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0章 傳家
大唐:天上掉下個銅板都得姓李 作者:錢富貴er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閻立德說的這個,李複能理解,雖然他沒有處在那樣的環境之中,但是也明白,如今的五姓七望,他們能夠傳承到今天,除卻人家家裏家大業大,人口眾多之外,還有一個核心思想,那就是為家族犧牲。
紅樓夢裏的賈府為什麽落敗。
二代男人,三代男人,沒有一個出息的,沒有人願意為了家族而犧牲。
寧榮二公軍功出身,替皇帝打天下,因此才受到皇帝寵愛。
而兩位國公死了之後,二代平庸,但是在皇帝的照顧下,兩家繁華依舊。
到了三代,除了寧國公府的賈敬,就沒有一個出息的,結果就這一個出息的,還放棄賈府,放棄做官,跑去尋求長生不老了。
等到了第四代,更是沒有一個有出息的了,賈寶玉也讀書,也有些文采,但是整日廝混在女人堆裏。
大家族,沒有人維持,沒有人為家族而犧牲,落敗不過三四代的事。
這也是老話說富不過三代的緣故。
當然,賈家的落敗原因也是多方麵的,但是總歸還是家裏的男人當不起這個頂梁柱,越往後越沒出息。
而閻立德所說的,殫精竭慮為家族,在朝堂上經營自己的仕途,無外乎都是想要“出息”,為家族增添榮光。
像閻立德閻立本兄弟兩人,身後沒有什麽家族給他們做後盾,那麽他們在朝廷做事,想著經營,那就是想要為自己的後代,謀一條路出來。
哪怕是不謀仕途,也想著後代日子能過的更好一些。
都是“為後人計”。
因此,閻立德羨慕如今李複的生活,也羨慕他的狀態。
有些東西,人家就是從娘胎裏帶出來的。
比如說血脈,身份。
李複是皇室宗親,血脈在那裏擺著。
若非意外,人家出生就能養在李家,就算是他父親有嫡子,爵位落不到他頭上,將來也是分一小部分家產,餓不死自己,再加上他如今所展現出來的才能,更是能夠自己將門楣撐起來,自己因功封爵也不是不可能。
而涇陽王是故漢王的獨苗,若是出生就養在李家,就他一個孩子,那說明什麽,一出生,就注定了有爵位。
“世家大族,傳承至今,也是有人家的生存之道的。”李複感慨著。
“誰說不是呢。”閻立德笑道:“殿下如今年歲,也該是考慮成家的事情了吧?殿下不著急嗎?”
李複笑著搖了搖頭。
“若是遇到合適的話,水到渠成,順其自然。”李複笑道:“明年才加冠呢。”
閻立德今年三十一了,孩子都有四個了,隻是年歲都不大。
“閻少匠在長安城住了不少年了吧。”李複問道。
“武德元年去的秦王府,也就在長安住下了。”閻立德說道。
他祖籍是並州人。
“長安城中,誰家善槍法?”李複詢問道。
他想問問關於自己的救命恩人的消息。
“槍法?”閻立德思索一番:“咱們大唐的武將,多善用馬槊,而馬槊與長矛,歸與長槍也不算錯誤,首當其衝的,下官想到的便是左武衛大將軍秦叔寶了,當年隨陛下征戰,每次敵軍中有驍勇之將,陛下命秦將軍往取之,秦將軍必能躍馬挺槍刺於萬眾中,莫不如誌,以是頗自負。”
“萬馬軍中如入無人之境,悍勇啊。”李複感慨。
“秦武衛勇力絕人,其所將槍逾越常製。”
“那還有別人嗎?”李複問道。
“我想想,豳州經略副使李令節,也是用槍的好手。”閻立德說道:“李令節是契丹人,歸順大唐之後,賜李姓,殿下是想要學槍嗎?”
李複搖了搖頭。
“不是,我是想要找一個人,上元節那天晚上我在曲江池畔遇刺,一位.....用槍的年輕人救了我。”李複說道:“他隻留下了自己的名字,是姓李,名韶年。”
“此人留下的,是真名嗎?下官未曾聽說,長安城中有此等人物。”閻立德想了想,好像,真沒有。
“真是奇了怪了,打聽了這麽長時間,一點消息都沒有。”李複無奈。
“殿下不妨詳細與下官說說,說不定哪天,就找到了。”閻立德說道。
“就我的人,槍法很好,那天他一身白衣,長身玉立,模樣生的很是俊俏,精致,而且,看上去年歲不大,應該比我還年輕。”李複說道。
他當時看到李韶年的第一眼,感覺就是,這少年,當真是精致。
以至於後來他真不確認那人到底是男還是女。
像李複自己,十九歲的年紀,也是年輕,沒習過武,也沒幹過什麽糙活兒,按理說養的也是細皮嫩肉的。
但是可沒有那麽精致。
“比殿下您還年輕.......”閻立德想了想,長安城高門大戶太多了,而這些高門大戶當中,年輕一代的也多,嫡子,庶子,海了去了。
“關鍵是有一點我不太確定。”李複麵露為難:“我不確定那少年,是否女扮男裝。”
“啊?”閻立德聞言,更是吃驚了。
這下好了,男女還不確定了。
這哪兒撈去。
“若是那少年為女子所扮,下官就得回去問問下官的夫人了,說不定能問道什麽線索。”閻立德說道:“男人有男人的圈子,女人堆裏的事兒,咱們就不清楚了。”
“也是,我打聽了這麽久,沒有消息,那說不定.......”
李複欲言又止。
因為他在長安城的貴婦圈裏,是一點人脈都沒有。
畢竟,他還是個光棍呢。
“原來殿下是惦記著那位救命恩人啊。”閻立德臉上的笑容變的有深度起來。
若是那位救命恩人是女子所扮的話。
美救英雄,還真是一段不一樣的佳話呢。
如此的話,自己還真得上心這件事,好好幫著涇陽王殿下找找,萬一找到了,又萬一找到了之後,成了一段良緣,那自己可成了涇陽王的半個媒人了。
不過,那人留下姓名,李韶年,與殿下同姓啊。
這就不好辦了。
不過,也不是沒有例外,萬一人家家裏是賜姓呢,那同姓就做不得數了。
武德年間,太上皇也是賜了不少李姓出去。
紅樓夢裏的賈府為什麽落敗。
二代男人,三代男人,沒有一個出息的,沒有人願意為了家族而犧牲。
寧榮二公軍功出身,替皇帝打天下,因此才受到皇帝寵愛。
而兩位國公死了之後,二代平庸,但是在皇帝的照顧下,兩家繁華依舊。
到了三代,除了寧國公府的賈敬,就沒有一個出息的,結果就這一個出息的,還放棄賈府,放棄做官,跑去尋求長生不老了。
等到了第四代,更是沒有一個有出息的了,賈寶玉也讀書,也有些文采,但是整日廝混在女人堆裏。
大家族,沒有人維持,沒有人為家族而犧牲,落敗不過三四代的事。
這也是老話說富不過三代的緣故。
當然,賈家的落敗原因也是多方麵的,但是總歸還是家裏的男人當不起這個頂梁柱,越往後越沒出息。
而閻立德所說的,殫精竭慮為家族,在朝堂上經營自己的仕途,無外乎都是想要“出息”,為家族增添榮光。
像閻立德閻立本兄弟兩人,身後沒有什麽家族給他們做後盾,那麽他們在朝廷做事,想著經營,那就是想要為自己的後代,謀一條路出來。
哪怕是不謀仕途,也想著後代日子能過的更好一些。
都是“為後人計”。
因此,閻立德羨慕如今李複的生活,也羨慕他的狀態。
有些東西,人家就是從娘胎裏帶出來的。
比如說血脈,身份。
李複是皇室宗親,血脈在那裏擺著。
若非意外,人家出生就能養在李家,就算是他父親有嫡子,爵位落不到他頭上,將來也是分一小部分家產,餓不死自己,再加上他如今所展現出來的才能,更是能夠自己將門楣撐起來,自己因功封爵也不是不可能。
而涇陽王是故漢王的獨苗,若是出生就養在李家,就他一個孩子,那說明什麽,一出生,就注定了有爵位。
“世家大族,傳承至今,也是有人家的生存之道的。”李複感慨著。
“誰說不是呢。”閻立德笑道:“殿下如今年歲,也該是考慮成家的事情了吧?殿下不著急嗎?”
李複笑著搖了搖頭。
“若是遇到合適的話,水到渠成,順其自然。”李複笑道:“明年才加冠呢。”
閻立德今年三十一了,孩子都有四個了,隻是年歲都不大。
“閻少匠在長安城住了不少年了吧。”李複問道。
“武德元年去的秦王府,也就在長安住下了。”閻立德說道。
他祖籍是並州人。
“長安城中,誰家善槍法?”李複詢問道。
他想問問關於自己的救命恩人的消息。
“槍法?”閻立德思索一番:“咱們大唐的武將,多善用馬槊,而馬槊與長矛,歸與長槍也不算錯誤,首當其衝的,下官想到的便是左武衛大將軍秦叔寶了,當年隨陛下征戰,每次敵軍中有驍勇之將,陛下命秦將軍往取之,秦將軍必能躍馬挺槍刺於萬眾中,莫不如誌,以是頗自負。”
“萬馬軍中如入無人之境,悍勇啊。”李複感慨。
“秦武衛勇力絕人,其所將槍逾越常製。”
“那還有別人嗎?”李複問道。
“我想想,豳州經略副使李令節,也是用槍的好手。”閻立德說道:“李令節是契丹人,歸順大唐之後,賜李姓,殿下是想要學槍嗎?”
李複搖了搖頭。
“不是,我是想要找一個人,上元節那天晚上我在曲江池畔遇刺,一位.....用槍的年輕人救了我。”李複說道:“他隻留下了自己的名字,是姓李,名韶年。”
“此人留下的,是真名嗎?下官未曾聽說,長安城中有此等人物。”閻立德想了想,好像,真沒有。
“真是奇了怪了,打聽了這麽長時間,一點消息都沒有。”李複無奈。
“殿下不妨詳細與下官說說,說不定哪天,就找到了。”閻立德說道。
“就我的人,槍法很好,那天他一身白衣,長身玉立,模樣生的很是俊俏,精致,而且,看上去年歲不大,應該比我還年輕。”李複說道。
他當時看到李韶年的第一眼,感覺就是,這少年,當真是精致。
以至於後來他真不確認那人到底是男還是女。
像李複自己,十九歲的年紀,也是年輕,沒習過武,也沒幹過什麽糙活兒,按理說養的也是細皮嫩肉的。
但是可沒有那麽精致。
“比殿下您還年輕.......”閻立德想了想,長安城高門大戶太多了,而這些高門大戶當中,年輕一代的也多,嫡子,庶子,海了去了。
“關鍵是有一點我不太確定。”李複麵露為難:“我不確定那少年,是否女扮男裝。”
“啊?”閻立德聞言,更是吃驚了。
這下好了,男女還不確定了。
這哪兒撈去。
“若是那少年為女子所扮,下官就得回去問問下官的夫人了,說不定能問道什麽線索。”閻立德說道:“男人有男人的圈子,女人堆裏的事兒,咱們就不清楚了。”
“也是,我打聽了這麽久,沒有消息,那說不定.......”
李複欲言又止。
因為他在長安城的貴婦圈裏,是一點人脈都沒有。
畢竟,他還是個光棍呢。
“原來殿下是惦記著那位救命恩人啊。”閻立德臉上的笑容變的有深度起來。
若是那位救命恩人是女子所扮的話。
美救英雄,還真是一段不一樣的佳話呢。
如此的話,自己還真得上心這件事,好好幫著涇陽王殿下找找,萬一找到了,又萬一找到了之後,成了一段良緣,那自己可成了涇陽王的半個媒人了。
不過,那人留下姓名,李韶年,與殿下同姓啊。
這就不好辦了。
不過,也不是沒有例外,萬一人家家裏是賜姓呢,那同姓就做不得數了。
武德年間,太上皇也是賜了不少李姓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