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腹黑皇帝
大唐:天上掉下個銅板都得姓李 作者:錢富貴er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自此之後,李藝就再也沒有將李世民放在眼裏了。
再後來李藝把李世民派去軍中的人毒打了一頓,自此,兩人的梁子就徹底結下了。
再到後來李建成與李世民之間的爭鬥,李建成缺武將,李世民缺文臣。
李世民開辦了文學館,招攬了十八學士,而李藝則是為了幫助李建成,把猛將薛萬徹、薛萬均兩兄弟,還有三百幽州鐵騎送給了李建成。
如此一來,李藝認為他與李世民之間無法和解,也是情有可原了。
畢竟,玄武門之變的時候,李藝送給李建成的大將薛萬徹,是想要血洗秦王府的。
“陛下待燕郡王不薄,燕郡王若是還要謀反的話,那就說不過去了。”長孫無忌說道。
“但不論如何,涇陽郡王在長安城遇刺是事實,而被抓到的兩個刺客,他們身上的標記,與燕郡王有關,也是事實。”杜如晦說道:“既然是事實,那咱們就不得不重視起來。”
李世民又看了一眼杜如晦。
正好,借著這個機會,也好好清理一下千牛衛裏的那些暗樁眼線。
這個借口,倒也正當。
如此一來,恐怕對於李藝,是一個不小的刺激吧?
查千牛衛的人員,明麵看來,也是合情合理。
有些事情,可以一起做了,摟草打兔子,順帶手的事。
“朕著實不想這種事情發生。”李世民說道:“燕郡王對大唐有功,而且,他鎮守邊關,勞苦功高啊,此事,要查清楚,查仔細了,不能妄下定論,在事情真相明了之前,謀反這種言論,不要往外說。”
“是。”在場眾人,紛紛拱手應聲。
李複亦是如此。
但是他心中有疑惑,話都說到這個份上了,他該提醒的也提醒了.....為什麽?
李世民竟然還要忍?
他是真能忍啊。
李世民看著李複,目光有些複雜。
李複說燕郡王要反。
李世民是相信的,而且,他無比的相信。
兩人之間的恩怨是非,李世民作為當事人,他心裏再清楚不過了。
當初他還是秦王的時候,李藝,給他帶來了太多的麻煩了。
但是,李藝鎮守邊關,是當初太上皇下的旨意。
他不好駁回,也就放任李藝遠在邊關。
但是他不老實啊,人在邊關,心思卻是放在了長安城。
但是李藝要謀反這件事被李複看出來了,這是李世民沒有想到的。
因為李藝想要謀反,是他暗戳戳的逼出來的。
李世民當然知道李藝要反,因為,這一切,背後都有他的影子。
像李藝這樣的人,李世民心裏也清楚,留不得。
但是一登基,就要處理掉這樣一個戰功赫赫的將軍,一個太上皇賜姓的勳貴,還是開國功臣,那他李世民好不容易豎立起來的名聲,可就毀了。
他自然不能這樣做。
不管是當了太子之後也好,登基做了皇帝也罷,首要的任務,就是穩定朝綱,因此,起初連魏征,薛萬徹兄弟,他都招撫了。
而且,若是直接找個理由殺了李藝的話,那已經被安撫好的前太子黨,會再次恐慌,好不容易穩定下來的局麵,也會被打破。
事實證明,他的這一步棋,沒有走錯。
而他和李藝之間的矛盾實在是太複雜了,這個人,絕對不會被招撫,他也不會招撫。
至於房玄齡說的,給予李藝高官厚祿,開府儀同三司,這種種的權利,無非是麵子上好看罷了。
實際上,這也是李世民要收拾李藝的一步棋罷了。
這盤棋,李世民很早就開始布置了,玄武門之後,李世民被冊封太子,之後不久,廬江王李瑗就謀反了。
這也在李世民的意料之中,李瑗謀反這件事,也是李世民一手策劃的,目的也是逼李藝造反。
廬江王李瑗是李建成的人,李世民做了太子之後,就召李瑗入朝述職,這可把李瑗嚇得不輕。
他擔心李世民會趁機殺了自己,於是,他就去找王君廓商議。
這個王君廓就比較有趣了。
當初李藝入朝,李淵派遣李瑗去鎮守幽州,同時安排了王君廓作為他的副手,兩人在一起相處久了之後,李瑗便視王君廓為心腹。
而王君廓,是李世民的人。
當李瑗找上王君廓之後,王君廓便告訴李瑗,作為李建成的黨羽,如今李建成死了,要是入朝的話,這條命,可就交代在長安了。
為了自保,李瑗隻有豎起為李建成和李元吉複仇的旗幟,舉兵謀反。
後來,李瑗謀反被殺,李世民登基做了皇帝。
而李藝在聽說李瑗被殺,一定會心生恐懼。
作為李建成的黨羽,李瑗死了,下一個,就該輪到他了。
李世民登基之後所給予李藝的一切,都是在逼迫李藝。
但是明麵上,所有人都要稱讚他大度,不計前嫌,這就是李世民想要的。
要名聲,也要李藝在北境坐立難安,飽受煎熬。
總有一天,他會忍不住的。
每天恐懼的日子,可不好過。
隻是,李藝還沒有來得及有大動靜,卻是被李複給看破了。
所以,李世民看向李複的眼神裏,帶了些複雜。
他也怕,李複這一攪合,會壞了他的事。
而李複哪兒會想到,李藝的謀反,是李世民一手逼出來的,是皇帝在暗戳戳的謀劃。
莫要說李複了,怕是在場的其他臣子,恐怕也不一定知道,李世民在背後推波助瀾。
李複也不清楚,曆史上李藝謀反,沒掀起多大的浪花來,幾乎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就平定了,就完事兒了。
其中細節,李複無從得知。
“好了,刺客的事情,我會讓李五繼續去查,一定要徹查,會給你一個交代,這件事,朝中大臣們,也都看著呢,也要給朝中人一個交代,不然,往後長安城還會發生這樣的事情,此風不可長。”李世民下了定論:“眼下,既然有了方向,那也就好辦了,李五,這件事就交給你了,朕等著你的結果。”
“是。”李五拱手應聲。
再後來李藝把李世民派去軍中的人毒打了一頓,自此,兩人的梁子就徹底結下了。
再到後來李建成與李世民之間的爭鬥,李建成缺武將,李世民缺文臣。
李世民開辦了文學館,招攬了十八學士,而李藝則是為了幫助李建成,把猛將薛萬徹、薛萬均兩兄弟,還有三百幽州鐵騎送給了李建成。
如此一來,李藝認為他與李世民之間無法和解,也是情有可原了。
畢竟,玄武門之變的時候,李藝送給李建成的大將薛萬徹,是想要血洗秦王府的。
“陛下待燕郡王不薄,燕郡王若是還要謀反的話,那就說不過去了。”長孫無忌說道。
“但不論如何,涇陽郡王在長安城遇刺是事實,而被抓到的兩個刺客,他們身上的標記,與燕郡王有關,也是事實。”杜如晦說道:“既然是事實,那咱們就不得不重視起來。”
李世民又看了一眼杜如晦。
正好,借著這個機會,也好好清理一下千牛衛裏的那些暗樁眼線。
這個借口,倒也正當。
如此一來,恐怕對於李藝,是一個不小的刺激吧?
查千牛衛的人員,明麵看來,也是合情合理。
有些事情,可以一起做了,摟草打兔子,順帶手的事。
“朕著實不想這種事情發生。”李世民說道:“燕郡王對大唐有功,而且,他鎮守邊關,勞苦功高啊,此事,要查清楚,查仔細了,不能妄下定論,在事情真相明了之前,謀反這種言論,不要往外說。”
“是。”在場眾人,紛紛拱手應聲。
李複亦是如此。
但是他心中有疑惑,話都說到這個份上了,他該提醒的也提醒了.....為什麽?
李世民竟然還要忍?
他是真能忍啊。
李世民看著李複,目光有些複雜。
李複說燕郡王要反。
李世民是相信的,而且,他無比的相信。
兩人之間的恩怨是非,李世民作為當事人,他心裏再清楚不過了。
當初他還是秦王的時候,李藝,給他帶來了太多的麻煩了。
但是,李藝鎮守邊關,是當初太上皇下的旨意。
他不好駁回,也就放任李藝遠在邊關。
但是他不老實啊,人在邊關,心思卻是放在了長安城。
但是李藝要謀反這件事被李複看出來了,這是李世民沒有想到的。
因為李藝想要謀反,是他暗戳戳的逼出來的。
李世民當然知道李藝要反,因為,這一切,背後都有他的影子。
像李藝這樣的人,李世民心裏也清楚,留不得。
但是一登基,就要處理掉這樣一個戰功赫赫的將軍,一個太上皇賜姓的勳貴,還是開國功臣,那他李世民好不容易豎立起來的名聲,可就毀了。
他自然不能這樣做。
不管是當了太子之後也好,登基做了皇帝也罷,首要的任務,就是穩定朝綱,因此,起初連魏征,薛萬徹兄弟,他都招撫了。
而且,若是直接找個理由殺了李藝的話,那已經被安撫好的前太子黨,會再次恐慌,好不容易穩定下來的局麵,也會被打破。
事實證明,他的這一步棋,沒有走錯。
而他和李藝之間的矛盾實在是太複雜了,這個人,絕對不會被招撫,他也不會招撫。
至於房玄齡說的,給予李藝高官厚祿,開府儀同三司,這種種的權利,無非是麵子上好看罷了。
實際上,這也是李世民要收拾李藝的一步棋罷了。
這盤棋,李世民很早就開始布置了,玄武門之後,李世民被冊封太子,之後不久,廬江王李瑗就謀反了。
這也在李世民的意料之中,李瑗謀反這件事,也是李世民一手策劃的,目的也是逼李藝造反。
廬江王李瑗是李建成的人,李世民做了太子之後,就召李瑗入朝述職,這可把李瑗嚇得不輕。
他擔心李世民會趁機殺了自己,於是,他就去找王君廓商議。
這個王君廓就比較有趣了。
當初李藝入朝,李淵派遣李瑗去鎮守幽州,同時安排了王君廓作為他的副手,兩人在一起相處久了之後,李瑗便視王君廓為心腹。
而王君廓,是李世民的人。
當李瑗找上王君廓之後,王君廓便告訴李瑗,作為李建成的黨羽,如今李建成死了,要是入朝的話,這條命,可就交代在長安了。
為了自保,李瑗隻有豎起為李建成和李元吉複仇的旗幟,舉兵謀反。
後來,李瑗謀反被殺,李世民登基做了皇帝。
而李藝在聽說李瑗被殺,一定會心生恐懼。
作為李建成的黨羽,李瑗死了,下一個,就該輪到他了。
李世民登基之後所給予李藝的一切,都是在逼迫李藝。
但是明麵上,所有人都要稱讚他大度,不計前嫌,這就是李世民想要的。
要名聲,也要李藝在北境坐立難安,飽受煎熬。
總有一天,他會忍不住的。
每天恐懼的日子,可不好過。
隻是,李藝還沒有來得及有大動靜,卻是被李複給看破了。
所以,李世民看向李複的眼神裏,帶了些複雜。
他也怕,李複這一攪合,會壞了他的事。
而李複哪兒會想到,李藝的謀反,是李世民一手逼出來的,是皇帝在暗戳戳的謀劃。
莫要說李複了,怕是在場的其他臣子,恐怕也不一定知道,李世民在背後推波助瀾。
李複也不清楚,曆史上李藝謀反,沒掀起多大的浪花來,幾乎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就平定了,就完事兒了。
其中細節,李複無從得知。
“好了,刺客的事情,我會讓李五繼續去查,一定要徹查,會給你一個交代,這件事,朝中大臣們,也都看著呢,也要給朝中人一個交代,不然,往後長安城還會發生這樣的事情,此風不可長。”李世民下了定論:“眼下,既然有了方向,那也就好辦了,李五,這件事就交給你了,朕等著你的結果。”
“是。”李五拱手應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