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隋文帝開皇二年開始,至唐高宗永徽五年基本就緒,曆時72年。城市麵積84.1平方公裏,布局規劃整齊,東西嚴格對稱,分宮城、皇城和外廓城三大部分。
長安城市結構布局充分體現了封建社會巔峰時期的宏大氣魄,在我國建築史、城市史上具有劃時代影響。
五代時,後梁改京兆府為雍州,設大安府,後唐改大安府為京兆府。宋代置陝西路,後置永興軍路。趙匡胤統一國後,曾經有意遷都長安,最後由於部下反對,隻得放棄。金代改永興軍路為京兆府路。
元初,長安城的範圍依然沿用五代初期唐長安城被毀後節度使韓建所重建的“新城”,並使用京兆府的名稱。至元九年,元世祖封其三子忙哥為安西王,鎮守其地,建安西王府。至元十六年遂該京兆府為安西路。後來由於發生安西王叛亂,安西國被撤。皇慶元年,又改安西路為奉元路。據李好文在《長安誌圖》中所繪《奉元城圖》,四麵僅各一門,南門偏東,北門偏西,東西兩門也不對稱,城內建築也無對稱格局。市場集中在城內西北隅,有馬市、羊市和秦川驛等。東北隅有太子府、城隍廟、察院等。馬可波羅於至元十二年遊曆於此,寫到:“城甚壯麗,為京兆國之都會…此城工商繁盛,產絲多,居人以製種種金錦絲絹……凡人生必需之物,城中皆有,價值甚賤。”
明代形成了長安的格局,長安的名稱也源於明代。明洪武二年三月,大將軍徐達進兵奉元路,改奉元路為長安府。
洪武三年,朱元璋封次子朱樉為秦王。同年西安府城東北隅開始營建秦王府。秦王府時稱“王城”,後訛為“皇城”,明洪武七年至十一年新修了城垣,洪武十三年和洪武十七年分別修建鼓樓鍾樓,其位置也與元代的敬時樓和鍾樓無異。
洪武二十四年朱標西巡長安後,曾經提議遷都長安,不過他回到南京之後便病死。
清代長安城內設置依舊,但在城東北修建一座滿族駐防城,在城東南修建了漢軍駐防城,以及增加了鍾樓西南的總督布院署等。庚子之變時,慈禧和光緒西逃駐蹕長安長達一年時間。
諸如此類的曆史。在這座城之中可是太多了!但是,這裏,卻不是這麽簡單,這長安,在地理上也絕對是一個好地方!
長安市的地質構造兼跨秦嶺地槽褶皺帶和華北地台兩大單元。距今約1.3億年前燕山運動時期產生橫跨境內的秦嶺北麓大斷裂,自距今約300萬年前第三紀晚期以來,大斷裂以南秦嶺地槽褶皺帶新構造運動極為活躍,山體北仰南俯劇烈降升,造就秦嶺山脈。與此同時,大斷裂以北屬於華北地台的渭河斷陷繼續沉降,在風積黃土覆蓋和渭河衝積的共同作用下形成渭河平原。
長安市境內海拔高度差異懸殊位居全國各城市之冠。巍峨峻峭、群峰競秀的秦嶺山地與坦蕩舒展、平疇沃野的渭河平原界線分明,構成xa市的地貌主體。秦嶺山脈主脊海拔2000米~2800米,其中西南端太白山峰巔海拔3867米,是大陸中部最高山峰。渭河平原海拔400米~700米,其中東北端渭河河床最低處海拔345米。長安城區便建立在渭河平原的二級階地上。
長安市平原地區屬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冷暖幹濕四季分明。冬季寒冷、風小、多霧、少雨雪;春季溫暖、幹燥、多風、氣候多變;夏季炎熱多雨,伏旱突出,多雷雨大風;秋季涼爽,氣溫速降,秋淋明顯。年平均氣溫13. 0c~ 13. 7c,最冷1月份平均氣溫-1. 2c~ 0. 0c,最熱7月份平均氣溫26. 3c~ 26. 6c,年極端最低氣溫-21.2c,年極端最高氣溫43. 4c。年降水量522. 4~ 719. 5毫米,由北向南遞增。7月、9月為兩個明顯降水高峰月。年日照時數1646. 1~ 2114. 9小時,年主導風向各地有差異,xa市區為東北風,周至、戶縣為西風,高陵、臨潼為東東北風,長安為東南風,藍田為西北風。氣象災害有幹旱、連陰雨、暴雨、洪澇、城市內澇、冰雹、大風、幹熱風、高溫、雷電、沙塵、大霧、霾、寒潮、低溫凍害。
長安的自然植被未遭受第四紀大陸冰川直接侵襲,尚保留若幹第三紀古老的孑遺植物,如銀杏、水青樹、連香、馬甲子等。秦嶺山地從高海拔向低海拔垂直分布有高山灌叢草甸、針葉林、針闊葉混交林和落葉闊葉林等自然植被類型。自然植被中野生植物資源豐富,截至2016年,計有野生植物138科、681屬、2224種,為中國種子植物的重要“基因庫”之一。渭河平原主要為大田農作物、蔬菜、果園和城市綠化等栽培植物類型。
野生動物資源主要分布在秦嶺山地,有獸類55種,鳥類177種,包括有大熊貓、金絲猴、扭角羚秦嶺亞種、鬣羚、大鯢、黑鸛、白冠長尾雉、血雉、金雞等珍稀動物。為保護自然生態係統和珍稀動植物資源,境內已建立3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而長安境內地層發育複雜,構造類型多樣,為各種礦產資源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條件。截至2016年,已發現的礦產資源共47種,其中金屬礦產21種,非金屬礦產22種,能源礦產2種,其他礦產2種。大部分金屬和非金屬礦產分布在南部秦嶺山區。
長安市土壤分布形成南北兩個差異明顯的區域,北部的渭河平原以黃褐土、褐土為代表,南部的秦嶺山地以黃棕壤、棕壤為代表。據1980~1986年土壤普查,全市有12個土類,24個土壤亞類,50個土屬,181個土種。土壤類型的複雜多樣,為區內農作物的多品種組合提供了有利條件。
長安是首批我國優秀旅遊城市,文化遺存具有資源密度大、保存好、級別高的特點,在我國旅遊資源普查的155個基本類型中,西安旅遊資源占據89個。西安周圍帝王陵墓有72座,其中有“千古一帝”秦始皇的陵墓,周、秦、漢、唐四大都城遺址,西漢帝王11陵和唐代帝王18陵,大小雁塔、鍾鼓樓、古城牆等古建築700多處。
截至2016年,長安境內有兩項六處遺產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分別是:秦始皇陵兵馬俑、大雁塔、小雁塔、唐長安城大明宮遺址、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興教寺塔。
其中長安八景最為有名,是八處關中地區著名的文物風景勝地。長安碑林中有一塊碑石,用詩和畫的形式描述了關中地區的錦繡河山。這塊碑石刻於清康熙十九年,作者朱集義,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曆史。碑麵書、畫、詩為一體,分十六格,一景一畫,即:華嶽仙掌、驪山晚照、灞柳風雪、曲江流飲、雁塔晨鍾、鹹陽古渡、草堂煙霧、太白積雪。
其中華嶽仙掌。華嶽仙掌是華山東峰奇景之一。掌跡在東北處的仙掌崖上,在東峰是看不見的,“在華山車站附近才會看得真切,它五指具備,宛如左掌。作為關中八景之首,的確是值得觀賞的一處美景。
雁塔晨鍾是清代“關中八景”之一。是指長安市城南薦福寺內的小雁塔及薦福寺鍾樓內的古鍾。薦福寺內小雁塔南麵的鍾樓上懸掛“雁塔晨鍾”黑匾金字是2008年陝西著名書法家趙步唐題寫。
驪山位於大西省臨潼區境內,屬於秦嶺支脈,周圍有華清池,烽火台,兵馬俑等遺址。遠望驪山鬆柏滿山,一片蒼鬱,實像一匹純青的驪馬,美如錦繡。每當夕陽西下,驪山在斜陽的映照中塗上一抹紅霞,非常美麗動人,人稱“驪山晚照”。
西嶽華山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位於長安東的華陰市南。北瀕黃河、南依秦嶺,奇峰突兀、巍峨壯麗,以“險、奇、峻、絕、幽”而名冠天下。旅遊區內著名的景觀點有玉泉院、青柯坪、回心石、千尺幢、百尺峽、老君犁溝、長空棧道和東、西、南、北峰。東峰觀日出已成為旅遊者所喜愛的觀光遊覽活動。1994年,新建黃南峪道竣工通車,華山索道將於1995年底投入營運。華山西嶽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規模宏大,文物眾多,目前正在修複並對外開放,供中外遊客參觀遊覽。
長安城市結構布局充分體現了封建社會巔峰時期的宏大氣魄,在我國建築史、城市史上具有劃時代影響。
五代時,後梁改京兆府為雍州,設大安府,後唐改大安府為京兆府。宋代置陝西路,後置永興軍路。趙匡胤統一國後,曾經有意遷都長安,最後由於部下反對,隻得放棄。金代改永興軍路為京兆府路。
元初,長安城的範圍依然沿用五代初期唐長安城被毀後節度使韓建所重建的“新城”,並使用京兆府的名稱。至元九年,元世祖封其三子忙哥為安西王,鎮守其地,建安西王府。至元十六年遂該京兆府為安西路。後來由於發生安西王叛亂,安西國被撤。皇慶元年,又改安西路為奉元路。據李好文在《長安誌圖》中所繪《奉元城圖》,四麵僅各一門,南門偏東,北門偏西,東西兩門也不對稱,城內建築也無對稱格局。市場集中在城內西北隅,有馬市、羊市和秦川驛等。東北隅有太子府、城隍廟、察院等。馬可波羅於至元十二年遊曆於此,寫到:“城甚壯麗,為京兆國之都會…此城工商繁盛,產絲多,居人以製種種金錦絲絹……凡人生必需之物,城中皆有,價值甚賤。”
明代形成了長安的格局,長安的名稱也源於明代。明洪武二年三月,大將軍徐達進兵奉元路,改奉元路為長安府。
洪武三年,朱元璋封次子朱樉為秦王。同年西安府城東北隅開始營建秦王府。秦王府時稱“王城”,後訛為“皇城”,明洪武七年至十一年新修了城垣,洪武十三年和洪武十七年分別修建鼓樓鍾樓,其位置也與元代的敬時樓和鍾樓無異。
洪武二十四年朱標西巡長安後,曾經提議遷都長安,不過他回到南京之後便病死。
清代長安城內設置依舊,但在城東北修建一座滿族駐防城,在城東南修建了漢軍駐防城,以及增加了鍾樓西南的總督布院署等。庚子之變時,慈禧和光緒西逃駐蹕長安長達一年時間。
諸如此類的曆史。在這座城之中可是太多了!但是,這裏,卻不是這麽簡單,這長安,在地理上也絕對是一個好地方!
長安市的地質構造兼跨秦嶺地槽褶皺帶和華北地台兩大單元。距今約1.3億年前燕山運動時期產生橫跨境內的秦嶺北麓大斷裂,自距今約300萬年前第三紀晚期以來,大斷裂以南秦嶺地槽褶皺帶新構造運動極為活躍,山體北仰南俯劇烈降升,造就秦嶺山脈。與此同時,大斷裂以北屬於華北地台的渭河斷陷繼續沉降,在風積黃土覆蓋和渭河衝積的共同作用下形成渭河平原。
長安市境內海拔高度差異懸殊位居全國各城市之冠。巍峨峻峭、群峰競秀的秦嶺山地與坦蕩舒展、平疇沃野的渭河平原界線分明,構成xa市的地貌主體。秦嶺山脈主脊海拔2000米~2800米,其中西南端太白山峰巔海拔3867米,是大陸中部最高山峰。渭河平原海拔400米~700米,其中東北端渭河河床最低處海拔345米。長安城區便建立在渭河平原的二級階地上。
長安市平原地區屬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冷暖幹濕四季分明。冬季寒冷、風小、多霧、少雨雪;春季溫暖、幹燥、多風、氣候多變;夏季炎熱多雨,伏旱突出,多雷雨大風;秋季涼爽,氣溫速降,秋淋明顯。年平均氣溫13. 0c~ 13. 7c,最冷1月份平均氣溫-1. 2c~ 0. 0c,最熱7月份平均氣溫26. 3c~ 26. 6c,年極端最低氣溫-21.2c,年極端最高氣溫43. 4c。年降水量522. 4~ 719. 5毫米,由北向南遞增。7月、9月為兩個明顯降水高峰月。年日照時數1646. 1~ 2114. 9小時,年主導風向各地有差異,xa市區為東北風,周至、戶縣為西風,高陵、臨潼為東東北風,長安為東南風,藍田為西北風。氣象災害有幹旱、連陰雨、暴雨、洪澇、城市內澇、冰雹、大風、幹熱風、高溫、雷電、沙塵、大霧、霾、寒潮、低溫凍害。
長安的自然植被未遭受第四紀大陸冰川直接侵襲,尚保留若幹第三紀古老的孑遺植物,如銀杏、水青樹、連香、馬甲子等。秦嶺山地從高海拔向低海拔垂直分布有高山灌叢草甸、針葉林、針闊葉混交林和落葉闊葉林等自然植被類型。自然植被中野生植物資源豐富,截至2016年,計有野生植物138科、681屬、2224種,為中國種子植物的重要“基因庫”之一。渭河平原主要為大田農作物、蔬菜、果園和城市綠化等栽培植物類型。
野生動物資源主要分布在秦嶺山地,有獸類55種,鳥類177種,包括有大熊貓、金絲猴、扭角羚秦嶺亞種、鬣羚、大鯢、黑鸛、白冠長尾雉、血雉、金雞等珍稀動物。為保護自然生態係統和珍稀動植物資源,境內已建立3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而長安境內地層發育複雜,構造類型多樣,為各種礦產資源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條件。截至2016年,已發現的礦產資源共47種,其中金屬礦產21種,非金屬礦產22種,能源礦產2種,其他礦產2種。大部分金屬和非金屬礦產分布在南部秦嶺山區。
長安市土壤分布形成南北兩個差異明顯的區域,北部的渭河平原以黃褐土、褐土為代表,南部的秦嶺山地以黃棕壤、棕壤為代表。據1980~1986年土壤普查,全市有12個土類,24個土壤亞類,50個土屬,181個土種。土壤類型的複雜多樣,為區內農作物的多品種組合提供了有利條件。
長安是首批我國優秀旅遊城市,文化遺存具有資源密度大、保存好、級別高的特點,在我國旅遊資源普查的155個基本類型中,西安旅遊資源占據89個。西安周圍帝王陵墓有72座,其中有“千古一帝”秦始皇的陵墓,周、秦、漢、唐四大都城遺址,西漢帝王11陵和唐代帝王18陵,大小雁塔、鍾鼓樓、古城牆等古建築700多處。
截至2016年,長安境內有兩項六處遺產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分別是:秦始皇陵兵馬俑、大雁塔、小雁塔、唐長安城大明宮遺址、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興教寺塔。
其中長安八景最為有名,是八處關中地區著名的文物風景勝地。長安碑林中有一塊碑石,用詩和畫的形式描述了關中地區的錦繡河山。這塊碑石刻於清康熙十九年,作者朱集義,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曆史。碑麵書、畫、詩為一體,分十六格,一景一畫,即:華嶽仙掌、驪山晚照、灞柳風雪、曲江流飲、雁塔晨鍾、鹹陽古渡、草堂煙霧、太白積雪。
其中華嶽仙掌。華嶽仙掌是華山東峰奇景之一。掌跡在東北處的仙掌崖上,在東峰是看不見的,“在華山車站附近才會看得真切,它五指具備,宛如左掌。作為關中八景之首,的確是值得觀賞的一處美景。
雁塔晨鍾是清代“關中八景”之一。是指長安市城南薦福寺內的小雁塔及薦福寺鍾樓內的古鍾。薦福寺內小雁塔南麵的鍾樓上懸掛“雁塔晨鍾”黑匾金字是2008年陝西著名書法家趙步唐題寫。
驪山位於大西省臨潼區境內,屬於秦嶺支脈,周圍有華清池,烽火台,兵馬俑等遺址。遠望驪山鬆柏滿山,一片蒼鬱,實像一匹純青的驪馬,美如錦繡。每當夕陽西下,驪山在斜陽的映照中塗上一抹紅霞,非常美麗動人,人稱“驪山晚照”。
西嶽華山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位於長安東的華陰市南。北瀕黃河、南依秦嶺,奇峰突兀、巍峨壯麗,以“險、奇、峻、絕、幽”而名冠天下。旅遊區內著名的景觀點有玉泉院、青柯坪、回心石、千尺幢、百尺峽、老君犁溝、長空棧道和東、西、南、北峰。東峰觀日出已成為旅遊者所喜愛的觀光遊覽活動。1994年,新建黃南峪道竣工通車,華山索道將於1995年底投入營運。華山西嶽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規模宏大,文物眾多,目前正在修複並對外開放,供中外遊客參觀遊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