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2章 好氣啊
大唐:天上掉下個銅板都得姓李 作者:錢富貴er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陸德明笑了笑。
“要麽怎麽說匡衡運氣好呢?入朝為官,運氣使然,能做高官,也是他的運氣使然。”陸德明解釋說道:“一旦進入了朝廷,做了官員,遇到什麽樣的君主,有什麽樣的運氣,那都是說不準的。
如同我所說的那般,比匡衡有學問的人,了大有人在,但是便隻有他,短短不到二十年的時間,從寒士成了宰相。”
“當時正是朝廷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時候,匡衡的諫言,與朝廷的需求是切合的,皇帝需要他這樣一個人,他的見解和言論,十分符合那時候的朝廷氛圍和環境,因此,得以平步青雲。”
李複認真點頭。
這下理解了,漢元帝瞌睡了,匡衡遞枕頭。
可不看好他嗎?
“若是那匡衡,不忘讀書人的初心,也必將是大漢之福,他的人生,他這般經曆,也足夠讓他更加的耀眼,能激勵更多的人,讓人們更深刻的記住他。”
“隻可惜,平步青雲之後的匡衡,逐漸的開始迎合上意,最終淪為一代弄臣和巨貪,可悲可歎。”
“人啊,手裏一旦有了權利,不加以控製規範自己的心和行為,就要出大事。”
“自古成大事者,心性必非尋常人可比擬。”
陸德明緩緩的跟孩子們講述著。
“那匡衡代行丞相之職之後,便與中書令宦官石顯勾結在一起,黨同伐異,看朝中誰不順眼,就聯起手來,整治誰。”
“有句話,你們應當聽過的,那時候漢朝說,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說出這句話的功臣陳湯,在打敗了匈奴,得勝歸朝的時候,匡衡與石顯兩人擔心陳湯得到豐厚的賞賜,超過他們,於是兩人便聯名上奏,彈劾陳湯,父喪不歸,打了勝仗之後,目中無人,假傳聖旨,貪功冒進,擊殺郅支單於是假,等等不忠不孝不義等。”
“結果戰功赫赫的陳湯,就在這樣一道殺人不見血的奏疏之中,失去隆恩,隻是幸運的是朝中還有正直之臣,力挺陳湯功勳卓著,若不獎賞,會寒天下人心,於是,漢元帝在偏信匡衡和石顯的情況下,隻是象征性的給了陳湯獎賞,封關內候,食邑不過隻有三百戶。”
“匡衡和石顯在聽說陳湯的食邑隻有三百戶之後,這才善罷甘休。”
“再後來,匡衡連與自己同黨的石顯都不放過,為了繼續保持著自己的權勢,他開始上書彈劾石顯。”
“起因是什麽呢?身為中書令的石顯,儀仗漢元帝對他的寵幸,肆意增加賦稅,盤剝百姓,魚肉鄉裏,此前匡衡需要與石顯結盟的時候,即便是代行宰相之職,也是對此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甚至在漢元帝麵前稱讚石顯,說他是當朝第一能臣。”
“宦官!奸臣!都該死!”李承乾憤憤的說道。
這匡衡,早年間還是個上進勵誌的讀書人,怎麽一旦掌權之後,就變成了這個樣子?
貪汙,打壓能臣,結黨營私,汙蔑忠良。
這樁樁件件,都足夠他死好幾次了。
漢元帝也是昏庸。
李承乾氣憤的想著。
身邊的宦官和丞相,狼狽為奸,是一丘之貉,他竟然一點都沒有察覺,還偏聽偏信。
“老師,那漢元帝後來知道他們是這樣的人嗎?處死了此二人嗎?”李承乾問道。
陸德明搖了搖頭。
“匡衡與石顯反目,乃是漢元帝駕崩之後,漢成帝繼位,匡衡見風使舵,知道漢成帝不喜歡石顯,於是乎,他便落井下石,聯合禦史參奏石顯,甚至將自己與石顯當初做的一樁樁一件件壞事,全都扣在了石顯的頭上。”
“如此一來,既能扳倒石顯獨攬大權,又能撇清楚自己,畢竟當初做的壞事,可算是有人背鍋了。”
“在匡衡參奏石顯之後,昏庸的漢成帝大喜,不加查證便迅速處置了石顯,貶為庶人,趕回老家,石顯被背叛,氣憤不過,在途中絕食而亡。”
”此等禍國宦官,千刀萬剮不為過,就這樣死了,真是便宜他了。”李承乾怒道。
陸德明則是笑了笑。
“石顯死後,張坦獲罪免職,因此直接搞發了匡衡,而匡衡先前貪汙受賄,侵占良田的事情,也被朝廷查出,漢成帝早就看不慣這幾個前朝重臣了,因此也就一直詔令,革除了匡衡的代行丞相之職,同樣貶為庶人,趕回老家。
匡衡回到老家之後沒幾年,就死了。
若是以朝廷官員的角度去看,匡衡雖然成了庶人,但是先前犯下這般多的過錯,還能老死家鄉,也算是善終了。”
陸德明臉上帶著笑意。
是不是聽起來更氣了。
還不如跟石顯一樣,死在途中呢。
結果呢,這樣一個人,還安安穩穩的回到了家鄉,在家鄉又活了幾年,才死的。
這你說找誰說理去?
“昏君!大昏君!”李承乾氣憤的說道:“這樣的奸臣,竟然不殺,還讓他回家鄉去?讓他善終?!”
“他侵占土地,多少百姓因為他的行為,失去賴以生存的土地,淪為佃戶,沒了土地,沒了種莊稼的地方,百姓怎麽活?”
“陳湯打了勝仗,還蠱惑皇帝不對他加以封賞,這樣誰還會為朝廷出力,將來北方草原上的敵人再南下,誰還能心甘情願的領兵去抵抗?”
“如此行徑,寒了功臣將士們的心!簡直昏庸!”
李承乾氣得破口大罵。
將來他要是當了皇帝,可一定要長記性,不能這麽做。
大唐周圍敵人環伺,不可有一絲一毫的懈怠,有能力的人要重用,有功勞的人要重賞。
恩威並濟之下,臣子才會對朝廷盡心盡力,對大唐天下盡心盡力。
至於匡衡這樣的。
李承乾想著想著,也有些腦殼疼。
最初的匡衡,的確是個好官,他的諫言也是對朝廷對百姓有好處的。
如此,他才獲得了皇帝的信任。
皇帝已經信任他了,後續他變壞了,皇帝對他還是最初的信任,那這樣的話,欺騙皇帝,豈不是很簡單了?
“要麽怎麽說匡衡運氣好呢?入朝為官,運氣使然,能做高官,也是他的運氣使然。”陸德明解釋說道:“一旦進入了朝廷,做了官員,遇到什麽樣的君主,有什麽樣的運氣,那都是說不準的。
如同我所說的那般,比匡衡有學問的人,了大有人在,但是便隻有他,短短不到二十年的時間,從寒士成了宰相。”
“當時正是朝廷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時候,匡衡的諫言,與朝廷的需求是切合的,皇帝需要他這樣一個人,他的見解和言論,十分符合那時候的朝廷氛圍和環境,因此,得以平步青雲。”
李複認真點頭。
這下理解了,漢元帝瞌睡了,匡衡遞枕頭。
可不看好他嗎?
“若是那匡衡,不忘讀書人的初心,也必將是大漢之福,他的人生,他這般經曆,也足夠讓他更加的耀眼,能激勵更多的人,讓人們更深刻的記住他。”
“隻可惜,平步青雲之後的匡衡,逐漸的開始迎合上意,最終淪為一代弄臣和巨貪,可悲可歎。”
“人啊,手裏一旦有了權利,不加以控製規範自己的心和行為,就要出大事。”
“自古成大事者,心性必非尋常人可比擬。”
陸德明緩緩的跟孩子們講述著。
“那匡衡代行丞相之職之後,便與中書令宦官石顯勾結在一起,黨同伐異,看朝中誰不順眼,就聯起手來,整治誰。”
“有句話,你們應當聽過的,那時候漢朝說,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說出這句話的功臣陳湯,在打敗了匈奴,得勝歸朝的時候,匡衡與石顯兩人擔心陳湯得到豐厚的賞賜,超過他們,於是兩人便聯名上奏,彈劾陳湯,父喪不歸,打了勝仗之後,目中無人,假傳聖旨,貪功冒進,擊殺郅支單於是假,等等不忠不孝不義等。”
“結果戰功赫赫的陳湯,就在這樣一道殺人不見血的奏疏之中,失去隆恩,隻是幸運的是朝中還有正直之臣,力挺陳湯功勳卓著,若不獎賞,會寒天下人心,於是,漢元帝在偏信匡衡和石顯的情況下,隻是象征性的給了陳湯獎賞,封關內候,食邑不過隻有三百戶。”
“匡衡和石顯在聽說陳湯的食邑隻有三百戶之後,這才善罷甘休。”
“再後來,匡衡連與自己同黨的石顯都不放過,為了繼續保持著自己的權勢,他開始上書彈劾石顯。”
“起因是什麽呢?身為中書令的石顯,儀仗漢元帝對他的寵幸,肆意增加賦稅,盤剝百姓,魚肉鄉裏,此前匡衡需要與石顯結盟的時候,即便是代行宰相之職,也是對此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甚至在漢元帝麵前稱讚石顯,說他是當朝第一能臣。”
“宦官!奸臣!都該死!”李承乾憤憤的說道。
這匡衡,早年間還是個上進勵誌的讀書人,怎麽一旦掌權之後,就變成了這個樣子?
貪汙,打壓能臣,結黨營私,汙蔑忠良。
這樁樁件件,都足夠他死好幾次了。
漢元帝也是昏庸。
李承乾氣憤的想著。
身邊的宦官和丞相,狼狽為奸,是一丘之貉,他竟然一點都沒有察覺,還偏聽偏信。
“老師,那漢元帝後來知道他們是這樣的人嗎?處死了此二人嗎?”李承乾問道。
陸德明搖了搖頭。
“匡衡與石顯反目,乃是漢元帝駕崩之後,漢成帝繼位,匡衡見風使舵,知道漢成帝不喜歡石顯,於是乎,他便落井下石,聯合禦史參奏石顯,甚至將自己與石顯當初做的一樁樁一件件壞事,全都扣在了石顯的頭上。”
“如此一來,既能扳倒石顯獨攬大權,又能撇清楚自己,畢竟當初做的壞事,可算是有人背鍋了。”
“在匡衡參奏石顯之後,昏庸的漢成帝大喜,不加查證便迅速處置了石顯,貶為庶人,趕回老家,石顯被背叛,氣憤不過,在途中絕食而亡。”
”此等禍國宦官,千刀萬剮不為過,就這樣死了,真是便宜他了。”李承乾怒道。
陸德明則是笑了笑。
“石顯死後,張坦獲罪免職,因此直接搞發了匡衡,而匡衡先前貪汙受賄,侵占良田的事情,也被朝廷查出,漢成帝早就看不慣這幾個前朝重臣了,因此也就一直詔令,革除了匡衡的代行丞相之職,同樣貶為庶人,趕回老家。
匡衡回到老家之後沒幾年,就死了。
若是以朝廷官員的角度去看,匡衡雖然成了庶人,但是先前犯下這般多的過錯,還能老死家鄉,也算是善終了。”
陸德明臉上帶著笑意。
是不是聽起來更氣了。
還不如跟石顯一樣,死在途中呢。
結果呢,這樣一個人,還安安穩穩的回到了家鄉,在家鄉又活了幾年,才死的。
這你說找誰說理去?
“昏君!大昏君!”李承乾氣憤的說道:“這樣的奸臣,竟然不殺,還讓他回家鄉去?讓他善終?!”
“他侵占土地,多少百姓因為他的行為,失去賴以生存的土地,淪為佃戶,沒了土地,沒了種莊稼的地方,百姓怎麽活?”
“陳湯打了勝仗,還蠱惑皇帝不對他加以封賞,這樣誰還會為朝廷出力,將來北方草原上的敵人再南下,誰還能心甘情願的領兵去抵抗?”
“如此行徑,寒了功臣將士們的心!簡直昏庸!”
李承乾氣得破口大罵。
將來他要是當了皇帝,可一定要長記性,不能這麽做。
大唐周圍敵人環伺,不可有一絲一毫的懈怠,有能力的人要重用,有功勞的人要重賞。
恩威並濟之下,臣子才會對朝廷盡心盡力,對大唐天下盡心盡力。
至於匡衡這樣的。
李承乾想著想著,也有些腦殼疼。
最初的匡衡,的確是個好官,他的諫言也是對朝廷對百姓有好處的。
如此,他才獲得了皇帝的信任。
皇帝已經信任他了,後續他變壞了,皇帝對他還是最初的信任,那這樣的話,欺騙皇帝,豈不是很簡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