃!是誰流口水了我不說。


    等兩三天,蕎麥完全幹透了,大人們又拿著曬墊鋪在地裏,把一捆捆的蕎麥堆在曬墊上,用連枷不停地拍打,倒是讓林秋緣想起外婆家收菜籽的時候,也是這樣操作的。


    蕎麥過篩,篩去各種雜質後,暫時裝在預備用來收稻穀的拌桶內。


    一畝地收獲兩挑蕎麥,估摸著有兩百來斤。


    靠近棉花的那塊蕎麥地,產量倒是高一些,有兩挑半。


    三畝地大概收了接近七百斤的蕎麥,差點把拌桶給裝滿。


    陳氏背了大半背簍蕎麥,估摸著有五十來斤,去村裏的大石磨磨粉。


    磨成粉的蕎麥過篩後,隻剩下三十多斤。


    陳氏加了紅糖和雞蛋,把蕎麥調成麵糊糊,烙了蕎麥餅,幾個孩子特別愛吃。


    收完蕎麥後,趙大匠就帶著人來開始著手做內部隔斷和院牆。


    同樣的竹編夾泥隔斷,從一層做到了二層閣樓,院牆則是用黃泥夯的土院牆,東西兩側都開了個門。


    前院門口的坡上,陳舅公預備把果樹移栽過來幾棵。


    房子的布局以大門、天井、堂屋為中軸線。


    堂屋兩邊是兩個次間,兩個次間外各有一個短廊,連接兩側的梢間,短廊通向後院。


    天井兩側是東西廂房;大門的兩側的布局同堂屋兩側一樣,隻是少了兩個短廊,兩個梢間更大一些。


    灶房、茅廁、衝涼房等都在後院。


    短廊連接灶房和西梢間;東梢間後直接連著衝涼房和廁所。廁所下方做的吊腳樓式的結構,搭了個豬圈,豬圈下方用青石做了個水渠,日常倒的汙水從天井和後院匯聚於此,流向坡下的糞坑。


    除了衝涼房和天井是用青石板鋪的地板,二層閣樓是木地板,其它地方全是用砂石夯實的泥地。


    後院右側開了個門,可通向竹林,菜地和雞鴨院還有牛棚羊圈的位置沒有動。


    趙大匠在完工後,來給陳舅公和何氏算了總賬。


    建房倒是沒花太多錢,主要是人工費大一些,材料費也挺貴,拿給趙大匠用於買材料的五兩銀也所剩無幾。


    人工費和夥食費七七八八算下來也有二十餘兩,加上先前給趙大匠用於買瓦和石灰的五兩銀,建整座房子的花銷,約摸是二十五兩到三十兩之間。


    站在大門前,看著氣派的房屋,陳舅公覺得就算是三十兩,也頗值!


    在男人們忙著給房子做收尾工作時,女人們把蕎麥地給犁了一遍,把蕎麥杆子全給犁進地裏,當做底肥。


    最後把紅薯壟給挖上,又去割了紅苕苗,這才把三畝地全給種上了晚熟紅苕。


    小暑前,陳舅公和陳大舅陳二舅提了禮,去了趟李張覃趙三家,讓他們幫忙一同運一下家具,幾人欣然接受。


    老頭兒們駕著牛車去拉家具;青年們在屋裏給柱子橫梁刷桐油;老奶們則帶著孩子在後山腳下製陶燒陶。


    先前夯院牆的黃泥還剩下不少,趙大匠在後院外的下風處,給他們起了個簡易的爐窯,自己燒陶,已經是溪江村的老傳統。


    幾個孩子特別喜歡製陶這個環節,這可是他們的老本行!捏起碗、盆來,甚是像模像樣。


    給爐窯塞夠了足夠木材,幾人返回屋裏,幫忙漆桐油。


    舅舅們做的簡易家具已經搬進屋裏,幾個孩子還有自己的單獨的竹床,讓幾個孩子滿意得不得了,圍著幾個舅舅鞍前馬後的,狗腿極了。


    拉家具的幾人在飯點過後才回來,除了陳念留下幫忙看著冬至,一大家子傾巢出動幫忙搬家具。


    好家夥,牛都被累得大喘氣,可把陳舅公心疼壞了,親自去河邊割了最嫩的紫苜蓿,背了滿滿一大背回來喂牛。


    光是擺放家具就花了半天的時間,幫忙的幾人固然也被留下吃飯,何氏幾人連忙做飯。


    李張覃趙四人也沒閑著,在前院幫著績麻。


    吃晚食時,天光還是大亮。


    趙大匠建議陳大舅在附近挖一個水井,免得到時候碰上汛期,河落的水會變得渾濁,無法食用,再者,如果碰到幹旱的年份,不管是河落還是村裏的小溪,都會斷水,所以還是挖口井要保險一些。


    陳大舅連忙應下,趙大匠則打算過兩天去幫忙找挖井人問問,聽聞他還在鄰村帶人掘井呢。


    挑了個好日子,幾家人也開始遷居。


    陳舅公夫妻二人住堂屋右側的東次間,左側的西次間,他們預備當做糧倉。


    連接灶房的西梢間則充當飯廳。


    柳外公一家子則住兩個西廂;林守義夫妻帶著冬至住的東廂,陳家和和林夏至兩兄妹住東梢間。


    陳大舅一家住前廳的東次間,陳思思和林秋緣住東梢間;陳二舅一家則住前廳的西次間。


    在新居收拾了兩天,陳舅公帶著倆兒子提著禮去了趟趙大匠家,讓他幫忙邀請一下來幫他們建房的幾戶人家,來吃暖房宴。


    又提了禮去村長家,讓村長幫忙帶他們去村裏吆喝吆喝,六月初六他們家辦暖房宴,邀請大家來吃席,好生熱鬧一番,村長欣然應下。


    徐村長帶著陳舅公走村子的這頭,徐大郎帶著陳大舅和陳二舅走村子的這頭,互相通知著。


    徐大郎第二天一大早,就給他們送了一份擬定了的名單,上麵是應下要來吃席的人戶。


    他們是外鄉人,很多事情都不懂,村長的老妻夏氏還特意跑了趟,給幾人細細講了他們當地的習俗。


    趙大腳也帶著兒媳婦來幫忙擬定菜單,好讓他們著手做準備。


    菜式還得跟著村裏人走,不然不合胃口,剩著也是浪費了。


    幾個女人家商量了半天,最終敲定了十二道菜式,四涼八熱,象征一年十二個月的四平八穩。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逃荒被丟下,我選擇躺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陸米蒂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陸米蒂並收藏逃荒被丟下,我選擇躺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