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9章 茶藝師
大唐:天上掉下個銅板都得姓李 作者:錢富貴er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茶莊那邊還在研究其他味道的茶葉,有些花,也可作藥用,時常飲用,對身體也有好處。”李複接著說道:“以後茶莊那邊有新玩意兒,第一個給您送過來,您先嚐嚐這花茶。”
“另外,專門喝茶的器具,也給您弄過來了,您就啥也不用做,喝茶啊,也有觀賞性,連人我都給教導好了,這兩位,就是我教導出來,專門為您泡茶的。”
“以前是煮茶,人呢,就享受煮茶的樂趣,有時候啊,我也自己動手,也覺得有趣,也是修身養性,如今,泡茶也有專門的人和器具了?”李淵好奇的看著內侍抬進來的東西。
“抬到窗戶邊去。”李複指揮著那幾個內侍。
幾個內侍吃力的抬著實木的茶海,放到殿內的窗邊。
“叔,咱們移步過去?”李複問道。
“好,好。”李淵樂嗬嗬的跟著李複一起,移步到了窗邊。
李複讓人準備了榻,鋪在這裏,叔侄兩人就在榻上並肩而坐,而泡茶的丫鬟,則是坐在對麵。
先前李複拿著這一套東西,給程咬金展示了一遍,後來程咬金讓自家的丫鬟也去涇陽王宅學藝,過年的時候,他在府上設宴,宴會結束之後,就著那機會,可是在一幫人麵前嘚瑟了一番,惹得長安城裏多少人都在找茶葉。
一直到現在也沒有動靜。
這下好了,李複從徽州回來了,帶回來大批的茶葉,長安城那些高門大戶的錢包,又要捂不住了。
一番操作下來,欣賞起來也是賞心悅目。
“叔,您嚐嚐。”李複說道。
“好。”李淵臉上的笑容就沒有消失過,一邊看美女點茶,一邊聞著茶葉的清香,豈是一個“雅”字所能形容。
香,很香。
茶香,人也香。
“難怪之前長安城裏的不少人都在打聽茶葉的事情,事情都傳到我這裏了。”李淵笑嗬嗬的說著:“好東西,著實是好東西啊。”
這話就是不知道是在誇茶葉,還是在誇泡茶的人了。
天可憐見,李複是懷著最純潔和正義的心思培養了兩名優秀的茶藝師送進宮的。
至於李淵自己想歪了,那跟他純潔善良的涇陽王可沒有關係。
這年頭,茶藝師真的隻是單純的茶藝師,一點別的意思都沒有。
“茶都是好茶,這都是選茶樹最嫩的特等茶芽,一芽一葉。”李複解釋說道:“這種好東西,是最珍貴的其次便是一級的嫩葉,逐漸的葉子越大越老,到九級,就是老粗葉了,也是最便宜的。”
“還能這麽分呢。”李淵驚訝。
以前煮茶,也沒分什麽好賴,茶磚上扣一塊下來煮了就是了,再加些其他佐料,那味道,還真沒有如今這般清爽。
“這特級的茶葉,產量稀少,我不打算往外流出,咱們就自家分一分,給二哥那邊一些,留著賞賜給大臣,算是一分榮譽,另外,您這邊的,肯定是要給您最好的,最後就是小侄自己留著喝點,至於往外出的,最好的也不過是一級茶。”
特級茶,李複打算搞成非賣品。
莫問,問就是上檔次,有錢有身份也搞不來。
除非皇帝恩典,賞賜給你,不然的話,萬金難買。
要的就是個名頭。
有錢都搞不到的名頭。
“好,好啊,好東西自然是要留給咱們自家人的。”李淵笑著說道:“你這個想法就挺好,本來東西都不多,若是往外送,給誰家,不給誰家,都是人情往來,也容易得罪人,如此,還不如自己留著了,往後若是誰以人情求到你那裏了,你就盡管把這名頭,往宮中一推就是了,就說是太上皇和皇帝的意思,這樣,別人自然也不會為難你一個郡王了。”
聽到李淵這般說,李複心中那叫一個感動。
這無異於再次告訴所有人,太上皇是站在他身後堅定支持他的,別來找麻煩,有什麽事情要是不滿意了,來大安宮找他這個老頭子的麻煩,別去找涇陽王的麻煩。
“叔,不僅僅是茶葉,想必您也看出來了,這專門用來泡茶喝茶的茶台,還有這茶台上的一應器具。”李複說道:“這都是配套的,這是我找了能工巧匠,專門做的上等的紫砂壺,用的時間久了,這茶壺養出來了,就算是白開水倒進去,再倒出來,都自帶著茶香。”
“恩,這紫砂壺,的確是小巧精致,用料也講究。”李淵打眼一瞧,就知道是好東西。
從小也是勳貴富戶出身,這點眼色還是有的,從小也是見過不少好東西,有眼力見。
“你這一趟去徽州,真是做了不少事情啊。”李淵說道:“又是弄茶葉,又是剿匪的,看樣子,一切都順利啊。”
叔侄倆一邊喝茶,一邊聊起了李複的徽州之行。
“除卻一些小岔子,其他的,也都挺順利的,小侄這不是平安回來了嘛。”李複笑著說道。
“怎麽,你帶著皇帝的敕令和調兵的虎符,途中還有人敢為難你?”李淵不敢相信的問道。
“那明麵上肯定沒人敢為難我這個長安城去過去的郡王啊。”李複說道:“地方上嘛,彎彎繞繞的多了去了,不過小侄也不是什麽沒腦子的直腸子的人,跟地方上那邊打交道,需要人家幫忙做事了,哄著點也就過去了。”
“你能懂得變通,就很好啊,我也擔心你在地方上遇到什麽難處,不知道變通,碰一鼻子灰啊。”李淵笑道:“你天資聰穎,又是民間長大,也是見過人情冷暖的,這一點,倒是難不住你了,那你所說的出岔子,又是出在什麽地方?”
“就是,朝中不是推行新政,朝臣們商議削減封王,那時候恰春耕前夕,小侄給工部送了曲轅犁,本來是想著造福咱們大唐百姓的,但是不知道怎麽著,好像就得罪人了,讓人家覺得,小侄支持推行新政,有些老臣就不樂意了,在長安城的時候,有您和二哥護著,他們不敢對小侄怎麽樣,結果小侄一離開長安,他們就著急打聽小侄的消息了。”
“另外,專門喝茶的器具,也給您弄過來了,您就啥也不用做,喝茶啊,也有觀賞性,連人我都給教導好了,這兩位,就是我教導出來,專門為您泡茶的。”
“以前是煮茶,人呢,就享受煮茶的樂趣,有時候啊,我也自己動手,也覺得有趣,也是修身養性,如今,泡茶也有專門的人和器具了?”李淵好奇的看著內侍抬進來的東西。
“抬到窗戶邊去。”李複指揮著那幾個內侍。
幾個內侍吃力的抬著實木的茶海,放到殿內的窗邊。
“叔,咱們移步過去?”李複問道。
“好,好。”李淵樂嗬嗬的跟著李複一起,移步到了窗邊。
李複讓人準備了榻,鋪在這裏,叔侄兩人就在榻上並肩而坐,而泡茶的丫鬟,則是坐在對麵。
先前李複拿著這一套東西,給程咬金展示了一遍,後來程咬金讓自家的丫鬟也去涇陽王宅學藝,過年的時候,他在府上設宴,宴會結束之後,就著那機會,可是在一幫人麵前嘚瑟了一番,惹得長安城裏多少人都在找茶葉。
一直到現在也沒有動靜。
這下好了,李複從徽州回來了,帶回來大批的茶葉,長安城那些高門大戶的錢包,又要捂不住了。
一番操作下來,欣賞起來也是賞心悅目。
“叔,您嚐嚐。”李複說道。
“好。”李淵臉上的笑容就沒有消失過,一邊看美女點茶,一邊聞著茶葉的清香,豈是一個“雅”字所能形容。
香,很香。
茶香,人也香。
“難怪之前長安城裏的不少人都在打聽茶葉的事情,事情都傳到我這裏了。”李淵笑嗬嗬的說著:“好東西,著實是好東西啊。”
這話就是不知道是在誇茶葉,還是在誇泡茶的人了。
天可憐見,李複是懷著最純潔和正義的心思培養了兩名優秀的茶藝師送進宮的。
至於李淵自己想歪了,那跟他純潔善良的涇陽王可沒有關係。
這年頭,茶藝師真的隻是單純的茶藝師,一點別的意思都沒有。
“茶都是好茶,這都是選茶樹最嫩的特等茶芽,一芽一葉。”李複解釋說道:“這種好東西,是最珍貴的其次便是一級的嫩葉,逐漸的葉子越大越老,到九級,就是老粗葉了,也是最便宜的。”
“還能這麽分呢。”李淵驚訝。
以前煮茶,也沒分什麽好賴,茶磚上扣一塊下來煮了就是了,再加些其他佐料,那味道,還真沒有如今這般清爽。
“這特級的茶葉,產量稀少,我不打算往外流出,咱們就自家分一分,給二哥那邊一些,留著賞賜給大臣,算是一分榮譽,另外,您這邊的,肯定是要給您最好的,最後就是小侄自己留著喝點,至於往外出的,最好的也不過是一級茶。”
特級茶,李複打算搞成非賣品。
莫問,問就是上檔次,有錢有身份也搞不來。
除非皇帝恩典,賞賜給你,不然的話,萬金難買。
要的就是個名頭。
有錢都搞不到的名頭。
“好,好啊,好東西自然是要留給咱們自家人的。”李淵笑著說道:“你這個想法就挺好,本來東西都不多,若是往外送,給誰家,不給誰家,都是人情往來,也容易得罪人,如此,還不如自己留著了,往後若是誰以人情求到你那裏了,你就盡管把這名頭,往宮中一推就是了,就說是太上皇和皇帝的意思,這樣,別人自然也不會為難你一個郡王了。”
聽到李淵這般說,李複心中那叫一個感動。
這無異於再次告訴所有人,太上皇是站在他身後堅定支持他的,別來找麻煩,有什麽事情要是不滿意了,來大安宮找他這個老頭子的麻煩,別去找涇陽王的麻煩。
“叔,不僅僅是茶葉,想必您也看出來了,這專門用來泡茶喝茶的茶台,還有這茶台上的一應器具。”李複說道:“這都是配套的,這是我找了能工巧匠,專門做的上等的紫砂壺,用的時間久了,這茶壺養出來了,就算是白開水倒進去,再倒出來,都自帶著茶香。”
“恩,這紫砂壺,的確是小巧精致,用料也講究。”李淵打眼一瞧,就知道是好東西。
從小也是勳貴富戶出身,這點眼色還是有的,從小也是見過不少好東西,有眼力見。
“你這一趟去徽州,真是做了不少事情啊。”李淵說道:“又是弄茶葉,又是剿匪的,看樣子,一切都順利啊。”
叔侄倆一邊喝茶,一邊聊起了李複的徽州之行。
“除卻一些小岔子,其他的,也都挺順利的,小侄這不是平安回來了嘛。”李複笑著說道。
“怎麽,你帶著皇帝的敕令和調兵的虎符,途中還有人敢為難你?”李淵不敢相信的問道。
“那明麵上肯定沒人敢為難我這個長安城去過去的郡王啊。”李複說道:“地方上嘛,彎彎繞繞的多了去了,不過小侄也不是什麽沒腦子的直腸子的人,跟地方上那邊打交道,需要人家幫忙做事了,哄著點也就過去了。”
“你能懂得變通,就很好啊,我也擔心你在地方上遇到什麽難處,不知道變通,碰一鼻子灰啊。”李淵笑道:“你天資聰穎,又是民間長大,也是見過人情冷暖的,這一點,倒是難不住你了,那你所說的出岔子,又是出在什麽地方?”
“就是,朝中不是推行新政,朝臣們商議削減封王,那時候恰春耕前夕,小侄給工部送了曲轅犁,本來是想著造福咱們大唐百姓的,但是不知道怎麽著,好像就得罪人了,讓人家覺得,小侄支持推行新政,有些老臣就不樂意了,在長安城的時候,有您和二哥護著,他們不敢對小侄怎麽樣,結果小侄一離開長安,他們就著急打聽小侄的消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