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小氣
穿成庶女後我崩壞了劇情 作者:夏無眠眠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這天下就沒有不疼兒女的娘。
縱然像楚姨娘那般,未曾吃過半點筆墨,出身又讓人看輕賤的女子。
在她生兒育女之後,也知道要護著崽子,不能讓人隨隨便便欺負了去。
旁人如何,就更不用說了。
娘親可比楚姨娘好上千倍百倍。
她的苦心,杜蘅自是明了。
“娘,蘅兒不曾怨你。”
娘親就是有意,她也得安心受著。
更何況,那是演給外人看的。
杜蘅又不是個不懂事的主。
“我也並非要跟二位姨娘過不去。”
二位姨娘隻是幌子。
她真正的目的不在她們身上。
“庶妹頑劣不堪,免不了讓娘勞心勞力,我隻想幫娘甩掉這燙手山芋。”
自庶妹入京,這府裏就沒安生過。
父親來蒼葭院的次數少了。
娘也被分去不少精力。
這些皆是眾人有目共睹的。
杜蘅可沒有肆意胡謅。
若是庶妹知冷暖,懂分寸,願成龍成鳳,倒也不算白費了一番心意。
可杜蘅萬萬想不到。
娘親吩咐乳母教庶妹規矩。
她竟跑出府去,當眾輕薄鳳陵王。
娘親讓乳母教其繡花,將人拘在屋裏。
庶妹卻借著陳公子上外頭逍遙。
這回,由祖母親自下令。
禁足半月,責罰頗重。
誰又知道會發生些什麽。
杜蘅實在是不得不防。
“我不過想試一試,都還沒來得及說甚,是楚姨娘自己有這個心思。”
日前庶妹在馬車上,與她說什麽。
自己來自書外麵的世界。
杜蘅是女主。
宋二公子是男主。
結局十分不好。
杜宋聯姻將以眾生性命為代價。
杜蘅肩上擔著的,是拯救全府的任務。
庶妹也是,才會頻頻生搶硬奪。
搶陳公子的注目。
奪宋二公子的真心。
杜蘅當然是不能信她鬼話。
若非說有什麽不好,隻能是庶妹的出現,攪得全府上下雞犬不寧。
杜蘅隻想離她遠一些。
為自己,也為娘親。
楚姨娘有搶人功勞的心思。
杜蘅就想著成全她。
兩相歡喜。
何樂而不為?
方芸景聽到這兒才鬆了口氣。
“娘就知道,你不會辦沒譜的事。”
不是她出去受了誰人影響就行。
其餘的小心思,都好說。
“最初娘也有此想法,故而沒有太上心,想著你祖母會再多掂量掂量。”
可方芸景怎麽想的沒用。
如今這杜府還是老夫人在當家。
杜平都要聽他娘指揮。
方芸景又怎能隨便逆她旨意。
上行下效,是杜家祖訓。
老夫人將人塞進蒼葭院,讓她養育教導,自有一番說法跟道理在。
方芸景不得推脫半點。
“你祖母計之深遠,恐將人托給那二位,沆瀣一氣,不知成什麽樣……”
退一萬步講。
不論雲曉嵐跟楚仙的人品。
也不追究杜若什麽德行。
正妻尚在,將喪母幼子交由給妾室撫育。
這事怎麽看都不合禮法。
今日楚仙開口要人,也算是僭越了。
故而杜平才急急嗬斥於她。
“明日,讓抱玉去尋你兒時習字的案板,就當是長姐送庶妹的心意。”
方芸景覺著這事,得與閨女說。
老夫人禁了野丫頭的足。
讓其讀書以明事理。
首先,就得從認字學劃開始。
大字不識,她如何讀書,又如何明理。
“娘,這事不妥吧。”
杜蘅知道娘親的心思。
先是舊衣舊物,後又送其案板。
什麽能給的都給了。
要是庶妹感恩便算了,偏偏養不出好賴,白白糟蹋了她的好東西。
方芸景覺得杜蘅多心了。
“你不說,我不說,何處不妥。”
先讓楊管家去賬房支這個費用。
再讓抱玉到庫房去尋案板。
老夫人說了,隻禁那野丫頭半月。
這個時長,這個節點。
太短,太倉促。
讓人重新打造一張新的恐來不及。
方芸景隻好先拿張舊的案板頂上。
長姐送庶妹的心意。
不能不收。
老夫人也不管這些。
隻要將人拘在屋裏,讓其乖乖讀書明理,少出去闖禍,給杜府惹是非。
這就是全家人最大的心願。
“娘,我不是小氣之人。”
杜蘅隻是有些不服氣。
這樣根本就甩不掉這塊燙手山芋。
難不成,真得容她到出嫁時?
杜蘅自己的親事都沒著落。
庶妹的更是遙遙無期。
因律例中有規定。
幼妹不能趕在長姐前麵出嫁離家。
長姐也不能擋著幼妹擇婿。
之前庶妹與陳公子兩相對眼,眉來眼去,杜蘅才會莫名覺得壓力大。
況且她還多方阻礙自己。
說什麽宋二公子配不上。
又說鳳陵王才是良人。
杜蘅高攀不起。
良不良人,不見得。
心涼倒是真的。
“祖母向來不偏不倚,為何到了庶妹那,每每偏心偏得離譜……”
她聽東珠說的。
乳母受了驚,連父親都同意去搜庶妹屋,是祖母憑一人之力攔下來的。
那時杜蘅不在,沒見著場麵多驚險。
但乳母對這事閉口不談。
小輩們也未曾聽說。
若不是東珠八卦無邊,杜蘅也不能知曉,更無從得知長輩竟這般偏心。
杜家嫡女,未見祖母多幾分憐愛。
杜家長子,犯錯也沒少挨他娘訓斥。
祖母卻總是對杜文賦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鮮少插手各院內裏之事。
沒有對比也就算了。
如此一對比,不是偏心又是什麽。
“蘅兒,你何時學得這般無禮?”
老夫人偏心不假。
但子不可告父。
謬論孫女去惡意評判祖母了。
傳出去就是大不敬。
要家法伺候的。
方芸景聽見了,定然得斥她。
“你祖母是仁心仁德,念杜若孤苦無依,這才帶回來,令人多加照拂。”
其實不然。
方才眾人都聽說了。
野丫頭極其留戀自家,是老爺一意孤行,非將人捆了綁了帶進京來。
他這麽做,隻為那不上不下的仕途。
方芸景也不能怨誰。
但老夫人與老爺,又有些不同。
她偏心。
隻因為野丫頭死去的娘也姓杜。
同個村裏,同個姓氏,同個出身。
打斷骨頭還筋連筋。
老夫人不偏心野丫頭。
難道偏心她們這三個外姓人?
換了誰都是這麽做的。
她又何錯之有。
“以後這些話,不許再說,聽見沒?”
方芸景突然厲聲厲色。
杜蘅抿了下唇。
“知道了娘。”
縱然像楚姨娘那般,未曾吃過半點筆墨,出身又讓人看輕賤的女子。
在她生兒育女之後,也知道要護著崽子,不能讓人隨隨便便欺負了去。
旁人如何,就更不用說了。
娘親可比楚姨娘好上千倍百倍。
她的苦心,杜蘅自是明了。
“娘,蘅兒不曾怨你。”
娘親就是有意,她也得安心受著。
更何況,那是演給外人看的。
杜蘅又不是個不懂事的主。
“我也並非要跟二位姨娘過不去。”
二位姨娘隻是幌子。
她真正的目的不在她們身上。
“庶妹頑劣不堪,免不了讓娘勞心勞力,我隻想幫娘甩掉這燙手山芋。”
自庶妹入京,這府裏就沒安生過。
父親來蒼葭院的次數少了。
娘也被分去不少精力。
這些皆是眾人有目共睹的。
杜蘅可沒有肆意胡謅。
若是庶妹知冷暖,懂分寸,願成龍成鳳,倒也不算白費了一番心意。
可杜蘅萬萬想不到。
娘親吩咐乳母教庶妹規矩。
她竟跑出府去,當眾輕薄鳳陵王。
娘親讓乳母教其繡花,將人拘在屋裏。
庶妹卻借著陳公子上外頭逍遙。
這回,由祖母親自下令。
禁足半月,責罰頗重。
誰又知道會發生些什麽。
杜蘅實在是不得不防。
“我不過想試一試,都還沒來得及說甚,是楚姨娘自己有這個心思。”
日前庶妹在馬車上,與她說什麽。
自己來自書外麵的世界。
杜蘅是女主。
宋二公子是男主。
結局十分不好。
杜宋聯姻將以眾生性命為代價。
杜蘅肩上擔著的,是拯救全府的任務。
庶妹也是,才會頻頻生搶硬奪。
搶陳公子的注目。
奪宋二公子的真心。
杜蘅當然是不能信她鬼話。
若非說有什麽不好,隻能是庶妹的出現,攪得全府上下雞犬不寧。
杜蘅隻想離她遠一些。
為自己,也為娘親。
楚姨娘有搶人功勞的心思。
杜蘅就想著成全她。
兩相歡喜。
何樂而不為?
方芸景聽到這兒才鬆了口氣。
“娘就知道,你不會辦沒譜的事。”
不是她出去受了誰人影響就行。
其餘的小心思,都好說。
“最初娘也有此想法,故而沒有太上心,想著你祖母會再多掂量掂量。”
可方芸景怎麽想的沒用。
如今這杜府還是老夫人在當家。
杜平都要聽他娘指揮。
方芸景又怎能隨便逆她旨意。
上行下效,是杜家祖訓。
老夫人將人塞進蒼葭院,讓她養育教導,自有一番說法跟道理在。
方芸景不得推脫半點。
“你祖母計之深遠,恐將人托給那二位,沆瀣一氣,不知成什麽樣……”
退一萬步講。
不論雲曉嵐跟楚仙的人品。
也不追究杜若什麽德行。
正妻尚在,將喪母幼子交由給妾室撫育。
這事怎麽看都不合禮法。
今日楚仙開口要人,也算是僭越了。
故而杜平才急急嗬斥於她。
“明日,讓抱玉去尋你兒時習字的案板,就當是長姐送庶妹的心意。”
方芸景覺著這事,得與閨女說。
老夫人禁了野丫頭的足。
讓其讀書以明事理。
首先,就得從認字學劃開始。
大字不識,她如何讀書,又如何明理。
“娘,這事不妥吧。”
杜蘅知道娘親的心思。
先是舊衣舊物,後又送其案板。
什麽能給的都給了。
要是庶妹感恩便算了,偏偏養不出好賴,白白糟蹋了她的好東西。
方芸景覺得杜蘅多心了。
“你不說,我不說,何處不妥。”
先讓楊管家去賬房支這個費用。
再讓抱玉到庫房去尋案板。
老夫人說了,隻禁那野丫頭半月。
這個時長,這個節點。
太短,太倉促。
讓人重新打造一張新的恐來不及。
方芸景隻好先拿張舊的案板頂上。
長姐送庶妹的心意。
不能不收。
老夫人也不管這些。
隻要將人拘在屋裏,讓其乖乖讀書明理,少出去闖禍,給杜府惹是非。
這就是全家人最大的心願。
“娘,我不是小氣之人。”
杜蘅隻是有些不服氣。
這樣根本就甩不掉這塊燙手山芋。
難不成,真得容她到出嫁時?
杜蘅自己的親事都沒著落。
庶妹的更是遙遙無期。
因律例中有規定。
幼妹不能趕在長姐前麵出嫁離家。
長姐也不能擋著幼妹擇婿。
之前庶妹與陳公子兩相對眼,眉來眼去,杜蘅才會莫名覺得壓力大。
況且她還多方阻礙自己。
說什麽宋二公子配不上。
又說鳳陵王才是良人。
杜蘅高攀不起。
良不良人,不見得。
心涼倒是真的。
“祖母向來不偏不倚,為何到了庶妹那,每每偏心偏得離譜……”
她聽東珠說的。
乳母受了驚,連父親都同意去搜庶妹屋,是祖母憑一人之力攔下來的。
那時杜蘅不在,沒見著場麵多驚險。
但乳母對這事閉口不談。
小輩們也未曾聽說。
若不是東珠八卦無邊,杜蘅也不能知曉,更無從得知長輩竟這般偏心。
杜家嫡女,未見祖母多幾分憐愛。
杜家長子,犯錯也沒少挨他娘訓斥。
祖母卻總是對杜文賦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鮮少插手各院內裏之事。
沒有對比也就算了。
如此一對比,不是偏心又是什麽。
“蘅兒,你何時學得這般無禮?”
老夫人偏心不假。
但子不可告父。
謬論孫女去惡意評判祖母了。
傳出去就是大不敬。
要家法伺候的。
方芸景聽見了,定然得斥她。
“你祖母是仁心仁德,念杜若孤苦無依,這才帶回來,令人多加照拂。”
其實不然。
方才眾人都聽說了。
野丫頭極其留戀自家,是老爺一意孤行,非將人捆了綁了帶進京來。
他這麽做,隻為那不上不下的仕途。
方芸景也不能怨誰。
但老夫人與老爺,又有些不同。
她偏心。
隻因為野丫頭死去的娘也姓杜。
同個村裏,同個姓氏,同個出身。
打斷骨頭還筋連筋。
老夫人不偏心野丫頭。
難道偏心她們這三個外姓人?
換了誰都是這麽做的。
她又何錯之有。
“以後這些話,不許再說,聽見沒?”
方芸景突然厲聲厲色。
杜蘅抿了下唇。
“知道了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