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子運送到營地以後,都擺在寬闊的地方。


    大家現在都沒什麽事,準備把竹青去掉。就是拿著柴刀給竹子去皮。


    為什麽要去竹青呢?


    一是為了防滑,竹青太滑了,站在上邊不安全。


    二是竹青密度大,跟竹子肉比大很多,兩者收縮不一樣,不去竹青的話,竹子容易裂開,如果開裂了,竹筒裏進水了,承重就會少很多。


    這是個很費時的事情,主要一根一根的都要去幹淨。細致且麻煩。


    好在村裏人多,500多人的村裏,去除年紀小的,手裏有活的,年紀大不能幹的,竟然有200多人加入了去竹青的行列。


    有的拿著柴刀,有的拿著菜刀,男男女女的,平均一人攤不上一根。有的是一人一根,有的是2人一根。


    本來很麻煩的活計,在人數的絕對優勢下,竟然一個小時不到就把竹青去完了。


    去好竹青以後,趙遠珍怕放久了失去水分,沒有任性。


    就開始點火把竹子放在火上烤,這一步是要讓竹子碳化,形成碳保護膜,更耐用。


    等把竹子烤製的差不多了,就放在那備用就行。


    因為他們製作的竹筏是用來渡黃河的,沒有什麽石頭高低坎之類的。


    要是順著水流使用竹筏,就需要要彎曲。


    要把竹筏船頭和船尾的部分,彎曲翹起來,這樣方便收放和過各種坎。


    這時候已經七點多了。


    大家吃好飯趕緊去休息了,明早就可以起來紮竹筏了。


    錢小慧做晚飯的時候,就把銀耳燕窩熬煮好了。


    吃完飯就給趙遠珍送過去了。


    當然,她們幾個也吃了。隨後消化了一會,就去練劍了。


    趙遠珍繼續看著書。


    第二天大家早早的就起來了。


    除了做飯的婦人、老人,以及不會幹活的孩子。剩下的其他人都去幫忙組建竹筏了。


    首先把竹子粗細差不多的擺放在一起,隨後截成12米左右的長度,寬度擺放在3.5米左右。這樣就形成竹筏的樣子了。


    最後把剩下的竹子截成3.5左右的長度,做橫梁。一個竹筏平均4道橫梁,除去船頭和船尾各留1米,中間的10米平均2.5米一道橫梁。


    固定橫梁和竹筏用的是麻繩。


    北方人,大家都會在田間地頭種一些麻杆。冬天沒事的時候搓麻繩。


    把細麻繩搓成粗麻繩,隨後用麻繩把竹筏以及橫梁牢牢的固定住。麻繩沾了水以後,韌性會更好。


    不一會就做好了一個。


    趙遠珍仔仔細細的檢查了一遍,發現沒什麽問題。


    大家便準備抬著竹筏去下水試水。選了一根長竹竿,作為撐杆劃水。


    年輕力壯的幾人抬著竹筏,跟著趙遠珍,就浩浩蕩蕩的奔著黃河去了。


    因為渡口被衝垮了,所以隻有挑選淺灘放竹筏。選好地方,在岸邊找工具,砸了一根粗粗的木頭樁子,用來泊船用。


    把竹筏放在淺灘上,幾個人脫了鞋挽了褲腿,下去把竹筏放好。


    會遊泳的不多,主要是他們老家之前沒有大河,所以大家基本上都不會。


    放好竹筏以後,把竹筏上的繩子拴在木樁上停泊好。


    趙遠珍帶著兩個人上了竹筏,隨後解開繩子,開始撐杆劃船。


    剛開始不怎麽會,趙遠珍胳膊又受傷,隻能口頭教他們。


    他們慢慢的自己摸索,最後總算是掌握了一點技巧。


    先用撐杆撐著岸邊著力,把竹筏整個送入深水中,兩個人慢慢的配合著,船頭船頭左右的劃著。


    慢慢的越來越熟練,最後用了20分鍾抵達了對岸,也找了個淺灘,好上下船的地方。


    停了船,趙遠珍又帶著一人下去,把這邊的泊船木樁放好,砸進去。


    隨後就上了船往回返。


    回程的時候技術熟練,十分鍾左右就回來了。


    雖然兩個人一開始上船的時候,內心都很緊張和恐懼。


    這是不會遊泳的人對水的自然恐懼,很正常,但是等學會了劃船,又感覺很驕傲。


    他們現在不僅會造船,還會劃船了。


    這個朝代的手藝人,那都是很厲害的,一般的手藝都是不外傳的,哪怕收徒也是挑挑揀揀找合眼緣的,還要收費收禮才肯傳授技藝。


    如今青河嫂子,就這樣毫無保留的教了他們製作竹筏,教他們劃船。


    真真的是為了村裏無私奉獻。


    在河岸邊等著的人,看見他們回來,提著的心,終於落下了。


    “成功了,我們成功了!”


    “青河嬸子太厲害了,無所不能啊!”


    “對啊,嬸子太厲害了,懂得多,這麽重要的手藝,都無私的教給了我們。”


    “就是啊,嫂子是咱們村的福音,以後嫂子你家有什麽事,說一聲,我們一定都去幫忙。”


    “是的,嬸子有事您說話,我們都去。”


    “對啊!”


    “好的,我知道了,以後一定叫你們,那咱們就先回去吃早飯,再把剩下的竹筏做好。”


    趙遠珍招呼著大家回去。


    “走,回去了。!”


    村長留了兩個人看著竹筏,這個已經拴在了泊船木樁上。隻需要看著別被人劃走就行了。


    回去以後家裏把飯都準備好了。


    錢小慧特意熬的小米粥,又煮了幾個雞蛋,熱了饅頭,做了兩個可口的小鹹菜。


    吃完飯大家繼續做竹筏。


    不到中午的時間,六個竹筏全部在製作完畢。


    大家抬著剩下的五個竹筏去試水。


    一群人浩浩蕩蕩的去了黃河邊。


    其他流民看見,他們竟然自己製造了竹筏,都跟過來圍觀。


    趙遠珍看著流民跟過來沒說什麽,看就看吧。


    隨後就開始下竹筏試水,每個竹筏帶了兩個人。


    在黃河兩岸劃了個來回。


    六艘竹筏都很成功,完全沒有問題,現在已經要中午了,今天他們村子是不能渡河了,可以明早渡船。


    趙遠珍看著岸邊四處都是的流民,都是等著渡河的,之前的船家隻有一艘小木船,而且收費還很高。


    大家都在等著結冰。


    看著他們有的穿的破破爛爛的單衣,凍的哆哆嗦嗦的。


    還有的穿的雖然厚一點,但是也沒什麽行李,當然也有跟她們村子一樣,整個村子物品保存比較好的,有行李物資的。


    趙遠珍突然靈機一動,今天下午左右是走不了了。不然收費送人渡船吧。


    趙遠珍趕緊走到村長旁邊。


    “二爺爺,你看這麽多流民,都是想去河對岸的。”


    “是啊,這天越來越冷,等河水結冰不知道冷成什麽樣子呢,幸好咱村有你。”


    趙遠珍汗,她不是來找誇獎的。


    “二爺爺,我的意思是,反正左右今天咱們也不渡河,不如收費送人渡河啊!”


    “你是說咱們收費把他們送過去?”


    “是啊,這麽多人,咱們這也能賺不少錢,再一個,也算積善行德了啊!”


    “嗯,不錯啊,這個主意好,可以,那咱們收多少錢合適啊?”


    “單人就收5文,每人能攜帶不超過50斤的東西,馬車的話,一輛25文,車上東西不能超過200斤,超過的按照100斤5文錢收費。一匹馬10文,一頭牛也收10文,需要他們自己牽牛,並把牛馬安置好,不能破壞竹筏。


    一輛手推板車20文,也是不能超過200斤。主要得保持重量平衡,不然貨物在一邊太多,重量分布不均勻,容易翻船。托運貨物的也可以按照100斤5文這個標準算。”


    “嗯嗯,不錯,不錯,你這個很合理。”


    “嗯,最好馬和人以及貨物分開竹筏,這樣咱們也安全一些。”


    “好好好,就按照你說的這個做。”


    村長隨後召集大家開了個簡單的會,把趙遠珍對提議跟大家說了一聲。


    大家都同意了。這來錢的事,大家都願意幹。


    隨後村長派人回去村子裏拿秤杆,再搬幾個桌子,再找幾個記賬算賬的人。


    不一會,一輛馬車拉著桌子,還有秤杆等就過來了。沒有凳子,大家就搬了幾塊大石頭或者找個木箱子坐下。


    趙遠珍在泊船木樁旁邊規劃了一片地方。


    把桌子放好,放了三個桌子,一張負責牲口的登記,一張負責貨物馬車的登記,一張負責人口的登記,每張桌子配有兩艘木筏。


    每張桌子有兩個人,一個負責記賬,一個負責收錢。


    村裏會識字的不是很多,所以趙遠家就出動了四人。


    張子衿和錢小慧一組,張子衿負責記賬,錢小慧負責收錢。負責牛馬車,以及手推車這邊。


    李誌娟和張辛書一組,張辛書負責記賬,李誌娟負責收錢。負責單人這邊。


    村長的兒子,張五道和村裏的另一個會寫字的負責貨物這邊。


    筆墨紙硯都是趙遠珍提供的,反正村裏最後也會給算錢的。


    村長迅速把剩下的勞動力分成4組,一組負責一個桌子,最後一組負責撐竹筏,這組配了24個人,可以來回換著撐船。


    隨後拿出鑼,敲鑼開始營業。


    圍觀的流民發現,他們竟然開始渡人過河了,而且還不貴,隻要5文錢一個人。紛紛過來排隊。


    這不是渡黃河,這是救命,黃河這邊不是金人就是征兵,在這邊永無寧日。隻有渡過黃河,才能尋找安身立命的地方。


    所以大家都趕緊過來排隊渡河。


    單人渡河的很多。


    張辛書和李誌娟這組忙的不可開交。


    交了錢排隊的人,有很長一串了,趙遠珍看馬車那邊人少,就又調劑過來一艘竹筏。這樣渡人的3艘竹筏,速度提高了不少。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穿越逃荒,我鹹魚,子孫得努力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芝麻要開花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芝麻要開花並收藏穿越逃荒,我鹹魚,子孫得努力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