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0章 大有可為
大唐:天上掉下個銅板都得姓李 作者:錢富貴er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來人,先將孩子帶到後麵去,讓他們暫且休息休息。”李世民對著身邊的內侍說道。
身邊內侍應聲,帶著幾個宮女一同將三個孩子給帶到後麵去了。
李世民看向李複。
“以前你似乎還跟我聊到過,當初太上皇在位的時候,在對待我與息王的問題上,若是不那麽的一碗水端平,或許也就不會有玄武門之禍了。”李世民說道。
李複擺了擺手。
“二哥跟大哥之間的事情,也不僅僅是一碗水端平這麽簡單,就算是一碗水端不平,禍患還是會出的,因為二哥的戰功太高,威望太高,手裏的權力太多,誰做太子,做皇帝,都容不下二哥這樣一位殿下。”
“您立了功,太上皇要是不表彰您,不封賞您,您心裏也過不去這個坎兒,所以,這都是解不開的結,莫要說太上皇了,就算是您坐在了這個位置上,麵對同樣的情形,您有辦法嗎?”
李世民思索良久,搖搖頭。
這就是了。
當初李世民還沒做太子的時候,在朝廷裏是什麽職位?
太尉,司徒,尚書令,中書令,陝東道大行台尚書令,益州道行台尚書令,雍州牧,涼州總管,左右武侯大將軍,左右十二衛大將軍,上柱國,秦王,天策上將。
三省六部的實權官職裏,尚書令最高,還有一個中書省的中書令,內政之中統領百官。
天策府上將的天策府,也是大唐軍事機構裏最高的機構,永州牧管著長安一圈,左右十二衛大將軍是內外軍事實職第一,一個陝東道大行台,這地盤比當初王世充和竇建德加起來都要大,諸王之中,屬秦王封號為尊。
就這樣一個秦王,別說李建成做太子要搞死他了,換誰當太子,都要搞死這個兄弟。
“所以說啊,人跟人是不一樣的,問題跟問題也是不一樣的。”李複說道:“如今承乾和青雀兩人年紀尚小,未來有無數種可能,隻要承乾的太子之位不變,在此基礎上,對青雀多加引導,完全可以避免,將來兄弟相爭的局麵嘛。”
李世民心有戚戚。
“當年在唐國公府的時候,我與息王之間,亦是兄弟情深啊。”李世民感慨:“即便後來父親成了皇帝,我與他,一個是秦王,一個是太子,但是起初,兄弟之情仍在,在武德年,東宮以魏征為首的人勸說他殺我,他未曾動手。
而秦王府,以房玄齡為首的人也勸說我動手殺了他,我也沒動手。
後來玄武門之禍,雙方都是形勢如此不得不為之了。”
“當年打天下啊,都得出力,建功立業,誰的功勞大,誰的功勞小,這些都是摻雜在兄弟感情之間的利益謀劃。”
“你說的也有道理,所以朕思來想去,承乾是太子,青雀是親王,他們是兄弟,可是在朝廷之中,身份是有差距的,在這一點上,我的態度很重要。”
“二哥能看清這個問題,就已經很好了。”李複點頭應聲。
李承乾最終謀反的原因都已經被分析爛了。
一是長期的高壓教育,二就是李世民過度寵愛李泰,無形之中,助長了李泰不應該有的心思,為李承乾樹立起了一個奪嫡的對手。
而且還是一個強有力的對手。
想要化解這種結局,知道了其中的原因,那就要對症下藥。
李世民後續是否還會過度疼愛李泰,這是李複管不著的,人家天家父子,他提醒個一兩回也就算了,有些話說的多了,那就得背上挑唆天家親情的大鍋了,於自身無益。
“所以說,事情到了自己的身上,才明白當年太上皇的難處啊。”李世民感慨著:“但是近日你要帶著青雀一同參加宴會,這又是怎麽回事?”
“當著孩子的麵呢,你抱著麗質,叮囑著承乾,把青雀落下了,這讓孩子怎麽想,剛才我低頭一看,青雀明顯有心思了,我想著,堵不如疏,畢竟還是孩子,好好引導就是了。”李複說道:“往後總不能真的不讓您做個慈父了。”
其實李複還想起一個可以借鑒的人。
那就是曆史上地位最穩的太子,朱標。
太子之位最穩的有倆,一個是朱標,一個是朱厚照。
朱厚照地位穩,那是因為他是獨苗一根。
而朱標,他不死,朱棣不敢反,眾多兄弟,沒人敢跟他搶皇位。
如今李複琢磨著,若是提高李承乾在兄弟姐妹之間的威望,借著長兄如父的名頭,讓李承乾擔起做兄長的責任,成為皇室之中,諸多親王公主,信賴敬重的大哥,也未嚐不可啊。
如此,李承乾有足夠的威望,其他皇子兄弟,也就不敢有其他的心思了。
而現如今的李世民已然意識到,若是自己給其他皇子過多的疼愛,會造成什麽樣的後果。
這兩者一結合,此事,大有可為啊。
李複之前想不到什麽辦法能夠過多的去幹涉李承乾的成長,畢竟人家現在是太子,在宮中接受教導,李複能一個月帶他們出去放鬆一天,就已經是盡力而為了,幹涉過多,一來朝堂上的魏噴子要瞄準自己開噴了,二來,李世民也不會同意的。
他希望有一個賢能的太子,很顯然,完美的太子需要從小教導,才能培養成才,又怎麽會讓李複隔三差五的帶出去,從而懈怠了功課呢?
“皇家想要擁有純粹的親情,難啊。”李世民歎息。
坐在這個位置上之後,這種感覺,尤為明顯。
不管是前朝後宮,都是一樣的。
就長孫無忌成為右仆射這事,皇後還反對過呢。
說是不能讓親哥哥掌權。
又何必避諱到如此呢?無忌的才能,他還能不知道嗎?而且,有些事,還需得無忌去做,才最合適。
“盡力而為嘛。”李複笑道:“其實我啊,別的不怎麽在意,太上皇把我找回來,我從一個受人欺負的孤兒,成了如今有親人在的郡王,與以往,已經是雲泥之別了。”
身邊內侍應聲,帶著幾個宮女一同將三個孩子給帶到後麵去了。
李世民看向李複。
“以前你似乎還跟我聊到過,當初太上皇在位的時候,在對待我與息王的問題上,若是不那麽的一碗水端平,或許也就不會有玄武門之禍了。”李世民說道。
李複擺了擺手。
“二哥跟大哥之間的事情,也不僅僅是一碗水端平這麽簡單,就算是一碗水端不平,禍患還是會出的,因為二哥的戰功太高,威望太高,手裏的權力太多,誰做太子,做皇帝,都容不下二哥這樣一位殿下。”
“您立了功,太上皇要是不表彰您,不封賞您,您心裏也過不去這個坎兒,所以,這都是解不開的結,莫要說太上皇了,就算是您坐在了這個位置上,麵對同樣的情形,您有辦法嗎?”
李世民思索良久,搖搖頭。
這就是了。
當初李世民還沒做太子的時候,在朝廷裏是什麽職位?
太尉,司徒,尚書令,中書令,陝東道大行台尚書令,益州道行台尚書令,雍州牧,涼州總管,左右武侯大將軍,左右十二衛大將軍,上柱國,秦王,天策上將。
三省六部的實權官職裏,尚書令最高,還有一個中書省的中書令,內政之中統領百官。
天策府上將的天策府,也是大唐軍事機構裏最高的機構,永州牧管著長安一圈,左右十二衛大將軍是內外軍事實職第一,一個陝東道大行台,這地盤比當初王世充和竇建德加起來都要大,諸王之中,屬秦王封號為尊。
就這樣一個秦王,別說李建成做太子要搞死他了,換誰當太子,都要搞死這個兄弟。
“所以說啊,人跟人是不一樣的,問題跟問題也是不一樣的。”李複說道:“如今承乾和青雀兩人年紀尚小,未來有無數種可能,隻要承乾的太子之位不變,在此基礎上,對青雀多加引導,完全可以避免,將來兄弟相爭的局麵嘛。”
李世民心有戚戚。
“當年在唐國公府的時候,我與息王之間,亦是兄弟情深啊。”李世民感慨:“即便後來父親成了皇帝,我與他,一個是秦王,一個是太子,但是起初,兄弟之情仍在,在武德年,東宮以魏征為首的人勸說他殺我,他未曾動手。
而秦王府,以房玄齡為首的人也勸說我動手殺了他,我也沒動手。
後來玄武門之禍,雙方都是形勢如此不得不為之了。”
“當年打天下啊,都得出力,建功立業,誰的功勞大,誰的功勞小,這些都是摻雜在兄弟感情之間的利益謀劃。”
“你說的也有道理,所以朕思來想去,承乾是太子,青雀是親王,他們是兄弟,可是在朝廷之中,身份是有差距的,在這一點上,我的態度很重要。”
“二哥能看清這個問題,就已經很好了。”李複點頭應聲。
李承乾最終謀反的原因都已經被分析爛了。
一是長期的高壓教育,二就是李世民過度寵愛李泰,無形之中,助長了李泰不應該有的心思,為李承乾樹立起了一個奪嫡的對手。
而且還是一個強有力的對手。
想要化解這種結局,知道了其中的原因,那就要對症下藥。
李世民後續是否還會過度疼愛李泰,這是李複管不著的,人家天家父子,他提醒個一兩回也就算了,有些話說的多了,那就得背上挑唆天家親情的大鍋了,於自身無益。
“所以說,事情到了自己的身上,才明白當年太上皇的難處啊。”李世民感慨著:“但是近日你要帶著青雀一同參加宴會,這又是怎麽回事?”
“當著孩子的麵呢,你抱著麗質,叮囑著承乾,把青雀落下了,這讓孩子怎麽想,剛才我低頭一看,青雀明顯有心思了,我想著,堵不如疏,畢竟還是孩子,好好引導就是了。”李複說道:“往後總不能真的不讓您做個慈父了。”
其實李複還想起一個可以借鑒的人。
那就是曆史上地位最穩的太子,朱標。
太子之位最穩的有倆,一個是朱標,一個是朱厚照。
朱厚照地位穩,那是因為他是獨苗一根。
而朱標,他不死,朱棣不敢反,眾多兄弟,沒人敢跟他搶皇位。
如今李複琢磨著,若是提高李承乾在兄弟姐妹之間的威望,借著長兄如父的名頭,讓李承乾擔起做兄長的責任,成為皇室之中,諸多親王公主,信賴敬重的大哥,也未嚐不可啊。
如此,李承乾有足夠的威望,其他皇子兄弟,也就不敢有其他的心思了。
而現如今的李世民已然意識到,若是自己給其他皇子過多的疼愛,會造成什麽樣的後果。
這兩者一結合,此事,大有可為啊。
李複之前想不到什麽辦法能夠過多的去幹涉李承乾的成長,畢竟人家現在是太子,在宮中接受教導,李複能一個月帶他們出去放鬆一天,就已經是盡力而為了,幹涉過多,一來朝堂上的魏噴子要瞄準自己開噴了,二來,李世民也不會同意的。
他希望有一個賢能的太子,很顯然,完美的太子需要從小教導,才能培養成才,又怎麽會讓李複隔三差五的帶出去,從而懈怠了功課呢?
“皇家想要擁有純粹的親情,難啊。”李世民歎息。
坐在這個位置上之後,這種感覺,尤為明顯。
不管是前朝後宮,都是一樣的。
就長孫無忌成為右仆射這事,皇後還反對過呢。
說是不能讓親哥哥掌權。
又何必避諱到如此呢?無忌的才能,他還能不知道嗎?而且,有些事,還需得無忌去做,才最合適。
“盡力而為嘛。”李複笑道:“其實我啊,別的不怎麽在意,太上皇把我找回來,我從一個受人欺負的孤兒,成了如今有親人在的郡王,與以往,已經是雲泥之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