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邊的隊伍,放在一起,互不相容。


    皇宮的精銳部隊和穿著華麗的侍衛各有各的任務,雖然沒有直接的利益衝突,但是許顯純偏心的立場太明顯了,讓人感覺心裏冷颼颼的。


    孫閣老一下子愣住了,他本來隻是和陛下比拚智慧和勇氣,誰知道學生們一下子就被人冤枉成了小偷。


    還被捏造說去襲擊皇宮這種的重要地方?


    就在一瞬間,他想明白了許顯純那壞心眼的計劃:隻要學生們背上這樣的黑鍋,不管開始是為了什麽,現在全都沒用了。


    皇宮的安全關係到朱由校的心情,陛下一定會不顧一切保護,既為了皇家的臉麵,也是為了自己的安全需要。


    這世上啊,常常不管事情對不對,隻看最後的結果怎麽樣。


    皇宮的守衛,是陛下用來穩固皇權的基礎,他的立場是不會改變的,就像孫閣老現在這樣,進也不是,退也不是的困境。


    作為文官,他必須要替學生們說話,不然就是背叛了士大夫這個群體,自己把自己推到邊緣去。


    他對大明朝忠心耿耿,可他也是士大夫中的一員,這讓他深深感受到現實的殘酷,經常讓人在矛盾中打轉。


    “陛下,學生們怎麽會無緣無故地去打擾皇宮?這裏頭恐怕有些誤會需要解開吧。”


    孫承宗不得不說,也不得不為學生們正名:“陛下,老臣心裏想的全是大明朝的未來。如果處理不當,可能會讓地方不安定,老百姓也跟著擔心。”


    “這些學生後麵,可是站著一個個有影響力的大家族,動一個,可能就會影響到一大片。”


    “學生們沒錯,那錯的是誰呢?”朱由校質問著,“難道錯的是那些忠誠保護朕的皇宮士兵?還是朕應該屈服於那些不遵守規矩,聚在一起威脅我們的學生?”


    他的話鋒利,態度也很明確。


    “學生們違背了祖先定下的規矩,輕視君王,胡思亂想,這說明他們的家庭教育出了問題。要取消他們家族的功名,三代人都不能參加科舉考試。”朱由校簡單幾句話,已經做了決定。


    孫閣老聽了這話,心裏明白這事兒的嚴重性。


    個人的功名可以犧牲,但如果連累了整個家族,三代人都不能做官,那就動搖了根本。


    在大明朝的官場上,失去了官員的保護和朝廷的支持,一個家族很快就會衰敗,別說三代,十年都用不了。


    至於其他的士大夫會不會幫忙,理想很美好,現實卻很骨感,科舉的競爭那麽激烈,一個位子都搶不到,誰會願意冒險去幫競爭對手,更不用說去救援了。


    “陛下,求您慈悲為懷,畢竟他們也是您的子民,給他們一條活路吧。”


    孫閣老擺出誠懇的態度,為學生們求情,曾經硬骨頭的老丞相,現在也展現出柔軟的一麵。


    麵對變了策略的孫閣老,朱由校覺得挺棘手的,畢竟不能不考慮丞相的請求。


    朱由校靜靜地觀察著孫承宗,沒說話。


    孫閣老彎腰請教,氣氛很緊張,兩邊都不肯讓步。


    “陛下,饒恕這些年輕不懂事的孩子吧,誰能不犯錯呢?您是所有人的皇上,心胸寬廣,怎麽能夠因為孩子們淘氣,就放棄他們不管呢?”


    又有文官站出來為學生們求情,聲音越來越大。


    “違反法律,欺騙皇上,懲罰是免不了的,功名也要取消。不過看在丞相和各位大臣求情的份上,朕給他們一個機會。”


    “既然不能參加科舉,朕可以特別允許他們走另一條路,讓他們參軍報效國家,雖然功名不會在東華門宣布,但如果真心想學習,也能很快取得成就。”


    還沒等人反應過來,英國公張維賢立刻讚同:“陛下英明,好鋼不怕火煉,學生們去軍隊或許是個不錯的選擇。”


    這一場風波,就這樣轉變成了學生們人生新篇章的開始。


    “我們想聽聽更多的詳情。”


    那些功勳卓著的武將們緊跟其後,言語中帶著幾分嘲弄,腳下的紙張仿佛承載著無形的壓力。


    孫閣老沉思了一會兒,文臣們心裏似乎有所領悟,朝廷裏,不同的聲音悄然升起,就像暗流在湧動,讓人的心情難以平靜。


    過去那些關於學子們的瑣碎雜事,現在看來,已經不值一提了。


    畢竟,朝廷裏不缺官員,也不缺讀書人。


    在官場上,進士、舉人們多得很,但職位就那麽幾個,隻能排隊等著補缺。


    一麵給吏部的官員送禮討好,一麵尋找門路,生怕青春白白浪費,最後隻有遺憾。


    至於那些生員,尤其是江浙那一帶,簡直是批量生產,科舉的競爭激烈到近乎殘忍,有人到死也隻是個童生,秀才的名頭都是奢望。


    在文臣眼裏,這樣的情況,早就見怪不怪了。


    但在朱由校的眼裏,生員的短缺,其實是國家隱藏的痛點。


    就拿皇家衛隊來說,如果不是強行掃盲,幾乎就要變成一群文盲了,能寫自己名字的,都被當成是寶貝。


    他心裏明白,這些滿身書卷氣的生員,如果能好好利用,未嚐不能為國家效力。


    朱元璋雖然尊敬讀書人,卻沒有充分挖掘他們的潛力。


    朱由校決定另尋出路,想通過這些年輕生員的手,灌輸有利於皇權鞏固和國家擴張的新觀念,拋棄那些迂腐的儒家學說,探索新的道路。


    麵對大臣們的懇求,他順勢而為,把生員編入軍隊,靜待時間來檢驗成果。


    這個做法讓他暗自得意,沒費什麽力氣,就有成千上萬有文化的青年,願意吃苦耐勞,毫無怨言。


    大臣們也感到滿意,在閣老的精心策劃下,迫使皇上做出了讓步,他們視之為文臣團結的勝利,值得慶祝一番。


    至於生員的命運,或許會在軍隊的風雨中洗禮,但這已成為他們刻意忽略的一部分。


    皇上既然已經退讓,大臣們自然懂得適可而止,畢竟維護皇上的麵子,是大家共同的責任。


    文臣們心裏有譜,生員的軍旅生活雖然辛苦,卻是鍛煉他們生存技能的好機會,手腳不勤快,又怎能安身立命呢?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我,朱由校,溺水未死!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冰冰橙汁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冰冰橙汁並收藏大明:我,朱由校,溺水未死!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