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章 大明的詛咒
穿越!我們找到了龍國衰落的真相 作者:龍崗山下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散朝之後,張璁和桂萼、翟鑾先後回到文淵閣。自從去年楊一清被排擠走了之後,內閣就剩他們三個人了,如果一直沒什麽大事,內閣當然是人越少越好。但遇到事了,比如今天,到現在張璁腦瓜子都是嗡嗡的,沒反應過來皇帝唱的是哪一出戲。
“今天可是把梁材給嚇死了。”桂萼拿起把扇子,不停地扇著風:“皇上這是怎麽了?怎麽事先都不跟我們幾個通個氣?”
“不管怎麽樣,我看這次皇上是聖意已決,在朝堂之上,把章拯罵了個狗血淋頭。”張璁也拿出手帕擦著汗,都上秋了,他愣是弄出一身汗來:“仔細想想,自打大議禮之後,皇上還從來沒發過這麽大的脾氣。”
“剛剛我最後一個回來,見那章拯,還有跟他相好的幾個人都被黃錦給帶走了。”翟鑾倒是沒出汗,但也是一副心有餘悸的樣子:“咱們還是真的幫皇上想想,該怎麽對蘇鬆的商賈課稅,茲事體大,我們還需全力幫助梁材。”
“哎,不管了,先讓梁材出個章程,咱們再幫他補足細節。”張璁有些煩躁:“咱們三個回去也先自己琢磨琢磨。”
此時,梁材也回到了戶部,今天皇帝的反常舉動讓他大受震撼,可以說自宣德年間以來,戶部就沒有過幾天府庫充盈的日子,大多數的時間裏,戶部幹的活就是拆東牆,補西牆。這一百年的時間裏,幾十個戶部尚書走馬燈似的輪換,其中相當一部分,在遇到無牆可拆的窘境時,都會想到蘇鬆商賈。
但可以這麽說,從來沒有任何一個戶部尚書,能成功地從蘇鬆商賈手裏拿到錢。態度強硬者有之,手段狠辣者有之,但無一例外,全部都在要對蘇鬆商賈下手之前,要麽丟官,要麽丟命。更有甚者,幹脆連皇帝都跟著輪換了。
現在皇帝突然唱這一出,等於把梁材架在火上烤。梁材老成持國,對國家財政情況了如指掌,他自然知道皇帝在做的這件事有多大的風險。雖然拉了兵部下水,但他作為戶部尚書,十分清楚這些年來,大明的軍備是如何的廢弛。
大明就像中了某種詛咒一樣,永遠有賑濟不完的饑民,永遠有拖欠不發的軍餉。即使他把金山衛和鎮海衛都拉進皇帝的計劃裏,但這兩個衛所根植於蘇鬆,能否聽命還是個未知數。
梁材坐在書案後麵,拿起筆又掛回去,反複幾次,都沒有落筆寫上一個字,這個計劃太難了,而且牽連的範圍也太廣了,蘇鬆一帶商賈成群,不是商賈的,也都是依附於商賈的勞工。牽一發而動全身,像延綏、九邊之類的饑民,即使民變,也沒什麽威脅。但蘇鬆若發生民變,那是可以直接推翻現在的朝廷的,蘇鬆商賈全盤接手了大明水師的遺產,這是朝中上下人人皆知的事情。
就在梁材不知如何下筆的時候,房門被輕扣了兩下,李承勳推開門走了進來:“梁大人,你說讓我們兵部配合你,具體你怎麽想的?金山衛和鎮海衛去辦這件事,怕是大大的不妥啊。”
李承勳跟唐龍有點像,也是從文官起步,一路靠武勳升職到兵部尚書,要說現在的明軍有多水,他是很清楚的。讓金山衛和鎮海衛的官軍去應對課稅造成的社會動蕩,無異於抱薪救火。
兩衛的官兵都落地生根一百多年了,跟當地的人互相通婚,早就成為了一體。換句話說,兵部下了命令,如果是針對蘇鬆商賈,那基本上在這兩個衛所,就不大可能指揮得動。反過來,如果蘇鬆商賈謀反,這兩個衛所搞不好就成了馬前卒。
“哎,我也就是這麽一說,動兵的事,還得仰仗李大人。”梁材站起身來,把李承勳讓到待客用的椅子上坐下:“皇上這麽一動,雖然不像章拯說的那樣與民爭利,但也確實得罪蘇鬆商賈,我不客氣地說一句,蘇鬆商賈若造反,現在的官軍還真不一定打得過。”
“誰說不是呢?”李承勳也是一臉的愁容:“按說這話不該我說,但你是出錢的,你清楚,這些年各衛所拖欠軍餉已成沉屙。讓餓著肚子的軍士上去賣命,人家不當場反水,都稱得起忠勇了。”
“其實,我是讚成皇上的做法的,但就是時機上,皇上沒有選擇好,太冒失了。”梁材長歎了一聲:“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皇上就當那些商賈都是良民麽?他們在當地修路造橋不遺餘力,那是因為那裏都是他本鄉本土,搏個好名聲。但讓他們把銀子掏出來給朝廷,那是難上加難。”
“一分錢難倒英雄漢。”李承勳點了點頭:“如果咱們像洪武、永樂年間一樣府庫充盈,兵強馬壯,這點事如同探囊取物。現在我就把方案給你,你看看做不做得了?金山衛、鎮海衛的人不能用,唯一的方法就是各衛輪防,比如讓鎮海衛和天津衛的軍士對調,但這種上萬官軍南北遷移,哪裏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是啊,延綏的饑荒造成的虧空,到現在還沒有補上。”梁材搖了搖頭:“皇上聖明,把皇莊都拿出來了,但在我看來,也隻是補一時的虧空,天長日久,勳貴豪紳又會兼並土地,大概是我老了,真的想不出辦法了。”
兩個人對坐半晌,愁雲慘淡,一時竟想不出辦法來。要做一個課稅新政很簡單,定個稅種、稅率就行。但作為戶部尚書,梁材不會這麽頭腦簡單,課稅政策後麵的民間反應,才是這個問題的核心。
“罷罷罷,我還是給聖上上書一封,乞骸骨回去養老吧。”梁材絕望地搖了搖頭:“我梁某人實難當此大任。”
“梁大人切莫如此。”李承勳擺了擺手:“梁大人公忠體國,這一輩子為人磊落,可不要在這個時間忤逆皇上,一世英名,毀於一旦。咱們兩個還是各自上書,痛陳利害,皇上如果能解決錢的問題,咱們就大膽做唄。”
“今天可是把梁材給嚇死了。”桂萼拿起把扇子,不停地扇著風:“皇上這是怎麽了?怎麽事先都不跟我們幾個通個氣?”
“不管怎麽樣,我看這次皇上是聖意已決,在朝堂之上,把章拯罵了個狗血淋頭。”張璁也拿出手帕擦著汗,都上秋了,他愣是弄出一身汗來:“仔細想想,自打大議禮之後,皇上還從來沒發過這麽大的脾氣。”
“剛剛我最後一個回來,見那章拯,還有跟他相好的幾個人都被黃錦給帶走了。”翟鑾倒是沒出汗,但也是一副心有餘悸的樣子:“咱們還是真的幫皇上想想,該怎麽對蘇鬆的商賈課稅,茲事體大,我們還需全力幫助梁材。”
“哎,不管了,先讓梁材出個章程,咱們再幫他補足細節。”張璁有些煩躁:“咱們三個回去也先自己琢磨琢磨。”
此時,梁材也回到了戶部,今天皇帝的反常舉動讓他大受震撼,可以說自宣德年間以來,戶部就沒有過幾天府庫充盈的日子,大多數的時間裏,戶部幹的活就是拆東牆,補西牆。這一百年的時間裏,幾十個戶部尚書走馬燈似的輪換,其中相當一部分,在遇到無牆可拆的窘境時,都會想到蘇鬆商賈。
但可以這麽說,從來沒有任何一個戶部尚書,能成功地從蘇鬆商賈手裏拿到錢。態度強硬者有之,手段狠辣者有之,但無一例外,全部都在要對蘇鬆商賈下手之前,要麽丟官,要麽丟命。更有甚者,幹脆連皇帝都跟著輪換了。
現在皇帝突然唱這一出,等於把梁材架在火上烤。梁材老成持國,對國家財政情況了如指掌,他自然知道皇帝在做的這件事有多大的風險。雖然拉了兵部下水,但他作為戶部尚書,十分清楚這些年來,大明的軍備是如何的廢弛。
大明就像中了某種詛咒一樣,永遠有賑濟不完的饑民,永遠有拖欠不發的軍餉。即使他把金山衛和鎮海衛都拉進皇帝的計劃裏,但這兩個衛所根植於蘇鬆,能否聽命還是個未知數。
梁材坐在書案後麵,拿起筆又掛回去,反複幾次,都沒有落筆寫上一個字,這個計劃太難了,而且牽連的範圍也太廣了,蘇鬆一帶商賈成群,不是商賈的,也都是依附於商賈的勞工。牽一發而動全身,像延綏、九邊之類的饑民,即使民變,也沒什麽威脅。但蘇鬆若發生民變,那是可以直接推翻現在的朝廷的,蘇鬆商賈全盤接手了大明水師的遺產,這是朝中上下人人皆知的事情。
就在梁材不知如何下筆的時候,房門被輕扣了兩下,李承勳推開門走了進來:“梁大人,你說讓我們兵部配合你,具體你怎麽想的?金山衛和鎮海衛去辦這件事,怕是大大的不妥啊。”
李承勳跟唐龍有點像,也是從文官起步,一路靠武勳升職到兵部尚書,要說現在的明軍有多水,他是很清楚的。讓金山衛和鎮海衛的官軍去應對課稅造成的社會動蕩,無異於抱薪救火。
兩衛的官兵都落地生根一百多年了,跟當地的人互相通婚,早就成為了一體。換句話說,兵部下了命令,如果是針對蘇鬆商賈,那基本上在這兩個衛所,就不大可能指揮得動。反過來,如果蘇鬆商賈謀反,這兩個衛所搞不好就成了馬前卒。
“哎,我也就是這麽一說,動兵的事,還得仰仗李大人。”梁材站起身來,把李承勳讓到待客用的椅子上坐下:“皇上這麽一動,雖然不像章拯說的那樣與民爭利,但也確實得罪蘇鬆商賈,我不客氣地說一句,蘇鬆商賈若造反,現在的官軍還真不一定打得過。”
“誰說不是呢?”李承勳也是一臉的愁容:“按說這話不該我說,但你是出錢的,你清楚,這些年各衛所拖欠軍餉已成沉屙。讓餓著肚子的軍士上去賣命,人家不當場反水,都稱得起忠勇了。”
“其實,我是讚成皇上的做法的,但就是時機上,皇上沒有選擇好,太冒失了。”梁材長歎了一聲:“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皇上就當那些商賈都是良民麽?他們在當地修路造橋不遺餘力,那是因為那裏都是他本鄉本土,搏個好名聲。但讓他們把銀子掏出來給朝廷,那是難上加難。”
“一分錢難倒英雄漢。”李承勳點了點頭:“如果咱們像洪武、永樂年間一樣府庫充盈,兵強馬壯,這點事如同探囊取物。現在我就把方案給你,你看看做不做得了?金山衛、鎮海衛的人不能用,唯一的方法就是各衛輪防,比如讓鎮海衛和天津衛的軍士對調,但這種上萬官軍南北遷移,哪裏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是啊,延綏的饑荒造成的虧空,到現在還沒有補上。”梁材搖了搖頭:“皇上聖明,把皇莊都拿出來了,但在我看來,也隻是補一時的虧空,天長日久,勳貴豪紳又會兼並土地,大概是我老了,真的想不出辦法了。”
兩個人對坐半晌,愁雲慘淡,一時竟想不出辦法來。要做一個課稅新政很簡單,定個稅種、稅率就行。但作為戶部尚書,梁材不會這麽頭腦簡單,課稅政策後麵的民間反應,才是這個問題的核心。
“罷罷罷,我還是給聖上上書一封,乞骸骨回去養老吧。”梁材絕望地搖了搖頭:“我梁某人實難當此大任。”
“梁大人切莫如此。”李承勳擺了擺手:“梁大人公忠體國,這一輩子為人磊落,可不要在這個時間忤逆皇上,一世英名,毀於一旦。咱們兩個還是各自上書,痛陳利害,皇上如果能解決錢的問題,咱們就大膽做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