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他自己行不正,卻要朕謹慎?
大明:我,朱由校,溺水未死! 作者:冰冰橙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提到李成龍,孫承宗心裏五味雜陳:說他忠誠吧,這家夥經常不按套路出牌。
說他不忠吧,東江鎮單槍匹馬守著遼海,抵禦外敵,雖然戰功不大。
這種報告,孫承宗已經見怪不怪了,連看都不看就丟一邊,因為看了也沒啥用。
李成龍總是在抱怨東江的難處,缺糧少彈,說到底就是要支援。
可惜的是,戶部自己也是緊巴巴的,除非皇室肯自掏腰包。
皇室掏錢,幾乎想都不敢想,皇上正待在南苑,忙活著整頓京營,銀子跟流水一樣往外撒,哪還顧得上遠在千裏之外?
指手畫腳也夠不到的東江鎮!
孫承宗微微挺直了腰板,感歎歲月不饒人!
他剛想抿口茶,幾位閣老一塊兒走了進來,這架勢讓他預感到:又有大事要發生了!
……
朱由校站在高台子上,看著眼前排得整整齊齊的八萬京城守衛士兵,心裏不由得湧起一股暖流。
自從調整了禦馬監的軍隊後,他就開始集中精力增強京營的實力。
現在京營的人確實比以前少了,但打起仗來的本事卻強了很多。
過去自誇有二十萬大軍的京營,去掉那些領空餉的、身體不行的老兵後,就隻剩下三萬人了。
接著,他又招募了五萬名老實巴交的好青年,這才湊成了現在的八萬大軍。
經過初步的操練,朱由校對這個成果還算滿意。
不過,他總覺得人數還是不夠多,先不說要恢複京營昔日的榮光,就算是按他最保守的計算,也得有十萬精兵才剛剛好用。
可惜的是,大明朝人口眾多,但糧食和軍費卻緊巴巴的。
或者說,是皇帝手頭缺錢。
雖然朱由校很想把京營擴編到十萬人,但國庫不允許他這麽奢侈。
如果不是前不久嚴罰了一群大臣,沒收了他們的財產,可能連京營和禦馬監最基本的訓練都搞不下去。
要是有大把的時間,朱由校不介意慢慢來,可時間不等人,曆史的車輪可不會停下來等誰。
如果沒有大的意外,陝北的民眾起義很快就要鬧起來,東北那邊的建州女真人也會趁機繞過蒙古騷擾中原。
中原的流寇、東北的敵人,好像商量好似的,讓大明的軍隊東西兩邊跑!
既要圍堵流寇,又要隨時準備保衛皇城,這樣下去,國家的力氣都要被耗幹了。
對於給陝北減少稅收來緩解民怨,朱由校沒抱太大的希望。
就算朝廷撥再多的錢,計劃弄得再好,也要有人去辦才行,但那些文官,朱由校已經不敢指望了。
不是說文官裏沒有正直的人,隻是大多數人都隨大流。
因為從京城出去的每一份銀子糧食,半路上不知道要損耗掉多少,送到陝北的老百姓手裏,剩下的就少得可憐了,更別說解燃眉之急了。
所以,朱由校的打算是在災難降臨之前,手裏得握有一支既忠心又強大,人數還足夠的隊伍。
這樣才有翻盤的機會。眼前的這些士兵,就是他的希望。
這時候,海大富海公公輕手輕腳地過來,小聲報告:
“陛下,各位閣老想求見您。”
海大富是朱由校近來用暴君值兌換出來的人物。
這個時候的海大富還沒變成那個不停咳喘、眼睛看不見的老太監!
而是正值壯年,武藝高強,那一手讓人聽了就害怕的化骨綿掌。
“訓練接著進行。”
朱由校簡單交代後,就帶著海大富回了南苑。
那個四處透風的皇宮,短時間內他是不想再住了。
就算他功夫已經很厲害,但世界上還是有很多辦法能讓一個人無聲無息地消失。
到了南苑,朱由校說:
“大家別那麽拘束,給閣老們搬椅子來。”
“謝陛下。”
閣老們一個接一個坐下了。
朱由校明知故問:
“內閣的事情那麽多,各位閣老怎麽有空跑到我這裏來了?”
其實,他已經從小道消息那裏知道了內閣一起過來的原因。
首輔黃立極回答:“陛下,內閣今天收到緊急信件,說是淮北城的地方官員報告,漕運總督李望武不見了。”
“這不僅影響了漕運,而且在是否馬上任命新的漕運總督的問題上,內閣內部意見不合,所以請陛下拿主意。”
“漕運總督怎麽會不見了呢?”
朱由校不解地問。
“稟報皇上,漕運總督是在前往皇家馬廄南邊的軍營途中,遭遇了那裏守軍的襲擊,混亂中失去了蹤跡。”丁閣老回答道。
“是這樣?”
朱由校隨口問道。
丁閣老明知皇上可能對事件已有了解,但仍硬著頭皮應答,他的說法雖不失事實,卻也未全盤托出。
“那李望武為何要去禦馬監的營地,又怎會遭襲呢?”朱由校追問道。
“陛下,當前緊要的是尋找李總督,並挑選新人接任漕運總督之職,以保障漕運暢通,畢竟這關乎京城和北方的穩定,不容忽視。”
顧秉謙嚐試轉換話題。
“新總督自是要選,但李總督的失蹤也不能不查清楚。”朱由校堅持道。
眾閣老麵麵相覷,皆感無奈。
顯然,皇上已事先得知此事,他們無法敷衍了事。
兩廠一衛的情報網密布,皇上的信息來源自然全麵。
“朕想知道,李總督究竟意欲何為,半夜率軍接近朕的馬廄軍營,有何目的?”
“淮北精銳的漕軍隊,怎會被輕易擊敗?”
“作為漕運總督,李望武平日裏究竟在做什麽?”
“難道他的眼裏隻有銀兩,而無他物?”
朱由校怒聲質問。
“陛下,李總督身為一方重臣,請您言語慎重。”
在旁人猶豫時,身為帝師的孫閣老挺身而出。
“他自己行不正,卻要朕謹慎?”
“若各地官員都效仿李望武,這國家豈不是亂了套?”
朱由校不由得反問。
“陛下……”孫承宗還想勸解。
“閣老不用再多言,海公公,你去把有關李望武的所有資料拿來,讓幾位閣老看看。”
朱由校吩咐道。
海大富領命而去,孫閣老看著他的背影,眼神閃爍,心中暗忖,這人也是皇上秘密培植的勢力嗎?
皇上愈發倚重內廷,非長久之計。
海大富返回,呈上一疊厚厚的秘檔給諸位閣老。
“這李望武,死不足惜。”
“陛下,李望武固然有錯,但罪不當死。”
說他不忠吧,東江鎮單槍匹馬守著遼海,抵禦外敵,雖然戰功不大。
這種報告,孫承宗已經見怪不怪了,連看都不看就丟一邊,因為看了也沒啥用。
李成龍總是在抱怨東江的難處,缺糧少彈,說到底就是要支援。
可惜的是,戶部自己也是緊巴巴的,除非皇室肯自掏腰包。
皇室掏錢,幾乎想都不敢想,皇上正待在南苑,忙活著整頓京營,銀子跟流水一樣往外撒,哪還顧得上遠在千裏之外?
指手畫腳也夠不到的東江鎮!
孫承宗微微挺直了腰板,感歎歲月不饒人!
他剛想抿口茶,幾位閣老一塊兒走了進來,這架勢讓他預感到:又有大事要發生了!
……
朱由校站在高台子上,看著眼前排得整整齊齊的八萬京城守衛士兵,心裏不由得湧起一股暖流。
自從調整了禦馬監的軍隊後,他就開始集中精力增強京營的實力。
現在京營的人確實比以前少了,但打起仗來的本事卻強了很多。
過去自誇有二十萬大軍的京營,去掉那些領空餉的、身體不行的老兵後,就隻剩下三萬人了。
接著,他又招募了五萬名老實巴交的好青年,這才湊成了現在的八萬大軍。
經過初步的操練,朱由校對這個成果還算滿意。
不過,他總覺得人數還是不夠多,先不說要恢複京營昔日的榮光,就算是按他最保守的計算,也得有十萬精兵才剛剛好用。
可惜的是,大明朝人口眾多,但糧食和軍費卻緊巴巴的。
或者說,是皇帝手頭缺錢。
雖然朱由校很想把京營擴編到十萬人,但國庫不允許他這麽奢侈。
如果不是前不久嚴罰了一群大臣,沒收了他們的財產,可能連京營和禦馬監最基本的訓練都搞不下去。
要是有大把的時間,朱由校不介意慢慢來,可時間不等人,曆史的車輪可不會停下來等誰。
如果沒有大的意外,陝北的民眾起義很快就要鬧起來,東北那邊的建州女真人也會趁機繞過蒙古騷擾中原。
中原的流寇、東北的敵人,好像商量好似的,讓大明的軍隊東西兩邊跑!
既要圍堵流寇,又要隨時準備保衛皇城,這樣下去,國家的力氣都要被耗幹了。
對於給陝北減少稅收來緩解民怨,朱由校沒抱太大的希望。
就算朝廷撥再多的錢,計劃弄得再好,也要有人去辦才行,但那些文官,朱由校已經不敢指望了。
不是說文官裏沒有正直的人,隻是大多數人都隨大流。
因為從京城出去的每一份銀子糧食,半路上不知道要損耗掉多少,送到陝北的老百姓手裏,剩下的就少得可憐了,更別說解燃眉之急了。
所以,朱由校的打算是在災難降臨之前,手裏得握有一支既忠心又強大,人數還足夠的隊伍。
這樣才有翻盤的機會。眼前的這些士兵,就是他的希望。
這時候,海大富海公公輕手輕腳地過來,小聲報告:
“陛下,各位閣老想求見您。”
海大富是朱由校近來用暴君值兌換出來的人物。
這個時候的海大富還沒變成那個不停咳喘、眼睛看不見的老太監!
而是正值壯年,武藝高強,那一手讓人聽了就害怕的化骨綿掌。
“訓練接著進行。”
朱由校簡單交代後,就帶著海大富回了南苑。
那個四處透風的皇宮,短時間內他是不想再住了。
就算他功夫已經很厲害,但世界上還是有很多辦法能讓一個人無聲無息地消失。
到了南苑,朱由校說:
“大家別那麽拘束,給閣老們搬椅子來。”
“謝陛下。”
閣老們一個接一個坐下了。
朱由校明知故問:
“內閣的事情那麽多,各位閣老怎麽有空跑到我這裏來了?”
其實,他已經從小道消息那裏知道了內閣一起過來的原因。
首輔黃立極回答:“陛下,內閣今天收到緊急信件,說是淮北城的地方官員報告,漕運總督李望武不見了。”
“這不僅影響了漕運,而且在是否馬上任命新的漕運總督的問題上,內閣內部意見不合,所以請陛下拿主意。”
“漕運總督怎麽會不見了呢?”
朱由校不解地問。
“稟報皇上,漕運總督是在前往皇家馬廄南邊的軍營途中,遭遇了那裏守軍的襲擊,混亂中失去了蹤跡。”丁閣老回答道。
“是這樣?”
朱由校隨口問道。
丁閣老明知皇上可能對事件已有了解,但仍硬著頭皮應答,他的說法雖不失事實,卻也未全盤托出。
“那李望武為何要去禦馬監的營地,又怎會遭襲呢?”朱由校追問道。
“陛下,當前緊要的是尋找李總督,並挑選新人接任漕運總督之職,以保障漕運暢通,畢竟這關乎京城和北方的穩定,不容忽視。”
顧秉謙嚐試轉換話題。
“新總督自是要選,但李總督的失蹤也不能不查清楚。”朱由校堅持道。
眾閣老麵麵相覷,皆感無奈。
顯然,皇上已事先得知此事,他們無法敷衍了事。
兩廠一衛的情報網密布,皇上的信息來源自然全麵。
“朕想知道,李總督究竟意欲何為,半夜率軍接近朕的馬廄軍營,有何目的?”
“淮北精銳的漕軍隊,怎會被輕易擊敗?”
“作為漕運總督,李望武平日裏究竟在做什麽?”
“難道他的眼裏隻有銀兩,而無他物?”
朱由校怒聲質問。
“陛下,李總督身為一方重臣,請您言語慎重。”
在旁人猶豫時,身為帝師的孫閣老挺身而出。
“他自己行不正,卻要朕謹慎?”
“若各地官員都效仿李望武,這國家豈不是亂了套?”
朱由校不由得反問。
“陛下……”孫承宗還想勸解。
“閣老不用再多言,海公公,你去把有關李望武的所有資料拿來,讓幾位閣老看看。”
朱由校吩咐道。
海大富領命而去,孫閣老看著他的背影,眼神閃爍,心中暗忖,這人也是皇上秘密培植的勢力嗎?
皇上愈發倚重內廷,非長久之計。
海大富返回,呈上一疊厚厚的秘檔給諸位閣老。
“這李望武,死不足惜。”
“陛下,李望武固然有錯,但罪不當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