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4章 趙福的信
大唐:天上掉下個銅板都得姓李 作者:錢富貴er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掙了不少錢,但也是一邊掙錢,一邊投入到擴大產業上麵去了。
不過即便如此,還是留有一筆巨款,打算擇日運往長安城。
莊子上這邊的動作,趙福也聽說了,他認為現在莊子上這邊也是正需要急用錢的時候,因此才寫信商議李複,要找個機會,把那積攢在茶莊的那些財帛都運送回來。
另外,現在茶莊的買賣用日進鬥金來形容都已是低調不少了。
許多商隊,奔著徽州城去了,到了鋪子裏,都是大批量的購買茶葉。
頂好的,一般的,都要。
搶著要。
哪怕茶葉的價錢居高不下,都阻擋不住他們的熱情。
李複看到這邊的時候,臉上露出微笑。
若是茶莊那邊的拿一大批錢財運送到長安城的話,如此一來,莊子上這邊的財政就一點問題都沒有了。
短短一年的時間,趙福在徽州那邊還真是辦了不少事兒。
運送錢財的話,倒不如,在那邊采購一大批材料,走水路,運送到長安城來,這樣一來,既安全,而且也省去了再長安城這邊的折騰,最主要的是,有一些材料,徽州那邊是能夠弄到的,長安城這邊反而不容易買到。
那些商人也是從別的地方倒騰來的,價錢上自然也就貴了許多。
如果直接從原產地采購,用船隻運送到長安城,直接省去中間商賺差價了。
如此一來,說不定還省錢了呢。
李複繼續看信後麵的內容。
趙福在信中說,除卻徽州之外,派遣出去運送貨物的商隊,到了別的地方也會打探別的地方是否也有茶山,目前已經打探到三個地方的茶山,趙福尋思著,是否可以直接找當地,買下這三處茶山,直接在茶山所在的地方,建造茶莊,招攬當地人。
按照徽州這邊的茶莊,在別的地方,也繼續發展茶葉的生意。
李複在看到這裏的時候,眼睛一亮。
好,好啊。
這事兒辦的好,準,一定要準!
原先李複是自己直接奔著徽州就去了,可是整個大唐範圍內,產茶葉的地方可不少,原先茶葉的需求量並沒有這麽大,所以旁人也都拿著茶山不當回事。
可是現在不一樣了。
茶葉的生意,有兩位皇帝在背後支撐著,那不得繼續做大做強,趁著現在眾人都還不知道怎麽弄的時候,直接找官府把文書敲定下來。
茶山多是無主的,便是有人想要找官府買,官府也要上奏。
無主的地方,不屬於任何人,隻有有了朝廷的文書,才是合情合理合法的。
便是當地官府,也不敢擅自做這個主,畢竟,上頭要是追責下來的話,他們擔不起。
也並非沒有高門大戶找到地方官員商議茶山的事情,地方官員上奏到長安,朝廷還沒批呢。
李複臉上的笑容更甚,什麽叫,近水樓台先得月,什麽叫,上頭有人好辦事!
趁著這個機會,直接將所有的茶山列為國有資產不就完事兒了嗎?
皇室壟斷,茶山所有權,歸內廷。
沒錯,是歸內廷,而不是涇陽王府,涇陽王府拿點開采權就是了。
或者說,往後這買賣,皇家也做得。
這下,就算是有人眼紅,想要找人算賬,那你牛逼就去找內廷的麻煩,你看宮中那兩口子怎麽收拾你們就完事兒了。
真以為掌管內廷大事的那位娘娘,是溫柔善良,柔弱和藹的好人呐。
誰家溫柔善良又柔弱的好人會提著劍殺敵?
惹毛了那位娘娘,皇帝陛下都不勸。
那叫自己作死,能怪到皇後娘娘頭上嗎?
皇後娘娘多好的一個人,被你們逼得喊打喊殺的,那肯定就是你們的錯啊。
李複自己心裏也清楚,這買賣即便是壟斷,估摸著也壟斷不了太長時間,在百花齊放之前,李複要將涇陽王府茶葉的招牌打出去。
這叫品牌效應,往後即便是有別人做這買賣,那麽,人們想到茶葉的時候,心裏第一反應就是,涇陽王府的茶葉是最好的。
有錢人在意什麽?在意的不就是個品牌嗎?
比方說愛馬仕,都是包,愛馬仕還死貴死貴的呢。
不僅僅貴,還要配一堆用不上的貨,才有資格購買。
在普通人看來,這不是宰冤大頭嗎?
而在有錢人看來,這就是身份的象征啊!
就是要跟旁人不一樣,錢算什麽?
一瞬間,李複的腦海中因為趙福的信,想到了諸多事情。
他連忙拿過紙筆,將自己腦海裏想到的東西全都寫下來,一會兒再整理好,給趙福回信,也給李世民回信。
甚至必要的話,他要親自去一趟長安城。
茶山,這哪兒是茶山,這特娘的明擺著就是金山銀山。
大唐境內的市場還沒有完全被開發出來,更別說以後往外走了,絲綢之路,運送到西方,那真是比黃金都要珍貴的玩意兒。
這樣的買賣,要是全都放在涇陽王府手裏,李複也是真擔心這錢有命賺沒命花的,所以從一開始就將李世民一家子給拉進來了,隻要大唐不倒,這買賣在皇室手裏,李複的涇陽王府就能背靠著這棵大樹。
李複開始給趙福寫信,需要趙福將目前探查到的產茶區全都記錄下來,匯總一份,送到長安城來,另外,茶山用不著咱們自家掏錢買,到時候茶山的所有權,全都是內廷的,這個,咱們不能去摻和。
目前徽州的茶山所有權在咱們自家手裏,僅僅是這一個產茶區,就足夠保整個涇陽王府的榮華富貴了,剩下的,不能貪。
另外,在徽州要穩紮穩打,循序漸進,至於剩下的擴張的事情,等候長安城這邊的消息。
李複在信中告訴趙福,自己會進宮跟內廷商議,這生意往後要如何做,接下來很多事情,都要在宮中過了明麵,才能繼續往下進行。
不然的話,禍事大於利益,這不劃算。
洋洋灑灑又是厚厚的一封信。
但凡李複有事情要詳細的交代,這一封信的厚度就不會小。
並非是那次特意針對李二鳳,而是李複在寫信方麵,極限了,省不得半個字。
不過即便如此,還是留有一筆巨款,打算擇日運往長安城。
莊子上這邊的動作,趙福也聽說了,他認為現在莊子上這邊也是正需要急用錢的時候,因此才寫信商議李複,要找個機會,把那積攢在茶莊的那些財帛都運送回來。
另外,現在茶莊的買賣用日進鬥金來形容都已是低調不少了。
許多商隊,奔著徽州城去了,到了鋪子裏,都是大批量的購買茶葉。
頂好的,一般的,都要。
搶著要。
哪怕茶葉的價錢居高不下,都阻擋不住他們的熱情。
李複看到這邊的時候,臉上露出微笑。
若是茶莊那邊的拿一大批錢財運送到長安城的話,如此一來,莊子上這邊的財政就一點問題都沒有了。
短短一年的時間,趙福在徽州那邊還真是辦了不少事兒。
運送錢財的話,倒不如,在那邊采購一大批材料,走水路,運送到長安城來,這樣一來,既安全,而且也省去了再長安城這邊的折騰,最主要的是,有一些材料,徽州那邊是能夠弄到的,長安城這邊反而不容易買到。
那些商人也是從別的地方倒騰來的,價錢上自然也就貴了許多。
如果直接從原產地采購,用船隻運送到長安城,直接省去中間商賺差價了。
如此一來,說不定還省錢了呢。
李複繼續看信後麵的內容。
趙福在信中說,除卻徽州之外,派遣出去運送貨物的商隊,到了別的地方也會打探別的地方是否也有茶山,目前已經打探到三個地方的茶山,趙福尋思著,是否可以直接找當地,買下這三處茶山,直接在茶山所在的地方,建造茶莊,招攬當地人。
按照徽州這邊的茶莊,在別的地方,也繼續發展茶葉的生意。
李複在看到這裏的時候,眼睛一亮。
好,好啊。
這事兒辦的好,準,一定要準!
原先李複是自己直接奔著徽州就去了,可是整個大唐範圍內,產茶葉的地方可不少,原先茶葉的需求量並沒有這麽大,所以旁人也都拿著茶山不當回事。
可是現在不一樣了。
茶葉的生意,有兩位皇帝在背後支撐著,那不得繼續做大做強,趁著現在眾人都還不知道怎麽弄的時候,直接找官府把文書敲定下來。
茶山多是無主的,便是有人想要找官府買,官府也要上奏。
無主的地方,不屬於任何人,隻有有了朝廷的文書,才是合情合理合法的。
便是當地官府,也不敢擅自做這個主,畢竟,上頭要是追責下來的話,他們擔不起。
也並非沒有高門大戶找到地方官員商議茶山的事情,地方官員上奏到長安,朝廷還沒批呢。
李複臉上的笑容更甚,什麽叫,近水樓台先得月,什麽叫,上頭有人好辦事!
趁著這個機會,直接將所有的茶山列為國有資產不就完事兒了嗎?
皇室壟斷,茶山所有權,歸內廷。
沒錯,是歸內廷,而不是涇陽王府,涇陽王府拿點開采權就是了。
或者說,往後這買賣,皇家也做得。
這下,就算是有人眼紅,想要找人算賬,那你牛逼就去找內廷的麻煩,你看宮中那兩口子怎麽收拾你們就完事兒了。
真以為掌管內廷大事的那位娘娘,是溫柔善良,柔弱和藹的好人呐。
誰家溫柔善良又柔弱的好人會提著劍殺敵?
惹毛了那位娘娘,皇帝陛下都不勸。
那叫自己作死,能怪到皇後娘娘頭上嗎?
皇後娘娘多好的一個人,被你們逼得喊打喊殺的,那肯定就是你們的錯啊。
李複自己心裏也清楚,這買賣即便是壟斷,估摸著也壟斷不了太長時間,在百花齊放之前,李複要將涇陽王府茶葉的招牌打出去。
這叫品牌效應,往後即便是有別人做這買賣,那麽,人們想到茶葉的時候,心裏第一反應就是,涇陽王府的茶葉是最好的。
有錢人在意什麽?在意的不就是個品牌嗎?
比方說愛馬仕,都是包,愛馬仕還死貴死貴的呢。
不僅僅貴,還要配一堆用不上的貨,才有資格購買。
在普通人看來,這不是宰冤大頭嗎?
而在有錢人看來,這就是身份的象征啊!
就是要跟旁人不一樣,錢算什麽?
一瞬間,李複的腦海中因為趙福的信,想到了諸多事情。
他連忙拿過紙筆,將自己腦海裏想到的東西全都寫下來,一會兒再整理好,給趙福回信,也給李世民回信。
甚至必要的話,他要親自去一趟長安城。
茶山,這哪兒是茶山,這特娘的明擺著就是金山銀山。
大唐境內的市場還沒有完全被開發出來,更別說以後往外走了,絲綢之路,運送到西方,那真是比黃金都要珍貴的玩意兒。
這樣的買賣,要是全都放在涇陽王府手裏,李複也是真擔心這錢有命賺沒命花的,所以從一開始就將李世民一家子給拉進來了,隻要大唐不倒,這買賣在皇室手裏,李複的涇陽王府就能背靠著這棵大樹。
李複開始給趙福寫信,需要趙福將目前探查到的產茶區全都記錄下來,匯總一份,送到長安城來,另外,茶山用不著咱們自家掏錢買,到時候茶山的所有權,全都是內廷的,這個,咱們不能去摻和。
目前徽州的茶山所有權在咱們自家手裏,僅僅是這一個產茶區,就足夠保整個涇陽王府的榮華富貴了,剩下的,不能貪。
另外,在徽州要穩紮穩打,循序漸進,至於剩下的擴張的事情,等候長安城這邊的消息。
李複在信中告訴趙福,自己會進宮跟內廷商議,這生意往後要如何做,接下來很多事情,都要在宮中過了明麵,才能繼續往下進行。
不然的話,禍事大於利益,這不劃算。
洋洋灑灑又是厚厚的一封信。
但凡李複有事情要詳細的交代,這一封信的厚度就不會小。
並非是那次特意針對李二鳳,而是李複在寫信方麵,極限了,省不得半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