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師,中都!
皇宮!
“啟奏陛下,嶽州和荊州來報。”
“數日前,兩州交界處有災星降落,司天監夜觀天象,見紫微垣星光黯淡,太微垣星象紊亂,心宿二隱有血光,又察近日熒惑守心,太白經天,此皆為大凶之象。”
“依古籍所記及過往經驗推斷,天降災星,國有大難!”
“臣,司天監監正奕星,以報陛下,望陛下早做決斷!”
威威聲從大慶殿內傳出。
大殿內威嚴肅穆,群臣佇立,寂靜無聲。
一位頭發花白的老臣,手持笏板,出班在側,正朝前麵高台上的龍椅謹身而立。
他,便是司天監監正,奕星!
而那龍椅上,坐著的則是大夏當今的帝王,趙衍!
趙衍二十四歲繼位,在位一十四年,今年三十八歲。
不過,身為帝王,趙衍此時卻沒有帝王的威儀,也沒有青年的年富力強。
隻見他眼窩深陷,眼眶泛著濃濃的黑眼圈,臉頰也消瘦泛白,整個人時不時地打著哈欠,一副沒精打采的懶散樣,像是對奕星的匯報一點都不感興趣。
甚至說,對這朝會,他都沒有一點興趣。
不過別看趙衍現在這樣,以前可不是的!
遙想當年,趙衍剛繼位時,也是雄心壯誌,發奮圖強,一心想要收回大夏立國時,被北方大契國奪去的幽雲十六州,已了大夏曆代帝王最大的夙願,做大夏曆代無人能及的帝王。
為此,趙衍向北方契戎發動了兩次北伐。
第一次是在他繼位的第二年,他親率大軍禦駕親征,不過最後以失敗告終。
第二次是宣武四年,他舉全國之力聚集八十萬精銳,分三路再次禦駕北伐。
可這次,大夏國敗得更慘,八十萬大軍幾乎盡歿幽雲之地,而趙衍自己也被契戎包圍在北方的冰天雪地裏,最後是眾將士拚了命才把他救了出來。
而這一戰之後,大夏國脊梁被打斷,國力每況愈下,國內民不聊生,民亂不斷,一副爛攤子。
也是這一戰之後,趙衍的信心打沒了,也不知道是不是那次被包圍在北方差點身死的緣故,回來後便一蹶不振,開始了擺爛生活,天天聲色犬馬,甚少理會國事,甚至非重要事情都不在上朝。
而這一擺爛就是十年!
這十年中,大夏越發糜爛......
大殿內安靜了一下。
右邊隊列的前麵,有人見趙皇沒說話,頓時傳出一道洪亮聲:
“奕監正說的有理,天降災星,國必有大難!”
“近年來,北方契戎多有異動,臣恐有大變!”
“是以,臣懇求陛下下旨招募新卒,整飭軍備,加強北方邊疆防務!”
聲音落下,眾朝臣紛紛看了過去,卻見說話的正是一個尖嘴猴腮的中年,樞密院副使武驊!
“臣以為不然,契戎年年有異動,也年年隻是在邊疆騷擾一下,臣認為大事不在此,而是在南方!”
“南方多地已有數年幹旱,大旱後必有大澇!”
“是以,臣懇求陛下,下旨撥款撥糧調往南方,以備不時之需,另外再減免南方商稅,好讓商人囤積物資以救災!”
緊隨武驊之後,左邊的文臣之中,也傳出了一道聲音。
眾人看去,卻見說話的是禮部左侍郎,劉周!
看到這,一眾朝臣心如明鏡,這是兩派又對上了!
大夏朝堂主要有三派。
一是以武驊為首的瑜王黨,他們多是軍方的人。
二是以劉周等人為首的慶王黨,他們多是南方科舉出身的官員。
說到這兩派,那就不得不再說當今趙皇了。
趙皇因為早年無子,於是繼位後,從宗室中選了一個人當皇子,也就是慶王。
如果沒有意外,慶王會順理成章地成為下一任皇帝。
可好死不死。
三年前,武驊的妹妹,也就是宮中的武貴妃,突然為趙皇誕下了一子,也就是瑜王。
這下可就熱鬧了。
瑜王可是嫡子啊!
武驊作為瑜王的舅舅,自然不想看到外甥的皇位被別人奪去,所以為他拉攏了一些勢力,組成了瑜王黨,作為瑜王的後盾。
可支持慶王的人看到慶王就要到手的皇位出現了變故,哪還坐得住?於是正跟另一黨鬥得火熱的他們,立馬把瑜王黨的人也當成了敵人。
所以,兩黨不管是誰有意見,另一黨的人都會立馬跳出來反對,鬥得不亦樂乎。
“臣附議,大旱後必有大澇,臣支持劉侍郎的意見!”
“臣認為不妥,南方商人本就稅低,若是再減,國庫錢糧從哪來?而且大旱後也未必是大澇,臣認為北方邊疆才是重中之重!”
“蘇大人此言差矣,南方......”
“......”
也正如此,武驊和劉周一開口,群臣中頓時有人紛紛站了出來。
他們分成兩幫,那聲音,逐漸愈演愈烈,最後開始麵紅耳赤,激烈地爭論了起來。
“吵什麽吵?大殿之上搞得跟菜市場一樣,你們都是賣菜的農婦?”
“肅靜!朝堂之上,君王之前,不得喧嘩!”
就在大殿內吵得不可開交時,兩道聲音幾乎同時響起。
一道大嗓門的嗬斥聲,一道嚴肅的威嚴聲。
那威嚴聲是殿中侍禦史於加正發出的,他的職責就是維護朝會的秩序,所以發出這樣的聲音無可厚非。
不過那道嗬斥聲就有些囂張了,那是一個矮胖的黑臉中年發出的,他是戶部尚書藺世道。
按理說,藺世道就算是戶部尚書,也不會在這重臣雲集的地方如此說話得罪人。
不過他還有另外一個身份,那才是他敢在這霸道囂張的資本。
此事稍後再說。
話說於加正和藺世道兩人一開口,殿中還真就安靜了下來。
眾臣聽到藺世道罵他們‘農婦’,個個義憤填膺,吹胡子瞪眼地看向藺世道。
不過於加正這位殿中侍禦史發話了,他們也不敢再次喧嘩,以免受責,所以哪怕他們對藺世道再憤怒,也沒有說話,隻是瞪了他一眼後,便把身體紛紛朝前麵躬身站好,等著龍椅上的趙衍發話。
大殿中再次陷入安靜。
趙衍此時好像也知道該自己發話了,迷糊中,他擺了擺手:
“就按藺相說的辦吧!”
聲音出,大殿內針落可聞,眾群臣麵麵相覷,眼中錯愕。
藺相?藺相剛才說話了?
皇宮!
“啟奏陛下,嶽州和荊州來報。”
“數日前,兩州交界處有災星降落,司天監夜觀天象,見紫微垣星光黯淡,太微垣星象紊亂,心宿二隱有血光,又察近日熒惑守心,太白經天,此皆為大凶之象。”
“依古籍所記及過往經驗推斷,天降災星,國有大難!”
“臣,司天監監正奕星,以報陛下,望陛下早做決斷!”
威威聲從大慶殿內傳出。
大殿內威嚴肅穆,群臣佇立,寂靜無聲。
一位頭發花白的老臣,手持笏板,出班在側,正朝前麵高台上的龍椅謹身而立。
他,便是司天監監正,奕星!
而那龍椅上,坐著的則是大夏當今的帝王,趙衍!
趙衍二十四歲繼位,在位一十四年,今年三十八歲。
不過,身為帝王,趙衍此時卻沒有帝王的威儀,也沒有青年的年富力強。
隻見他眼窩深陷,眼眶泛著濃濃的黑眼圈,臉頰也消瘦泛白,整個人時不時地打著哈欠,一副沒精打采的懶散樣,像是對奕星的匯報一點都不感興趣。
甚至說,對這朝會,他都沒有一點興趣。
不過別看趙衍現在這樣,以前可不是的!
遙想當年,趙衍剛繼位時,也是雄心壯誌,發奮圖強,一心想要收回大夏立國時,被北方大契國奪去的幽雲十六州,已了大夏曆代帝王最大的夙願,做大夏曆代無人能及的帝王。
為此,趙衍向北方契戎發動了兩次北伐。
第一次是在他繼位的第二年,他親率大軍禦駕親征,不過最後以失敗告終。
第二次是宣武四年,他舉全國之力聚集八十萬精銳,分三路再次禦駕北伐。
可這次,大夏國敗得更慘,八十萬大軍幾乎盡歿幽雲之地,而趙衍自己也被契戎包圍在北方的冰天雪地裏,最後是眾將士拚了命才把他救了出來。
而這一戰之後,大夏國脊梁被打斷,國力每況愈下,國內民不聊生,民亂不斷,一副爛攤子。
也是這一戰之後,趙衍的信心打沒了,也不知道是不是那次被包圍在北方差點身死的緣故,回來後便一蹶不振,開始了擺爛生活,天天聲色犬馬,甚少理會國事,甚至非重要事情都不在上朝。
而這一擺爛就是十年!
這十年中,大夏越發糜爛......
大殿內安靜了一下。
右邊隊列的前麵,有人見趙皇沒說話,頓時傳出一道洪亮聲:
“奕監正說的有理,天降災星,國必有大難!”
“近年來,北方契戎多有異動,臣恐有大變!”
“是以,臣懇求陛下下旨招募新卒,整飭軍備,加強北方邊疆防務!”
聲音落下,眾朝臣紛紛看了過去,卻見說話的正是一個尖嘴猴腮的中年,樞密院副使武驊!
“臣以為不然,契戎年年有異動,也年年隻是在邊疆騷擾一下,臣認為大事不在此,而是在南方!”
“南方多地已有數年幹旱,大旱後必有大澇!”
“是以,臣懇求陛下,下旨撥款撥糧調往南方,以備不時之需,另外再減免南方商稅,好讓商人囤積物資以救災!”
緊隨武驊之後,左邊的文臣之中,也傳出了一道聲音。
眾人看去,卻見說話的是禮部左侍郎,劉周!
看到這,一眾朝臣心如明鏡,這是兩派又對上了!
大夏朝堂主要有三派。
一是以武驊為首的瑜王黨,他們多是軍方的人。
二是以劉周等人為首的慶王黨,他們多是南方科舉出身的官員。
說到這兩派,那就不得不再說當今趙皇了。
趙皇因為早年無子,於是繼位後,從宗室中選了一個人當皇子,也就是慶王。
如果沒有意外,慶王會順理成章地成為下一任皇帝。
可好死不死。
三年前,武驊的妹妹,也就是宮中的武貴妃,突然為趙皇誕下了一子,也就是瑜王。
這下可就熱鬧了。
瑜王可是嫡子啊!
武驊作為瑜王的舅舅,自然不想看到外甥的皇位被別人奪去,所以為他拉攏了一些勢力,組成了瑜王黨,作為瑜王的後盾。
可支持慶王的人看到慶王就要到手的皇位出現了變故,哪還坐得住?於是正跟另一黨鬥得火熱的他們,立馬把瑜王黨的人也當成了敵人。
所以,兩黨不管是誰有意見,另一黨的人都會立馬跳出來反對,鬥得不亦樂乎。
“臣附議,大旱後必有大澇,臣支持劉侍郎的意見!”
“臣認為不妥,南方商人本就稅低,若是再減,國庫錢糧從哪來?而且大旱後也未必是大澇,臣認為北方邊疆才是重中之重!”
“蘇大人此言差矣,南方......”
“......”
也正如此,武驊和劉周一開口,群臣中頓時有人紛紛站了出來。
他們分成兩幫,那聲音,逐漸愈演愈烈,最後開始麵紅耳赤,激烈地爭論了起來。
“吵什麽吵?大殿之上搞得跟菜市場一樣,你們都是賣菜的農婦?”
“肅靜!朝堂之上,君王之前,不得喧嘩!”
就在大殿內吵得不可開交時,兩道聲音幾乎同時響起。
一道大嗓門的嗬斥聲,一道嚴肅的威嚴聲。
那威嚴聲是殿中侍禦史於加正發出的,他的職責就是維護朝會的秩序,所以發出這樣的聲音無可厚非。
不過那道嗬斥聲就有些囂張了,那是一個矮胖的黑臉中年發出的,他是戶部尚書藺世道。
按理說,藺世道就算是戶部尚書,也不會在這重臣雲集的地方如此說話得罪人。
不過他還有另外一個身份,那才是他敢在這霸道囂張的資本。
此事稍後再說。
話說於加正和藺世道兩人一開口,殿中還真就安靜了下來。
眾臣聽到藺世道罵他們‘農婦’,個個義憤填膺,吹胡子瞪眼地看向藺世道。
不過於加正這位殿中侍禦史發話了,他們也不敢再次喧嘩,以免受責,所以哪怕他們對藺世道再憤怒,也沒有說話,隻是瞪了他一眼後,便把身體紛紛朝前麵躬身站好,等著龍椅上的趙衍發話。
大殿中再次陷入安靜。
趙衍此時好像也知道該自己發話了,迷糊中,他擺了擺手:
“就按藺相說的辦吧!”
聲音出,大殿內針落可聞,眾群臣麵麵相覷,眼中錯愕。
藺相?藺相剛才說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