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可憐的小老頭
大唐:天上掉下個銅板都得姓李 作者:錢富貴er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現在李淵沉浸在天家兄弟相殘的悲痛中,久久走不出來,更是無心於朝政。
朝政都是太子在處置。
李複交代好老趙事情之後便匆匆換衣服要進宮去看李淵。
李世民被封太子的那天她不在,因此,宮中的大場麵他也沒見過,但是,對於李世民來說那是好日子,對於李淵來說,就不一樣了。
為了這個位子,兄弟相殘,他這個皇帝,也沒有多餘的選擇了,太子,隻能是他的二郎了。
李淵依舊住在太極宮中,李複來到太極宮中,剛進宮殿,便聞到了一股酒味兒。
大白天的,李淵在太極宮中飲酒,可以想得到的是,他現在,已經開始不理朝政了。
“陛下,小侄來看您了。”李複上前,輕聲說道。
李淵已經喝得有些微醺了,看到李複進來,招了招手。
“是你啊,來,過來坐,咱們坐下說說話。”李淵說道。
他現在不是很待見李世民,但是對於別的子侄,他依舊親近。
內侍拿來軟墊,墊在了李複身前,李複也沒有拘謹,隨意的坐在了李淵的身側。
“陛下,還是少飲一些吧。”李複見李淵又端起了酒樽,忍不住出言勸道。
李淵無奈的擺了擺手。
“無礙,無礙,如今朝中的事情,朕已經很少管了,有太子在,無妨的。”
這話雖然說的輕鬆,但是誰都能聽得出這當中的無奈。
現在李世民大權獨攬,他這個皇帝,是否主持朝政,已經不重要了。
李淵也沒有那個心思在政事上再去勞心勞神了。
沒用。
“你這次去晉陽,見過家中的族老了?”李淵問道。
李複點點頭:“都已經見過了,這次回來,帶了一些人來長安,族老們說,那些都是當年跟隨在我父親身邊的人,現在既然我已經拜祭過父親,那麽他們自然也應當隨我回長安,往後也能幫上我。”
李淵喝下一大口酒水。
“那就挺好的,以前跟在你父親身邊的人,都在晉陽那邊呢,原本有的人已經上了年歲了,族中便將他們遣散回老家養老去了。”李淵說道:“後來真在涇陽縣找到你,覺得你麵熟,便去信到晉陽去,讓晉陽那邊的人,把他們都找回來。
畢竟當年如果是你的父親將你們母子二人安排在那邊莊子上,他身邊應該會有人知道這件事,找到他們,就能更準確的確認你的身份。”
跟李複聊天的時候,李淵的臉上,罕見的少了幾分愁容。
“現在那些人都跟在你身邊,正好,能夠多幫幫你,這些年,你的日子過的也不容易。”李淵說道。
“多謝陛下。”李複拱手道謝。
李淵是真心為了自己著想,也著實是幫了自己不少忙。
李淵擺了擺手:“往後啊,好好過日子,長安城這邊的事情,你也都知道了吧,你錯過了封太子的大典。”
“小侄都知道了。”李複說道。
“那,你是怎麽看的呢?”李淵問道:“最近朕心中煩悶啊,一直都在思索,是不是朕的心軟,才導致了如今的局麵,說起來,是朕害了大郎和四郎。”
“陛下,自古大位更迭,一帆風順者,甚少。”李複說道:“得天下之後,立長還是立賢,自古都是個難題,大堂兄跟隨在陛下身邊,處理朝政,中規中矩,也並無過錯,隻是在旁人看來,功勞比不過二堂兄那般耀眼罷了。
一個在政事沒有犯過錯誤的太子,陛下又怎麽好廢掉呢?”
李建成沒有錯,隻是李世民太強了。
“是啊,建成畢竟是嫡長子,在打天下的過程中,跟在朕的身邊,也是出了力氣的。”李淵感慨說道:“朕心中著實為難啊,隻是,朕的這份為難,最終害的大郎和四郎如此下場,若是當初早立二郎為太子,今日一切,說不定就不一樣了呢。”
“陛下,人非聖人,沒辦法準確的知道未來的事情。”李複說道:“這不是陛下的錯,陛下無須為此而太過自責,您與皇後所出的子女,每一個都那麽優秀,當優秀的人聚在一起,而這個位置就隻有一個的時候,任誰都無法平衡這當中的關係的。
若是陛下早立二堂兄為太子,那是否還會有人說,大唐定鼎中原,怎麽不尊周禮,立嫡長子為繼承人呢?
難道陛下就能確定,大堂兄不會被這些言論所挑撥,心中不忿嗎?”
“所以說啊,怎麽樣都是難字當頭,陛下無錯。”
李複盡心竭力的在開導眼前的李淵。
他這次再見李淵,切身的感受到了李淵的狀態,比以往差多了。
在事情發生之前,李淵還是個精神奕奕的小老頭,頭發還沒有全白呢。
這段日子下來,李淵精神萎靡,如今坐在這殿中,不理政事,整日喝酒,醉醺醺的,看上去老態龍鍾,一點往日雄主的樣子都看不見了。
裴寂也曾試圖勸說李淵重振精神,好好處理朝堂的事情,畢竟裴寂也說過,現在他還是皇帝,天下還是李家的天下。
過去的事情,無須如此日日為此傷神。
但是李淵這人,心軟又重感情,諸多兒女,最疼愛的孩子,就剩下一個老二了,還是老二動的手,這讓他無法釋懷。
李淵抬起頭來,一雙渾濁的雙眼蒙著一層水霧,他看著李複。
“朕當真沒錯嗎?”
“陛下沒錯。”李複認真的看著李淵回應道。
兒子太過於優秀,放在尋常人家,這是好事,但是放在皇家,就不是好事了,即便李淵是皇帝,他也沒辦法去解開這個死結。
誰當太子,剩下的人都不會甘心。
“將人都留在長安城,是互相殘殺的局麵,若是將人攆到別出去,往後陛下不在了,那就是更大規模的戰爭了。”李複說道:“人有兩顆心,一顆是貪心,一顆是不甘心。”
不論是那顆心占據了上風,在之前那等局麵之下,都不可能相互之間相安無事的。
李複親身參與到其中,才體會到了其中的無奈。
這根本就不是史書兩三筆就能記下來的。
朝政都是太子在處置。
李複交代好老趙事情之後便匆匆換衣服要進宮去看李淵。
李世民被封太子的那天她不在,因此,宮中的大場麵他也沒見過,但是,對於李世民來說那是好日子,對於李淵來說,就不一樣了。
為了這個位子,兄弟相殘,他這個皇帝,也沒有多餘的選擇了,太子,隻能是他的二郎了。
李淵依舊住在太極宮中,李複來到太極宮中,剛進宮殿,便聞到了一股酒味兒。
大白天的,李淵在太極宮中飲酒,可以想得到的是,他現在,已經開始不理朝政了。
“陛下,小侄來看您了。”李複上前,輕聲說道。
李淵已經喝得有些微醺了,看到李複進來,招了招手。
“是你啊,來,過來坐,咱們坐下說說話。”李淵說道。
他現在不是很待見李世民,但是對於別的子侄,他依舊親近。
內侍拿來軟墊,墊在了李複身前,李複也沒有拘謹,隨意的坐在了李淵的身側。
“陛下,還是少飲一些吧。”李複見李淵又端起了酒樽,忍不住出言勸道。
李淵無奈的擺了擺手。
“無礙,無礙,如今朝中的事情,朕已經很少管了,有太子在,無妨的。”
這話雖然說的輕鬆,但是誰都能聽得出這當中的無奈。
現在李世民大權獨攬,他這個皇帝,是否主持朝政,已經不重要了。
李淵也沒有那個心思在政事上再去勞心勞神了。
沒用。
“你這次去晉陽,見過家中的族老了?”李淵問道。
李複點點頭:“都已經見過了,這次回來,帶了一些人來長安,族老們說,那些都是當年跟隨在我父親身邊的人,現在既然我已經拜祭過父親,那麽他們自然也應當隨我回長安,往後也能幫上我。”
李淵喝下一大口酒水。
“那就挺好的,以前跟在你父親身邊的人,都在晉陽那邊呢,原本有的人已經上了年歲了,族中便將他們遣散回老家養老去了。”李淵說道:“後來真在涇陽縣找到你,覺得你麵熟,便去信到晉陽去,讓晉陽那邊的人,把他們都找回來。
畢竟當年如果是你的父親將你們母子二人安排在那邊莊子上,他身邊應該會有人知道這件事,找到他們,就能更準確的確認你的身份。”
跟李複聊天的時候,李淵的臉上,罕見的少了幾分愁容。
“現在那些人都跟在你身邊,正好,能夠多幫幫你,這些年,你的日子過的也不容易。”李淵說道。
“多謝陛下。”李複拱手道謝。
李淵是真心為了自己著想,也著實是幫了自己不少忙。
李淵擺了擺手:“往後啊,好好過日子,長安城這邊的事情,你也都知道了吧,你錯過了封太子的大典。”
“小侄都知道了。”李複說道。
“那,你是怎麽看的呢?”李淵問道:“最近朕心中煩悶啊,一直都在思索,是不是朕的心軟,才導致了如今的局麵,說起來,是朕害了大郎和四郎。”
“陛下,自古大位更迭,一帆風順者,甚少。”李複說道:“得天下之後,立長還是立賢,自古都是個難題,大堂兄跟隨在陛下身邊,處理朝政,中規中矩,也並無過錯,隻是在旁人看來,功勞比不過二堂兄那般耀眼罷了。
一個在政事沒有犯過錯誤的太子,陛下又怎麽好廢掉呢?”
李建成沒有錯,隻是李世民太強了。
“是啊,建成畢竟是嫡長子,在打天下的過程中,跟在朕的身邊,也是出了力氣的。”李淵感慨說道:“朕心中著實為難啊,隻是,朕的這份為難,最終害的大郎和四郎如此下場,若是當初早立二郎為太子,今日一切,說不定就不一樣了呢。”
“陛下,人非聖人,沒辦法準確的知道未來的事情。”李複說道:“這不是陛下的錯,陛下無須為此而太過自責,您與皇後所出的子女,每一個都那麽優秀,當優秀的人聚在一起,而這個位置就隻有一個的時候,任誰都無法平衡這當中的關係的。
若是陛下早立二堂兄為太子,那是否還會有人說,大唐定鼎中原,怎麽不尊周禮,立嫡長子為繼承人呢?
難道陛下就能確定,大堂兄不會被這些言論所挑撥,心中不忿嗎?”
“所以說啊,怎麽樣都是難字當頭,陛下無錯。”
李複盡心竭力的在開導眼前的李淵。
他這次再見李淵,切身的感受到了李淵的狀態,比以往差多了。
在事情發生之前,李淵還是個精神奕奕的小老頭,頭發還沒有全白呢。
這段日子下來,李淵精神萎靡,如今坐在這殿中,不理政事,整日喝酒,醉醺醺的,看上去老態龍鍾,一點往日雄主的樣子都看不見了。
裴寂也曾試圖勸說李淵重振精神,好好處理朝堂的事情,畢竟裴寂也說過,現在他還是皇帝,天下還是李家的天下。
過去的事情,無須如此日日為此傷神。
但是李淵這人,心軟又重感情,諸多兒女,最疼愛的孩子,就剩下一個老二了,還是老二動的手,這讓他無法釋懷。
李淵抬起頭來,一雙渾濁的雙眼蒙著一層水霧,他看著李複。
“朕當真沒錯嗎?”
“陛下沒錯。”李複認真的看著李淵回應道。
兒子太過於優秀,放在尋常人家,這是好事,但是放在皇家,就不是好事了,即便李淵是皇帝,他也沒辦法去解開這個死結。
誰當太子,剩下的人都不會甘心。
“將人都留在長安城,是互相殘殺的局麵,若是將人攆到別出去,往後陛下不在了,那就是更大規模的戰爭了。”李複說道:“人有兩顆心,一顆是貪心,一顆是不甘心。”
不論是那顆心占據了上風,在之前那等局麵之下,都不可能相互之間相安無事的。
李複親身參與到其中,才體會到了其中的無奈。
這根本就不是史書兩三筆就能記下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