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桑請來上次給阿奴看病的‘曼然巴格西’丹增,和卓瑪夫婦帶上阿奴等幾個孩子先趕回洛隆,劉仲等人隨著大隊在後。
他們日夜兼程趕到洛隆莊園,羅桑當先衝進白珍的臥室,此時白珍已經睡著了,齊美擺擺手,示意出去。羅桑搖搖頭,坐在母親身邊。卓瑪帶著他們悄悄的退出去。
阿奴見白珍瘦了一大圈,已經有老人下世的光景,心裏難受,覺得要不是自己跟白姆,白珍隻怕還能多活幾年。
白珍六十五歲了,在吐蕃算得上高壽,她在那次暈倒後就再沒有好起來,家裏的狀況讓她心情鬱鬱,漸漸的身體一日不如一日。察木多來的‘格西’丹增看了白珍的麵相,搖搖頭,低聲告訴羅桑準備後事。
羅桑告誡阿奴,現在去看白珍都要帶著好心情,決不能哭,不能讓她心有牽掛。他說親人在此時流下的每一滴淚水都會變成一粒粒鐵球一樣大的冰雹,阻礙白珍的靈魂轉世投胎。
阿奴的眼淚已經在眼眶裏打轉,她拚命咽下不斷湧上來的酸澀,努力睜大眼睛,不讓它掉下來。羅桑眼一紅,轉過身去通知父親和哥哥們。
白珍她已經說不出話來,看到小孫女硬擠出笑容來看她,她吃力的拍拍阿奴表示安慰。
阿波帶著劉仲等人也到了。
跟上次夾道歡迎不同,整個洛隆寒山瘦水,一片蕭索。劉仲看見冷冷的夕陽一點一點的往雪山後麵墜下去,整個莊園慢慢陷入陰暗之中,大門‘咿呀’打開,受驚的寒鴉呱呱叫著撲棱著四下裏飛散,這座即將失去女主人的莊園,變得毫無生氣。
兩天以後,白珍去世。
孜托寺的大喇嘛尼瑪次仁被請來做‘普哇’,在白珍彌留之際,所有的人都被請出去。他要做儀式讓白珍的靈魂完全離去。隨後他記下白珍的離世時間,交給羅桑。
占星喇嘛看過後,開始占卜。占卜的結果是三天後天剛亮時出葬,實行天葬,屬兔的人不得接觸和撫mo遺體,還有就是七七四十九天裏要念的經文。
他們根據喇嘛占卜的結果,在停屍出葬前的三天內不間斷的請喇嘛和“阿確”(即世俗職業誦經者)日夜換班念誦以上占卦所指明的經文。整個莊園一片喃喃誦經聲,散發著濃濃的‘蘇’煙的味道(即糌粑酥油合成的粉,作為亡靈的食物)。
央金瑪帶著阿奴他們給寺院捐送白珍生前喜愛的衣物及裝飾品等等,祈請眾僧為她淨罪,向每一位參加祈禱的僧人放布施,以使她盡快得以超度,早日投胎於人世,到各大小佛殿燒香添酥油燈,祈禱敬供。
他們通知了親朋好友還有鄰居,此時前來吊唁幫忙的人川流不息。
三天後,熹微的晨光中,阿奴看見天葬師的助手用灶灰鋪出一條直達大門的路,天葬師還在停靈的地方做儀式。阿奴被告誡不得念叨白珍,連想想都不能,可是這樣很難,她隻好拚命清空自己的腦子,什麽也不想。沒有多久,天葬師抱著白珍捆紮好的遺體,順著灰路走到大門外,放在擔架上捆紮好。送葬人員隨即帶著各種要用的物品跟上,齊美,羅桑和倫珠,貢布,格列一起送葬,別的人留下。他們加上白珍必須是雙數,等回來時就是單數。
他們走後,迅速有人將灶灰路清掃幹淨,還在白珍停靈的地方擺上一具牛鞍,鞍上平放一把掃帚。意思是白珍的靈魂若返回家中,看見自己軀體曾停放處已放有鞍和掃帚,悟醒自己已離開人間,靈魂即會騎上鞍子,使掃帚為鞭,直奔天界。
家裏都是客人,央金瑪他們忙得腳不點地。怕阿奴不知道葬俗,做出失禮的事情來,卓瑪一直提點她,讓她忙的團團轉,這種忙碌的氣氛衝淡了她的哀傷。
白姆也跟著一起忙碌,也許是白珍的去世刺激了她,她變得清醒沉穩起來,當初那抹少女的浮躁稚氣已經蕩然無存。出殯這天兩人無意間站在一起,對視一眼,迅速的轉開。良久,白姆低聲道:“對不起。”突然聽見她的道歉,阿奴手足無措,也低低的回了一聲:“沒關係。”
後來,阿奴想,這樣算和解了吧。盡管,終其一生,兩人再沒有說過話。
羅桑他們回來後,表情很滿意,神鷹接受了白珍,將她吃得一點都不剩,這樣就表示白珍贖去了所有的罪孽,靈魂可以直升天堂。隨後他們拜受喇嘛誦經沐浴,以象征洗淨葬場所帶的一切不潔。央金瑪帶著家人為表感激,熱情款待送葬者和前來幫忙的友鄰。
在最後一個七七期供神禮佛的儀式最為隆重。首先請喇嘛舉行祈禱超度儀式,禮佛供神,繪製白珍的超度像,擺設會供、資糧。眾僧誦《救度佛母經》,或誦《大寶師尊經》、《千供尊勝佛母經》等,千供花、香、燈、水、食等供品,為超度像開光,以佛尊自受灌頂。最後同樣給每位前來誦經的喇嘛發放布施供養,對前來幫忙的親朋好友盛宴款待,並贈送特做的放有酥油、奶渣、紅糖和葡萄幹的糌粑供品,給每位喇嘛發放布施。
等送走最後一位客人,所有的人疲憊不堪,阿奴狠狠地睡了一覺,醒來看見劉仲和雲丹坐在她身邊,兩人宣布要一起跟著去打箭爐。
桑傑和多金本來定好要去白玉的噶托寺做學僧,可以與阿奴同路。不過多金想改去敏竹林寺,那也是紅教的寺廟,有一所天文曆算學校,他想學天文曆算。桑傑也要跟著,他內向靦腆,不願意一個人出家。敏竹林寺那裏距離拉薩較近,離洛隆卻有千裏之遙,不像噶托寺離察雅近些,央金瑪,卓瑪滿心不願。不過多金一向就是個拿定主意不鬆口的人,最後阿波,羅桑各寫了一封推薦信給敏竹林寺的寺主,兩人帶著犛牛隊出發了。
等到吐蕃曆六月,高原的夏天又到了。羅桑帶著阿奴、雲丹起身前往打箭爐,沈家人也想看看沈謙有沒有消息,當初約好一年後在打箭爐的白瑪鍋莊碰頭,不過那時阿奴是存心忽悠沈謙。
這次跟上次不同,阿奴成了千金小姐,身後奴隸一大堆,三百多頭犛牛身上駝的滿滿當當的,還有一大群騾馬,羅桑似乎在搬家。羅桑為她解惑:“打箭爐更適合你生活,那裏是三不管地帶,漢人,吐蕃,苗人,烏蠻,各個族群雜居,不管你做什麽,沒有人會覺得你奇怪。”
阿奴忍了兩個月的淚水奪眶而出,這顯然是白珍去世前跟羅桑就商量安排好的,怕自己在吐蕃生活被排擠。
羅桑將阿奴抱上阿波的馬,安慰道:“別哭了,阿爸給你蓋一座很高的碉樓。”
這一次他們要先過邦達草原去等阿錯,因為不趕時間,除了險要路段以外,都走的慢悠悠的,有時候羅桑還帶著阿奴去拜訪朋友,當然,他的朋友大都是寺院裏的喇嘛。阿奴發現紅教的寺廟不多。羅桑說,他們這一派原來沒有寺廟,都是家傳,到了索潑切.釋迦瓊乃時才創建了第一座鄔巴隆寺,至今不過一百餘年。
阿奴想起他插手雲丹家族的事,不會是。。。?
羅桑笑得狡猾:“仁達寺很小,本就是我們這一派的寺院,不過是拿回來罷了。”
雖然廟小,但是關係到教派尊嚴,難怪上次掌教都過問此事。各個教派要爭奪信眾,寺廟是最好的據點。吐蕃建房子不容易,更何況蓋一座寺廟。
阿奴決定對此事不予置評,她忙的緊,沈嘉木給了她很多功課,居然要她開始學做詩。要先背會唐詩三百首,那種東西拿來有什麽用?阿奴是個實用主義者,詩呢,背背怡情養性就好,做就不必了。又不想做官,怎麽學也變不成李白不是,還是學些實用的賺錢比較痛快。
李長風也做如是想。阿奴現在叫他大師兄,李長風總覺得她叫的怪裏怪氣,每次應也不是,不應也不是。他一直以為阿奴會巫術,對她有一種敬畏的疏離,遠不如對劉仲和果兒親熱。
亨珠還是皮猴樣,不過上次他去了一趟察雅,據說立了功回來,拿了大賞,儼然成了娃子學堂的老大。他整日裏圍著果兒轉,果兒卻不愛搭理他,他才九歲,果兒十二,女孩子發育的早,比他高了一大截,每每看見果兒低著頭訓斥亨珠,亨珠唯唯諾諾。阿奴就想笑,真真是一物降一物,那隻猴子最愛順杆爬,見自己好說話,有時候姐姐卓嘎吩咐他做的事情都敢打折扣,不要又養出一個拉隆才好。想起被留在察木多的拉隆,阿奴皺眉,有空還是要敲打一下,萬一耗費心血養出個白眼狼來,悔之晚矣。
少年們就這樣有一搭沒一搭的在路上邊走邊學,阿奴戲稱其為“馬背上的學堂”。
他們在上次跟阿錯、古戈分手的地方安營紮寨。阿奴學會了騎小馬,十二等人則偷偷的去獵旱獺。高原的河流都是從雪山上流下來,冰冷刺骨,他們每每淌水過河,很容易得風濕,旱獺油是個好東西,驅除風濕非常有效。
路上,他們看見很多‘阿居娃’(朝聖者),都是往博窩(波密)方向而去。阿奴奇怪,往年聽說有人尋找蓮花聖境,但是從沒有這麽多人,有的扶老攜幼,牽牛趕羊,似乎是整個家族都來了。
羅桑也注意到了,示意上前問問。
他們說,有人傳說發現了通往蓮花聖境的道路。那裏山明水秀,四季如春,遍地蓮花,佛祖就坐在蓮花之上,那些蓮花大可容人,白晝花開,人坐其上,夜晚花合,可睡其中,地下泥土,撚來即是糌粑,枝頭垂露,喝下就是瓊漿。以前道路難尋,如今已經找到了佛國入口,人若誠心前往,立地即可成佛。他們原本也不信,不過傳說有鼻子有眼,還說紅教掌教有一個弟子的女兒就是蓮花聖境天女現世,很多頭人都見過。
怎麽越來越離譜,阿奴和羅桑怒視阿波,阿波大叫冤枉:“這次不是我,我什麽也沒說。”
阿奴心裏突突跳:“阿爸,這件事總覺得不對,那個嘎郎王的手下很喜歡搶劫,有的據說喜歡先殺人後劫財。要不要去接一下阿錯?”
羅桑搖搖頭:“有古戈在,他們不敢動手。阿依寨的名聲足夠鎮住他們。”
阿依寨著青,黑衣,崇巫,善用毒,且上下齊心,極端排外,睚眥必報。寨子裏來了外人,看著不對,就在飲食裏下點料。故而‘黑巫’的名聲響徹博窩,嘎郎王也禮讓三分,這也是那些尋找蓮花聖境的人有去無回的原因之一。羅桑那次是碰上了古戈這個老好人,又被美蒂看上,不然他早就喂了山中的猛獸。
上次出來,阿奴存心往中原走一趟,掩了行跡,衣服,發式都換過了,且嚴令他們不能用毒。她不想還沒探出一條路,就被外界的人打成邪魔外道。沒想到,阿奴唉聲歎氣,心煩意亂,出來不過一年多,不是被當成妖女,就是被當成仙女。人心也不過是兩張嘴唇皮,上下一碰,是妖是人都是他們說了算。
沒有幾天,羅桑被迫帶著阿奴等人前往打探。這次來了他的一個師弟仁增旺傑,事情已經驚動了紅白兩教。(未完待續)
他們日夜兼程趕到洛隆莊園,羅桑當先衝進白珍的臥室,此時白珍已經睡著了,齊美擺擺手,示意出去。羅桑搖搖頭,坐在母親身邊。卓瑪帶著他們悄悄的退出去。
阿奴見白珍瘦了一大圈,已經有老人下世的光景,心裏難受,覺得要不是自己跟白姆,白珍隻怕還能多活幾年。
白珍六十五歲了,在吐蕃算得上高壽,她在那次暈倒後就再沒有好起來,家裏的狀況讓她心情鬱鬱,漸漸的身體一日不如一日。察木多來的‘格西’丹增看了白珍的麵相,搖搖頭,低聲告訴羅桑準備後事。
羅桑告誡阿奴,現在去看白珍都要帶著好心情,決不能哭,不能讓她心有牽掛。他說親人在此時流下的每一滴淚水都會變成一粒粒鐵球一樣大的冰雹,阻礙白珍的靈魂轉世投胎。
阿奴的眼淚已經在眼眶裏打轉,她拚命咽下不斷湧上來的酸澀,努力睜大眼睛,不讓它掉下來。羅桑眼一紅,轉過身去通知父親和哥哥們。
白珍她已經說不出話來,看到小孫女硬擠出笑容來看她,她吃力的拍拍阿奴表示安慰。
阿波帶著劉仲等人也到了。
跟上次夾道歡迎不同,整個洛隆寒山瘦水,一片蕭索。劉仲看見冷冷的夕陽一點一點的往雪山後麵墜下去,整個莊園慢慢陷入陰暗之中,大門‘咿呀’打開,受驚的寒鴉呱呱叫著撲棱著四下裏飛散,這座即將失去女主人的莊園,變得毫無生氣。
兩天以後,白珍去世。
孜托寺的大喇嘛尼瑪次仁被請來做‘普哇’,在白珍彌留之際,所有的人都被請出去。他要做儀式讓白珍的靈魂完全離去。隨後他記下白珍的離世時間,交給羅桑。
占星喇嘛看過後,開始占卜。占卜的結果是三天後天剛亮時出葬,實行天葬,屬兔的人不得接觸和撫mo遺體,還有就是七七四十九天裏要念的經文。
他們根據喇嘛占卜的結果,在停屍出葬前的三天內不間斷的請喇嘛和“阿確”(即世俗職業誦經者)日夜換班念誦以上占卦所指明的經文。整個莊園一片喃喃誦經聲,散發著濃濃的‘蘇’煙的味道(即糌粑酥油合成的粉,作為亡靈的食物)。
央金瑪帶著阿奴他們給寺院捐送白珍生前喜愛的衣物及裝飾品等等,祈請眾僧為她淨罪,向每一位參加祈禱的僧人放布施,以使她盡快得以超度,早日投胎於人世,到各大小佛殿燒香添酥油燈,祈禱敬供。
他們通知了親朋好友還有鄰居,此時前來吊唁幫忙的人川流不息。
三天後,熹微的晨光中,阿奴看見天葬師的助手用灶灰鋪出一條直達大門的路,天葬師還在停靈的地方做儀式。阿奴被告誡不得念叨白珍,連想想都不能,可是這樣很難,她隻好拚命清空自己的腦子,什麽也不想。沒有多久,天葬師抱著白珍捆紮好的遺體,順著灰路走到大門外,放在擔架上捆紮好。送葬人員隨即帶著各種要用的物品跟上,齊美,羅桑和倫珠,貢布,格列一起送葬,別的人留下。他們加上白珍必須是雙數,等回來時就是單數。
他們走後,迅速有人將灶灰路清掃幹淨,還在白珍停靈的地方擺上一具牛鞍,鞍上平放一把掃帚。意思是白珍的靈魂若返回家中,看見自己軀體曾停放處已放有鞍和掃帚,悟醒自己已離開人間,靈魂即會騎上鞍子,使掃帚為鞭,直奔天界。
家裏都是客人,央金瑪他們忙得腳不點地。怕阿奴不知道葬俗,做出失禮的事情來,卓瑪一直提點她,讓她忙的團團轉,這種忙碌的氣氛衝淡了她的哀傷。
白姆也跟著一起忙碌,也許是白珍的去世刺激了她,她變得清醒沉穩起來,當初那抹少女的浮躁稚氣已經蕩然無存。出殯這天兩人無意間站在一起,對視一眼,迅速的轉開。良久,白姆低聲道:“對不起。”突然聽見她的道歉,阿奴手足無措,也低低的回了一聲:“沒關係。”
後來,阿奴想,這樣算和解了吧。盡管,終其一生,兩人再沒有說過話。
羅桑他們回來後,表情很滿意,神鷹接受了白珍,將她吃得一點都不剩,這樣就表示白珍贖去了所有的罪孽,靈魂可以直升天堂。隨後他們拜受喇嘛誦經沐浴,以象征洗淨葬場所帶的一切不潔。央金瑪帶著家人為表感激,熱情款待送葬者和前來幫忙的友鄰。
在最後一個七七期供神禮佛的儀式最為隆重。首先請喇嘛舉行祈禱超度儀式,禮佛供神,繪製白珍的超度像,擺設會供、資糧。眾僧誦《救度佛母經》,或誦《大寶師尊經》、《千供尊勝佛母經》等,千供花、香、燈、水、食等供品,為超度像開光,以佛尊自受灌頂。最後同樣給每位前來誦經的喇嘛發放布施供養,對前來幫忙的親朋好友盛宴款待,並贈送特做的放有酥油、奶渣、紅糖和葡萄幹的糌粑供品,給每位喇嘛發放布施。
等送走最後一位客人,所有的人疲憊不堪,阿奴狠狠地睡了一覺,醒來看見劉仲和雲丹坐在她身邊,兩人宣布要一起跟著去打箭爐。
桑傑和多金本來定好要去白玉的噶托寺做學僧,可以與阿奴同路。不過多金想改去敏竹林寺,那也是紅教的寺廟,有一所天文曆算學校,他想學天文曆算。桑傑也要跟著,他內向靦腆,不願意一個人出家。敏竹林寺那裏距離拉薩較近,離洛隆卻有千裏之遙,不像噶托寺離察雅近些,央金瑪,卓瑪滿心不願。不過多金一向就是個拿定主意不鬆口的人,最後阿波,羅桑各寫了一封推薦信給敏竹林寺的寺主,兩人帶著犛牛隊出發了。
等到吐蕃曆六月,高原的夏天又到了。羅桑帶著阿奴、雲丹起身前往打箭爐,沈家人也想看看沈謙有沒有消息,當初約好一年後在打箭爐的白瑪鍋莊碰頭,不過那時阿奴是存心忽悠沈謙。
這次跟上次不同,阿奴成了千金小姐,身後奴隸一大堆,三百多頭犛牛身上駝的滿滿當當的,還有一大群騾馬,羅桑似乎在搬家。羅桑為她解惑:“打箭爐更適合你生活,那裏是三不管地帶,漢人,吐蕃,苗人,烏蠻,各個族群雜居,不管你做什麽,沒有人會覺得你奇怪。”
阿奴忍了兩個月的淚水奪眶而出,這顯然是白珍去世前跟羅桑就商量安排好的,怕自己在吐蕃生活被排擠。
羅桑將阿奴抱上阿波的馬,安慰道:“別哭了,阿爸給你蓋一座很高的碉樓。”
這一次他們要先過邦達草原去等阿錯,因為不趕時間,除了險要路段以外,都走的慢悠悠的,有時候羅桑還帶著阿奴去拜訪朋友,當然,他的朋友大都是寺院裏的喇嘛。阿奴發現紅教的寺廟不多。羅桑說,他們這一派原來沒有寺廟,都是家傳,到了索潑切.釋迦瓊乃時才創建了第一座鄔巴隆寺,至今不過一百餘年。
阿奴想起他插手雲丹家族的事,不會是。。。?
羅桑笑得狡猾:“仁達寺很小,本就是我們這一派的寺院,不過是拿回來罷了。”
雖然廟小,但是關係到教派尊嚴,難怪上次掌教都過問此事。各個教派要爭奪信眾,寺廟是最好的據點。吐蕃建房子不容易,更何況蓋一座寺廟。
阿奴決定對此事不予置評,她忙的緊,沈嘉木給了她很多功課,居然要她開始學做詩。要先背會唐詩三百首,那種東西拿來有什麽用?阿奴是個實用主義者,詩呢,背背怡情養性就好,做就不必了。又不想做官,怎麽學也變不成李白不是,還是學些實用的賺錢比較痛快。
李長風也做如是想。阿奴現在叫他大師兄,李長風總覺得她叫的怪裏怪氣,每次應也不是,不應也不是。他一直以為阿奴會巫術,對她有一種敬畏的疏離,遠不如對劉仲和果兒親熱。
亨珠還是皮猴樣,不過上次他去了一趟察雅,據說立了功回來,拿了大賞,儼然成了娃子學堂的老大。他整日裏圍著果兒轉,果兒卻不愛搭理他,他才九歲,果兒十二,女孩子發育的早,比他高了一大截,每每看見果兒低著頭訓斥亨珠,亨珠唯唯諾諾。阿奴就想笑,真真是一物降一物,那隻猴子最愛順杆爬,見自己好說話,有時候姐姐卓嘎吩咐他做的事情都敢打折扣,不要又養出一個拉隆才好。想起被留在察木多的拉隆,阿奴皺眉,有空還是要敲打一下,萬一耗費心血養出個白眼狼來,悔之晚矣。
少年們就這樣有一搭沒一搭的在路上邊走邊學,阿奴戲稱其為“馬背上的學堂”。
他們在上次跟阿錯、古戈分手的地方安營紮寨。阿奴學會了騎小馬,十二等人則偷偷的去獵旱獺。高原的河流都是從雪山上流下來,冰冷刺骨,他們每每淌水過河,很容易得風濕,旱獺油是個好東西,驅除風濕非常有效。
路上,他們看見很多‘阿居娃’(朝聖者),都是往博窩(波密)方向而去。阿奴奇怪,往年聽說有人尋找蓮花聖境,但是從沒有這麽多人,有的扶老攜幼,牽牛趕羊,似乎是整個家族都來了。
羅桑也注意到了,示意上前問問。
他們說,有人傳說發現了通往蓮花聖境的道路。那裏山明水秀,四季如春,遍地蓮花,佛祖就坐在蓮花之上,那些蓮花大可容人,白晝花開,人坐其上,夜晚花合,可睡其中,地下泥土,撚來即是糌粑,枝頭垂露,喝下就是瓊漿。以前道路難尋,如今已經找到了佛國入口,人若誠心前往,立地即可成佛。他們原本也不信,不過傳說有鼻子有眼,還說紅教掌教有一個弟子的女兒就是蓮花聖境天女現世,很多頭人都見過。
怎麽越來越離譜,阿奴和羅桑怒視阿波,阿波大叫冤枉:“這次不是我,我什麽也沒說。”
阿奴心裏突突跳:“阿爸,這件事總覺得不對,那個嘎郎王的手下很喜歡搶劫,有的據說喜歡先殺人後劫財。要不要去接一下阿錯?”
羅桑搖搖頭:“有古戈在,他們不敢動手。阿依寨的名聲足夠鎮住他們。”
阿依寨著青,黑衣,崇巫,善用毒,且上下齊心,極端排外,睚眥必報。寨子裏來了外人,看著不對,就在飲食裏下點料。故而‘黑巫’的名聲響徹博窩,嘎郎王也禮讓三分,這也是那些尋找蓮花聖境的人有去無回的原因之一。羅桑那次是碰上了古戈這個老好人,又被美蒂看上,不然他早就喂了山中的猛獸。
上次出來,阿奴存心往中原走一趟,掩了行跡,衣服,發式都換過了,且嚴令他們不能用毒。她不想還沒探出一條路,就被外界的人打成邪魔外道。沒想到,阿奴唉聲歎氣,心煩意亂,出來不過一年多,不是被當成妖女,就是被當成仙女。人心也不過是兩張嘴唇皮,上下一碰,是妖是人都是他們說了算。
沒有幾天,羅桑被迫帶著阿奴等人前往打探。這次來了他的一個師弟仁增旺傑,事情已經驚動了紅白兩教。(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