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亂世,蠢蠢欲動的信王!
大明:我,朱由校,溺水未死! 作者:冰冰橙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爹,皇上的命令已經下了,我們開始收拾東西吧。”
“收拾東西?收拾給滿洲人送禮嗎?”
首相責問道,“你知道外麵是什麽狀況嗎?滿洲人的探子和咱們的守衛已經打起來了,他們的前鋒部隊隨時可能到這裏。”
“帶著這麽多東西,能逃得掉嗎?除了最重要的財寶,別的都別帶了。”
“再去檢查一遍馬車,密切關注宮裏的動態,皇上一動身,我們必須立刻跟上。別的啥也別幹,耐心等著就行了。”
顧成雖然心疼,但也隻能照著做。
他知道,老爹雖然有時候做事不顧麵子,但能當上首相,肯定有他的本事。
聖旨一下,整個北京城的人都慌了神,不管是貴族還是老百姓,都知道皇上要往南邊逃跑。
皇上也是要麵子的,怎麽會輕易說逃呢?
隻不過是晚上做了個夢,想念起開國的祖宗,孝順第一,大臣們再厲害,又怎麽能阻止皇上盡孝呢?
這樣一來,官員們就犯難了:要是攔著吧,妨礙了皇上盡孝,會被人家說閑話;
不攔著吧,放皇上往南跑,又違背了作為臣子的職責,同樣逃不掉批評。
像顧首相這種厚臉皮的,自然是不怕什麽,早就決定了跟著皇上走。
孫閣老孫承宗則打算留下來,誓死保衛北京城,以此來彌補沒教好皇上的愧疚。
至於其他幾個閣老,名聲好壞對他們影響不大。
最難受的就是朱閣老了,跟著皇上逃,多年的清廉名聲就毀了;不逃吧,又怕被清朝的士兵抓去,甚至丟掉性命,真是進退兩難。
在這些重臣各有各的小算盤時,京城裏也有一些人高興得不得了,信王對著身邊的太監輕輕笑著說:
“平時看皇兄挺聰明的,沒想到居然是個膽小鬼,滿洲人還沒來呢,就開始想著逃了。”
曆史上對信王的評價還不錯,他堅持“皇帝守國門,天子死社稷”的原則,算是有骨氣的。
現在,信王如今隻是被軟禁而已。
“老百姓的不滿多一些,對您就更有好處。”
王公公匯報道,“隻是最近,東廠、西廠和錦衣衛瘋狂抓人,辛苦培養出來的手下幾乎快沒了。”
“沒了就算了,在京城,兩大機構加上錦衣衛聯合起來還打成這樣,雖然可惜,但也正常。”
信王輕鬆地擺擺手,“如果他們聯手都打不贏敵人,那才是真正該擔心的事。”
王公公明白了信王的深意,如果聯手都失敗,那很可能是對手故意設下的陷阱。
“雖然心疼那些損失,但南方那邊還需要人才。”
“皇兄被困在京城,等我到了南京,這天下就是我手裏的玩物,到時候局勢由我掌控,想訓練多少人還不是易如反掌。”
信王笑著說,“還有什麽好擔心的?”
王公公沒說話,但眉頭緊鎖,心裏滿是憂慮。
“一切都準備好了,就差最後一步!”
“不管風從哪裏來,最終都會吹到的。”
信王問:“消息傳出去了嗎?”
“還沒有。”
見信王麵露疑惑,王公公趕緊解釋,“滿洲人常常用密探,他們肯定已經知道皇上可能南逃和京城不穩的消息,如果我們故意傳,反而會引起他們的懷疑,不合適。”
“你說得對,你處理得好。”
信王說,“要密切注意皇宮的動靜,在滿洲人到來之前,不能讓皇兄有機會逃脫。”
“殿下放心,時候不到,皇上哪兒也去不了。”
王公公信心十足地說,“總會有那些心係國家安危的年輕人,熱血沸騰,他們會阻攔皇上的車隊的。”
“到那時候,皇兄是走還是留,誰知道呢。”
信王心情不錯,“走還是不走,皇帝的名聲都已經受損了。”
“殿下英明神勇!”
王公公恰到好處地誇獎道。
而在京城裏,大家都盼望著滿洲八旗鐵騎早點到來,但他們卻在遵化耽擱了行程。
說起這事,貝勒阿敏就氣不打一處來,要不是老四那看起來謹慎其實膽小的命令,他早就在京城開懷暢飲了。
拿下遵化的那一刻,阿敏就下令第二天拔營,直奔順天府,目標直指大明的心髒地帶。
沒想到還沒出發,滿洲的大汗皇太極帶著八旗的主力趕到,一來就叫停了阿敏的進攻,召集各部開會,討論下一步的計劃。
對此,阿敏沒什麽意見,畢竟深入明朝境內,小心行事是上策。
皇太極的確是個角色,手裏一把爛牌也能打個翻身仗。
自從努爾哈赤死後,滿洲差點崩潰,多虧了袁崇煥幫忙,把明朝節省下的糧草賣給蒙古人,蒙古人再轉賣給滿洲。
不然光是餓肚子就能讓滿洲軍隊人數大減。
皇太極得到糧草後,馬上派兩藍旗去打朝鮮,既借助李氏王朝和東江鎮的手削弱了兩藍旗,又消除了朝鮮的威脅,打破了明朝的四方封鎖計劃。
還從朝鮮搶了不少物資,解了糧食短缺的燃眉之急。
有了足夠的糧食,天聰汗皇太極才決定去攻打林丹汗,然後率軍南下打明朝。
本來皇太極的計劃是,八旗鐵騎進了關先滅了薊遼的援軍,大軍駐紮在京城外,就可以大肆搶掠。
可是,計劃不如變化快,薊遼的援軍遲遲不來,趙率教帶著幾千騎兵來救,卻又在旁邊徘徊,好像在說“我跟著你,看你進京怎麽辦”。
麵對這幾千騎兵的尾隨,皇太極怎麽可能安心,一心想著在三屯營設埋伏。
時間一天天過去,趙總督卻不上鉤。
這時阿敏已經攻破遵化,皇太極隻好留下一部分兵力守著三屯營這些地方,自己帶兵去和兩藍旗會師。
會合之後,兵強馬壯的滿洲軍隊分兵占領了香縣等地,掃清了側翼的威脅,還搶了不少人和財物。
大軍本該直接攻打京城順天府,逼迫朱由校下旨勤王,利用八旗的快速機動各個擊破。
結果沒等到勤王的命令,反而聽說大明天子打算放棄京城,南下遷都南京。
“收拾東西?收拾給滿洲人送禮嗎?”
首相責問道,“你知道外麵是什麽狀況嗎?滿洲人的探子和咱們的守衛已經打起來了,他們的前鋒部隊隨時可能到這裏。”
“帶著這麽多東西,能逃得掉嗎?除了最重要的財寶,別的都別帶了。”
“再去檢查一遍馬車,密切關注宮裏的動態,皇上一動身,我們必須立刻跟上。別的啥也別幹,耐心等著就行了。”
顧成雖然心疼,但也隻能照著做。
他知道,老爹雖然有時候做事不顧麵子,但能當上首相,肯定有他的本事。
聖旨一下,整個北京城的人都慌了神,不管是貴族還是老百姓,都知道皇上要往南邊逃跑。
皇上也是要麵子的,怎麽會輕易說逃呢?
隻不過是晚上做了個夢,想念起開國的祖宗,孝順第一,大臣們再厲害,又怎麽能阻止皇上盡孝呢?
這樣一來,官員們就犯難了:要是攔著吧,妨礙了皇上盡孝,會被人家說閑話;
不攔著吧,放皇上往南跑,又違背了作為臣子的職責,同樣逃不掉批評。
像顧首相這種厚臉皮的,自然是不怕什麽,早就決定了跟著皇上走。
孫閣老孫承宗則打算留下來,誓死保衛北京城,以此來彌補沒教好皇上的愧疚。
至於其他幾個閣老,名聲好壞對他們影響不大。
最難受的就是朱閣老了,跟著皇上逃,多年的清廉名聲就毀了;不逃吧,又怕被清朝的士兵抓去,甚至丟掉性命,真是進退兩難。
在這些重臣各有各的小算盤時,京城裏也有一些人高興得不得了,信王對著身邊的太監輕輕笑著說:
“平時看皇兄挺聰明的,沒想到居然是個膽小鬼,滿洲人還沒來呢,就開始想著逃了。”
曆史上對信王的評價還不錯,他堅持“皇帝守國門,天子死社稷”的原則,算是有骨氣的。
現在,信王如今隻是被軟禁而已。
“老百姓的不滿多一些,對您就更有好處。”
王公公匯報道,“隻是最近,東廠、西廠和錦衣衛瘋狂抓人,辛苦培養出來的手下幾乎快沒了。”
“沒了就算了,在京城,兩大機構加上錦衣衛聯合起來還打成這樣,雖然可惜,但也正常。”
信王輕鬆地擺擺手,“如果他們聯手都打不贏敵人,那才是真正該擔心的事。”
王公公明白了信王的深意,如果聯手都失敗,那很可能是對手故意設下的陷阱。
“雖然心疼那些損失,但南方那邊還需要人才。”
“皇兄被困在京城,等我到了南京,這天下就是我手裏的玩物,到時候局勢由我掌控,想訓練多少人還不是易如反掌。”
信王笑著說,“還有什麽好擔心的?”
王公公沒說話,但眉頭緊鎖,心裏滿是憂慮。
“一切都準備好了,就差最後一步!”
“不管風從哪裏來,最終都會吹到的。”
信王問:“消息傳出去了嗎?”
“還沒有。”
見信王麵露疑惑,王公公趕緊解釋,“滿洲人常常用密探,他們肯定已經知道皇上可能南逃和京城不穩的消息,如果我們故意傳,反而會引起他們的懷疑,不合適。”
“你說得對,你處理得好。”
信王說,“要密切注意皇宮的動靜,在滿洲人到來之前,不能讓皇兄有機會逃脫。”
“殿下放心,時候不到,皇上哪兒也去不了。”
王公公信心十足地說,“總會有那些心係國家安危的年輕人,熱血沸騰,他們會阻攔皇上的車隊的。”
“到那時候,皇兄是走還是留,誰知道呢。”
信王心情不錯,“走還是不走,皇帝的名聲都已經受損了。”
“殿下英明神勇!”
王公公恰到好處地誇獎道。
而在京城裏,大家都盼望著滿洲八旗鐵騎早點到來,但他們卻在遵化耽擱了行程。
說起這事,貝勒阿敏就氣不打一處來,要不是老四那看起來謹慎其實膽小的命令,他早就在京城開懷暢飲了。
拿下遵化的那一刻,阿敏就下令第二天拔營,直奔順天府,目標直指大明的心髒地帶。
沒想到還沒出發,滿洲的大汗皇太極帶著八旗的主力趕到,一來就叫停了阿敏的進攻,召集各部開會,討論下一步的計劃。
對此,阿敏沒什麽意見,畢竟深入明朝境內,小心行事是上策。
皇太極的確是個角色,手裏一把爛牌也能打個翻身仗。
自從努爾哈赤死後,滿洲差點崩潰,多虧了袁崇煥幫忙,把明朝節省下的糧草賣給蒙古人,蒙古人再轉賣給滿洲。
不然光是餓肚子就能讓滿洲軍隊人數大減。
皇太極得到糧草後,馬上派兩藍旗去打朝鮮,既借助李氏王朝和東江鎮的手削弱了兩藍旗,又消除了朝鮮的威脅,打破了明朝的四方封鎖計劃。
還從朝鮮搶了不少物資,解了糧食短缺的燃眉之急。
有了足夠的糧食,天聰汗皇太極才決定去攻打林丹汗,然後率軍南下打明朝。
本來皇太極的計劃是,八旗鐵騎進了關先滅了薊遼的援軍,大軍駐紮在京城外,就可以大肆搶掠。
可是,計劃不如變化快,薊遼的援軍遲遲不來,趙率教帶著幾千騎兵來救,卻又在旁邊徘徊,好像在說“我跟著你,看你進京怎麽辦”。
麵對這幾千騎兵的尾隨,皇太極怎麽可能安心,一心想著在三屯營設埋伏。
時間一天天過去,趙總督卻不上鉤。
這時阿敏已經攻破遵化,皇太極隻好留下一部分兵力守著三屯營這些地方,自己帶兵去和兩藍旗會師。
會合之後,兵強馬壯的滿洲軍隊分兵占領了香縣等地,掃清了側翼的威脅,還搶了不少人和財物。
大軍本該直接攻打京城順天府,逼迫朱由校下旨勤王,利用八旗的快速機動各個擊破。
結果沒等到勤王的命令,反而聽說大明天子打算放棄京城,南下遷都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