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李燁揮師回歸太原之際,朔州的戰火也已近尾聲。
自大寧六年秋季起,李裕兵出馬邑郡,矛頭直指朔州北方的北梁石良敬。
他率領的軍隊一路勢如破竹,捷報頻傳,先後成功收複了榆林郡和五原郡。
到了大寧七年五月,朔州駐守靈武郡的將軍第五伯逾,突然轉變立場,轉而加入李信的陣營。
隨後,第五伯逾迅速出兵,與李裕的軍隊並肩作戰,共同向石良敬控製的朔方郡等地發起了猛烈的進攻。
石良敬在這場聯合攻勢下節節敗退,最終落得個兵敗身死的下場,為他的堂弟石良洛所殺。
北梁政權隨著石良敬的敗亡而宣告終結,從起兵到覆滅,僅僅一年不到。
李裕的大軍所到之處,朔州的殘餘勢力紛紛望風而降,最終他的軍隊屯駐於延安郡的膚施城。
如今,李裕麾下兵強馬壯,部眾已達十數萬之眾。
他開始著手安排兵力,部署防務,也準備回師太原。
在膚施城內,左路軍軍師王介、長史裴立和將軍侯恕正秘密地商議著重要事務。
裴立慎重地取出一封信,說道:“段公托人送來的這封信,信中明言,他希望我們能勸說大都督直接揮師南下,直指司州,一舉拿下長安。雖然長安與洛陽皆是重鎮,但皇帝楊召此刻身在長安,其意義不言自明。”
他們口中的段公,正是原先的馬邑郡太守段懷本,如今負責整個馬邑郡及朔州北方三郡的政務。
這四人,作為李裕的得力心腹,自然要為他的未來精心籌謀。
侯恕心中急切,激動地說:“這是自然,拿下長安,斬殺昏君,這是何等的大功。我們絕不能讓右領軍大都督搶了去。”
軍師王介沉思片刻,也緩緩開口:“從目前的戰略形勢和兩軍的部署來看,我們揮師南下,直取長安,確實更為合理。而右領軍大都督在回師太原之後,可以南下進攻洛陽。隻要長安和洛陽兩地盡歸我們之手,大事便可成。明日,我們隻需以這番分析來說服大都督。”
侯恕聽後,臉上露出喜色:“一旦拿下長安,大都督的聲望和地位必將更上一層樓。到時候,他不僅會是並州之主,甚至可能成為天下之主。而我們,也將因從龍之功而封侯拜相。”
王介和裴立聽後,也微微點頭,表示讚同。
次日,左領軍大都督李裕召集了麾下將領,包括第五伯逾和石良洛,共同商議軍事策略。
李裕首先發言:“今日召集大家,主要是為了討論我們回師太原的計劃。各位有何看法,但說無妨。”
軍師王介立刻提出了不同意見:“大都督,我認為此時我們不宜立刻回師太原。我軍目前士氣高昂,兵力強盛,正是乘勝追擊的大好時機。我建議我們應一鼓作氣南下進攻司州,進而直取長安。”
長史裴立也緊隨其後,支持王介的觀點:“大都督,軍師所言極是。如今皇帝楊召昏庸無道,輔國大將軍也已起兵反抗。我們何不借此機會討伐昏君,立下不朽功勳?”
李裕略顯猶豫:“此事關乎重大,我們是否應該等待輔國大將軍的決定?擅自行動恐怕不妥。”
王介卻堅定地說:“大都督,兵貴神速。目前我們左路大軍距離長安較近,而右路軍還在回師太原的路上。待他們回到太原,正好可以南下攻取洛陽。隻要我們能夠拿下長安和洛陽,便可稱霸北地,其他勢力將不足為懼。這是千載難逢的良機。”
他繼續分析:“至於輔國大將軍那邊,我們可以去信說明情況,分析利弊。我相信太原方麵會理解並支持我們的計劃。”
在座的將領們聽後,紛紛表示讚同。
以李裕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自然知道此計劃的可緊迫性與可行性。
然而,他也明白,任何重大的軍事行動都需考慮全局,尤其是太原方麵以及各方勢力的反應。
經過深思熟慮,李裕最終下定決心:“好,裴立,你即刻起草文書,送往太原,向輔國大將軍闡明我們的計劃和理由。”
裴立應聲道:“喏。”
王介和侯恕相視一眼,眼神中流露出一絲熱切。
大寧七年八月,李燁統帥右路軍凱旋而歸,重返太原。
李燁命令獨孤青石、秦離和羅燦帶兵駐紮城外在城外早已準備好的營寨。
安頓好眾將士之後,他便帶著一些隨從前往城內李府,拜見如今已榮升為輔國大將軍的父親李信。
步入書房之際,李信正沉浸於文案之中,身形因肩負重壓而略顯憔悴。
他時而陷入沉思而歎息,時而緊鎖眉頭,神情中透露著深深的憂慮,與世人所想象的意氣風發,更顯得深沉和憂心。
目睹此景,李燁心中湧起一股難以言喻的酸楚。
他深吸了一口氣,邁步進入書房。
李信抬頭,見是次子李燁歸來,即刻擱下手中之筆,臉上露出微笑:“燁兒,這麽快就回來了?”
李燁恭敬地行禮:“拜見父親,幸不辱命。”
李信滿意地點頭:“好,好,你做得很好。來,坐下說話。你兄長剛剛傳來了捷報,還有一封提議南下直取長安的文書。我正想聽聽你的想法。”
說著,李信親手為李燁斟上一杯熱茶。
李燁雙手接過茶杯,沉思片刻後開口道:“兄長得勝乃是預料之中的事情。至於南下進攻長安,也具有戰略眼光。隻不過,這個時候南下進攻長安,會費些周折。”
李信鼓勵他繼續:“你且詳細說說。”
李燁整理思緒,娓娓道來:“欲取長安,必先經過司州。而司州有鄭收所部十餘萬人馬守衛,長安城內更有十二萬禁軍。盡管司州與長安內部暗潮湧動,人心惶惶,但表麵上仍忠於楊召,且戰力不容小覷。若我們能等待局勢進一步惡化,攻取長安相對會容易一些。”
李信聽後頻頻點頭:“你的見解與我不謀而合。”
自大寧六年秋季起,李裕兵出馬邑郡,矛頭直指朔州北方的北梁石良敬。
他率領的軍隊一路勢如破竹,捷報頻傳,先後成功收複了榆林郡和五原郡。
到了大寧七年五月,朔州駐守靈武郡的將軍第五伯逾,突然轉變立場,轉而加入李信的陣營。
隨後,第五伯逾迅速出兵,與李裕的軍隊並肩作戰,共同向石良敬控製的朔方郡等地發起了猛烈的進攻。
石良敬在這場聯合攻勢下節節敗退,最終落得個兵敗身死的下場,為他的堂弟石良洛所殺。
北梁政權隨著石良敬的敗亡而宣告終結,從起兵到覆滅,僅僅一年不到。
李裕的大軍所到之處,朔州的殘餘勢力紛紛望風而降,最終他的軍隊屯駐於延安郡的膚施城。
如今,李裕麾下兵強馬壯,部眾已達十數萬之眾。
他開始著手安排兵力,部署防務,也準備回師太原。
在膚施城內,左路軍軍師王介、長史裴立和將軍侯恕正秘密地商議著重要事務。
裴立慎重地取出一封信,說道:“段公托人送來的這封信,信中明言,他希望我們能勸說大都督直接揮師南下,直指司州,一舉拿下長安。雖然長安與洛陽皆是重鎮,但皇帝楊召此刻身在長安,其意義不言自明。”
他們口中的段公,正是原先的馬邑郡太守段懷本,如今負責整個馬邑郡及朔州北方三郡的政務。
這四人,作為李裕的得力心腹,自然要為他的未來精心籌謀。
侯恕心中急切,激動地說:“這是自然,拿下長安,斬殺昏君,這是何等的大功。我們絕不能讓右領軍大都督搶了去。”
軍師王介沉思片刻,也緩緩開口:“從目前的戰略形勢和兩軍的部署來看,我們揮師南下,直取長安,確實更為合理。而右領軍大都督在回師太原之後,可以南下進攻洛陽。隻要長安和洛陽兩地盡歸我們之手,大事便可成。明日,我們隻需以這番分析來說服大都督。”
侯恕聽後,臉上露出喜色:“一旦拿下長安,大都督的聲望和地位必將更上一層樓。到時候,他不僅會是並州之主,甚至可能成為天下之主。而我們,也將因從龍之功而封侯拜相。”
王介和裴立聽後,也微微點頭,表示讚同。
次日,左領軍大都督李裕召集了麾下將領,包括第五伯逾和石良洛,共同商議軍事策略。
李裕首先發言:“今日召集大家,主要是為了討論我們回師太原的計劃。各位有何看法,但說無妨。”
軍師王介立刻提出了不同意見:“大都督,我認為此時我們不宜立刻回師太原。我軍目前士氣高昂,兵力強盛,正是乘勝追擊的大好時機。我建議我們應一鼓作氣南下進攻司州,進而直取長安。”
長史裴立也緊隨其後,支持王介的觀點:“大都督,軍師所言極是。如今皇帝楊召昏庸無道,輔國大將軍也已起兵反抗。我們何不借此機會討伐昏君,立下不朽功勳?”
李裕略顯猶豫:“此事關乎重大,我們是否應該等待輔國大將軍的決定?擅自行動恐怕不妥。”
王介卻堅定地說:“大都督,兵貴神速。目前我們左路大軍距離長安較近,而右路軍還在回師太原的路上。待他們回到太原,正好可以南下攻取洛陽。隻要我們能夠拿下長安和洛陽,便可稱霸北地,其他勢力將不足為懼。這是千載難逢的良機。”
他繼續分析:“至於輔國大將軍那邊,我們可以去信說明情況,分析利弊。我相信太原方麵會理解並支持我們的計劃。”
在座的將領們聽後,紛紛表示讚同。
以李裕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自然知道此計劃的可緊迫性與可行性。
然而,他也明白,任何重大的軍事行動都需考慮全局,尤其是太原方麵以及各方勢力的反應。
經過深思熟慮,李裕最終下定決心:“好,裴立,你即刻起草文書,送往太原,向輔國大將軍闡明我們的計劃和理由。”
裴立應聲道:“喏。”
王介和侯恕相視一眼,眼神中流露出一絲熱切。
大寧七年八月,李燁統帥右路軍凱旋而歸,重返太原。
李燁命令獨孤青石、秦離和羅燦帶兵駐紮城外在城外早已準備好的營寨。
安頓好眾將士之後,他便帶著一些隨從前往城內李府,拜見如今已榮升為輔國大將軍的父親李信。
步入書房之際,李信正沉浸於文案之中,身形因肩負重壓而略顯憔悴。
他時而陷入沉思而歎息,時而緊鎖眉頭,神情中透露著深深的憂慮,與世人所想象的意氣風發,更顯得深沉和憂心。
目睹此景,李燁心中湧起一股難以言喻的酸楚。
他深吸了一口氣,邁步進入書房。
李信抬頭,見是次子李燁歸來,即刻擱下手中之筆,臉上露出微笑:“燁兒,這麽快就回來了?”
李燁恭敬地行禮:“拜見父親,幸不辱命。”
李信滿意地點頭:“好,好,你做得很好。來,坐下說話。你兄長剛剛傳來了捷報,還有一封提議南下直取長安的文書。我正想聽聽你的想法。”
說著,李信親手為李燁斟上一杯熱茶。
李燁雙手接過茶杯,沉思片刻後開口道:“兄長得勝乃是預料之中的事情。至於南下進攻長安,也具有戰略眼光。隻不過,這個時候南下進攻長安,會費些周折。”
李信鼓勵他繼續:“你且詳細說說。”
李燁整理思緒,娓娓道來:“欲取長安,必先經過司州。而司州有鄭收所部十餘萬人馬守衛,長安城內更有十二萬禁軍。盡管司州與長安內部暗潮湧動,人心惶惶,但表麵上仍忠於楊召,且戰力不容小覷。若我們能等待局勢進一步惡化,攻取長安相對會容易一些。”
李信聽後頻頻點頭:“你的見解與我不謀而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