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敏儀等三支隊伍進入草原,莫勒、保疏兩城的守城軍並沒有選擇出城迎戰,對本國民眾的遭遇選擇了袖手旁觀。
守城軍不出城,白舒哲也暫時采用之前的騷擾策略,沒有強行攻城。
白舒哲等人等了半個多月,沒有等到外出的騎兵返回,卻等來了京中的聖旨。
弘嘉三十年六月初三,弘嘉帝駕崩了,太子殿下奉大行皇帝遺詔,已在靈前即位。
不過靈前即位的榮韶淩還不算正式皇帝,得舉行過登基大典後才可。
大行皇帝留下遺詔:國不可一日無君,新帝無需守孝二十七個月,以日易月,守孝期二十七天即可,出孝後早日舉行登基大典。
此外,弘嘉帝還免了全國百姓服喪,就連需要服喪一月的官員、勳貴都變成了服喪三日,以免影響朝廷的運行。
弘嘉帝難得死後做了件好事。
白舒哲按照軍中規矩,命大軍在左胳膊上係上了白布條,早晚率領營中眾將麵朝京城的方向舉哀行禮,連續三天。
又半個月,外出的三支隊伍一同返回了大營,北部草原上的北狄部落已被清空了,剩餘的老幼婦孺已向北狄腹地轉移。
北大營的五千人還剩下三千七百多人,藍敏儀的五百親兵還剩了四百二十多人,這已是十分不錯的戰果了。
這些人回來的第一件事自然是為大行皇帝服喪,服喪三日不是從皇帝駕崩算起,而是從官員接到遺詔之日算起。
眾人聞訊臉上都是強裝起來的悲傷,內心卻有些雀躍,太子殿下終於可以登基了。
藍敏儀心中更是慶幸,這個時間選的好啊!她若是在京中,做為幹孫女少不得要守靈哭靈,否則那些禦史言官就要參奏她不孝。
如今她在軍中,按照宣朝規矩,戰時武將不得奔喪,何況她隻是個幹孫女,隻要京中不專門來聖旨,她就不必回京守靈,而榮韶淩肯定不會下聖旨讓她回京。
藍敏儀等人進入了戰後休整階段,順便為大行皇帝服喪。
不止藍敏儀慶幸,白舒哲也很慶幸,他的長子雖然重傷,但好在命保住了。
營中暫時進入了一個相對安定的時期,藍敏儀隻休息了一日就再次精神起來,她是個閑不住的。
除了每日晨昏舉哀行禮外,她就同藍笛等人開始研究攻城戰,對著地圖和情報找莫勒、保疏城防的薄弱點。
同藍敏儀的活力滿滿不同,白亦凱最近十分消沉,有身體上的虛弱,也有心中的鬱結。
白亦凱受傷的經過以及他與藍敏儀的爭執,白舒哲都已經知曉了,並且十分後悔。
他少年喪父,失去了父親的保護後,吃過許多苦,所以他對孩子們保護太過。
該讓孩子們早點兒來邊境見見世間的殘酷,那樣長子就不會如此心慈手軟了。
這天晚上不該白舒哲當值,他巡查了崗哨後就來見兒子,卻見兒子手裏拿了本兵書,正湊在蠟燭前看著,隻是看那模樣,分明已經神遊天外了。
“怎麽?命都差點兒丟了還沒想明白呢?你若真的過不了這關就去給我考科舉,做文官。”白舒哲徑直坐在了兒子的對麵,一把抽出了他手中的書丟在一旁。
“父親,兒子想明白了,無論多麽可憐,敵人就是敵人,對他心軟就是對自己殘忍。”白亦凱苦笑道,“隻是兒子這麽大了,親身體會過,差點兒死了才明白的道理,敏儀卻早就明白了。
明明年幼時她最是心軟善良,當年她到底經曆了多少苦難,才會變成如今這般殺伐果斷的模樣?”白亦凱眼中滿是心疼。
白舒哲看到白亦凱這模樣就頭疼,榮韶淩已明確說了這門婚事成不了,白舒哲雖遺憾也認了,也不希望兒子再糾結於沒有結果的事。
他和榮韶淩的看法一致:藍敏儀這樣性格的女子,若非自願為一個男人停駐,否則那人便是傾盡一生也無法征服她。
在京城時,白舒哲苦口婆心的勸兒子,甚至吵了一架都沒讓白亦凱徹底放棄,他堅決不肯娶妻。
不過好在白亦凱有些傲氣,做不來死纏爛打的戲碼,甚至於不肯娶妻用的都是“無甚功業,何以成家”這般冠冕堂皇的理由。
白舒哲哪會看不出他的心思,他無非想的是幾年後藍敏儀長大了,而他自己也有了一番功績,再求一次罷了。
白舒哲也沒拆穿,同意了白亦凱來軍營,畢竟他心有不甘,這時候強逼他成婚也不過是造就一對怨侶罷了。
如今看兒子這樣子,也難怪敏儀看不上他,“經曆了什麽?你說她經曆了什麽?當年你祖父去世,十五歲的我就感覺天都塌了。
而她十歲那年,父母兄長接連死在北狄人手上,背負深仇大恨,她怎能不恨北狄人?她的心軟善良怎會用到仇人身上?你居然還因此事與她爭執,她沒揍你都是她脾氣好。
她當年身處危城,不能有絲毫退卻之意,還要忍住恐懼登上城牆激勵士氣,這是許多成年人都做不到的,可她做到了。
她自有鐵骨傲然於世,不需要任何人的同情與可憐,你現在的心疼對她來講並不需要,收收你的心思吧,你隻能追在她後麵跑,你們兩人不合適。”白舒哲拍拍兒子的肩膀,轉身離開了。
白亦凱臉上泛起苦笑,抬頭看向帳篷的頂部,順手拿起桌上的兵書蓋在臉上。
守城軍不出城,白舒哲也暫時采用之前的騷擾策略,沒有強行攻城。
白舒哲等人等了半個多月,沒有等到外出的騎兵返回,卻等來了京中的聖旨。
弘嘉三十年六月初三,弘嘉帝駕崩了,太子殿下奉大行皇帝遺詔,已在靈前即位。
不過靈前即位的榮韶淩還不算正式皇帝,得舉行過登基大典後才可。
大行皇帝留下遺詔:國不可一日無君,新帝無需守孝二十七個月,以日易月,守孝期二十七天即可,出孝後早日舉行登基大典。
此外,弘嘉帝還免了全國百姓服喪,就連需要服喪一月的官員、勳貴都變成了服喪三日,以免影響朝廷的運行。
弘嘉帝難得死後做了件好事。
白舒哲按照軍中規矩,命大軍在左胳膊上係上了白布條,早晚率領營中眾將麵朝京城的方向舉哀行禮,連續三天。
又半個月,外出的三支隊伍一同返回了大營,北部草原上的北狄部落已被清空了,剩餘的老幼婦孺已向北狄腹地轉移。
北大營的五千人還剩下三千七百多人,藍敏儀的五百親兵還剩了四百二十多人,這已是十分不錯的戰果了。
這些人回來的第一件事自然是為大行皇帝服喪,服喪三日不是從皇帝駕崩算起,而是從官員接到遺詔之日算起。
眾人聞訊臉上都是強裝起來的悲傷,內心卻有些雀躍,太子殿下終於可以登基了。
藍敏儀心中更是慶幸,這個時間選的好啊!她若是在京中,做為幹孫女少不得要守靈哭靈,否則那些禦史言官就要參奏她不孝。
如今她在軍中,按照宣朝規矩,戰時武將不得奔喪,何況她隻是個幹孫女,隻要京中不專門來聖旨,她就不必回京守靈,而榮韶淩肯定不會下聖旨讓她回京。
藍敏儀等人進入了戰後休整階段,順便為大行皇帝服喪。
不止藍敏儀慶幸,白舒哲也很慶幸,他的長子雖然重傷,但好在命保住了。
營中暫時進入了一個相對安定的時期,藍敏儀隻休息了一日就再次精神起來,她是個閑不住的。
除了每日晨昏舉哀行禮外,她就同藍笛等人開始研究攻城戰,對著地圖和情報找莫勒、保疏城防的薄弱點。
同藍敏儀的活力滿滿不同,白亦凱最近十分消沉,有身體上的虛弱,也有心中的鬱結。
白亦凱受傷的經過以及他與藍敏儀的爭執,白舒哲都已經知曉了,並且十分後悔。
他少年喪父,失去了父親的保護後,吃過許多苦,所以他對孩子們保護太過。
該讓孩子們早點兒來邊境見見世間的殘酷,那樣長子就不會如此心慈手軟了。
這天晚上不該白舒哲當值,他巡查了崗哨後就來見兒子,卻見兒子手裏拿了本兵書,正湊在蠟燭前看著,隻是看那模樣,分明已經神遊天外了。
“怎麽?命都差點兒丟了還沒想明白呢?你若真的過不了這關就去給我考科舉,做文官。”白舒哲徑直坐在了兒子的對麵,一把抽出了他手中的書丟在一旁。
“父親,兒子想明白了,無論多麽可憐,敵人就是敵人,對他心軟就是對自己殘忍。”白亦凱苦笑道,“隻是兒子這麽大了,親身體會過,差點兒死了才明白的道理,敏儀卻早就明白了。
明明年幼時她最是心軟善良,當年她到底經曆了多少苦難,才會變成如今這般殺伐果斷的模樣?”白亦凱眼中滿是心疼。
白舒哲看到白亦凱這模樣就頭疼,榮韶淩已明確說了這門婚事成不了,白舒哲雖遺憾也認了,也不希望兒子再糾結於沒有結果的事。
他和榮韶淩的看法一致:藍敏儀這樣性格的女子,若非自願為一個男人停駐,否則那人便是傾盡一生也無法征服她。
在京城時,白舒哲苦口婆心的勸兒子,甚至吵了一架都沒讓白亦凱徹底放棄,他堅決不肯娶妻。
不過好在白亦凱有些傲氣,做不來死纏爛打的戲碼,甚至於不肯娶妻用的都是“無甚功業,何以成家”這般冠冕堂皇的理由。
白舒哲哪會看不出他的心思,他無非想的是幾年後藍敏儀長大了,而他自己也有了一番功績,再求一次罷了。
白舒哲也沒拆穿,同意了白亦凱來軍營,畢竟他心有不甘,這時候強逼他成婚也不過是造就一對怨侶罷了。
如今看兒子這樣子,也難怪敏儀看不上他,“經曆了什麽?你說她經曆了什麽?當年你祖父去世,十五歲的我就感覺天都塌了。
而她十歲那年,父母兄長接連死在北狄人手上,背負深仇大恨,她怎能不恨北狄人?她的心軟善良怎會用到仇人身上?你居然還因此事與她爭執,她沒揍你都是她脾氣好。
她當年身處危城,不能有絲毫退卻之意,還要忍住恐懼登上城牆激勵士氣,這是許多成年人都做不到的,可她做到了。
她自有鐵骨傲然於世,不需要任何人的同情與可憐,你現在的心疼對她來講並不需要,收收你的心思吧,你隻能追在她後麵跑,你們兩人不合適。”白舒哲拍拍兒子的肩膀,轉身離開了。
白亦凱臉上泛起苦笑,抬頭看向帳篷的頂部,順手拿起桌上的兵書蓋在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