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人正紛紛議論旱情,又在感激冷璧仁愛百姓,山穀外緩緩走進一名老者,通身的氣派 那些老臣老將紛紛低頭行禮。
這老者高冠博帶,長眉白發,形容清雋,眼縫狹長而淩厲,一看就是久居高位、威嚴甚重之人。
眾人紛紛見禮:
“見過大國師!”
那大國師走至冷璧身前,淩厲的目光轉而慈愛,端詳了一番,這才彎腰行下禮去:
“見過殿下!”
這老者地位雖然明顯淩駕於眾人,但在冷璧麵前仍然要俯首稱臣。
冷璧虛扶了一把,完全不是在上清山時謙和溫雅的模樣,神情矜持,舉動貴氣,很有上位者的姿態。
他俯視了兩息那低下去的滿是白發的頭頂,緩慢而從容地開口道:
“大國師免禮。好久不見,大國師愈發如神仙中人了。”
大國師直起腰來,微笑道:
“殿下才是真正的神仙中人!凡人浮生短,仙家日月長。殿下已拜在仙人門下,還惦念著故國百姓,甘願拋棄長生法門,為民除害,真是天選明君!”
幼蕖聽得直皺眉頭。
那大國師轉身麵向穀外,臉色帶出悲憫之色:
“當今國君無道,故而引來天災示警。百姓已受災多日,千裏餓殍,見者落淚!多虧我大楚冷璧殿下心懷蒼生,誓除魃魔,造福民生。可見,殿下才是天命之子,天命在我楚國冷氏!”
那些遺臣個個老淚縱橫,俯伏在地,口稱:
“天命在茲!天佑冷氏!”
冷璧聞言動容,謙和地將老臣們一個個扶起,不住自言:
“冷璧不敢當此殊譽!隻要大夥兒齊心合力,順應天命,定然能光興大楚。屆時,各位叔叔伯伯皆是從龍重工!冷璧定當告慰父皇母後,封邦建國,諸位皆位列王侯,共同拱衛我大楚江山!”
若不是任務與自己有關,幼蕖都要擊節讚歎了。
這位冷皇子,當真有心胸有手段,還沒複國呢,就開始大許好處,難怪那幾個老臣個個感恩戴德。
這些人能在亡國後堅守二十年,確實不易。不知是該讚其忠誠,還是歎其迂腐,不管怎麽樣,這二十年肯定過得不容易。
冷璧在上清山過著逍遙日子,外頭還有一幫遺臣老將心心念念地幫他圖謀複辟,還真是兩條路都走得開啊!
大國師問冷璧:
“殿下,那旱魃凶猛,又多出個鬣犼來,你可有把握?”
看來這大國師知道不少情況。
冷璧點頭:
“我做了不少準備,等旱魃在民眾麵前……”
他說了一半,似是覺察失言,笑了笑:
“大國師也說我是拜在仙人門下了,自是學了不少神仙手段。旱魃雖然厲害,我有陣法與法寶相助,還是有一定把握的。等我祛除了魃魔,再來與大家敘話。”
大國師點頭:
“我等自去收拾整頓,三軍枕戈待旦,隻等殿下好消息傳來,就舉起大旗,響應民心,直下皇城!”
幼蕖的手指在鏡麵上點啊點,小地繹鏡抖了抖,輕輕問道:
“小九,這一段有用嗎?我再去看著他?”
幼蕖點頭:
“有用,你做得很好!”
她算是知道了,冷玥冷璧此行對任務如此積極,應該是想拿著祛除旱魃的功勞來鼓動民心,以示自己才是天命之子,借機光複冷氏皇室的統治。
所以,這旱魃,冷璧是有意將其放跑,還將其送到了故楚國境內。
所以,小地繹鏡在山神廟發現了動用上清山千裏符的痕跡也就不足為奇,自然是這位冷師兄所為。
他應該是在沼澤地裏與旱魃交手時悄悄動的手腳,不知用什麽手段將千裏符毫無痕跡地貼在了旱魃身上。
當旱魃逃至山神廟後,他暗中激發千裏符,將旱魃按照自己定好的方位傳至了他故國境內。
隻是有些奇怪的是,旱魃被傳送過去之前,故楚國的旱情是怎麽來的呢?
難道是那裏早就有旱情,正好又遇上了旱魃,故而冷璧趁機利用了一把?
反正除了旱魃之後,冷璧就可以趁機施展法術催雲布雨,又可以在民眾麵前證明自己是天命所歸。
道門宗派雖然有濟世助民的曆練任務,但並不是所有天災人禍都可以施以援手,這種普通旱災,還是要小民自己扛過去的。
除非是出了旱魃這種事,超出凡人自救的能力,道門才會插手。而且弟子每次出手,都需向宗門報備,以免影響天下運勢的正常流轉。
冷璧借著祛除旱魃,順理成章地布一回雨,就可以向宗門解釋通了。
幼蕖甚至懷疑,故楚國的旱情也有蹊蹺,說不定不是天災,而是人禍!
不然,怎麽這麽巧?
就好像為了配合冷皇子的橫空出世,方便他施展神仙之能而發生的!
要想知道故楚國具體的旱情,光靠小地繹鏡攝入的那點影像可不夠,得自己去看。
幼蕖想了想,先讓小地繹鏡回冷璧那邊去再盯著,自己放開青雲障,往來路而回。
回到山神廟,四下裏無人,幼蕖不由走至廟後,再去看空地上那方斷裂的石碑。
“天無妄降之災……歲仍大荒……而旱已成……冬無雪而春不雨,草木焦枯……”
從殘餘的碑文可見百年前這方土地上也曾遭遇罕見的旱災。
幼蕖回想所見宗門天星榜記載,百年前,宗門並無來此地救旱的任務,更無旱魃在此地出世。
那就是百年前的這次旱災尚不至於要道門出手,不是災情自行緩解了,就是百姓完成了自救。
那石碑所載旱災與如今的旱魃導致災情應該不同。
她接著往下辨認:
“稽首告哀,籲天請命……小民無知,懇請山神救饑民於垂死……恩洽千裏,廣賜霈澤……”
是當地百姓在向山神求雨。
忽然,她目光定在一道深深的劃痕上,那裏幾個字被毀了大半,幾乎不可認,循著殘存的筆劃與銘刻的走向,勉強才連猜帶蒙地拚出“五女為祭”這幾個字。
如閃電劃過腦海,幼蕖一個飛身回到山神廟內——
那裏,正是擺放著五具棺木!
這老者高冠博帶,長眉白發,形容清雋,眼縫狹長而淩厲,一看就是久居高位、威嚴甚重之人。
眾人紛紛見禮:
“見過大國師!”
那大國師走至冷璧身前,淩厲的目光轉而慈愛,端詳了一番,這才彎腰行下禮去:
“見過殿下!”
這老者地位雖然明顯淩駕於眾人,但在冷璧麵前仍然要俯首稱臣。
冷璧虛扶了一把,完全不是在上清山時謙和溫雅的模樣,神情矜持,舉動貴氣,很有上位者的姿態。
他俯視了兩息那低下去的滿是白發的頭頂,緩慢而從容地開口道:
“大國師免禮。好久不見,大國師愈發如神仙中人了。”
大國師直起腰來,微笑道:
“殿下才是真正的神仙中人!凡人浮生短,仙家日月長。殿下已拜在仙人門下,還惦念著故國百姓,甘願拋棄長生法門,為民除害,真是天選明君!”
幼蕖聽得直皺眉頭。
那大國師轉身麵向穀外,臉色帶出悲憫之色:
“當今國君無道,故而引來天災示警。百姓已受災多日,千裏餓殍,見者落淚!多虧我大楚冷璧殿下心懷蒼生,誓除魃魔,造福民生。可見,殿下才是天命之子,天命在我楚國冷氏!”
那些遺臣個個老淚縱橫,俯伏在地,口稱:
“天命在茲!天佑冷氏!”
冷璧聞言動容,謙和地將老臣們一個個扶起,不住自言:
“冷璧不敢當此殊譽!隻要大夥兒齊心合力,順應天命,定然能光興大楚。屆時,各位叔叔伯伯皆是從龍重工!冷璧定當告慰父皇母後,封邦建國,諸位皆位列王侯,共同拱衛我大楚江山!”
若不是任務與自己有關,幼蕖都要擊節讚歎了。
這位冷皇子,當真有心胸有手段,還沒複國呢,就開始大許好處,難怪那幾個老臣個個感恩戴德。
這些人能在亡國後堅守二十年,確實不易。不知是該讚其忠誠,還是歎其迂腐,不管怎麽樣,這二十年肯定過得不容易。
冷璧在上清山過著逍遙日子,外頭還有一幫遺臣老將心心念念地幫他圖謀複辟,還真是兩條路都走得開啊!
大國師問冷璧:
“殿下,那旱魃凶猛,又多出個鬣犼來,你可有把握?”
看來這大國師知道不少情況。
冷璧點頭:
“我做了不少準備,等旱魃在民眾麵前……”
他說了一半,似是覺察失言,笑了笑:
“大國師也說我是拜在仙人門下了,自是學了不少神仙手段。旱魃雖然厲害,我有陣法與法寶相助,還是有一定把握的。等我祛除了魃魔,再來與大家敘話。”
大國師點頭:
“我等自去收拾整頓,三軍枕戈待旦,隻等殿下好消息傳來,就舉起大旗,響應民心,直下皇城!”
幼蕖的手指在鏡麵上點啊點,小地繹鏡抖了抖,輕輕問道:
“小九,這一段有用嗎?我再去看著他?”
幼蕖點頭:
“有用,你做得很好!”
她算是知道了,冷玥冷璧此行對任務如此積極,應該是想拿著祛除旱魃的功勞來鼓動民心,以示自己才是天命之子,借機光複冷氏皇室的統治。
所以,這旱魃,冷璧是有意將其放跑,還將其送到了故楚國境內。
所以,小地繹鏡在山神廟發現了動用上清山千裏符的痕跡也就不足為奇,自然是這位冷師兄所為。
他應該是在沼澤地裏與旱魃交手時悄悄動的手腳,不知用什麽手段將千裏符毫無痕跡地貼在了旱魃身上。
當旱魃逃至山神廟後,他暗中激發千裏符,將旱魃按照自己定好的方位傳至了他故國境內。
隻是有些奇怪的是,旱魃被傳送過去之前,故楚國的旱情是怎麽來的呢?
難道是那裏早就有旱情,正好又遇上了旱魃,故而冷璧趁機利用了一把?
反正除了旱魃之後,冷璧就可以趁機施展法術催雲布雨,又可以在民眾麵前證明自己是天命所歸。
道門宗派雖然有濟世助民的曆練任務,但並不是所有天災人禍都可以施以援手,這種普通旱災,還是要小民自己扛過去的。
除非是出了旱魃這種事,超出凡人自救的能力,道門才會插手。而且弟子每次出手,都需向宗門報備,以免影響天下運勢的正常流轉。
冷璧借著祛除旱魃,順理成章地布一回雨,就可以向宗門解釋通了。
幼蕖甚至懷疑,故楚國的旱情也有蹊蹺,說不定不是天災,而是人禍!
不然,怎麽這麽巧?
就好像為了配合冷皇子的橫空出世,方便他施展神仙之能而發生的!
要想知道故楚國具體的旱情,光靠小地繹鏡攝入的那點影像可不夠,得自己去看。
幼蕖想了想,先讓小地繹鏡回冷璧那邊去再盯著,自己放開青雲障,往來路而回。
回到山神廟,四下裏無人,幼蕖不由走至廟後,再去看空地上那方斷裂的石碑。
“天無妄降之災……歲仍大荒……而旱已成……冬無雪而春不雨,草木焦枯……”
從殘餘的碑文可見百年前這方土地上也曾遭遇罕見的旱災。
幼蕖回想所見宗門天星榜記載,百年前,宗門並無來此地救旱的任務,更無旱魃在此地出世。
那就是百年前的這次旱災尚不至於要道門出手,不是災情自行緩解了,就是百姓完成了自救。
那石碑所載旱災與如今的旱魃導致災情應該不同。
她接著往下辨認:
“稽首告哀,籲天請命……小民無知,懇請山神救饑民於垂死……恩洽千裏,廣賜霈澤……”
是當地百姓在向山神求雨。
忽然,她目光定在一道深深的劃痕上,那裏幾個字被毀了大半,幾乎不可認,循著殘存的筆劃與銘刻的走向,勉強才連猜帶蒙地拚出“五女為祭”這幾個字。
如閃電劃過腦海,幼蕖一個飛身回到山神廟內——
那裏,正是擺放著五具棺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