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9章 好親事
大唐:天上掉下個銅板都得姓李 作者:錢富貴er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而且你的事情定下了,太上皇也能了卻一樁心事,你是知道的,太上皇很是關心你。”長孫皇後看著李複,神色之間充滿了安慰:“太上皇有不少子女,他們得到太上皇的關心,甚至遠遠不如你的一半,你可知為何?”
“因為,我是我們家的獨苗?是太上皇親自找回來的?”李複猜測問道。
“這是很大的一個原因。”長孫皇後緩緩說道:“太上皇的子女眾多,但是他最看重和喜愛的,還是正妻所生的孩子,如今......你是知道的,至於太上皇其他的孩子,都是身邊的妃子美人所生,雖說也是皇家血脈,但是與太上皇之間,並沒有那般的親近,八九歲被封出去的都有,常年不在陛下身邊感情自然就沒有那麽重。
至於你,太上皇很早的時候,父親母親就去世了,與家中兄長的關係很好,可是家中兄長,大兄早夭,二兄年紀輕輕的,也去了,留下兩個孩子,也就是如今的隴西王李博義,渤海王李奉慈,他們都是你的堂兄。
你還未曾見過他們吧,等到你大婚的時候,他們就會來長安,為你祝賀的。
你能回歸李家,是整個李家的喜事。
你的父親,也就是太上皇的三兄,原先所有人都以為,他沒有後人在世了,太上皇也曾想過,過繼一個孩子到故漢王名下,以承宗族。
但是機緣巧合之下,找到了你。
你的出現,讓太上皇非常高興,此等事,便是將來到了底下,見了世祖,見到故漢王,也是能夠有個交待的。
老人家了,非常看重這一點。”
李複認真點頭,這些話,他也聽過好幾次了。
太上皇著急看他成家,這份心情,也能夠理解。
若是自己有了孩子,太上皇就更放心了。
至於太上皇與他自己的其他孩子不親近,看重正妻所生的孩子是一方麵,另外便是,如今朝中心懷鬼胎的人不少,太上皇也是故意不跟其他孩子親近,生怕哪個孩子成了被利用來對付李世民的棋子。
有些人,想要改天換日,在這種局勢下,隻能豎立起一杆大旗,哪怕權勢全都在他們手中,他們也需要一麵旗幟。
而太上皇所處的皇子,畢竟是天家血脈,太上皇的親兒子。
做旗幟,做棋子,都是最合適的。
就像當初太上皇立楊侑一樣。
“我能明白太上皇的苦心。”李複說道:“所以臣弟覺得,臣弟還是很幸運的,親事成了,而李家姑娘,也是臣弟心儀之人。”
“那感情好啊。”長孫皇後:“看來,這門親事真是撮合對了。”
長孫皇後聽到李複這般說,也是很高興。
畢竟撮合親事這種事情,最怕最後撮合出一對怨偶來。
因為英國公家的孩子,旁人的確是不怎麽了解,在此之前,外人甚至都不知道英國公還有這樣一位長女。
不過按照英國公夫人的說法,他們家藏著這孩子,也能理解。
畢竟閨閣裏的女孩子,身嬌體弱的,這些年也是一直為了強壯身體而習武。
這不由得讓長孫皇後想起了自己的孩子,長樂小公主。
這孩子,從小身體也是嬌弱的很,一直嬌養在秦王府中。
這是這兩年,在涇陽縣的那莊子上,漫山遍野的跑,看上去才壯實了不少。
“既然如此的話,你去一趟大安宮,將這個好消息也告訴太上皇,剩下的,宮中的不找你,你就不用管了,我來操持就是了。”長孫皇後說道。
“多謝嫂嫂。”李複連忙道謝。
不愧是一代賢後,真好。
“都是自家人,客氣什麽。”長孫皇後笑道:“若非有你,長樂她的身體,還不能這般健壯呢,你那莊子啊,風水養人。”
“長樂?”李複驚訝的問道:“小麗質她,得封號了?”
“是,前些日子陛下賜封長樂郡公主。”長孫皇後的臉上帶著淺笑。
“真好,小家夥也是正兒八經有封地食邑的人了。”李複也是為這孩子感到高興。
“孩子們還念叨你這個王叔呢,還想著入伏之後,去你那莊子上瀟灑自在去。”長孫皇後輕笑:“這件事,陛下也準了。”
“是。”李複應聲:“此事陛下那日與我說過了,等過些天,我回莊子上的時候,就帶上他們,不過現如今莊子上人多,也有些亂遭,還是要從宮中多帶些人過去。”
長孫皇後微微頷首。
“這倒無妨。”
李複無奈一笑。
一點都不無妨,這是宮中皇後所出的正宮嫡子女,仨孩子都去,李複肩膀上的責任可重著呢,一國太子,最受寵的皇子和公主。
不知道這次,老三李恪是否還跟著一起過去。
這孩子,在宮中養的性格有些沉悶,到莊子上去走走看看也好,至少,他們兄弟之間的感情,比以往深刻許多。
到時候再跟李世民商議商議這事吧。
與長孫皇後聊了一些家常之後,李複離開了立政殿,往大安宮去了。
這事兒,的確是要告知太上皇,早跟老人家說一聲,老人家也能開心更多時候。
大安宮裏,太上皇李淵正在跟幾個老臣打麻將。
“碰。”李淵放倒兩張牌,從牌桌上將另外一張牌拿到自己跟前。
“朕今天運氣好,可不會像昨天那樣了。”李淵麵若桃李,紅光滿麵的。
“太上皇的運氣一向不差的。”旁邊的臣子笑道:“昨日裏,臣等那是僥幸。”
”哈哈哈哈。“李淵豪邁大笑:“什麽僥幸,運氣就是運氣,打牌這種事,可是說不準的。”
雖然李淵嘴上這麽說,但是打了這麽久,老頭兒也摸出了門道,越來越熟練了。
歲數大了,在別的方麵不怎麽記事,但是坐在牌桌上,抓牌記牌,記性一點都不差。
“杠!”李淵將牌往桌重重一放。
“太上皇這一把,可是大牌啊。”
“可不是,所以啊,你們可要小心一些咯。”李淵笑著看向其他三人。
此時,內侍來到李淵身邊。
“陛下,涇陽王來了。”
“因為,我是我們家的獨苗?是太上皇親自找回來的?”李複猜測問道。
“這是很大的一個原因。”長孫皇後緩緩說道:“太上皇的子女眾多,但是他最看重和喜愛的,還是正妻所生的孩子,如今......你是知道的,至於太上皇其他的孩子,都是身邊的妃子美人所生,雖說也是皇家血脈,但是與太上皇之間,並沒有那般的親近,八九歲被封出去的都有,常年不在陛下身邊感情自然就沒有那麽重。
至於你,太上皇很早的時候,父親母親就去世了,與家中兄長的關係很好,可是家中兄長,大兄早夭,二兄年紀輕輕的,也去了,留下兩個孩子,也就是如今的隴西王李博義,渤海王李奉慈,他們都是你的堂兄。
你還未曾見過他們吧,等到你大婚的時候,他們就會來長安,為你祝賀的。
你能回歸李家,是整個李家的喜事。
你的父親,也就是太上皇的三兄,原先所有人都以為,他沒有後人在世了,太上皇也曾想過,過繼一個孩子到故漢王名下,以承宗族。
但是機緣巧合之下,找到了你。
你的出現,讓太上皇非常高興,此等事,便是將來到了底下,見了世祖,見到故漢王,也是能夠有個交待的。
老人家了,非常看重這一點。”
李複認真點頭,這些話,他也聽過好幾次了。
太上皇著急看他成家,這份心情,也能夠理解。
若是自己有了孩子,太上皇就更放心了。
至於太上皇與他自己的其他孩子不親近,看重正妻所生的孩子是一方麵,另外便是,如今朝中心懷鬼胎的人不少,太上皇也是故意不跟其他孩子親近,生怕哪個孩子成了被利用來對付李世民的棋子。
有些人,想要改天換日,在這種局勢下,隻能豎立起一杆大旗,哪怕權勢全都在他們手中,他們也需要一麵旗幟。
而太上皇所處的皇子,畢竟是天家血脈,太上皇的親兒子。
做旗幟,做棋子,都是最合適的。
就像當初太上皇立楊侑一樣。
“我能明白太上皇的苦心。”李複說道:“所以臣弟覺得,臣弟還是很幸運的,親事成了,而李家姑娘,也是臣弟心儀之人。”
“那感情好啊。”長孫皇後:“看來,這門親事真是撮合對了。”
長孫皇後聽到李複這般說,也是很高興。
畢竟撮合親事這種事情,最怕最後撮合出一對怨偶來。
因為英國公家的孩子,旁人的確是不怎麽了解,在此之前,外人甚至都不知道英國公還有這樣一位長女。
不過按照英國公夫人的說法,他們家藏著這孩子,也能理解。
畢竟閨閣裏的女孩子,身嬌體弱的,這些年也是一直為了強壯身體而習武。
這不由得讓長孫皇後想起了自己的孩子,長樂小公主。
這孩子,從小身體也是嬌弱的很,一直嬌養在秦王府中。
這是這兩年,在涇陽縣的那莊子上,漫山遍野的跑,看上去才壯實了不少。
“既然如此的話,你去一趟大安宮,將這個好消息也告訴太上皇,剩下的,宮中的不找你,你就不用管了,我來操持就是了。”長孫皇後說道。
“多謝嫂嫂。”李複連忙道謝。
不愧是一代賢後,真好。
“都是自家人,客氣什麽。”長孫皇後笑道:“若非有你,長樂她的身體,還不能這般健壯呢,你那莊子啊,風水養人。”
“長樂?”李複驚訝的問道:“小麗質她,得封號了?”
“是,前些日子陛下賜封長樂郡公主。”長孫皇後的臉上帶著淺笑。
“真好,小家夥也是正兒八經有封地食邑的人了。”李複也是為這孩子感到高興。
“孩子們還念叨你這個王叔呢,還想著入伏之後,去你那莊子上瀟灑自在去。”長孫皇後輕笑:“這件事,陛下也準了。”
“是。”李複應聲:“此事陛下那日與我說過了,等過些天,我回莊子上的時候,就帶上他們,不過現如今莊子上人多,也有些亂遭,還是要從宮中多帶些人過去。”
長孫皇後微微頷首。
“這倒無妨。”
李複無奈一笑。
一點都不無妨,這是宮中皇後所出的正宮嫡子女,仨孩子都去,李複肩膀上的責任可重著呢,一國太子,最受寵的皇子和公主。
不知道這次,老三李恪是否還跟著一起過去。
這孩子,在宮中養的性格有些沉悶,到莊子上去走走看看也好,至少,他們兄弟之間的感情,比以往深刻許多。
到時候再跟李世民商議商議這事吧。
與長孫皇後聊了一些家常之後,李複離開了立政殿,往大安宮去了。
這事兒,的確是要告知太上皇,早跟老人家說一聲,老人家也能開心更多時候。
大安宮裏,太上皇李淵正在跟幾個老臣打麻將。
“碰。”李淵放倒兩張牌,從牌桌上將另外一張牌拿到自己跟前。
“朕今天運氣好,可不會像昨天那樣了。”李淵麵若桃李,紅光滿麵的。
“太上皇的運氣一向不差的。”旁邊的臣子笑道:“昨日裏,臣等那是僥幸。”
”哈哈哈哈。“李淵豪邁大笑:“什麽僥幸,運氣就是運氣,打牌這種事,可是說不準的。”
雖然李淵嘴上這麽說,但是打了這麽久,老頭兒也摸出了門道,越來越熟練了。
歲數大了,在別的方麵不怎麽記事,但是坐在牌桌上,抓牌記牌,記性一點都不差。
“杠!”李淵將牌往桌重重一放。
“太上皇這一把,可是大牌啊。”
“可不是,所以啊,你們可要小心一些咯。”李淵笑著看向其他三人。
此時,內侍來到李淵身邊。
“陛下,涇陽王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