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過分縱容錦衣衛?可笑!殺!
大明:我,朱由校,溺水未死! 作者:冰冰橙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孫承宗聽了,嘴角微微抽動,但沒說什麽。
顯然,皇上這是要保錦衣衛了。
顧秉謙進言:“皇上,過分縱容錦衣衛,並不明智。”
“朕知道,但沒有錦衣衛,京營、遼鎮、九邊以及各地駐軍的糧餉從哪裏來?”
“糧餉短缺也不能放任錦衣衛胡作非為,否則傷了士紳的心,事情可就不小了。”顧秉謙深知士紳的心態。
“他們心寒,朕就不心寒嗎?”
“該拿的他們拿了,不該拿的也沒少拿,朕隻是收回屬於朕的那一份,誰敢伸手,格殺勿論。”
“他們不願意納稅,總有別的法子讓他們交!”
一提到征稅,顧秉謙也沉默了。
“皇上,之前您提議提升小吏代替官員的事,各部門都覺得不能急於一時。”
孫承宗試圖換個話題,士紳稅收的問題,張太嶽的教訓還曆曆在目,沒人願意碰,隻能引導朱由校關注別的。
“不是說官員不夠用嗎?”
“人,朕已經給他們找好了,為什麽不用?”
朱由校清楚,讓這些士紳出身的官員自己割肉有多難,除非血流成河,震懾住士紳,否則短時間內絕對不可能。
但是讓小吏升官,倒是個可行的辦法。
顧秉謙心裏暗想,為什麽不行,你心裏沒數嗎?
小吏一旦能當官,誰還願意苦讀幾十年,隻怕士族的根本都要動搖了。
朱由校沒興趣探究他們的心理活動,說:“行不行,試了才知道!”
“先從一個部門開始試點,行得通再推廣,不行就算了,不過是多了幾個升官的幸運兒罷了。”
皇上既然發了話,兩人也不好反對,隻好點頭同意。
“那就從吏部開始吧。”朱由校說。
兩人一愣,原以為會從禮部這樣的次要部門開始,沒想到皇上直接選了吏部。
孫承宗想反對,顧秉謙卻表示同意。
“就吏部吧,吏部本來就是負責官員選拔的,這樣做正好合適。”
孫承宗看了看皇上和顧秉謙,難道兩人私下已經有了默契?
朱由校繼續開口說道:“內閣空位不少,找個日子進行延推,補充閣臣的人選。”
一聽要增加閣臣,孫承宗立刻開始盤算哪些人夠格進內閣,相比之下,其他事都顯得不那麽重要了。
在京城吏部衙門,吏部的大院子裏,尚書周應秋心裏已經暗暗“吐槽”了那兩位內閣大佬無數次了。
這大明王朝,官府到處都是,城裏城外,機構密密麻麻,偏偏選中吏部來開第一刀!
這不是明擺著要把吏部往火坑裏推嗎?
說起來輕鬆,什麽吏部試點,可真操作起來,哪有那麽簡單?
吏部本來就管著全國官員的升遷大事,現在又整出個試點,難度直接翻了幾番。
幹得好,就得罪人;幹不好,堵了手下小吏的升官路!
上麵不滿意,就算成功了,也動搖了儒家老祖宗千年的規矩。
甚至未來讀書考功名不再是獨木橋,科舉的金光大道還能那麽吸引人嗎?
周應秋心裏還掛著孔胤植那檔子事,人還在詔獄裏蹲著呢,這會不會是上麵要對孔家動手的信號?
想到這裏,周尚書心裏七上八下的,索性不想太多,兵來將擋水來土掩。
不就是一個試點嘛,先幹了再講,真到了緊要關頭,隨機應變就是了。
周尚書行動迅速,沒幾天,吏部搞試點,小吏也能當官的消息就像長了翅膀,飛遍了京城的每個角落。
那些有點關係的小吏,哪個不想趁這個機會活動活動,擠進吏部,看能不能混個官帽子戴戴。
但大多數人也就隻能想想,真能成事的沒幾個。
吏部裏自家人都在忙著分蛋糕呢,外人想插一腳,做夢吧!
正當其他小吏為了那幾個官位擠得頭破血流的時候,小吏裘曉春卻還是老樣子,該怎麽幹就怎麽幹,和平常沒什麽區別。
要說有啥不同,那就是活兒比以前多了,因為同僚們都在忙著找門路,正事自然就落到他頭上了。
裘曉春也不是不動心,但他清楚,這種好事輪不到他。
誰讓他才接他爹的班半年,資曆淺,人脈少,還沒個硬氣的靠山,爭也是白爭。
爭不到,那就幹脆不爭,免得無緣無故給自己樹敵。
傍晚回到家,裘曉春先和母親打了聲招呼,然後進屋和躺在床上的父親聊起了吏部的事,討教裏麵的門道。
裘大燁雖然生病,但幾十年的官場經驗,每句話都說在點子上,讓兒子不得不服,薑還是老的辣。
正準備吃飯,門外卻傳來了同僚的喊聲。
看著兒子匆匆出門的背影,裘大燁心裏納悶,啥事能讓一個小吏下了班還往部門跑?
裘曉春跪在地上,耳邊是太監尖細的聲音,聽到自己名字時,腦袋裏嗡的一聲,隻剩下“正八品”這三個字。
他傻笑著,完全沒有了平時的機靈勁兒,我,居然也當官了。
周圍的同僚臉上堆滿了討好的笑容,就連平時看都不看一眼的上司也對他微笑著點頭。
裘曉春明白,自己的命運從這一刻改變了,皇上真是英明啊!
他在心裏發誓,以後一定要忠心耿耿跟著皇上,皇上說啥就是啥!
但他卻忘了,以他一個正八品的小官,這輩子能不能親眼見到皇上都是個問題。
而此時,正往京城趕的施風來也感覺到了命運的轉機,如果這次能抓住機會,入閣拜相的日子就不遠了。
想到這裏,施風來的嘴角不由得上揚。
正當大明上下都在熱議閣臣增選、小吏升官的時候,陝北那邊,幾匹快馬正飛奔而來。
海大富快步走進禦書房,報告說:“皇上,陝北有緊急軍情。”
朱由校眼神一凝。
海大富遞上一張紙條,朱由校看完之後,怒不可遏!
揮手把桌上的奏折掃落一地,冷冷地說:
“看來,朕殺的人還不夠多,他們竟然以為天高皇帝遠,朕拿他們沒辦法?”
海大富彎下腰,撿起了地上的奏折,輕輕地說:
“陛下,別氣壞了自己。”
“這些當官的,膽子大到敢偷公家的錢糧,就應該狠狠地殺了,一個不留。”
換成別的太監,哪裏敢多嘴,但海大富不一樣……
顯然,皇上這是要保錦衣衛了。
顧秉謙進言:“皇上,過分縱容錦衣衛,並不明智。”
“朕知道,但沒有錦衣衛,京營、遼鎮、九邊以及各地駐軍的糧餉從哪裏來?”
“糧餉短缺也不能放任錦衣衛胡作非為,否則傷了士紳的心,事情可就不小了。”顧秉謙深知士紳的心態。
“他們心寒,朕就不心寒嗎?”
“該拿的他們拿了,不該拿的也沒少拿,朕隻是收回屬於朕的那一份,誰敢伸手,格殺勿論。”
“他們不願意納稅,總有別的法子讓他們交!”
一提到征稅,顧秉謙也沉默了。
“皇上,之前您提議提升小吏代替官員的事,各部門都覺得不能急於一時。”
孫承宗試圖換個話題,士紳稅收的問題,張太嶽的教訓還曆曆在目,沒人願意碰,隻能引導朱由校關注別的。
“不是說官員不夠用嗎?”
“人,朕已經給他們找好了,為什麽不用?”
朱由校清楚,讓這些士紳出身的官員自己割肉有多難,除非血流成河,震懾住士紳,否則短時間內絕對不可能。
但是讓小吏升官,倒是個可行的辦法。
顧秉謙心裏暗想,為什麽不行,你心裏沒數嗎?
小吏一旦能當官,誰還願意苦讀幾十年,隻怕士族的根本都要動搖了。
朱由校沒興趣探究他們的心理活動,說:“行不行,試了才知道!”
“先從一個部門開始試點,行得通再推廣,不行就算了,不過是多了幾個升官的幸運兒罷了。”
皇上既然發了話,兩人也不好反對,隻好點頭同意。
“那就從吏部開始吧。”朱由校說。
兩人一愣,原以為會從禮部這樣的次要部門開始,沒想到皇上直接選了吏部。
孫承宗想反對,顧秉謙卻表示同意。
“就吏部吧,吏部本來就是負責官員選拔的,這樣做正好合適。”
孫承宗看了看皇上和顧秉謙,難道兩人私下已經有了默契?
朱由校繼續開口說道:“內閣空位不少,找個日子進行延推,補充閣臣的人選。”
一聽要增加閣臣,孫承宗立刻開始盤算哪些人夠格進內閣,相比之下,其他事都顯得不那麽重要了。
在京城吏部衙門,吏部的大院子裏,尚書周應秋心裏已經暗暗“吐槽”了那兩位內閣大佬無數次了。
這大明王朝,官府到處都是,城裏城外,機構密密麻麻,偏偏選中吏部來開第一刀!
這不是明擺著要把吏部往火坑裏推嗎?
說起來輕鬆,什麽吏部試點,可真操作起來,哪有那麽簡單?
吏部本來就管著全國官員的升遷大事,現在又整出個試點,難度直接翻了幾番。
幹得好,就得罪人;幹不好,堵了手下小吏的升官路!
上麵不滿意,就算成功了,也動搖了儒家老祖宗千年的規矩。
甚至未來讀書考功名不再是獨木橋,科舉的金光大道還能那麽吸引人嗎?
周應秋心裏還掛著孔胤植那檔子事,人還在詔獄裏蹲著呢,這會不會是上麵要對孔家動手的信號?
想到這裏,周尚書心裏七上八下的,索性不想太多,兵來將擋水來土掩。
不就是一個試點嘛,先幹了再講,真到了緊要關頭,隨機應變就是了。
周尚書行動迅速,沒幾天,吏部搞試點,小吏也能當官的消息就像長了翅膀,飛遍了京城的每個角落。
那些有點關係的小吏,哪個不想趁這個機會活動活動,擠進吏部,看能不能混個官帽子戴戴。
但大多數人也就隻能想想,真能成事的沒幾個。
吏部裏自家人都在忙著分蛋糕呢,外人想插一腳,做夢吧!
正當其他小吏為了那幾個官位擠得頭破血流的時候,小吏裘曉春卻還是老樣子,該怎麽幹就怎麽幹,和平常沒什麽區別。
要說有啥不同,那就是活兒比以前多了,因為同僚們都在忙著找門路,正事自然就落到他頭上了。
裘曉春也不是不動心,但他清楚,這種好事輪不到他。
誰讓他才接他爹的班半年,資曆淺,人脈少,還沒個硬氣的靠山,爭也是白爭。
爭不到,那就幹脆不爭,免得無緣無故給自己樹敵。
傍晚回到家,裘曉春先和母親打了聲招呼,然後進屋和躺在床上的父親聊起了吏部的事,討教裏麵的門道。
裘大燁雖然生病,但幾十年的官場經驗,每句話都說在點子上,讓兒子不得不服,薑還是老的辣。
正準備吃飯,門外卻傳來了同僚的喊聲。
看著兒子匆匆出門的背影,裘大燁心裏納悶,啥事能讓一個小吏下了班還往部門跑?
裘曉春跪在地上,耳邊是太監尖細的聲音,聽到自己名字時,腦袋裏嗡的一聲,隻剩下“正八品”這三個字。
他傻笑著,完全沒有了平時的機靈勁兒,我,居然也當官了。
周圍的同僚臉上堆滿了討好的笑容,就連平時看都不看一眼的上司也對他微笑著點頭。
裘曉春明白,自己的命運從這一刻改變了,皇上真是英明啊!
他在心裏發誓,以後一定要忠心耿耿跟著皇上,皇上說啥就是啥!
但他卻忘了,以他一個正八品的小官,這輩子能不能親眼見到皇上都是個問題。
而此時,正往京城趕的施風來也感覺到了命運的轉機,如果這次能抓住機會,入閣拜相的日子就不遠了。
想到這裏,施風來的嘴角不由得上揚。
正當大明上下都在熱議閣臣增選、小吏升官的時候,陝北那邊,幾匹快馬正飛奔而來。
海大富快步走進禦書房,報告說:“皇上,陝北有緊急軍情。”
朱由校眼神一凝。
海大富遞上一張紙條,朱由校看完之後,怒不可遏!
揮手把桌上的奏折掃落一地,冷冷地說:
“看來,朕殺的人還不夠多,他們竟然以為天高皇帝遠,朕拿他們沒辦法?”
海大富彎下腰,撿起了地上的奏折,輕輕地說:
“陛下,別氣壞了自己。”
“這些當官的,膽子大到敢偷公家的錢糧,就應該狠狠地殺了,一個不留。”
換成別的太監,哪裏敢多嘴,但海大富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