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經筵日講
穿越!我們找到了龍國衰落的真相 作者:龍崗山下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三個人拿到銀子,都有些手足無措,南豔輝拱手對羅通說道:“公子,那我就先回家去收拾一下,今天之內就過來了。”馮六二吭哧了一會兒,憋出一句:“俺也一樣。”兩人先後回台基廠去收拾東西了。
翠屏倒是先問明白了廚房的所在,過去看了一眼,收拾了一下,才找到柳青青:“小姐,我先回台基廠收拾一點行李,中午我就可以過來準備午飯了。”
這種態度,讓柳青青對翠屏的好感大增:“去吧,去吧,中午燒條魚看看你的手藝。”
翠屏答應了一聲,又跟羅通打了個招呼,就自回台基廠去了。羅通把柳青青叫過來:“既然你想吃魚,你知不知道哪裏有賣魚的?”
柳青青吐了吐舌頭:“張家灣的我倒是清楚,這邊我看十王府東邊有集市,搞不好就有賣魚的。再說了,買魚買肉這些,盡可以交給馮六二,他們祖輩住在台基廠,這附近賣什麽的他不知道?”
“你說得也對。”羅通笑著說道:“你在這裏等我,我去跟老許打個招呼,咱倆去周圍轉一轉。”
說完羅通自顧自走進後院,許亞軒把正房的窗戶上麵掛上太陽能板,給電池充著電。羅通一邊說著:“老許,我跟青青出去周圍轉一轉。”一邊用戰術手勢示意許亞軒稍後自行對皇城再次偵察。
許亞軒點了點頭:“收到,這種事就別跟我說了,反正我也不去當電燈泡。”
羅通低聲說道:“帶個對講過去,找機會直接跟嘉靖皇帝對話。你的任務就是建立聯係,剩下的事,等我回來再商量。一會如果你要放無人機,讓張老在中門坐著,不要讓新雇的下人闖進來。”
許亞軒點了點頭:“你去忙你的,這事交給我了。”
羅通帶著柳青青出門去了,許亞軒跟張久征打了個招呼,張久征拿了把椅子守在中門那裏。
許亞軒拿出無人機,戴上眼鏡,操縱著無人機升空,向皇城飛去,由於是白天,他把高度拉高到一百米,這樣不會引起太多人的注意。
無人機沿著官員們進進出出的東華門上空飛進皇城,剛進東華門,就看到一個穿著明黃色衣服的年輕男子正走進左手邊的一間宮殿。許亞軒沒想到目標這麽容易發現,但東華門一帶人員太多,他不得不飛到那座宮殿的後麵,慢慢下降高度。
嘉靖皇帝正在進行經筵日講,中途到殿外上了個廁所,這才被恰巧飛進來的許亞軒抓了個正著。
今天大概由於新得了人才,嘉靖皇帝的心情特別好,聽課的精神頭也比以前足了不少。所以,今天嘉靖皇帝難得地把經筵日講的地點放在了文華殿,平時這個地點是不固定的,隨皇帝的心意,想在哪裏聽講就在哪裏。
許亞軒小心翼翼地操縱著無人機下降高度,鑽進房簷下麵,落在挑梁的上方,開啟了拾音模式。
“謝丕,今天後半課,我不想聽你講經。”嘉靖帝的聲音從耳機裏傳出來,許亞軒開啟了錄音模式,偵聽皇帝的話。
“唐龍給朕尋訪到的年輕人,力陳西洋邪教之弊,愛卿,不知道你對這西洋邪教有無了解?”嘉靖皇帝問侍立在一旁的日講官謝丕,對,就是那個賣房子給羅通的人。
“臣不甚了解。”謝丕心裏暗罵了唐龍一句,你舉薦什麽不好,舉薦這種人?
與唐龍這種流官不同,謝丕是個官二代,生於京師,長於京師,要論背誦儒家經典,謝丕沒問題,但放在具體問題上,他就不靈了。像西洋邪教,他隻是聽別人說過幾嘴,並沒有一個具體的認識,所以,在皇帝麵前不敢亂講。
“不了解沒關係,談談你的想法吧?我們龍國是不是應該禁絕西洋邪教。”嘉靖皇帝看著謝丕。
“臣以為,即使不知道西洋邪教到底是什麽樣的宗教,既然是邪教,就當禁絕。”謝丕不傻,給了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答案。
“你們謝家也是三朝的老臣了,不要像別人一樣,跟朕說話雲裏霧裏的。”嘉靖的語氣開始不好了起來:“朕自繼大統以來,每日經筵不輟,就是想跟你們這些士子交交心,唯上下一心,才可國富民強。可你謝丕四書五經讀得爛熟,遇到問題就往後閃,這是聖賢書教給你的麽?”
“臣有罪。”謝丕嚇得腿一軟,跪在地上:“臣熟習儒經,隻是為了把正確的經典講給聖上,但臣對不清楚的事情,確實沒法給出更深的意見。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若妄加議論,隻怕誤導了聖上。”
“你看看這韋力豪的詩: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嘉靖皇帝站起來踱了兩步:“雖然我跟這位青年才俊尚未謀麵,他這一首詩,完全寫進我的心裏了,這得有胸懷天下,澄清玉宇之誌。”
謝丕在心裏呸了一聲:寫得什麽玩意兒,韻腳都不齊。嘴上卻說道:“皇上英明,能尋得如此才俊,確是我大明之幸,天下百姓之福。”
“看樣子跟你說,也說不出什麽來了。”嘉靖歎了口氣:“延綏今年的饑荒仍未解決,你們這些官員,隻想著讓百姓自己節儉一點,我猜,百姓們平日裏就是節儉度日,但仍沒有餘糧,遇到個災荒年景,就不得不‘歲大饑,人相食’。我大明威服四海,但實際上的千瘡百孔,你和我都知道,但你們作為臣子,除了拆東牆補西牆,就提不出任何有效的建議麽?”
嘉靖帝這兩年的脾氣越發暴躁,但一般也都發泄在謝丕這樣的小官身上了,當然了,也不是一點好處沒有,謝丕每個月的俸祿總會多些賞銀,謝丕自嘲稱之為“窩囊費”。延綏饑荒這種事,關我一個日講官什麽事啊?吏部、戶部都搞不定的事,憑什麽抓住我不放啊?
“臣以為,現在隻能以賑濟為主,梁大人已經盡力了。”謝丕跪著說道:“我們也隻能著眼於現在,防範下一次饑荒。”
翠屏倒是先問明白了廚房的所在,過去看了一眼,收拾了一下,才找到柳青青:“小姐,我先回台基廠收拾一點行李,中午我就可以過來準備午飯了。”
這種態度,讓柳青青對翠屏的好感大增:“去吧,去吧,中午燒條魚看看你的手藝。”
翠屏答應了一聲,又跟羅通打了個招呼,就自回台基廠去了。羅通把柳青青叫過來:“既然你想吃魚,你知不知道哪裏有賣魚的?”
柳青青吐了吐舌頭:“張家灣的我倒是清楚,這邊我看十王府東邊有集市,搞不好就有賣魚的。再說了,買魚買肉這些,盡可以交給馮六二,他們祖輩住在台基廠,這附近賣什麽的他不知道?”
“你說得也對。”羅通笑著說道:“你在這裏等我,我去跟老許打個招呼,咱倆去周圍轉一轉。”
說完羅通自顧自走進後院,許亞軒把正房的窗戶上麵掛上太陽能板,給電池充著電。羅通一邊說著:“老許,我跟青青出去周圍轉一轉。”一邊用戰術手勢示意許亞軒稍後自行對皇城再次偵察。
許亞軒點了點頭:“收到,這種事就別跟我說了,反正我也不去當電燈泡。”
羅通低聲說道:“帶個對講過去,找機會直接跟嘉靖皇帝對話。你的任務就是建立聯係,剩下的事,等我回來再商量。一會如果你要放無人機,讓張老在中門坐著,不要讓新雇的下人闖進來。”
許亞軒點了點頭:“你去忙你的,這事交給我了。”
羅通帶著柳青青出門去了,許亞軒跟張久征打了個招呼,張久征拿了把椅子守在中門那裏。
許亞軒拿出無人機,戴上眼鏡,操縱著無人機升空,向皇城飛去,由於是白天,他把高度拉高到一百米,這樣不會引起太多人的注意。
無人機沿著官員們進進出出的東華門上空飛進皇城,剛進東華門,就看到一個穿著明黃色衣服的年輕男子正走進左手邊的一間宮殿。許亞軒沒想到目標這麽容易發現,但東華門一帶人員太多,他不得不飛到那座宮殿的後麵,慢慢下降高度。
嘉靖皇帝正在進行經筵日講,中途到殿外上了個廁所,這才被恰巧飛進來的許亞軒抓了個正著。
今天大概由於新得了人才,嘉靖皇帝的心情特別好,聽課的精神頭也比以前足了不少。所以,今天嘉靖皇帝難得地把經筵日講的地點放在了文華殿,平時這個地點是不固定的,隨皇帝的心意,想在哪裏聽講就在哪裏。
許亞軒小心翼翼地操縱著無人機下降高度,鑽進房簷下麵,落在挑梁的上方,開啟了拾音模式。
“謝丕,今天後半課,我不想聽你講經。”嘉靖帝的聲音從耳機裏傳出來,許亞軒開啟了錄音模式,偵聽皇帝的話。
“唐龍給朕尋訪到的年輕人,力陳西洋邪教之弊,愛卿,不知道你對這西洋邪教有無了解?”嘉靖皇帝問侍立在一旁的日講官謝丕,對,就是那個賣房子給羅通的人。
“臣不甚了解。”謝丕心裏暗罵了唐龍一句,你舉薦什麽不好,舉薦這種人?
與唐龍這種流官不同,謝丕是個官二代,生於京師,長於京師,要論背誦儒家經典,謝丕沒問題,但放在具體問題上,他就不靈了。像西洋邪教,他隻是聽別人說過幾嘴,並沒有一個具體的認識,所以,在皇帝麵前不敢亂講。
“不了解沒關係,談談你的想法吧?我們龍國是不是應該禁絕西洋邪教。”嘉靖皇帝看著謝丕。
“臣以為,即使不知道西洋邪教到底是什麽樣的宗教,既然是邪教,就當禁絕。”謝丕不傻,給了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答案。
“你們謝家也是三朝的老臣了,不要像別人一樣,跟朕說話雲裏霧裏的。”嘉靖的語氣開始不好了起來:“朕自繼大統以來,每日經筵不輟,就是想跟你們這些士子交交心,唯上下一心,才可國富民強。可你謝丕四書五經讀得爛熟,遇到問題就往後閃,這是聖賢書教給你的麽?”
“臣有罪。”謝丕嚇得腿一軟,跪在地上:“臣熟習儒經,隻是為了把正確的經典講給聖上,但臣對不清楚的事情,確實沒法給出更深的意見。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若妄加議論,隻怕誤導了聖上。”
“你看看這韋力豪的詩: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嘉靖皇帝站起來踱了兩步:“雖然我跟這位青年才俊尚未謀麵,他這一首詩,完全寫進我的心裏了,這得有胸懷天下,澄清玉宇之誌。”
謝丕在心裏呸了一聲:寫得什麽玩意兒,韻腳都不齊。嘴上卻說道:“皇上英明,能尋得如此才俊,確是我大明之幸,天下百姓之福。”
“看樣子跟你說,也說不出什麽來了。”嘉靖歎了口氣:“延綏今年的饑荒仍未解決,你們這些官員,隻想著讓百姓自己節儉一點,我猜,百姓們平日裏就是節儉度日,但仍沒有餘糧,遇到個災荒年景,就不得不‘歲大饑,人相食’。我大明威服四海,但實際上的千瘡百孔,你和我都知道,但你們作為臣子,除了拆東牆補西牆,就提不出任何有效的建議麽?”
嘉靖帝這兩年的脾氣越發暴躁,但一般也都發泄在謝丕這樣的小官身上了,當然了,也不是一點好處沒有,謝丕每個月的俸祿總會多些賞銀,謝丕自嘲稱之為“窩囊費”。延綏饑荒這種事,關我一個日講官什麽事啊?吏部、戶部都搞不定的事,憑什麽抓住我不放啊?
“臣以為,現在隻能以賑濟為主,梁大人已經盡力了。”謝丕跪著說道:“我們也隻能著眼於現在,防範下一次饑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