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門縣的南麵是白雪皚皚的祁連山,北麵是高聳入雲的黑山。
黑山地勢險峻,亂石林立。
水關峽通道在黑山和大草灘之間,是位於黑山之中的一條溝道。
從敦煌到酒泉最短的路線便是走水關峽通道。而在這通道上有一座夯築的土城便是李燁駐守的玉門要塞。
當晚,趁著夜色,北周的兩旅軍卒從東門偷偷地潛入了黑山中。
這兩旅軍卒摸黑在險峻的黑山裏穿梭,靠近了突厥人營寨。
突厥的領兵萬夫長哈桑,因為傍晚玉門要塞前的事情有些煩悶。本來是信心滿滿領兵而來,一路上非但沒有斬獲,反倒折損了一個千夫長。他將那個年輕武官深深地記在了腦海,誓要洗刷今日之恥。
這幾日,行軍疲憊,加上剛剛又喝了一些酒,正要沉沉地睡去。
突然,營寨外鑼鼓齊鳴,喊殺聲震天。
哈桑霍然起身,隻聽營寨也是示警聲四起。
“敵襲,敵襲。”
哈桑走出大帳,看到手下之人匆忙拿上自己的兵器,準備禦敵。
一時間營寨裏,叫喊聲,馬鳴聲,號角聲匯聚,喧鬧無比。雖然突厥人喧鬧,匆忙,但是沒有恐慌。
哈桑也是拿過親兵遞來的長殳,翻身上馬,來到了營寨大門。他一路上沒有看到北周軍的身影。
營寨外也是漆黑一片,四下無人。
哈桑其實早就防備著北周軍的偷營,吩咐手下做了準備。
果然,今夜北周軍出現在自己營寨的周圍。
哈桑知道北周人詭計多端,這是通常偷營前的疲敵之計。當下吩咐手下加強戒備,隨時迎敵,他就等著北周軍的偷營。
他也是身經百戰,當然不會蠢到不防敵人的夜間偷營。
在接下來的時間裏,北周軍又佯攻了兩次。
突厥營寨裏也是忙而不亂,早有準備。
哈桑估摸著天將亮不亮的時候,才是北周人真正進攻的時間。於是,幹脆讓一眾千夫長打起精神,坐等北周軍上門。
隻是這次他們一直等到天大亮,太陽都已升起了,也沒有發現北周軍來襲。
突厥人被折騰得疲憊不堪。
李燁則是安心地睡了一晚後,迎接昨晚擾敵的軍卒回城,並安排他們休息。
這就是李燁三人定下的擾敵之計,僅僅是擾敵,而不是偷營。
李燁三人早早分析過敵我雙方兵力,裝備,地形等等,還有整個酒泉軍的防禦策略,才不會傻到冒險去偷營。
就算用四千人能換掉突厥的這一萬人,那又如何。
玉門要塞失守,影響的是整個酒泉郡的防禦,甚至是整個西北的形勢。
李燁的打算是依托玉門要塞,堅守十天半個月,給那些著眼大局之人爭取時間,比如鎮守整個西州的獨孤萬山。
有了時間緩衝才能製定更好的戰略戰術,才能調兵遣將,才能通過其他戰場或者其他方式贏得勝利。
這時,俞昌生和張動麵帶喜色聯袂而來。
俞昌生率先說道:“李郎將,今日我看那些突厥人是沒精神進攻咱們了。郎將這招虛實結合用得妙!用最簡單的辦法又拖了突厥人一天。”
張動卻說道:“是全虛,沒有實。”
三人哈哈大笑。
李燁也是樂嗬嗬地說道:“突厥人自以為學到了咱們漢人的兵法,孰不知兵法一道博大精深,連曆朝曆代的名將都不敢說精通。何況他們這些番外之人。不過,咱們該戒備的還是要戒備,不能放鬆警覺。”
俞昌生請示道:“那晚上還要派人去嗎?他們估計想出了應對之策,比如輪流警戒。”
李燁說道:“去,當然去。他們警戒他們的,咱們騷擾咱們的。突厥人就算輪流值守也要用半數人防備咱們。兩百軍卒的一晚換五千突厥人的一晚,不虧。
最好是騷擾得他們氣急敗壞,然後來強攻。這樣咱們就能吃掉他們的一些兵力。”
俞昌生和張動也知道李燁所做的每個決定,所想的每一步都是為大局考慮。
有句話叫,聰以知遠,明以察微。
李燁則是以眼前事影響往後,以細微處顧全大局。
這不能不讓兩人心生佩服。
就這樣,當晚,那兩個旅的北周軍卒又去鬧了一個晚上,又擾得一半突厥兵不得安生。
再一晚如此,哈桑氣得追出了營寨,可是除了在黑山中跌死幾個突厥兵外,一無所獲。
哈桑已經氣得暴跳如雷。他召集了一眾突厥頭領商議對策,最後決定試探性地攻城。何況他們已經耽擱兩三日,怕木坤葉護降罪。
於是哈桑帶著五千突厥人,兵臨城下。
李燁將守城的指揮權給了俞昌生和張動兩人,自己則是以學習和觀摩為主。畢竟這兩人久經沙場,經驗豐富,而李燁自己則是隻讀過一些兵書。
突厥人既然選擇攻城,那麽他們要解決的第一個難題便是護城河。
要塞的護城河並不寬,也不深,水是從山間小溪引流到要塞裏,再流出城外的。
雖然這可能稱為護城溝比較合適,但是對於攻城一方來說也是一個障礙。
突厥人顯然有所準備。
李燁在西門城牆上看到突厥人推出一輛輛盾車。
盾車的前方豎起高高的屏障,可以用來抵擋射過來的箭矢。而車上則是裝載著土石,草木,用來填平護城河。
突厥一方投入了一千人,一邊用弓箭向城牆上拋射,一邊推著盾車朝著護城河前進。
負責指揮的張動則是指揮北周軍卒做好防護。
未等盾車到達護城河的時候,他一聲令下,城牆上的投石車開始拋投巨石。
一個個磨盤大小的石頭,呼嘯而去。砸毀不少盾車,砸死砸傷突厥兵眾多。
突厥人倉皇撤退,留下百餘具屍體。
突厥兵的第一次進攻失敗,卻也讓哈桑等人觀察到西門城牆守城的北周軍卒大概是一千人。
那麽如果加上東城門,玉門要塞一共有守軍兩千人左右。
按照哈桑的理解,攻城一方必須三到五倍於守城一方,而自己一方恰好夠數。
黑山地勢險峻,亂石林立。
水關峽通道在黑山和大草灘之間,是位於黑山之中的一條溝道。
從敦煌到酒泉最短的路線便是走水關峽通道。而在這通道上有一座夯築的土城便是李燁駐守的玉門要塞。
當晚,趁著夜色,北周的兩旅軍卒從東門偷偷地潛入了黑山中。
這兩旅軍卒摸黑在險峻的黑山裏穿梭,靠近了突厥人營寨。
突厥的領兵萬夫長哈桑,因為傍晚玉門要塞前的事情有些煩悶。本來是信心滿滿領兵而來,一路上非但沒有斬獲,反倒折損了一個千夫長。他將那個年輕武官深深地記在了腦海,誓要洗刷今日之恥。
這幾日,行軍疲憊,加上剛剛又喝了一些酒,正要沉沉地睡去。
突然,營寨外鑼鼓齊鳴,喊殺聲震天。
哈桑霍然起身,隻聽營寨也是示警聲四起。
“敵襲,敵襲。”
哈桑走出大帳,看到手下之人匆忙拿上自己的兵器,準備禦敵。
一時間營寨裏,叫喊聲,馬鳴聲,號角聲匯聚,喧鬧無比。雖然突厥人喧鬧,匆忙,但是沒有恐慌。
哈桑也是拿過親兵遞來的長殳,翻身上馬,來到了營寨大門。他一路上沒有看到北周軍的身影。
營寨外也是漆黑一片,四下無人。
哈桑其實早就防備著北周軍的偷營,吩咐手下做了準備。
果然,今夜北周軍出現在自己營寨的周圍。
哈桑知道北周人詭計多端,這是通常偷營前的疲敵之計。當下吩咐手下加強戒備,隨時迎敵,他就等著北周軍的偷營。
他也是身經百戰,當然不會蠢到不防敵人的夜間偷營。
在接下來的時間裏,北周軍又佯攻了兩次。
突厥營寨裏也是忙而不亂,早有準備。
哈桑估摸著天將亮不亮的時候,才是北周人真正進攻的時間。於是,幹脆讓一眾千夫長打起精神,坐等北周軍上門。
隻是這次他們一直等到天大亮,太陽都已升起了,也沒有發現北周軍來襲。
突厥人被折騰得疲憊不堪。
李燁則是安心地睡了一晚後,迎接昨晚擾敵的軍卒回城,並安排他們休息。
這就是李燁三人定下的擾敵之計,僅僅是擾敵,而不是偷營。
李燁三人早早分析過敵我雙方兵力,裝備,地形等等,還有整個酒泉軍的防禦策略,才不會傻到冒險去偷營。
就算用四千人能換掉突厥的這一萬人,那又如何。
玉門要塞失守,影響的是整個酒泉郡的防禦,甚至是整個西北的形勢。
李燁的打算是依托玉門要塞,堅守十天半個月,給那些著眼大局之人爭取時間,比如鎮守整個西州的獨孤萬山。
有了時間緩衝才能製定更好的戰略戰術,才能調兵遣將,才能通過其他戰場或者其他方式贏得勝利。
這時,俞昌生和張動麵帶喜色聯袂而來。
俞昌生率先說道:“李郎將,今日我看那些突厥人是沒精神進攻咱們了。郎將這招虛實結合用得妙!用最簡單的辦法又拖了突厥人一天。”
張動卻說道:“是全虛,沒有實。”
三人哈哈大笑。
李燁也是樂嗬嗬地說道:“突厥人自以為學到了咱們漢人的兵法,孰不知兵法一道博大精深,連曆朝曆代的名將都不敢說精通。何況他們這些番外之人。不過,咱們該戒備的還是要戒備,不能放鬆警覺。”
俞昌生請示道:“那晚上還要派人去嗎?他們估計想出了應對之策,比如輪流警戒。”
李燁說道:“去,當然去。他們警戒他們的,咱們騷擾咱們的。突厥人就算輪流值守也要用半數人防備咱們。兩百軍卒的一晚換五千突厥人的一晚,不虧。
最好是騷擾得他們氣急敗壞,然後來強攻。這樣咱們就能吃掉他們的一些兵力。”
俞昌生和張動也知道李燁所做的每個決定,所想的每一步都是為大局考慮。
有句話叫,聰以知遠,明以察微。
李燁則是以眼前事影響往後,以細微處顧全大局。
這不能不讓兩人心生佩服。
就這樣,當晚,那兩個旅的北周軍卒又去鬧了一個晚上,又擾得一半突厥兵不得安生。
再一晚如此,哈桑氣得追出了營寨,可是除了在黑山中跌死幾個突厥兵外,一無所獲。
哈桑已經氣得暴跳如雷。他召集了一眾突厥頭領商議對策,最後決定試探性地攻城。何況他們已經耽擱兩三日,怕木坤葉護降罪。
於是哈桑帶著五千突厥人,兵臨城下。
李燁將守城的指揮權給了俞昌生和張動兩人,自己則是以學習和觀摩為主。畢竟這兩人久經沙場,經驗豐富,而李燁自己則是隻讀過一些兵書。
突厥人既然選擇攻城,那麽他們要解決的第一個難題便是護城河。
要塞的護城河並不寬,也不深,水是從山間小溪引流到要塞裏,再流出城外的。
雖然這可能稱為護城溝比較合適,但是對於攻城一方來說也是一個障礙。
突厥人顯然有所準備。
李燁在西門城牆上看到突厥人推出一輛輛盾車。
盾車的前方豎起高高的屏障,可以用來抵擋射過來的箭矢。而車上則是裝載著土石,草木,用來填平護城河。
突厥一方投入了一千人,一邊用弓箭向城牆上拋射,一邊推著盾車朝著護城河前進。
負責指揮的張動則是指揮北周軍卒做好防護。
未等盾車到達護城河的時候,他一聲令下,城牆上的投石車開始拋投巨石。
一個個磨盤大小的石頭,呼嘯而去。砸毀不少盾車,砸死砸傷突厥兵眾多。
突厥人倉皇撤退,留下百餘具屍體。
突厥兵的第一次進攻失敗,卻也讓哈桑等人觀察到西門城牆守城的北周軍卒大概是一千人。
那麽如果加上東城門,玉門要塞一共有守軍兩千人左右。
按照哈桑的理解,攻城一方必須三到五倍於守城一方,而自己一方恰好夠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