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夷山東部絕壁岩洞中的架壑船棺、虹橋板是古先民喪葬遺存,距今3000多年。棺中的棉布殘片是中國迄今發現最早的棉紡織品實物。武夷架壑船棺是現今國內發現年代最久遠的懸棺。因而,武夷山被考古學家認為是懸棺葬俗的發祥地,其實物是研究中國先秦曆史和已消逝的古閩族文化的極為珍貴資料。


    古漢城遺址,武夷山漢城遺址是座2200多年前的“現代化”城市,1999年12月,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也是全國唯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漢代王城遺址。遺址麵積占地48萬m2的漢城遺址,具有極高的曆史文化和研究價值。它是中國長江以南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漢代古城址,在創建選址、建築手法和風格上獨具一格,是中國古代南方城市的一個典型代表,在中國和世界建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現已發掘出土大量珍貴文物,如日用陶器、陶製建築材料、文字瓦當、鐵器青銅器等,分別代表當時先進的生產力,體現了中國文明的最高水平,為研究漢代閩越族盛衰及江南經濟文化發展史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2013年12月20日,武夷山漢城遺址入列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道教洞天,教相傳道教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皆仙人居處遊憩之地。世人以為通天之境,祥瑞多福,鹹懷仰慕。道教潛隱默修之士,喜遁居幽靜之山林,故多擇有仙跡傳說之處,興建宮觀,期蔭仙風而功道園融。曆代以來,道侶棲止,香客遊人絡繹不絕,故洞天福地已成為中國綿繡河山之勝境。洞天福地,又名三十六小洞天。


    武夷宮,武夷宮又名會仙觀、衝佑觀、萬年宮,坐落在大王峰的南麓,前臨九曲溪口,是曆代帝王祭祀武夷君的地方,也是宋代全國六大名觀之一。據《武夷山誌》記載:武夷宮始建唐天寶年間(742-755年),是武夷山最古老的一座宮殿,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曆史。武夷宮初建時,並不在今址上,而是築屋於一曲的洲渚上,稱天寶殿。到了南唐保大二年(944年),元宗李王景為其弟李良佐“辭榮入道”,才移建今址,名“會仙觀”。會仙觀建成後,曆代篤信仙家的封建統治者,都不惜花費重金,多次修葺、擴建這座宮殿,改名“仲佑觀”。南宋詞人辛棄疾、詩人陸遊、理學家劉子軍、朱熹等都主管過衝佑觀。元泰定五年(1328年),改觀為宮,稱“萬年宮”。明正統四年(1439年),觀毀於兵燹。天順、成化年間(1457-1487年),雖經官府多次撥款修葺,都未能恢複舊觀。嘉靖四年(1525年),觀又遭火焚,次年創複。即為的武夷宮。年代悠久的武夷宮,雖曆代都曾加以修葺,但經不住數次火焚和兵燹,後僅留下幾間空房。2006到2008年這幾年間,在旅遊、文化部門支持下,武夷宮主殿又重新修複,庭院裏的兩株桂樹,則是宋代遺存下來的,是800—900年的古樹。全麵恢複武夷宮的計劃將逐步進行。這座千古名觀必將重現昔日的雄姿。


    自然遺產,天遊峰海拔408m,相對高度215m。它是一條由北向南延伸的岩脊,東接仙遊岩,西連仙掌峰,削崖聳起,壁立萬仞,高聳群峰之上。峰上有一澗沿崖壁流下峰底,形成高差約120m泉。峰上名木古樹眾多,常綠闊葉林鬱鬱蔥蔥。明代著名地理學家徐霞客讚道:“不臨溪而能盡九溪之勝,此峰固應第一也。“


    峰頂胡麻澗旁的石壁上,有曆代摩崖石刻近百處。其中最大一幅為“第一山“,係道光壬辰冬武顯將軍嶺南徐慶超題寫。意思是說天遊峰即是“武夷第一勝地“,理應號稱“第一山“。也有人解釋說,武夷山是道教名山,列三十六洞天中的第十六升真元化洞天。


    九曲溪,九曲溪發源於森林茂密的武夷山自然保護區,全長62.8公裏。進入風景區的一段河流除受河流自然彎曲的作用之外,還受多組岩層斷裂方向控製,形成深切河曲,使9.5公裏長的河流,直線距離僅5公裏,曲率達1.9。九曲溪水流清澈,水源充沛,水質達國家地麵水i類標準。


    大紅袍景區


    大紅袍景區位於武夷山風景區的中心部位,景區著名大峽穀“九龍窠“內。這是一條受東西向斷裂構造控製發育的深長穀地,穀地深切,兩側長條狀單麵山高聳、石骨嶙峋的九座危峰,分南北對峙駢列、獨特的節理發育,使峰脊高低起伏。


    舉世聞名的大紅袍生長在九龍窠穀底靠北麵的懸崖峭壁上。這裏疊著一大一小兩方盆景式的古茶園,六株古樸蒼鬱的茶樹,枝繁葉茂。它已有340餘年的曆史。


    2007年7月,最後一次采摘自350年母樹的20克大紅袍茶葉被中國國家博物館珍藏,這也是現代茶葉第一次被藏入國博。今後,武夷山將不再製作母樹大紅袍茶葉。


    武夷山水簾洞為武夷山著名的七十二洞之一。位於章堂澗之北。進入景點處,有一線小飛瀑自霞濱岩頂飛瀉而下,稱為小水簾洞,拾級而上,即抵水簾洞。洞頂危岩斜覆,洞穴深藏於收斂的岩腰之內。洞口斜向大敞,洞頂涼爽遮陽。兩股飛泉傾瀉自百餘米的斜覆岩頂,宛若兩條遊龍噴射龍涎,飄灑山間,又像兩道珠簾,從長空垂向人間,故又稱珠簾洞。


    水簾洞掩映著題刻縱橫的丹崖。其中有擷取朱熹七絕的名句“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的篆體字。有明代景點題刻“水簾洞”以及楹聯石刻“古今晴簷終日雨,春秋花月一聯珠”。


    武夷山自然保護區,武夷山自然保護區以山貌雄偉和生物多樣性而聞名於世,地跨fj省武夷山、建陽、光澤三市(縣),jx省鉛山縣處,總麵積為.4公頃,主峰黃崗山位於jx省鉛山縣桐木村境內,其最高峰海拔2160.8米,為大陸東南第一峰,是整個華東六省一市地區的最高山峰,號稱“華東屋脊”、“武夷柱”。是fj省最大的自然保護區,距武夷山市區60公裏,是世界同緯度帶保存最完整的中亞熱帶森林生態係統,保護區建於1979年,是森林生態和野生動物類型的國家重點保護區,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接納為“人與生物圈”世界自然保護網成員,1992年被聯合國定為全球多樣性保護區。全國已建國家自然保護區155處。武夷山自然博物館就建在保護區三港的溪岸旁。


    從曆史和科學的角度看,武夷山具有突出、普遍價值,不僅能為已消逝的古文明和文化傳統提供獨特的見證,而且與理學思想文明有著直接的、實質性的聯係,符合世界文化遺產第3、5標準。大自然賜予了武夷山獨特和優越的自然環境,吸引了曆代高人雅士、文臣武將在山中或遊覽、或隱居、或著述、或授徒,前赴後繼,你來我往。自然山水陶冶了人們的性情,啟迪了人們的智慧,人類的活動傳播,發展了武夷山,為自然山水增輝添彩。先民的智慧,文士的駐足在九曲溪兩岸留下眾多的文化遺存:有高懸崖壁數千年不朽的架壑船棺18處;有朱熹、遊酢、熊禾、蔡元定等鴻儒大雅的書院遺址35處;有堪稱為中國古書法藝術寶庫的曆代摩崖石刻450多方,其中有古代官府和鄉民保護武夷山水和動植物的禁令13方;有僧道的宮觀寺廟及遺址60餘處。


    架壑船棺,距今3750餘年,是國內外發現的懸棺遺址中年代最早;武夷山具有豐富的曆史文化遺存。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先民在此勞動生息,逐步形成了國內外絕無僅有的偏居中國一隅的“古閩族“文化和其後的“閩越族“文化,綿延2000多年之久,留下眾多的文化遺存。反映這一時期文化特征的主要有“架壑船棺“、“虹橋板“以及占地48萬m2的漢代閩越王城遺址。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百骨刀之九州旗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祁陌魎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祁陌魎並收藏百骨刀之九州旗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