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火繩槍
穿越!我們找到了龍國衰落的真相 作者:龍崗山下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什麽利曼寒流?不過是一股南下的洋流,終年不變,所以我們叫信潮。”張久征說完一拍腦門:“懂了,又是那西洋人給弄去自己安了個名字,他們累不累啊?”
“張大人,我有件東西送給你。”羅通把背包打開,拿出自己的望遠鏡遞給張久征:“這是我們那個年代的軍用望遠鏡,應該比您現在用這個要好,這個可以測距、微光……”
羅通給張久征講解著望遠鏡的用法,張久征稍稍學習,就明白了用法,他大步走到船台上,拿起羅通的望遠鏡向遠處眺望:“嗯,好,真好,畢竟是五百年後的東西,這個我喜歡。哎呀,連那飛魚都看得清清楚楚……”
有些技術,畢竟還是要受一個時代的生產力的約束,對張久征來說,這個望遠鏡實在是個意外之喜,他這個年代的望遠鏡一個不那麽清晰,另一個也看不了那麽遠。
這還是羅通等人在這個時空裏第一次出海,巨大的福船並沒有羅通預想的那種振動,走起來十分平穩。船工們各司其職,一切都顯得井然有序。在稍微遠離海岸的地方,還能看到一些艨艟,這都是沿岸的漁民在捕魚。
大船進入平穩航行階段,張久征終於清閑下來。他一拍羅通的肩膀:“幾位跟我來,我帶你們去看看大明水師的武備。”
“上次不是看到了嗎?”羅通有些不明所以。
“我說的是,個人的裝備,雖然說肯定比不過你們背著的這些,但在現今的世界上,能打敗大明水師的,隻有大明水師。”張久征自信滿滿地說著,拉著羅通就進了後艙。
果然,在火炮那一層,那些穿著破舊軍服的老者們,已經精神抖擻地操練了起來,這次出海,他們都帶上了自己的子孫輩,手把手教學。
“管艙大人!”一個頭戴紅纓氈帽的老者看到張久征進來,站起來拱手道:“揚威管營安盛正帶隊操練。”
“安管營,你隻管忙你的,咱們這些老家夥是不中了,娃娃們一定要學會操炮、定距,還有那火銃,必須人人會用。”張久征正色答道:“我帶羅通他們來看看咱們的火銃。”
“來得正好,我這支火銃剛剛收拾好。”安盛順手從炮位旁抄起一支烏黑發亮的火繩槍,遞給了張久征:“咱們的火銃都用油紙包著,幾十年下來,一點灰塵都沒有。”
張久征拿起來,反複端詳了一下,回手遞到羅通手裏:“小友,你看看,這支火銃,怎麽樣?”
羅通還是第一次端起火繩槍這種古代的火器,這支火銃沉甸甸的,很有分量。烏黑的槍管,管壁厚實,沒有準星照門這些東西,估計射程也不會太遠。當然,也沒有扳機,在牆身右側有個小孔,火繩從小孔穿入。
唯一可圈可點的地方是,這支火銃的彈藥也是定裝的。火藥都是用紙包好的壓實的藥柱,使用時把紙撕掉,藥柱直接從槍管順下去,稍微搗實,然後把彈丸放進去,就可以點火擊發。
別小看這一點點改良,同樣使用火繩槍的兩支軍隊,使用定裝彈的,射擊效率起碼高一倍。最讓羅通震撼的是,火銃居然有兩種彈丸,一種是錘甲彈,是個球狀的鉛丸,一種是破擊彈,是用紙包好的鐵砂。
“真沒想到,明朝的火器就這麽發達了。”羅通把火銃給大夥兒傳看:“定裝彈的火銃,這要是平穩發展五百年,你敢想象麽?”
康思俊用後世據槍的姿勢端起槍來,卻惹得安盛哈哈大笑:“小夥子,這火銃不是這樣用的。”
“安大人,請問應該如何使用?”康思俊不知道自己什麽地方出了問題,把火銃遞到安盛的手上。
“你看,你的臉都貼到這裏了。”安盛握著槍身最後麵的那地方:“槍打出去的時候,火藥一燃燒,這裏會非常燙。另外,你的眼睛基本上就在槍口的後麵,彈丸出膛之後,藥氣會向後噴,不是剛好噴到眼睛裏?所以我們都是平端槍,與胸等高……”
安盛一邊說,一邊拉開架勢,前後紮了個弓步,將火銃端在胸前:“我們的火銃能打五十步,那基本上,你正對著敵人,槍口與胸等高,那麽擊中的必是敵人的胸腹部位……”
“受教了,受教了。”康思俊連連點頭,一代武器有一代武器的設計思想,而最初的設計思想一定來源於實戰。這火繩槍的射程這麽近,有沒有瞄準裝置都是一樣的,反而射擊姿勢和射擊頻率,成了關鍵因素。
“行了,安管營,你們繼續操練,我帶他們去武備庫看一看。”張久征笑嗬嗬地把火銃從康思俊手裏拿過來還給安盛。
“喏!”安盛一拱手,隨即對羅通幾個笑道:“這次出海還蒙你們準備餐食,我也有點小東西,等吃飯的時候,咱們大家一起嚐嚐。”
“那就多謝安大人了。”羅通幾個紛紛跟安盛拱手告辭,跟著張久征一直下到底艙。但這次並沒有往火輪機那邊走,反而往船頭方向走過去了。
“剛剛我還以為張大人說的武備庫就是上麵的炮位那裏。”羅通對張久征說道:“沒想到這船上還另有乾坤。”
“哈哈,我們這船畢竟是要漂洋過海的,到了海上,什麽都要靠自己了。”張久征哈哈一笑:“想當年鄭和大人帶船隊遠赴西洋,那錫蘭王意圖謀反,如果我們沒有足夠的武力,怎麽壓製這地頭蛇?”
說話間,幾人穿過了幾道艙門,麵前出現一扇大門。門楣上掛著一副燙字小匾,上麵寫著“武備”二字。門口站著一個挎著短刀的老者,見到張久征等人過來,拱手說道:“範大成參見張大人,各位大人。”
“大成啊,羅三九在搞什麽呢?”張久征隨口問道,羅通等人也一一跟範大成打了招呼。
“那老家夥,還跟以前一樣,把火銃看得跟親兒子一樣。”範大成笑著說道:“現在正帶著倆兒子研究親兒子呢。”
“張大人,我有件東西送給你。”羅通把背包打開,拿出自己的望遠鏡遞給張久征:“這是我們那個年代的軍用望遠鏡,應該比您現在用這個要好,這個可以測距、微光……”
羅通給張久征講解著望遠鏡的用法,張久征稍稍學習,就明白了用法,他大步走到船台上,拿起羅通的望遠鏡向遠處眺望:“嗯,好,真好,畢竟是五百年後的東西,這個我喜歡。哎呀,連那飛魚都看得清清楚楚……”
有些技術,畢竟還是要受一個時代的生產力的約束,對張久征來說,這個望遠鏡實在是個意外之喜,他這個年代的望遠鏡一個不那麽清晰,另一個也看不了那麽遠。
這還是羅通等人在這個時空裏第一次出海,巨大的福船並沒有羅通預想的那種振動,走起來十分平穩。船工們各司其職,一切都顯得井然有序。在稍微遠離海岸的地方,還能看到一些艨艟,這都是沿岸的漁民在捕魚。
大船進入平穩航行階段,張久征終於清閑下來。他一拍羅通的肩膀:“幾位跟我來,我帶你們去看看大明水師的武備。”
“上次不是看到了嗎?”羅通有些不明所以。
“我說的是,個人的裝備,雖然說肯定比不過你們背著的這些,但在現今的世界上,能打敗大明水師的,隻有大明水師。”張久征自信滿滿地說著,拉著羅通就進了後艙。
果然,在火炮那一層,那些穿著破舊軍服的老者們,已經精神抖擻地操練了起來,這次出海,他們都帶上了自己的子孫輩,手把手教學。
“管艙大人!”一個頭戴紅纓氈帽的老者看到張久征進來,站起來拱手道:“揚威管營安盛正帶隊操練。”
“安管營,你隻管忙你的,咱們這些老家夥是不中了,娃娃們一定要學會操炮、定距,還有那火銃,必須人人會用。”張久征正色答道:“我帶羅通他們來看看咱們的火銃。”
“來得正好,我這支火銃剛剛收拾好。”安盛順手從炮位旁抄起一支烏黑發亮的火繩槍,遞給了張久征:“咱們的火銃都用油紙包著,幾十年下來,一點灰塵都沒有。”
張久征拿起來,反複端詳了一下,回手遞到羅通手裏:“小友,你看看,這支火銃,怎麽樣?”
羅通還是第一次端起火繩槍這種古代的火器,這支火銃沉甸甸的,很有分量。烏黑的槍管,管壁厚實,沒有準星照門這些東西,估計射程也不會太遠。當然,也沒有扳機,在牆身右側有個小孔,火繩從小孔穿入。
唯一可圈可點的地方是,這支火銃的彈藥也是定裝的。火藥都是用紙包好的壓實的藥柱,使用時把紙撕掉,藥柱直接從槍管順下去,稍微搗實,然後把彈丸放進去,就可以點火擊發。
別小看這一點點改良,同樣使用火繩槍的兩支軍隊,使用定裝彈的,射擊效率起碼高一倍。最讓羅通震撼的是,火銃居然有兩種彈丸,一種是錘甲彈,是個球狀的鉛丸,一種是破擊彈,是用紙包好的鐵砂。
“真沒想到,明朝的火器就這麽發達了。”羅通把火銃給大夥兒傳看:“定裝彈的火銃,這要是平穩發展五百年,你敢想象麽?”
康思俊用後世據槍的姿勢端起槍來,卻惹得安盛哈哈大笑:“小夥子,這火銃不是這樣用的。”
“安大人,請問應該如何使用?”康思俊不知道自己什麽地方出了問題,把火銃遞到安盛的手上。
“你看,你的臉都貼到這裏了。”安盛握著槍身最後麵的那地方:“槍打出去的時候,火藥一燃燒,這裏會非常燙。另外,你的眼睛基本上就在槍口的後麵,彈丸出膛之後,藥氣會向後噴,不是剛好噴到眼睛裏?所以我們都是平端槍,與胸等高……”
安盛一邊說,一邊拉開架勢,前後紮了個弓步,將火銃端在胸前:“我們的火銃能打五十步,那基本上,你正對著敵人,槍口與胸等高,那麽擊中的必是敵人的胸腹部位……”
“受教了,受教了。”康思俊連連點頭,一代武器有一代武器的設計思想,而最初的設計思想一定來源於實戰。這火繩槍的射程這麽近,有沒有瞄準裝置都是一樣的,反而射擊姿勢和射擊頻率,成了關鍵因素。
“行了,安管營,你們繼續操練,我帶他們去武備庫看一看。”張久征笑嗬嗬地把火銃從康思俊手裏拿過來還給安盛。
“喏!”安盛一拱手,隨即對羅通幾個笑道:“這次出海還蒙你們準備餐食,我也有點小東西,等吃飯的時候,咱們大家一起嚐嚐。”
“那就多謝安大人了。”羅通幾個紛紛跟安盛拱手告辭,跟著張久征一直下到底艙。但這次並沒有往火輪機那邊走,反而往船頭方向走過去了。
“剛剛我還以為張大人說的武備庫就是上麵的炮位那裏。”羅通對張久征說道:“沒想到這船上還另有乾坤。”
“哈哈,我們這船畢竟是要漂洋過海的,到了海上,什麽都要靠自己了。”張久征哈哈一笑:“想當年鄭和大人帶船隊遠赴西洋,那錫蘭王意圖謀反,如果我們沒有足夠的武力,怎麽壓製這地頭蛇?”
說話間,幾人穿過了幾道艙門,麵前出現一扇大門。門楣上掛著一副燙字小匾,上麵寫著“武備”二字。門口站著一個挎著短刀的老者,見到張久征等人過來,拱手說道:“範大成參見張大人,各位大人。”
“大成啊,羅三九在搞什麽呢?”張久征隨口問道,羅通等人也一一跟範大成打了招呼。
“那老家夥,還跟以前一樣,把火銃看得跟親兒子一樣。”範大成笑著說道:“現在正帶著倆兒子研究親兒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