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挖魚塘和鋪路
逃荒被丟下,我選擇躺平 作者:陸米蒂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娘誒!可太搶手啦!娘,您可不知道,我們剛進城,碰到徐大哥巡邏呢,聽說我們是去賣炭的,就直接把我們帶到劉老爺家的偏門……”
柳幺舅說到一半,端起碗又喝了一大口,可渴死他了!才賣關子地說道。
“那管事一看咱們的炭,哎喲,臉都快笑爛了,再一看咱們還有竹炭,激動得胡子都一抖一抖的,說那一筐,給咱們二百文呢!看著竹炭倒是比木炭還值錢呢!就是那苞穀芯,人不大看得上,姐夫直接送他們了……還說咱們還有竹炭,隻管往他們那拉去,咱們有多少,他們就要多少!給咱們算七兩銀一車呢!”
“嘶!”
屋子裏響起一陣嘶氣聲,此起彼伏。
“奪…多…多少?你說多少?七兩!那那車木炭多少銀?”
柳外公坐不住了,直接啪一聲拍柳幺舅大腿上,疼得他齜牙咧嘴的。
“哎喲!爹!你激動不得拍自己嗎?你拍我作甚?”
得知今兒一車炭賣了五兩三錢,可把一家子喜得不行,又聽到竹炭賣價更貴,一家子更是樂不可支。
吃完午飯後,一家子又開始對著毛竹可勁兒謔謔,橫豎這玩意兒生長速度極快,也不用擔心過度砍伐造成水土問題。
一株毛竹從出筍到成竹隻需兩個月左右的時間,實在是經濟效益型木材!
吃完晚飯,家裏又聚在堂屋烤火、燙腳,順帶開了次家庭會議。
“我覺著可以把原先圍的關鵝的那處院子拆掉,挖個魚塘,挖魚塘挖出來的泥就用來鋪路,就從咱們坡下鋪到橋邊,估摸著有三裏路……”
挖魚塘是早有的想法,在老家,他們陳家也是挖了一方魚塘的,每年可以養點魚,給妹子家、親家送些,剩下的就留著冬臘月間曬幹魚。
陳舅公今兒去幫忙砍竹子時,就仔細觀察過了,就原先圍了鵝院子那處是個好地方,再把周圍的樹砍一砍,碎石撿一撿,枯草割一割,倒是能開出半畝地大小的地來,正正好適合挖魚塘。
“是,我跟小妹也是這樣想的,趁著現在不忙,能搞的都搞上,路鋪上,也方便牛車進出,拉炭也方便些。”
何氏點了點頭,把腳從洗腳盆裏伸出來,朱氏地上擦腳布,何氏一邊擦腳一邊答道。
“要不,咱們先找趙大匠看個風水?”
柳外公沉吟片刻,還是先想到風水問題。
“成,大哥,那明兒您帶著興業,包點紅苕幹,我早上起來熬一盆紅苕涼糕,你抱去趙大匠請一請。”
陳氏想也沒想就應了下來,探頭對陳舅公說道。
“鋪路的話,明兒我去問問李大哥和張三哥有沒有空,還有大牛兄弟和誌勇兄弟……”
這幾家都是離得比較近的幾家,林守義想著挖魚塘不是個簡單的事兒,還得找人幫幫忙。
幾人說幹就幹,第二天一大早,開了窯,把竹炭收好,又燒上一爐後,陳舅公就帶著兒子,提著禮,去尋趙大匠。
林守義和陳二舅則去找李忠和張三。
趙大匠動作快,等林守義幾人回到家時,趙大匠都在開始給他們提建議了。
“這位置極好,上午向陽,下午被竹林擋住,就背陽,就算大夏天也涼快。”
“路你們也不用修太寬,有個六丈左右就差不多了。夠牛車通行就成,不然占了太多耕地,也不太好。”
趙大匠端著羅盤,準備放回背簍裏,扭頭對陳舅公說道。
“還得先去溪邊和河落,挑些石頭回來,先打底,再鋪上泥、碎石、碎瓦、碎陶等等,最後用石碾子來回碾上幾遍,把路壓實,就成了。”
趙大匠細細跟幾人說著,簡單吃了個便飯,才帶著兒子歸家去。
選定挖魚塘的位置是極好的,趁著下午暖和,全家人都出動。
砍樹、撿石頭、割枯草、挖坑……
等地麵清理得差不多,來幫忙的人也上門來了,光是給路鋪個地基,幾個青壯就挑了好幾天的石頭。
期間,又攢了一堆炭,幾人又相約進了一次城。
挖魚塘和鋪路同步進行,先前來幫忙建房的人聽說了,閑著也是閑著,也來搭把手,到冬至前,才勉強完工。
魚塘已經挖成,隻剩下防滲水的工作還沒做;路也鋪得差不多,已經撒上了碎石雜物,路兩側的田埂也重新用泥給保上,隻等著用石碾子碾一碾了。
魚塘的防水工作也得做好,免得水下滲,留不住水。
陳舅公有挖魚塘的經驗,帶著兒子侄子上山去,挖了不少適合做陶的黏土,和成稀泥,均勻地塗抹在魚塘的底部。
又抱了不少的穀草和枯草,均勻地鋪在坑底,用腳把穀草枯草踩進黏土裏。
又去鎮上買了幾包石灰回來,撒在坑底,又接上水,倒是反應激烈,等沸騰的石灰冷卻下來,就形成一層硬物,覆蓋在黏土上,既能硬化土地,還能減少滲水。
陳大舅還去溪裏掏了些淤泥,倒進魚塘裏。
肖大腳還給他們送了一大把蓮藕種子,細細交代著種植方法。
種植蓮子需要提前處理,磨掉蓮子一端的硬殼,便於水滲進,促使發芽,但不能損傷蓮肉。
磨好的蓮子,用溫水泡上,每天換水。
大概是冬季氣溫偏低,大半旬過去了,蓮子才開始往外冒芽,魚塘也蓄上了約摸七寸深的水。
在往魚塘進行種植前,還需要單獨用泥團把蓮子一粒粒地厚厚包裹起來,發芽的那頭露出來朝上,這可以大大地提高蓮子在魚塘裏的存活率。
忙活了個把月的一大家子,總算可以歇一口氣。
現在牛車也可以輕輕鬆鬆地趕到家門口,一個月的辛苦總算沒白費。
幾個舅舅不太放心,擔心來年的夏天的暴雨季會把溪邊的路上給淹了,淹了倒沒什麽,要是把泥倒衝進田裏,倒是個麻煩。
於是,幾人想了個辦法,又去河落找了不少石塊,鑿成一塊塊的條石,在溪邊的那截路鋪上了二尺高的石圍欄,沒少被在溪邊搗衣的長舌婦笑話他們多事兒。
柳幺舅說到一半,端起碗又喝了一大口,可渴死他了!才賣關子地說道。
“那管事一看咱們的炭,哎喲,臉都快笑爛了,再一看咱們還有竹炭,激動得胡子都一抖一抖的,說那一筐,給咱們二百文呢!看著竹炭倒是比木炭還值錢呢!就是那苞穀芯,人不大看得上,姐夫直接送他們了……還說咱們還有竹炭,隻管往他們那拉去,咱們有多少,他們就要多少!給咱們算七兩銀一車呢!”
“嘶!”
屋子裏響起一陣嘶氣聲,此起彼伏。
“奪…多…多少?你說多少?七兩!那那車木炭多少銀?”
柳外公坐不住了,直接啪一聲拍柳幺舅大腿上,疼得他齜牙咧嘴的。
“哎喲!爹!你激動不得拍自己嗎?你拍我作甚?”
得知今兒一車炭賣了五兩三錢,可把一家子喜得不行,又聽到竹炭賣價更貴,一家子更是樂不可支。
吃完午飯後,一家子又開始對著毛竹可勁兒謔謔,橫豎這玩意兒生長速度極快,也不用擔心過度砍伐造成水土問題。
一株毛竹從出筍到成竹隻需兩個月左右的時間,實在是經濟效益型木材!
吃完晚飯,家裏又聚在堂屋烤火、燙腳,順帶開了次家庭會議。
“我覺著可以把原先圍的關鵝的那處院子拆掉,挖個魚塘,挖魚塘挖出來的泥就用來鋪路,就從咱們坡下鋪到橋邊,估摸著有三裏路……”
挖魚塘是早有的想法,在老家,他們陳家也是挖了一方魚塘的,每年可以養點魚,給妹子家、親家送些,剩下的就留著冬臘月間曬幹魚。
陳舅公今兒去幫忙砍竹子時,就仔細觀察過了,就原先圍了鵝院子那處是個好地方,再把周圍的樹砍一砍,碎石撿一撿,枯草割一割,倒是能開出半畝地大小的地來,正正好適合挖魚塘。
“是,我跟小妹也是這樣想的,趁著現在不忙,能搞的都搞上,路鋪上,也方便牛車進出,拉炭也方便些。”
何氏點了點頭,把腳從洗腳盆裏伸出來,朱氏地上擦腳布,何氏一邊擦腳一邊答道。
“要不,咱們先找趙大匠看個風水?”
柳外公沉吟片刻,還是先想到風水問題。
“成,大哥,那明兒您帶著興業,包點紅苕幹,我早上起來熬一盆紅苕涼糕,你抱去趙大匠請一請。”
陳氏想也沒想就應了下來,探頭對陳舅公說道。
“鋪路的話,明兒我去問問李大哥和張三哥有沒有空,還有大牛兄弟和誌勇兄弟……”
這幾家都是離得比較近的幾家,林守義想著挖魚塘不是個簡單的事兒,還得找人幫幫忙。
幾人說幹就幹,第二天一大早,開了窯,把竹炭收好,又燒上一爐後,陳舅公就帶著兒子,提著禮,去尋趙大匠。
林守義和陳二舅則去找李忠和張三。
趙大匠動作快,等林守義幾人回到家時,趙大匠都在開始給他們提建議了。
“這位置極好,上午向陽,下午被竹林擋住,就背陽,就算大夏天也涼快。”
“路你們也不用修太寬,有個六丈左右就差不多了。夠牛車通行就成,不然占了太多耕地,也不太好。”
趙大匠端著羅盤,準備放回背簍裏,扭頭對陳舅公說道。
“還得先去溪邊和河落,挑些石頭回來,先打底,再鋪上泥、碎石、碎瓦、碎陶等等,最後用石碾子來回碾上幾遍,把路壓實,就成了。”
趙大匠細細跟幾人說著,簡單吃了個便飯,才帶著兒子歸家去。
選定挖魚塘的位置是極好的,趁著下午暖和,全家人都出動。
砍樹、撿石頭、割枯草、挖坑……
等地麵清理得差不多,來幫忙的人也上門來了,光是給路鋪個地基,幾個青壯就挑了好幾天的石頭。
期間,又攢了一堆炭,幾人又相約進了一次城。
挖魚塘和鋪路同步進行,先前來幫忙建房的人聽說了,閑著也是閑著,也來搭把手,到冬至前,才勉強完工。
魚塘已經挖成,隻剩下防滲水的工作還沒做;路也鋪得差不多,已經撒上了碎石雜物,路兩側的田埂也重新用泥給保上,隻等著用石碾子碾一碾了。
魚塘的防水工作也得做好,免得水下滲,留不住水。
陳舅公有挖魚塘的經驗,帶著兒子侄子上山去,挖了不少適合做陶的黏土,和成稀泥,均勻地塗抹在魚塘的底部。
又抱了不少的穀草和枯草,均勻地鋪在坑底,用腳把穀草枯草踩進黏土裏。
又去鎮上買了幾包石灰回來,撒在坑底,又接上水,倒是反應激烈,等沸騰的石灰冷卻下來,就形成一層硬物,覆蓋在黏土上,既能硬化土地,還能減少滲水。
陳大舅還去溪裏掏了些淤泥,倒進魚塘裏。
肖大腳還給他們送了一大把蓮藕種子,細細交代著種植方法。
種植蓮子需要提前處理,磨掉蓮子一端的硬殼,便於水滲進,促使發芽,但不能損傷蓮肉。
磨好的蓮子,用溫水泡上,每天換水。
大概是冬季氣溫偏低,大半旬過去了,蓮子才開始往外冒芽,魚塘也蓄上了約摸七寸深的水。
在往魚塘進行種植前,還需要單獨用泥團把蓮子一粒粒地厚厚包裹起來,發芽的那頭露出來朝上,這可以大大地提高蓮子在魚塘裏的存活率。
忙活了個把月的一大家子,總算可以歇一口氣。
現在牛車也可以輕輕鬆鬆地趕到家門口,一個月的辛苦總算沒白費。
幾個舅舅不太放心,擔心來年的夏天的暴雨季會把溪邊的路上給淹了,淹了倒沒什麽,要是把泥倒衝進田裏,倒是個麻煩。
於是,幾人想了個辦法,又去河落找了不少石塊,鑿成一塊塊的條石,在溪邊的那截路鋪上了二尺高的石圍欄,沒少被在溪邊搗衣的長舌婦笑話他們多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