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大半輩子都貪戀權勢,控製朝局的帝王,忽然間對你吐露想要退位的心聲,你會是何感想?
皇後聞此言,瞬息間的驚訝後,立馬回應道:
“陛下正當壯年,此時談及退位,是否為時過早了些?”
皇後生怕片刻猶豫,便會引來元慶帝的猜忌。畢竟,元慶帝生性多疑,任何微小的情緒波動皆逃不過他的雙眼。
“歲月不饒人,今日起身時都感覺有些力不從心了。”
元慶帝輕歎一口氣,將這位相伴半生的皇後攬入懷中,皇後一怔,隨後說道:
“陛下近日尚頻繁至校場觀武,何來衰老之態?臣妾以為,不過是近來國事辛勞過度,稍作休憩自會恢複。”
“朕的身體狀況,朕有自知之明。近日確感疲乏,退位之心卻也誠摯,皇後啊。”
“臣妾在。”
“你覺得,太子與三皇子,哪個更適合承繼大統?”
元慶帝這一問,如驚雷突至,讓皇後渾身一顫。
“但說無妨,朕隻想與你推心置腹。世人皆言後宮粉黛三千,可朕知道,這後宮三千唯獨你,能與朕言及肺腑。”
察覺到皇後的緊張,元慶帝連忙寬慰。
“這...臣妾實難判斷。歸根結底,是臣妾無能,未能為陛下誕下龍嗣,隻得了一個女兒,若非如此,此事便無需...”
“打住,此事不必再提,朕從未責怪於你。況且,正是因為有了你所生的唯一公主,朕方能享受這兒女雙全的天倫之樂,你亦勿需多慮。問你,正是因為太子與三皇子均非你親生,你的看法更為公允,若太子為你的骨肉,朕反而不會向你求答了。”
元慶帝溫柔地繼續安撫。
“那麽,臣妾鬥膽進言?”
皇後小心翼翼地試探。
“但說無妨,朕絕不怪罪。”
“無論是太子還是三皇子,臣妾接觸有限,僅在臣妾每年壽辰之時前來行禮。以臣妾觀之,太子持重有度,行事穩妥,知曉進退,禮儀周全;而三皇子則性格豪邁,行事果斷,不受俗禮拘束,思維敏銳獨特,皆是人中龍鳳。無論何人承繼,對大周而言,皆是福祉。”
皇後坦誠直言,元慶帝聽後搖頭輕笑:
“何時你也學會像朝臣一般言辭閃爍?這般評說,與未言何異?言其穩重懂禮,豈非迂腐不化?論其果敢跳脫,豈非魯莽無知?”
皇後聞言,尷尬一笑,說:
“陛下既然心知肚明,又何必問臣妾?王位傳承,終是陛下聖心獨裁,臣妾區區一介女流,皆是婦人之見,何以能洞觀全局?”
“你對朕說實話,你真心如此認為?難道你不願太子即位?太子乃安貴妃所出,當年你入宮時,安貴妃是你的侍女,曾與你共侍一殿,情同姐妹,若太子登基,即便將來朕不在,你的皇太後之位也穩固無比…”
“呸呸呸……陛下說的哪裏話,您龍體康健,哪有什麽不在了的道理。再說,臣妾並不稀罕什麽皇太後之位,倘若太子真能登基為帝,即便是讓安妹妹坐上那個位置,臣妾也毫無異議。”
皇後聞得元慶帝此言,連忙出聲勸阻。
“皇後啊,您就是心地太過善良,所以在後宮才會屢遭委屈。後宮那些紛擾,朕並非一無所知,隻是不願過多幹預罷了。記得不久之前,華妃指控您包庇安妃之事,朕為何未曾追究?還不是因為朕深知您是無辜的?這麽多年,後宮諸人,他們的性情朕豈會不明?您寬厚仁慈,能忍則忍,不喜歡斤斤計較;安妃溫柔賢淑,通情達理;至於華妃,性格頗為直率,雖愛計較,卻也樂於主持公道。你們每個人,在朕的心中都有著不可替代的位置。”
說罷,元慶帝緊握皇後的手,溫情脈脈地道:
“自您十六歲嫁與朕,至今已共度四十載春秋。當初將女兒遠嫁北齊,您還與我鬧了許久,看如今,她過得最為美滿,已為一國之後。這不也是好事一樁嗎?”
“臣妾不過是一介女流,哪裏懂得那麽多權衡,隻盼著兒女能嫁的近些,思念之時,還能隨時探望。”
皇後輕聲應答,內心深處,女兒是否真正幸福並不重要,不管幸福與否都遠不及在自己身邊來的重要。
“朕明白您的怨氣,怨朕讓她遠離了我們。前些日子見了懷景,朕還真有些羨慕皇兄,有這樣一個出色的兒子。”
元慶帝邊說邊笑,似乎一夕間消除了多年來的隔閡與疏遠。這是二十年來,皇後首次笑得如此舒心,哭得如此釋然。夫妻二人,徹夜長談,最終在彼此的陪伴下沉沉睡去。
次日清晨,高潛林在門外輕喚:
“陛下,該上早朝了。”
皇後恍惚中醒來,轉向身旁的元慶帝,麵露微笑,輕輕推搡:
“陛下,該準備上朝了。”
未得回應,皇後加大了力道,聲音也提高了幾分:
“陛下,早朝時間到了。”
依舊沒有動靜,皇後頓時心急如焚,伸手試探鼻息,猛然間臉色大變,慌忙起身穿衣,高聲呼喊:
“來人!速請太醫!速請太醫!”
宮內瞬時陷入混亂,幾十名太醫匆匆趕來,圍在元慶帝身邊診斷。
皇後與一眾嬪妃立於門外,焦急等待結果。
“皇後娘娘,陛下昨晚還好好的,怎會……”
高潛林上前探問。
“哀家也不清楚,昨晚陛下與哀家話家常直至醜時才歇息。今晨聞高公公喚陛下上朝,便輕聲喚醒陛下,連喚了幾聲沒有動靜,哪知……”
皇後神色憂慮,而一旁華妃則指責道:
“陛下終日為國事操勞,身心疲憊。就連日前在臣妾宮中,臣妾都不敢與陛下多聊幾句,生怕耽誤了他歇息。皇後卻全然不顧陛下體恤,竟讓陛下聊至深夜。”
“陛下有陛下的想法,豈是我們所能左右。若他不願意,哀家又怎能勉強?此刻太醫正在盡力,華妃有這心思在這兒埋怨,還是多多替陛下祈福吧,畢竟現在太子還在東宮!”
皇後回應之際,太醫們魚貫而出,眾人的心也隨之懸起。
皇後聞此言,瞬息間的驚訝後,立馬回應道:
“陛下正當壯年,此時談及退位,是否為時過早了些?”
皇後生怕片刻猶豫,便會引來元慶帝的猜忌。畢竟,元慶帝生性多疑,任何微小的情緒波動皆逃不過他的雙眼。
“歲月不饒人,今日起身時都感覺有些力不從心了。”
元慶帝輕歎一口氣,將這位相伴半生的皇後攬入懷中,皇後一怔,隨後說道:
“陛下近日尚頻繁至校場觀武,何來衰老之態?臣妾以為,不過是近來國事辛勞過度,稍作休憩自會恢複。”
“朕的身體狀況,朕有自知之明。近日確感疲乏,退位之心卻也誠摯,皇後啊。”
“臣妾在。”
“你覺得,太子與三皇子,哪個更適合承繼大統?”
元慶帝這一問,如驚雷突至,讓皇後渾身一顫。
“但說無妨,朕隻想與你推心置腹。世人皆言後宮粉黛三千,可朕知道,這後宮三千唯獨你,能與朕言及肺腑。”
察覺到皇後的緊張,元慶帝連忙寬慰。
“這...臣妾實難判斷。歸根結底,是臣妾無能,未能為陛下誕下龍嗣,隻得了一個女兒,若非如此,此事便無需...”
“打住,此事不必再提,朕從未責怪於你。況且,正是因為有了你所生的唯一公主,朕方能享受這兒女雙全的天倫之樂,你亦勿需多慮。問你,正是因為太子與三皇子均非你親生,你的看法更為公允,若太子為你的骨肉,朕反而不會向你求答了。”
元慶帝溫柔地繼續安撫。
“那麽,臣妾鬥膽進言?”
皇後小心翼翼地試探。
“但說無妨,朕絕不怪罪。”
“無論是太子還是三皇子,臣妾接觸有限,僅在臣妾每年壽辰之時前來行禮。以臣妾觀之,太子持重有度,行事穩妥,知曉進退,禮儀周全;而三皇子則性格豪邁,行事果斷,不受俗禮拘束,思維敏銳獨特,皆是人中龍鳳。無論何人承繼,對大周而言,皆是福祉。”
皇後坦誠直言,元慶帝聽後搖頭輕笑:
“何時你也學會像朝臣一般言辭閃爍?這般評說,與未言何異?言其穩重懂禮,豈非迂腐不化?論其果敢跳脫,豈非魯莽無知?”
皇後聞言,尷尬一笑,說:
“陛下既然心知肚明,又何必問臣妾?王位傳承,終是陛下聖心獨裁,臣妾區區一介女流,皆是婦人之見,何以能洞觀全局?”
“你對朕說實話,你真心如此認為?難道你不願太子即位?太子乃安貴妃所出,當年你入宮時,安貴妃是你的侍女,曾與你共侍一殿,情同姐妹,若太子登基,即便將來朕不在,你的皇太後之位也穩固無比…”
“呸呸呸……陛下說的哪裏話,您龍體康健,哪有什麽不在了的道理。再說,臣妾並不稀罕什麽皇太後之位,倘若太子真能登基為帝,即便是讓安妹妹坐上那個位置,臣妾也毫無異議。”
皇後聞得元慶帝此言,連忙出聲勸阻。
“皇後啊,您就是心地太過善良,所以在後宮才會屢遭委屈。後宮那些紛擾,朕並非一無所知,隻是不願過多幹預罷了。記得不久之前,華妃指控您包庇安妃之事,朕為何未曾追究?還不是因為朕深知您是無辜的?這麽多年,後宮諸人,他們的性情朕豈會不明?您寬厚仁慈,能忍則忍,不喜歡斤斤計較;安妃溫柔賢淑,通情達理;至於華妃,性格頗為直率,雖愛計較,卻也樂於主持公道。你們每個人,在朕的心中都有著不可替代的位置。”
說罷,元慶帝緊握皇後的手,溫情脈脈地道:
“自您十六歲嫁與朕,至今已共度四十載春秋。當初將女兒遠嫁北齊,您還與我鬧了許久,看如今,她過得最為美滿,已為一國之後。這不也是好事一樁嗎?”
“臣妾不過是一介女流,哪裏懂得那麽多權衡,隻盼著兒女能嫁的近些,思念之時,還能隨時探望。”
皇後輕聲應答,內心深處,女兒是否真正幸福並不重要,不管幸福與否都遠不及在自己身邊來的重要。
“朕明白您的怨氣,怨朕讓她遠離了我們。前些日子見了懷景,朕還真有些羨慕皇兄,有這樣一個出色的兒子。”
元慶帝邊說邊笑,似乎一夕間消除了多年來的隔閡與疏遠。這是二十年來,皇後首次笑得如此舒心,哭得如此釋然。夫妻二人,徹夜長談,最終在彼此的陪伴下沉沉睡去。
次日清晨,高潛林在門外輕喚:
“陛下,該上早朝了。”
皇後恍惚中醒來,轉向身旁的元慶帝,麵露微笑,輕輕推搡:
“陛下,該準備上朝了。”
未得回應,皇後加大了力道,聲音也提高了幾分:
“陛下,早朝時間到了。”
依舊沒有動靜,皇後頓時心急如焚,伸手試探鼻息,猛然間臉色大變,慌忙起身穿衣,高聲呼喊:
“來人!速請太醫!速請太醫!”
宮內瞬時陷入混亂,幾十名太醫匆匆趕來,圍在元慶帝身邊診斷。
皇後與一眾嬪妃立於門外,焦急等待結果。
“皇後娘娘,陛下昨晚還好好的,怎會……”
高潛林上前探問。
“哀家也不清楚,昨晚陛下與哀家話家常直至醜時才歇息。今晨聞高公公喚陛下上朝,便輕聲喚醒陛下,連喚了幾聲沒有動靜,哪知……”
皇後神色憂慮,而一旁華妃則指責道:
“陛下終日為國事操勞,身心疲憊。就連日前在臣妾宮中,臣妾都不敢與陛下多聊幾句,生怕耽誤了他歇息。皇後卻全然不顧陛下體恤,竟讓陛下聊至深夜。”
“陛下有陛下的想法,豈是我們所能左右。若他不願意,哀家又怎能勉強?此刻太醫正在盡力,華妃有這心思在這兒埋怨,還是多多替陛下祈福吧,畢竟現在太子還在東宮!”
皇後回應之際,太醫們魚貫而出,眾人的心也隨之懸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