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通安縣
全家魂穿古代,開著房車逃難去 作者:醉濃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城門口熙熙攘攘,人們排著隊進城。隊伍長的一眼看不到頭,還有一個時辰就要關城門。
林有才看眼電子手環上的時間,“裏正爺,天色不早了,進城隊伍排著老長。要不我們就在城外歇一晚,明天直接穿城而過。”
林裏正吧嗒著煙杆嘴過幹癮,煙葉早就沒有了。他看著城門口的長隊伍,他們隊伍人多,進城還不知道找不找到地方住。“行,就在城外歇一晚,明早進城。”
隊伍往前走,找到一塊離城門不遠的空地落腳。大夥搭棚子,搭灶台燒水、煮晚食,各自忙活開。
林有才喊了幾人一起,朝著城門口走去。
“誒,你們幹啥?想進城,後麵排隊去。”排隊進城隊伍裏,身穿麻衣的大漢,看著4人探身探頭的樣子,皺著眉頭滿臉不耐地說道。
趙壯不好意思擺手道:“大叔,我們想看下前麵怎麽回事,進城咋這麽慢。”
“你們在這裏東張西望。。。不會是賊吧!”大娘說著趕緊捂著包裹,側向一邊看著他們。
聽到大娘的話,周圍的人也警惕地看向林有才幾人。
林有才、趙壯、田大牛、林有興尷尬地往一邊走去,剛朝著城門口走近些,守城門的士兵目光不善地看著他們。
他們真不是要亂插隊。。。4人悻悻地回去。
第二日,天色微亮,林有才一行15人就去城門外排隊。等到天色大亮,他們總算進了城。
15人分散開,3、4人一組朝著糧店、雜貨店,茶館酒樓,平民集市幾處晃蕩,林有才幾人打聽糧食價格,其他人隨便往哪一待,就聽到不少消息。
林有才問了幾家糧食價格,價格隻高不低,他和掌櫃談好糧價,到中午時,大夥也打聽到不少消息。
這個通安縣,問題不小,趕緊路過為上策,還好昨晚沒進城留宿。
15人在街邊巷子裏集合,趙壯迫不及待開口,“我就說進城隻要一個銅板,奇怪的很!哪個縣太爺這麽好心。”
林有興:“城門口守著這麽多人,進城檢查又不嚴,我也覺得奇怪。”
林有豐聽的滿頭問號,“啥意思啊?”
林有才:“你們聽到了什麽?”
趙壯:“我倆在集市,聽到賣貨的閑聊,說是早點賣完,早早回家。去年開始他們縣城裏老是丟人,孩子、女人、年輕小夥都有,報官也沒用,不了了之。丟人的人家是生不見人,死不見屍。”
趙旺:“說是去年裏丟了不少人,剛開始偶爾少幾個本地人,沒傳開。後麵人丟的多了,本地人都不敢進城,到處亂跑了。過了幾個月,外地人來的多了,這裏丟人的情況少了許多。老百姓為了營生,也隻得來縣城裏賣東西。”
“我去茶樓聽說,這裏的。。”沈經富指了指天,“愛財貪色,外室都有不少。這城裏有個劉媒婆,咳,是哪種姻緣都做的媒婆。她有個拿手本事,就是看女人很有一手。那媒婆能說會道,三寸不爛之舌,眼光又毒,說是很多富紳,還要一些別地的官員,都明裏暗裏找她牽線。靠著這本事,那媒婆賺的盆滿缽滿,使奴喚婢,還有不少有錢有權的人給她撐腰。”
當然這媒婆牽的線,牽的不是好姻緣紅線,而是牽的床笫榻前,滿足男人二兄弟的線。
有人眼紅,有人不恥,有人羨慕,可是劉媒婆有錢又有人罩著,通安縣的人也隻能說說閑話,過過嘴癮。
一行去打聽消息的人,聽到這類消息都特地留了心,自家都有媳婦、孩子,姐姐妹妹的。
萬萬不能著了道,女人、孩子落到這種人手裏,那是不會有好下場的!哪家權貴人家的樓子後門,沒扔出過咽了氣的漂亮姑娘。
林有才:“民鬥不過官,大夥趕緊穿城而過,離這裏遠遠的。”
陶明遠:“我們和糧店掌櫃都談好糧食價格了,等會我們的隊伍進城,空一輛車去拉糧,付完錢就走。”
“我看這通安縣的百姓過得並不怎麽樣,縣城裏的平民老百姓吃穿看著很差。 仗沒打過來,沒有兵災也沒有天災,這裏糧食賣的老貴。“林有才指了指上麵,“應該是不做人,不是好人。”
留了10人在城裏糧店外等著,5個人出城和大夥匯合,說了他們打聽到的消息,他們分析的情況。
林裏正通知大夥,特別是女人、孩子們,女人們把自己捂嚴實了,扮醜、扮瘸,裝病。。。小孩子們各家大人看牢了。
沈香蘭和林紫蘇特意去告訴那一家四口,叮囑年輕小夫妻,跟緊隊伍,把兩個女孩衣服換了,讓梁氏自己也換成男裝。
沈香蘭再三叮囑,兩口子把孩子抱在懷裏走。牽著都怕人多你擠我擠的,孩子就被順走了。這裏人生地不熟,人家團夥作案,孩子丟了根本找不到,冤都沒處伸。
嚇得兩夫妻,連連點頭,慌裏慌張地開始收拾。
隊伍裏的女人們去年秋天,林紫蘇建議穿男裝開始,她們就一直都是男人裝扮。
男人裝扮也好,幹活、趕路都方便。逃命趕路在外,剛開始還有心情講究一下自己的外貌。時間久了,吃不好睡不好,能活著就不錯了,沒人有心情講究這些。
女人、孩子都坐車裏去,男人們走在隊伍外圍,隊伍收拾好朝著城門口走去。
一家四口趕緊跟上,離的近了,隊伍後麵的人也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隻是時不時注意著他們。
林有才他們在城裏等得心急,半個時辰後,總算是看到隊伍的身影。趙屠夫駕著特意空出來的牛車,朝著街邊糧店去。
這次買的都是粗糧,價格談好,重量裝袋稱好,糧店夥計們直接裝上車。
去年賣烏桕蠟燭剩下的30多兩,這會兒隻剩十多兩了。買了20兩銀子的粗糧,塞滿了一個車廂。
大夥不得不感歎,糧食越來越貴了。
林有才幾個人跟在牛車旁邊走,朝著緩慢向南城門走的大隊伍趕去。
林有才看眼電子手環上的時間,“裏正爺,天色不早了,進城隊伍排著老長。要不我們就在城外歇一晚,明天直接穿城而過。”
林裏正吧嗒著煙杆嘴過幹癮,煙葉早就沒有了。他看著城門口的長隊伍,他們隊伍人多,進城還不知道找不找到地方住。“行,就在城外歇一晚,明早進城。”
隊伍往前走,找到一塊離城門不遠的空地落腳。大夥搭棚子,搭灶台燒水、煮晚食,各自忙活開。
林有才喊了幾人一起,朝著城門口走去。
“誒,你們幹啥?想進城,後麵排隊去。”排隊進城隊伍裏,身穿麻衣的大漢,看著4人探身探頭的樣子,皺著眉頭滿臉不耐地說道。
趙壯不好意思擺手道:“大叔,我們想看下前麵怎麽回事,進城咋這麽慢。”
“你們在這裏東張西望。。。不會是賊吧!”大娘說著趕緊捂著包裹,側向一邊看著他們。
聽到大娘的話,周圍的人也警惕地看向林有才幾人。
林有才、趙壯、田大牛、林有興尷尬地往一邊走去,剛朝著城門口走近些,守城門的士兵目光不善地看著他們。
他們真不是要亂插隊。。。4人悻悻地回去。
第二日,天色微亮,林有才一行15人就去城門外排隊。等到天色大亮,他們總算進了城。
15人分散開,3、4人一組朝著糧店、雜貨店,茶館酒樓,平民集市幾處晃蕩,林有才幾人打聽糧食價格,其他人隨便往哪一待,就聽到不少消息。
林有才問了幾家糧食價格,價格隻高不低,他和掌櫃談好糧價,到中午時,大夥也打聽到不少消息。
這個通安縣,問題不小,趕緊路過為上策,還好昨晚沒進城留宿。
15人在街邊巷子裏集合,趙壯迫不及待開口,“我就說進城隻要一個銅板,奇怪的很!哪個縣太爺這麽好心。”
林有興:“城門口守著這麽多人,進城檢查又不嚴,我也覺得奇怪。”
林有豐聽的滿頭問號,“啥意思啊?”
林有才:“你們聽到了什麽?”
趙壯:“我倆在集市,聽到賣貨的閑聊,說是早點賣完,早早回家。去年開始他們縣城裏老是丟人,孩子、女人、年輕小夥都有,報官也沒用,不了了之。丟人的人家是生不見人,死不見屍。”
趙旺:“說是去年裏丟了不少人,剛開始偶爾少幾個本地人,沒傳開。後麵人丟的多了,本地人都不敢進城,到處亂跑了。過了幾個月,外地人來的多了,這裏丟人的情況少了許多。老百姓為了營生,也隻得來縣城裏賣東西。”
“我去茶樓聽說,這裏的。。”沈經富指了指天,“愛財貪色,外室都有不少。這城裏有個劉媒婆,咳,是哪種姻緣都做的媒婆。她有個拿手本事,就是看女人很有一手。那媒婆能說會道,三寸不爛之舌,眼光又毒,說是很多富紳,還要一些別地的官員,都明裏暗裏找她牽線。靠著這本事,那媒婆賺的盆滿缽滿,使奴喚婢,還有不少有錢有權的人給她撐腰。”
當然這媒婆牽的線,牽的不是好姻緣紅線,而是牽的床笫榻前,滿足男人二兄弟的線。
有人眼紅,有人不恥,有人羨慕,可是劉媒婆有錢又有人罩著,通安縣的人也隻能說說閑話,過過嘴癮。
一行去打聽消息的人,聽到這類消息都特地留了心,自家都有媳婦、孩子,姐姐妹妹的。
萬萬不能著了道,女人、孩子落到這種人手裏,那是不會有好下場的!哪家權貴人家的樓子後門,沒扔出過咽了氣的漂亮姑娘。
林有才:“民鬥不過官,大夥趕緊穿城而過,離這裏遠遠的。”
陶明遠:“我們和糧店掌櫃都談好糧食價格了,等會我們的隊伍進城,空一輛車去拉糧,付完錢就走。”
“我看這通安縣的百姓過得並不怎麽樣,縣城裏的平民老百姓吃穿看著很差。 仗沒打過來,沒有兵災也沒有天災,這裏糧食賣的老貴。“林有才指了指上麵,“應該是不做人,不是好人。”
留了10人在城裏糧店外等著,5個人出城和大夥匯合,說了他們打聽到的消息,他們分析的情況。
林裏正通知大夥,特別是女人、孩子們,女人們把自己捂嚴實了,扮醜、扮瘸,裝病。。。小孩子們各家大人看牢了。
沈香蘭和林紫蘇特意去告訴那一家四口,叮囑年輕小夫妻,跟緊隊伍,把兩個女孩衣服換了,讓梁氏自己也換成男裝。
沈香蘭再三叮囑,兩口子把孩子抱在懷裏走。牽著都怕人多你擠我擠的,孩子就被順走了。這裏人生地不熟,人家團夥作案,孩子丟了根本找不到,冤都沒處伸。
嚇得兩夫妻,連連點頭,慌裏慌張地開始收拾。
隊伍裏的女人們去年秋天,林紫蘇建議穿男裝開始,她們就一直都是男人裝扮。
男人裝扮也好,幹活、趕路都方便。逃命趕路在外,剛開始還有心情講究一下自己的外貌。時間久了,吃不好睡不好,能活著就不錯了,沒人有心情講究這些。
女人、孩子都坐車裏去,男人們走在隊伍外圍,隊伍收拾好朝著城門口走去。
一家四口趕緊跟上,離的近了,隊伍後麵的人也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隻是時不時注意著他們。
林有才他們在城裏等得心急,半個時辰後,總算是看到隊伍的身影。趙屠夫駕著特意空出來的牛車,朝著街邊糧店去。
這次買的都是粗糧,價格談好,重量裝袋稱好,糧店夥計們直接裝上車。
去年賣烏桕蠟燭剩下的30多兩,這會兒隻剩十多兩了。買了20兩銀子的粗糧,塞滿了一個車廂。
大夥不得不感歎,糧食越來越貴了。
林有才幾個人跟在牛車旁邊走,朝著緩慢向南城門走的大隊伍趕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