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8章 能歌善舞
穿越!我們找到了龍國衰落的真相 作者:龍崗山下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基本上,這個擲彈筒的試製工作就這樣輕輕鬆鬆一天之內解決了。為什麽這麽快?原因無他,雖然火工專家宣德年間以後斷崖式減少,但禮花專家必不可少,不管怎麽樣,年還是要過的。
而最初級的擲彈筒,基本就是個禮花的plus版,改進點火、發射藥、爆炸藥三項,就基本上能做個大概。要知道,現在的戰爭模式大多數還處於冷兵器時代,除了流出海外的一些炮艦,和廣東某些私造火器的家族,基本上什麽延綏、九邊全靠弓箭。個別火炮是要放在城頭,起威懾作用的。在炮身被固定的情況下,要麽打定點,要麽打不準。
所以,雖然擲彈筒是個很沒準頭的東西,但對付俺答那種騎兵足夠了。這裏還要說一下騎兵,不要被電視劇迷惑了,那裏麵全是誇張的情節。騎兵一來,地動山搖,隔著一座山就開始狂奔——這是把馬當汽車開呢。
而現在真實的騎兵戰鬥,跟亮劍裏那種差不多,兩軍距離拉近到一定程度,開始對衝,這個距離也就在一兩百米的樣子,不然人吃得消,馬也吃不消。而且不管是弓手還是刀手,密集程度都很重要,你要是把兩匹馬的距離拉開十米遠,保證能被各個擊破。
綜上,至少在現在,對付俺答,擲彈筒絕對是最合適的武器,沒有之一。更重要的是,目前的火炮,也打不到這麽遠,當然,不包括張久征那幾條船和被劉家賣出去的那些。
韋力豪回去之前,還跟甘雨和蔡天行坐在一起研究了半天,把兩家的長處都融合了一下,揚長避短。甘雨的榴彈外形做得比蔡天行略勝一籌,蔡天行的榴彈保險更好,座板穩定性更好,不管怎麽樣,能增加點精準度都是好的。
“兩位回去之後,就可以著手安排趕製了。”韋力豪拱手對二人說道:“擲彈筒至少需要一百隻,榴彈多多益善。”
“大學士說了,我們肯定照辦,隻是您回去之後,還得讓兵部和內務府給我們兩個走個流程。”蔡天行拱手說道:“我們軍械局是兵部下屬的,而甘雨他們歸內務府管轄。”
韋力豪點了點頭:“我現在回去找皇上,把該走的手續給你們走了,順路也替二位邀功請賞。”
蔡天行和甘雨連忙拱手謝過韋力豪,三人收拾好東西,回到軍械局。韋力豪和甘雨騎馬回火藥局,蔡天行則去安排工匠趕工生產擲彈筒。
韋力豪騎馬到火藥局的胡同口,下了馬,把韁繩交給甘雨:“後麵的事,交給你了,我現在就回去給你們走程序。”
韋力豪回到文華殿,嘉靖皇帝急切地走上來,拉著他的手問道:“朕在這裏都聽到炮響了,你們那個東西做得怎麽樣?”
“火藥局和軍械局各有千秋,我讓他們把長處綜合一下,就批量準備吧。”韋力豪笑著對嘉靖皇帝說道:“基本上成品,都能打到六百步左右的距離,方圓三丈之內,非死即傷。”
“好,好,好。”嘉靖皇帝轉了兩圈,把黃錦招了進來:“你去給兵部李承勳傳朕的口諭,讓他敕令軍械局,製造擲彈筒五百隻,榴彈五千枚。另外,火藥局的事,你直接去內務府那邊出個敕令,讓他們一樣也造這麽多。”
韋力豪連忙攔下黃錦,對嘉靖皇帝說道:“這擲彈筒隻是臨時對付俺答用的,造多了是浪費,有二百支足夠了,榴彈倒是多做點可以讓官兵們練練手。”
嘉靖皇帝愣了一下:“臨時用的?愛卿莫不是還有更好的武器?”
韋力豪笑著點了點頭:“我倒是有方案,但也需要工匠來做,不急在這一時,現在有擲彈筒,我們先把俺答給收拾了,九邊至此可以安定,待內政、軍政都理順了,我們的防線自然要大幅外延,最終,我們隻有內警,再無外患。”
嘉靖皇帝恍然大悟:“哈哈,是朕心急了,知道有這利器的時候,朕就想蕩平草原諸部了。”
“皇上,俺答有錯,禍不及諸部。”韋力豪拱手對嘉靖皇帝說道:“草原上的人,也是皇上的子民,隻要以後他們好好牧馬放羊,做個能歌善舞的順民就好。百年之後,互相融合,就不存在北部邊患了。”
嘉靖皇帝想開口駁斥,想了想,歎了口氣:“自古華夷不兩立,他們怎麽會真的臣服於朕?”
“我們龍族,自古以來,就是各族融合的結果。”韋力豪笑著說道:“陛下拭目以待吧,隻要龍國四海承平,人民安居樂業,自然四夷賓服,紛紛投效。”
嘉靖皇帝點了點頭:“朕就等著那一天,看到草原人民載歌載舞,想必也是件樂事。”
話說到這裏,韋力豪突然想起過去在網上看到的一則傳聞:“我聽說,太祖皇帝立國之後,留下了色目人,並規定他們必須跟漢人通婚,有這件事麽?”
嘉靖皇帝遲疑了一下,想了想,點了點頭:“確有其事,這也是太祖爺為了融合色目人做出的決定。”
“皇上,這件事做好了,是民族融合,做錯了,就是民族分裂。”韋力豪拱手說道:“我聽說,色目人有個原則,若跟他們通婚,則必須信奉他們的宗教。如此一來,雖然他們明麵上遵守太祖的命令,跟漢人通婚了,實際上卻是依靠宗教不斷擴大他們自己的族群。”
“哦?”嘉靖皇帝很是意外,這種對色目人的政策,幾十年都沒有人提及過了,畢竟立國初期那混亂的時期已經過去。沒人來提這件事,自然也就放任自流了。
“這件事,朕確實不清楚,如果被色目人這樣暗度陳倉,那可真是該死了。一直下去,最後全都是色目人,而沒有漢人了。”嘉靖皇帝有些焦慮,最近新政頻出,雖然很令他振奮,但經常翻出過去政策的漏洞,讓他也覺得有些厭煩。
“等其他政策落地走穩了之後,這件事放到最後說吧。”韋力豪一句話給他解了圍。
而最初級的擲彈筒,基本就是個禮花的plus版,改進點火、發射藥、爆炸藥三項,就基本上能做個大概。要知道,現在的戰爭模式大多數還處於冷兵器時代,除了流出海外的一些炮艦,和廣東某些私造火器的家族,基本上什麽延綏、九邊全靠弓箭。個別火炮是要放在城頭,起威懾作用的。在炮身被固定的情況下,要麽打定點,要麽打不準。
所以,雖然擲彈筒是個很沒準頭的東西,但對付俺答那種騎兵足夠了。這裏還要說一下騎兵,不要被電視劇迷惑了,那裏麵全是誇張的情節。騎兵一來,地動山搖,隔著一座山就開始狂奔——這是把馬當汽車開呢。
而現在真實的騎兵戰鬥,跟亮劍裏那種差不多,兩軍距離拉近到一定程度,開始對衝,這個距離也就在一兩百米的樣子,不然人吃得消,馬也吃不消。而且不管是弓手還是刀手,密集程度都很重要,你要是把兩匹馬的距離拉開十米遠,保證能被各個擊破。
綜上,至少在現在,對付俺答,擲彈筒絕對是最合適的武器,沒有之一。更重要的是,目前的火炮,也打不到這麽遠,當然,不包括張久征那幾條船和被劉家賣出去的那些。
韋力豪回去之前,還跟甘雨和蔡天行坐在一起研究了半天,把兩家的長處都融合了一下,揚長避短。甘雨的榴彈外形做得比蔡天行略勝一籌,蔡天行的榴彈保險更好,座板穩定性更好,不管怎麽樣,能增加點精準度都是好的。
“兩位回去之後,就可以著手安排趕製了。”韋力豪拱手對二人說道:“擲彈筒至少需要一百隻,榴彈多多益善。”
“大學士說了,我們肯定照辦,隻是您回去之後,還得讓兵部和內務府給我們兩個走個流程。”蔡天行拱手說道:“我們軍械局是兵部下屬的,而甘雨他們歸內務府管轄。”
韋力豪點了點頭:“我現在回去找皇上,把該走的手續給你們走了,順路也替二位邀功請賞。”
蔡天行和甘雨連忙拱手謝過韋力豪,三人收拾好東西,回到軍械局。韋力豪和甘雨騎馬回火藥局,蔡天行則去安排工匠趕工生產擲彈筒。
韋力豪騎馬到火藥局的胡同口,下了馬,把韁繩交給甘雨:“後麵的事,交給你了,我現在就回去給你們走程序。”
韋力豪回到文華殿,嘉靖皇帝急切地走上來,拉著他的手問道:“朕在這裏都聽到炮響了,你們那個東西做得怎麽樣?”
“火藥局和軍械局各有千秋,我讓他們把長處綜合一下,就批量準備吧。”韋力豪笑著對嘉靖皇帝說道:“基本上成品,都能打到六百步左右的距離,方圓三丈之內,非死即傷。”
“好,好,好。”嘉靖皇帝轉了兩圈,把黃錦招了進來:“你去給兵部李承勳傳朕的口諭,讓他敕令軍械局,製造擲彈筒五百隻,榴彈五千枚。另外,火藥局的事,你直接去內務府那邊出個敕令,讓他們一樣也造這麽多。”
韋力豪連忙攔下黃錦,對嘉靖皇帝說道:“這擲彈筒隻是臨時對付俺答用的,造多了是浪費,有二百支足夠了,榴彈倒是多做點可以讓官兵們練練手。”
嘉靖皇帝愣了一下:“臨時用的?愛卿莫不是還有更好的武器?”
韋力豪笑著點了點頭:“我倒是有方案,但也需要工匠來做,不急在這一時,現在有擲彈筒,我們先把俺答給收拾了,九邊至此可以安定,待內政、軍政都理順了,我們的防線自然要大幅外延,最終,我們隻有內警,再無外患。”
嘉靖皇帝恍然大悟:“哈哈,是朕心急了,知道有這利器的時候,朕就想蕩平草原諸部了。”
“皇上,俺答有錯,禍不及諸部。”韋力豪拱手對嘉靖皇帝說道:“草原上的人,也是皇上的子民,隻要以後他們好好牧馬放羊,做個能歌善舞的順民就好。百年之後,互相融合,就不存在北部邊患了。”
嘉靖皇帝想開口駁斥,想了想,歎了口氣:“自古華夷不兩立,他們怎麽會真的臣服於朕?”
“我們龍族,自古以來,就是各族融合的結果。”韋力豪笑著說道:“陛下拭目以待吧,隻要龍國四海承平,人民安居樂業,自然四夷賓服,紛紛投效。”
嘉靖皇帝點了點頭:“朕就等著那一天,看到草原人民載歌載舞,想必也是件樂事。”
話說到這裏,韋力豪突然想起過去在網上看到的一則傳聞:“我聽說,太祖皇帝立國之後,留下了色目人,並規定他們必須跟漢人通婚,有這件事麽?”
嘉靖皇帝遲疑了一下,想了想,點了點頭:“確有其事,這也是太祖爺為了融合色目人做出的決定。”
“皇上,這件事做好了,是民族融合,做錯了,就是民族分裂。”韋力豪拱手說道:“我聽說,色目人有個原則,若跟他們通婚,則必須信奉他們的宗教。如此一來,雖然他們明麵上遵守太祖的命令,跟漢人通婚了,實際上卻是依靠宗教不斷擴大他們自己的族群。”
“哦?”嘉靖皇帝很是意外,這種對色目人的政策,幾十年都沒有人提及過了,畢竟立國初期那混亂的時期已經過去。沒人來提這件事,自然也就放任自流了。
“這件事,朕確實不清楚,如果被色目人這樣暗度陳倉,那可真是該死了。一直下去,最後全都是色目人,而沒有漢人了。”嘉靖皇帝有些焦慮,最近新政頻出,雖然很令他振奮,但經常翻出過去政策的漏洞,讓他也覺得有些厭煩。
“等其他政策落地走穩了之後,這件事放到最後說吧。”韋力豪一句話給他解了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