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敏儀打定主意要將大姑姑藍晏姝接回京,於是親自寫了一封言辭懇切的信,派人快馬送去了南邊,而雲喬將在安排好府內的事務後啟程前往迎接。
隻是雲喬還沒來得及出發,雲默就出事了。
雲默的丈夫是個小軍官,駐紮在蘭穀關,去年雲默隨藍敏儀去邊關時,夫妻短暫團聚了一段時間。
後來雲默隨著孫夏微的靈柩返京,返京不多久就發現自己有了身孕,剛開心了沒幾天,邊關就傳來了消息,她丈夫在蘭穀關守城時戰死了。
之前藍敏儀噩夢連連,不要命的跪拜上山時,榮韶淩就曾斥責過雲默本身心性不堅,易憂懼,不能開導自己,更開導不了主子。
而雲默確實也就是這樣的性子,心思重,易困於負麵情緒,更何況丈夫死了,她更加不能承受,不說終日以淚洗麵,也是每日鬱鬱寡歡,這腹中的孩子就不太好。
藍敏儀回京後,見狀讓她安心保胎,眾人輪番安慰勸說,總算讓她開懷了些許,但終究不複往常,飲食上也不安逸,整個孕期都沒有長胖幾斤。
等到月份大了,別人發胖,她反而瘦了些,就連腹中的孩子都不大,藍敏儀請太醫來給她保胎,但她自己不爭氣,太醫也沒辦法。
費盡九牛二虎之力保到九個月,勉強算足月了。隻是她孕期養得不好,胎位又不正,難產了,掙紮了一天一夜,在生下了一個瘦弱的女兒後離世了。
雲喬夫妻倆個膝下隻有一兒一女,雲默從小也是嬌寵長大的,夫妻兩人老年喪女,悲痛異常。
在這種情況下,藍敏儀自然不能派雲喬離京,想了想由靜嬤嬤和藍穀兩人去了,藍晏姝跟著王太妃長大,與靜嬤嬤很熟悉,而藍穀的妹妹是藍晏姝當年的陪嫁丫鬟。
藍晏姝在丈夫家鄉過得並不如意。她丈夫李茂,中進士後就外放做官了,去世時是知府。
李家祖上也出過幾個大官,不過後來沒落了,在鄉下耕讀傳家,成了地主,在當地倒也算是大族。
初時有兒子在,藍晏姝又是縣主,李家族人都敬著她,丈夫家資不豐,但她自己有大筆的嫁妝,娘仨個日子過得不錯。
等兒子去世,族人們雖然懼怕她的身份和娘家勢力,麵上不敢有什麽,私下裏卻在悄悄議論她命硬,畢竟她父親兄長早逝,丈夫兒子又沒了。
眾人在議論她的同時,也在覬覦她的財產。她出嫁時,王太妃是按縣主的最高規格給她置辦的嫁妝,藍晏清夫妻倆個又給她塞了不少金銀和房契地契當私房,可以說她的嫁妝比李氏一族的財富都多,怎能不讓人眼饞?
她兒子去世滿一年後,李氏的族長和族老就商量著給李茂過繼個兒子,理由冠冕堂皇,李茂是李家近五代人中唯一一個科舉入仕的,不能讓他斷了香火。
對於過繼一事,族人們十分踴躍,就連族長都要將嫡次孫過繼到李茂名下。
藍晏姝哪會不知道他們的心思,也沒說不行,隻讓人傳出話去,她的嫁妝日後要全給女兒做嫁妝,過繼的嗣子隻能繼承李茂那點兒資產。
宣朝的規矩,女子的嫁妝歸女子自己支配,夫家不能插手,藍晏姝將嫁妝全留給女兒別人也沒資格管。
這話一說出去,過繼一事就沒多少動靜了,誰不知道李茂是個正直到有些迂的人,清廉極了,當官這麽多年什麽都沒剩下。名下隻有從前那二三十畝田地,為了這麽點兒東西,舍個兒子不值當的。
過繼一事沒人提了,她女兒李文嵐的婚事倒成了香餑餑,雖然眾人都嫌棄李文嵐父死兄喪命不好,可也有許多人打著吃絕戶的主意,那是多大一份兒嫁妝啊!
就有不少人來藍晏姝麵前做媒,藍晏姝隻是不答應,心中打定了主意,待兒子去世滿三年後,就帶著女兒回京,請母妃和兄長幫忙,給女兒找個忠厚人家,以後母女二人就留在京城了。
隻是造化弄人,今年正月,還差一個多月她兒子去世就滿三年了,從京中傳來消息,兄嫂去世了,她著急忙慌地趕到京城,沒兩天,母妃又去世了,藍晏姝瞬間就沒了可依靠的長輩。
藍晏姝與三房的姐妹向來不睦,辦喪事時,這幾人沒少擠兌她命硬克親人,她自己也犯嘀咕,又與藍敏儀這個侄女壓根兒沒見過幾麵,自然談不上什麽感情,所以喪事一完,她就匆匆返回南邊了。
不過為了女兒的未來,她還是要搬回京城的,她本打算等一年後,出了母孝再預備回京,沒想到就接到了侄女的信,請她回京幫忙管理家務。
藍敏儀的信寫得很實在,一點兒虛的都沒有。她們是親姑侄,雖然見麵不多,但有血脈親情在,關係總是近的,此事對雙方來講都有好處。
對藍敏儀來講,自己年幼,輩份也小,雖然是家主,但一個孝字壓在頭上,有些事做起來就畏首畏尾,而藍晏姝做為藍家的大姑奶奶,三房的那些人天然就矮她一頭,有她坐鎮,藍敏儀的日子會順暢許多。
而回京對藍晏姝來講,同樣有利。藍敏儀不是養在深閨中的女子,她隨榮韶淩遊曆過幾個省,去邊關時也路過了幾省,最大的體會就是哪裏也比不得京城中繁花似錦。
藍晏姝目前所在的清城縣雖然不是窮山惡水之地,可也並不富庶,如今沒了牽絆,不如就此回京,為女兒尋個好婚事,藍家雖然沒了郡王的爵位,但有藍敏儀這個郡主在,幫表姐撐個腰還是夠的。
藍敏儀信中所說說到了藍晏姝心坎兒裏,藍晏姝雖然打定了主意回京,但做為喪夫的出嫁女,自己悄無聲息地搬到自己的嫁妝宅子裏,和被身為家主的娘家侄女接回去那是兩回事兒。
前者她就是個有些錢的老太太,雖然有個縣主的名頭,但在京城還真不算什麽,這縣主是父兄慘死給她換回來的,她自己沒什麽功績,幾十年過去了,物是人非,如今不過是叫著好聽罷了。
但後者就不同了,侄女將她接回去,代表著娘家沒有放棄她這個外嫁女,她們母女身上就掛上了藍家的標簽。
她可聽母妃說過,這侄女少年老成,聰明伶俐,極得襄王疼寵,而封這個宣和郡主,這其中也有藍敏儀自己的功勞在,雖然藍敏儀還小,但做她們母女的後盾卻是妥妥的。
等到靜嬤嬤和藍穀帶著大隊人馬趕到,藍晏姝就更安心了,這個侄女對她很是重視。
藍穀帶去的可有藍敏儀的一百親兵,一個個戎裝齊整、氣宇軒昂,整齊劃一的往那兒一站,這小縣城裏還真沒見過這麽整齊的兵士。
李氏族人被京城來人壓製的不敢多言,藍穀身上可有個五品官職呢,在京城是小官,在這縣城裏,知縣才七品。
藍晏姝十分順利的處置了清城縣的一切,帶著幾十輛大車的東西和五六十個奴仆返京了。
隻是雲喬還沒來得及出發,雲默就出事了。
雲默的丈夫是個小軍官,駐紮在蘭穀關,去年雲默隨藍敏儀去邊關時,夫妻短暫團聚了一段時間。
後來雲默隨著孫夏微的靈柩返京,返京不多久就發現自己有了身孕,剛開心了沒幾天,邊關就傳來了消息,她丈夫在蘭穀關守城時戰死了。
之前藍敏儀噩夢連連,不要命的跪拜上山時,榮韶淩就曾斥責過雲默本身心性不堅,易憂懼,不能開導自己,更開導不了主子。
而雲默確實也就是這樣的性子,心思重,易困於負麵情緒,更何況丈夫死了,她更加不能承受,不說終日以淚洗麵,也是每日鬱鬱寡歡,這腹中的孩子就不太好。
藍敏儀回京後,見狀讓她安心保胎,眾人輪番安慰勸說,總算讓她開懷了些許,但終究不複往常,飲食上也不安逸,整個孕期都沒有長胖幾斤。
等到月份大了,別人發胖,她反而瘦了些,就連腹中的孩子都不大,藍敏儀請太醫來給她保胎,但她自己不爭氣,太醫也沒辦法。
費盡九牛二虎之力保到九個月,勉強算足月了。隻是她孕期養得不好,胎位又不正,難產了,掙紮了一天一夜,在生下了一個瘦弱的女兒後離世了。
雲喬夫妻倆個膝下隻有一兒一女,雲默從小也是嬌寵長大的,夫妻兩人老年喪女,悲痛異常。
在這種情況下,藍敏儀自然不能派雲喬離京,想了想由靜嬤嬤和藍穀兩人去了,藍晏姝跟著王太妃長大,與靜嬤嬤很熟悉,而藍穀的妹妹是藍晏姝當年的陪嫁丫鬟。
藍晏姝在丈夫家鄉過得並不如意。她丈夫李茂,中進士後就外放做官了,去世時是知府。
李家祖上也出過幾個大官,不過後來沒落了,在鄉下耕讀傳家,成了地主,在當地倒也算是大族。
初時有兒子在,藍晏姝又是縣主,李家族人都敬著她,丈夫家資不豐,但她自己有大筆的嫁妝,娘仨個日子過得不錯。
等兒子去世,族人們雖然懼怕她的身份和娘家勢力,麵上不敢有什麽,私下裏卻在悄悄議論她命硬,畢竟她父親兄長早逝,丈夫兒子又沒了。
眾人在議論她的同時,也在覬覦她的財產。她出嫁時,王太妃是按縣主的最高規格給她置辦的嫁妝,藍晏清夫妻倆個又給她塞了不少金銀和房契地契當私房,可以說她的嫁妝比李氏一族的財富都多,怎能不讓人眼饞?
她兒子去世滿一年後,李氏的族長和族老就商量著給李茂過繼個兒子,理由冠冕堂皇,李茂是李家近五代人中唯一一個科舉入仕的,不能讓他斷了香火。
對於過繼一事,族人們十分踴躍,就連族長都要將嫡次孫過繼到李茂名下。
藍晏姝哪會不知道他們的心思,也沒說不行,隻讓人傳出話去,她的嫁妝日後要全給女兒做嫁妝,過繼的嗣子隻能繼承李茂那點兒資產。
宣朝的規矩,女子的嫁妝歸女子自己支配,夫家不能插手,藍晏姝將嫁妝全留給女兒別人也沒資格管。
這話一說出去,過繼一事就沒多少動靜了,誰不知道李茂是個正直到有些迂的人,清廉極了,當官這麽多年什麽都沒剩下。名下隻有從前那二三十畝田地,為了這麽點兒東西,舍個兒子不值當的。
過繼一事沒人提了,她女兒李文嵐的婚事倒成了香餑餑,雖然眾人都嫌棄李文嵐父死兄喪命不好,可也有許多人打著吃絕戶的主意,那是多大一份兒嫁妝啊!
就有不少人來藍晏姝麵前做媒,藍晏姝隻是不答應,心中打定了主意,待兒子去世滿三年後,就帶著女兒回京,請母妃和兄長幫忙,給女兒找個忠厚人家,以後母女二人就留在京城了。
隻是造化弄人,今年正月,還差一個多月她兒子去世就滿三年了,從京中傳來消息,兄嫂去世了,她著急忙慌地趕到京城,沒兩天,母妃又去世了,藍晏姝瞬間就沒了可依靠的長輩。
藍晏姝與三房的姐妹向來不睦,辦喪事時,這幾人沒少擠兌她命硬克親人,她自己也犯嘀咕,又與藍敏儀這個侄女壓根兒沒見過幾麵,自然談不上什麽感情,所以喪事一完,她就匆匆返回南邊了。
不過為了女兒的未來,她還是要搬回京城的,她本打算等一年後,出了母孝再預備回京,沒想到就接到了侄女的信,請她回京幫忙管理家務。
藍敏儀的信寫得很實在,一點兒虛的都沒有。她們是親姑侄,雖然見麵不多,但有血脈親情在,關係總是近的,此事對雙方來講都有好處。
對藍敏儀來講,自己年幼,輩份也小,雖然是家主,但一個孝字壓在頭上,有些事做起來就畏首畏尾,而藍晏姝做為藍家的大姑奶奶,三房的那些人天然就矮她一頭,有她坐鎮,藍敏儀的日子會順暢許多。
而回京對藍晏姝來講,同樣有利。藍敏儀不是養在深閨中的女子,她隨榮韶淩遊曆過幾個省,去邊關時也路過了幾省,最大的體會就是哪裏也比不得京城中繁花似錦。
藍晏姝目前所在的清城縣雖然不是窮山惡水之地,可也並不富庶,如今沒了牽絆,不如就此回京,為女兒尋個好婚事,藍家雖然沒了郡王的爵位,但有藍敏儀這個郡主在,幫表姐撐個腰還是夠的。
藍敏儀信中所說說到了藍晏姝心坎兒裏,藍晏姝雖然打定了主意回京,但做為喪夫的出嫁女,自己悄無聲息地搬到自己的嫁妝宅子裏,和被身為家主的娘家侄女接回去那是兩回事兒。
前者她就是個有些錢的老太太,雖然有個縣主的名頭,但在京城還真不算什麽,這縣主是父兄慘死給她換回來的,她自己沒什麽功績,幾十年過去了,物是人非,如今不過是叫著好聽罷了。
但後者就不同了,侄女將她接回去,代表著娘家沒有放棄她這個外嫁女,她們母女身上就掛上了藍家的標簽。
她可聽母妃說過,這侄女少年老成,聰明伶俐,極得襄王疼寵,而封這個宣和郡主,這其中也有藍敏儀自己的功勞在,雖然藍敏儀還小,但做她們母女的後盾卻是妥妥的。
等到靜嬤嬤和藍穀帶著大隊人馬趕到,藍晏姝就更安心了,這個侄女對她很是重視。
藍穀帶去的可有藍敏儀的一百親兵,一個個戎裝齊整、氣宇軒昂,整齊劃一的往那兒一站,這小縣城裏還真沒見過這麽整齊的兵士。
李氏族人被京城來人壓製的不敢多言,藍穀身上可有個五品官職呢,在京城是小官,在這縣城裏,知縣才七品。
藍晏姝十分順利的處置了清城縣的一切,帶著幾十輛大車的東西和五六十個奴仆返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