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旁的建寧公主看著雙雙騎在小寶頭上,將小寶的頭發弄得亂七八糟,不禁皺起眉頭,對雙雙說:“雙雙,快下來,看看你把你阿瑪弄成什麽樣子了!”


    雙雙有些不舍得從韋曉寶頭上下來,畢竟這種感覺十分新奇有趣。


    但看到母親一臉嚴肅的表情,她知道自己不得不下來了。


    於是,她輕盈地跳下來,來到康熙麵前,伸出小手將假辮子遞給他,天真無邪地說:“舅舅,大個子的辮子是假的哦!”


    康熙微微一笑,伸手從雙雙手裏接過假辮子,對著韋曉寶調侃地說:“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你把頭發剪了,可是有違古訓啦!”


    韋曉寶卻嘻嘻一笑,毫不示弱地回懟道:“皇上,您前額的頭發不也剃光了嗎?那不也是違背聖人之言嘛!”


    康熙聞言不禁一怔,但很快就笑著解釋道:“那可不相同,我們滿人將前額的頭發剃光,是為了在戰鬥或狩獵時避免前額的頭發影響視線。”


    韋曉寶聽後立刻接口道:“可不是嘛,短頭發打架的時候至少不會被人揪住辮子。你看看這些生龍活虎的天地會戰士們,個個都是短頭發呢。”


    康熙看著他,無奈地歎息一聲:“唉,你們這些人,好好的華夏人不當,穿衣打扮怎麽都學起西洋鬼子來了?”


    那些福建的官員們見皇上竟然沒有因為韋曉寶沒有辮子而發怒,隻是不輕不重地埋怨了幾句,知道事曉寶在康熙皇帝心中的份量彼重,對韋曉寶的畏懼之情更深了幾分。


    “大個子,我肚子餓了,額娘說到了福州你會給雙雙準備好吃的。”小雙雙仰著頭,奶聲奶氣地說道。


    “對啊,這都午時了,咱們雙雙肚子肯定餓了,爹請你們去福州最好的酒樓悅福樓去吃大餐。”


    韋曉寶笑著摸了摸雙雙的頭,然後轉頭看向康熙,“大舅哥,請吧,給您接風!”


    一旁的魏珠兒心裏暗自嘀咕:皇上哪能去這些三教九流匯聚的酒樓用餐呢?正想開口阻攔時,卻見康熙向他擺了擺手,示意他不要多嘴。


    一行人浩浩蕩蕩地向著悅福酒樓走去。韋曉寶帶著康熙、建寧和雙雙走在前麵,多隆和魏珠兒則帶著二十個大內高手緊緊跟隨其後。


    吳興祚機靈得很,一直跟在韋曉寶身後,路上他湊到韋曉寶身邊,討好地笑道:“韋大人,真是沒想到啊,您居然還有這麽可愛的女兒……”


    “是啊,她還是享受長公主待遇的昭儀郡主,被封大清第一勇士`巴圖魯'',你沒事別惹她,小心她拆了你這身老骨頭。”韋曉寶嚇唬道。


    吳興祚一聽,這麽厲害,那得當小祖宗供著,千萬不能得罪了。


    另一邊,布政使、巡檢使、學政提督以及各道道台們,豈能錯過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一個個都迫不及待地跟在後麵,希望能有機會巴結上皇上。


    悅福樓前,雙兒和靈召帶著韋銅錘早已提前趕到,將一切安排妥當,此時正站在門口,恭敬地迎接眾人的到來。


    “七姨、八姨。”雙雙見到雙兒和靈召就上前要了個擁抱。


    然後學大人的樣子,捏了捏站在一旁的銅錘的臉蛋說道:“這幾天有沒有聽七姨八姨的話……”引得眾人一陣哄笑。


    包廂裏是一個大圓桌,康熙坐在首位,韋曉寶和建寧一左一右,接著是雙兒、靈召,雙雙和銅錘坐在下方,一家人坐在包廂裏其樂融融,魏珠兒站在康熙身後。


    吳興祚陪同朱有力和多隆帶著二十位大內高手坐在大廳裏。


    那跟來的福建官員們傻了眼,這沒安排他們的位置啊。


    要說沒上交髒銀前,雖然悅福樓的菜貴,但都還吃得起,這剛東拚西湊的把髒銀還上了,個個都囊中羞澀,很多人身上都身無分文。


    皇上在裏麵,那個敢在這耍官威,吃霸王餐。


    巡政使看到巡撫大人陪著侍衛總管多隆大人,連忙迎上去說道:“撫台大人,福建道台以上的官員都到齊了,是不是由您出麵張羅一下,在這裏吃個便飯?”


    在清代,官方招待費是不存在的。接待重要官員時,要麽由衙門的主要負責人自掏腰包,要麽找當地的鹽政、關差(稅官)捐贈,或者找當地的鄉紳讚助。


    不過,你可別以為這是清正廉潔的表現。清朝衙門的潛規則多如牛毛,增加稅賦、火耗銀,人丁入畝等等名目繁多。


    衙門官吏搜刮老百姓也不僅僅這些手段,俗話說:“千裏為官隻為財”,這句話雖然是諺語,卻是清朝官員的真實寫照。


    舉例子就明白了,讓我們看看在清朝打官司時,衙門裏的官吏是如何斂財的:


    代書蓋戳要交戳記費,告期掛號要交掛號費,不等告期而傳呈要交傳呈費,準理交保要交取保費,房書送稿要交紙筆費,差役承票要交鞋襪費,投到要交到單費,踏勘要交夫馬費,坐堂要交鋪班費,結案要交出結費,請息要交和息費等等。


    這些費用加起來可不是小數目,正所謂:“衙門八字開,有理莫錢別進來。”


    這些潛規則讓人打不起官司。


    俗話說:“三年清知府,十萬白花銀”,這可不是吹牛。


    要知道,康熙十五年,一年的庫銀收入才三千萬兩,一個知府一年就貪了三萬多兩。清朝有215個知府,1300多個縣令,光這些底層的官員,一年就能貪汙和搜刮超過三千多萬兩白銀。


    “千裏為官隻為財”,在清代的官場上,有一首叫《一剪梅》的諷刺詩,被各級官員奉為聖言,內容如下:


    “仕途鑽刺要精工,京信常通,炭敬常豐。


    莫談時事逞英雄,一味圓融,一味謙恭。


    大臣經濟在從容,莫顯奇動,莫說精忠。


    萬般人事在朦朧,駁也無庸,議也無庸。


    八方無事歲年豐,國運方隆,官運方通。


    大家讚襄要和衷,好也彌縫,歹也彌縫。


    金銀財物莫顯白,衣衫破舊,朝堂哭窮。


    無災無難到三公,妻受榮封,子蔭郎中。


    流芳身後更無窮,不諡文忠,也溢文恭。”


    瞅瞅這些做官的人,總結得多到位,難怪大清的官風能把華夏帶到近代史上最黑暗的深淵裏去。


    清朝末期,老百姓都能麻木的為洋鬼子的八國聯軍帶路。


    也難怪韋曉寶一到福州就拿這幫喝人血的官員們開刀。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重生鹿鼎記,韋小寶成神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土疙瘩ZM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土疙瘩ZM並收藏重生鹿鼎記,韋小寶成神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