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4章 茅房
大唐:天上掉下個銅板都得姓李 作者:錢富貴er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杜構帶著人直奔涇陽王在莊子上的宅子,如今大白天的,眼見著要到了中午了,涇陽王肯定是要在宅子裏用膳的吧?
杜構很會猜,他.......猜錯了。
就唯獨這麽一天,快要到中午的時候,恰巧李承乾他們下課回到宅子裏,李複要帶著他們去書院的食堂裏吃飯。
一來是見一見原先的那些同學們,其次就是要看看書院現在發展的怎麽樣了。
秋天之前,書院要招新的學生。
今年把書院都擴建了,學生肯定也要擴招。
從春天忙活到現在,一千多號人呢,忙活著建造書院,又是平地,又是蓋房子,很多校舍學舍,宿舍食堂什麽的,都已經建造起來了。
李複領著孩子們在已經完工的地方溜達了一圈。
“你們知道,這學院建造,這些院子裏,最先建造出來的,是什麽嗎?”李複問道。
“學堂?”李承乾回應:“學院最重要的地方就是學堂了吧?先生在學堂之中,傳道授業解惑,學生在學堂裏,學習知識,用功讀書。”
李泰見自家王叔搖頭,也猜測著說道:“難不成是食堂?人生大事,莫過於衣食住行。”
“都不對。”李複臉上露出了幾分惡趣味的笑容:“你餓了可以忍,忍半天,忍一天,但是你想如廁,你能忍多久?”
“啊?”
孩子們人都傻了。
茅,茅房?
“一整個大的書院分隔開,有諸多院子,最先規劃建造的,就是大大小小的茅房。”李複笑道:“畢竟,學生入學那是以後的事,但是工匠們在工地上幹活,要解決吃喝拉撒,這是眼前的事,若是不先修建茅房,你們看看,上千號人呢,不給他們解決這個問題,你們能夠想象得到等到這書院建造完了,裏麵會是個什麽場景嗎?”
至少有了茅房,每天臨收工之前,還能讓他們打掃收拾一番。
外麵這麽多莊稼地呢,在地頭上挖大土坑,直接堆肥。
秋收之後,翻地,施肥,補充土地的肥力。
“好歹是個書院,讀書的地方,總不能招來了學子,課間在院子裏溜達著溜達著,突然在牆角發現什麽遺留下來的痕跡,那多不好。”李複笑道:“做事之前,迫在眉睫的需求是要最先被滿足的。”
“書院在設計階段,要考慮學生,先生們在書院生活讀書的便利性,在開始動工的那一刻,就要考慮工匠們在工地上的便利性了,階段不同,考慮的問題不同,做事的優先等級也不同。”
“原來如此。”李承乾恍然大悟。
“你們在莊子上也這麽長時間了,知道這莊子上現在聚集了不少工匠在這裏做事,每天僅僅隻是工匠的管理,他們所有人的吃喝拉撒,就是個問題,因此,需要閻少匠他們這等有經驗的人來帶領他們。”李複說道:“莊子上的工匠,攏共不到四千人,你們想想,若是你們做一名將軍,手底下管理著成千上萬的將士,該如何?”
“手底下有成千上萬的將士,也會有成百上千的校尉,好幾十個裨將,隻需讓他們分管,將帥統籌便可。”李承乾信心滿滿的應聲:“就如同大唐有那麽多的百姓,朝廷有那麽多的事務,並非每一件事都要阿耶來管,都要阿耶來處理,地方官員管理地方百姓,重要事情上奏至長安,三省處置,若是事情重大,則上奏天子。”
李複欣慰的看著李承乾。
“不錯,不錯。”
他對於李承乾的稱讚從來都是毫不吝嗇的。
自古做皇帝,最勤快的皇帝,莫過於朱元璋了,洪武年間,皇權集中。
可是不是所有的皇帝都像老朱那樣精力充沛,宰相該做的事情,全都是皇帝在做。
而老朱精力充沛,也少不得太子朱標在旁輔佐,最重要的是,老朱可舍得給朱標放權,莫要說放權了,便是朱標要當皇帝,都不用造反,老朱都能拉著馬皇後直接回鳳陽種地去。
皇帝的一半事情,幾乎都是太子在幫著做,最後可不顯得老朱精力充沛嗎?
就皇帝給太子放權這一方麵,誰都比不得老朱父子倆。
李二鳳也比不上。
朱標唯一的缺點就是,死的太早了。
當皇帝的,到了晚年,多少都沾點昏庸,李二鳳也不例外,晚年過於寵愛魏王李泰,導致太子和魏王爭鬥。
他本身就吃夠了父親偏心的苦,如今還要讓兒子們也走他走過的路。
也就是李承乾心軟了,不然幹脆提著李泰和李治的腦袋去見李世民,他就是第二個李世民了。
別說什麽中間還有個“英果類我”的李恪,就憑著李恪是隋煬帝的外孫這一層身份,朝中的大臣就不可能讓李恪坐在太子的位置上。
“身為上位者,掌權者,要會用人,善於用人,也要會看人,什麽人靠得住,什麽人靠不住。”李複提醒著李承乾:“有能耐,靠得住的,要用,有能耐,但是靠不住的,就不要給予過多的信任,沒能耐,但是忠心的,要怎麽用,有能耐,但是不忠心的,要如何用,都是不一樣的,在不同的情形下,權衡利弊,就是你作為太子,將來身為皇帝,要做的事。”
“你看你阿耶,做的多好。”李複笑道:“朝堂上有不少老頑固,你們阿耶暫時拿著他們沒辦法,但是如何用,你阿耶就拿捏的很精準。”
李承乾若有所思的點著頭。
武德舊臣,雖然已經過去兩三年了,可是依舊是讓阿耶煩憂的事情。
現在朝堂上,三分之二,依舊是那些頑固不化的老臣,對於貞觀新政來說,他們跟不上父皇和一眾能臣幹臣的腳步。
可是要如何淘汰他們,也是一門學問。
要淘汰人,但是還不能得罪人。
阿耶剛登基,還不能做這個惡人,要以穩定朝局為重。
“這莊子上這麽多人,閻少匠統管著,他要做的事情很多,不可能麵麵俱到,因此,又從長安城裏拉來了許多人。”李複笑眯眯的說著。
杜構很會猜,他.......猜錯了。
就唯獨這麽一天,快要到中午的時候,恰巧李承乾他們下課回到宅子裏,李複要帶著他們去書院的食堂裏吃飯。
一來是見一見原先的那些同學們,其次就是要看看書院現在發展的怎麽樣了。
秋天之前,書院要招新的學生。
今年把書院都擴建了,學生肯定也要擴招。
從春天忙活到現在,一千多號人呢,忙活著建造書院,又是平地,又是蓋房子,很多校舍學舍,宿舍食堂什麽的,都已經建造起來了。
李複領著孩子們在已經完工的地方溜達了一圈。
“你們知道,這學院建造,這些院子裏,最先建造出來的,是什麽嗎?”李複問道。
“學堂?”李承乾回應:“學院最重要的地方就是學堂了吧?先生在學堂之中,傳道授業解惑,學生在學堂裏,學習知識,用功讀書。”
李泰見自家王叔搖頭,也猜測著說道:“難不成是食堂?人生大事,莫過於衣食住行。”
“都不對。”李複臉上露出了幾分惡趣味的笑容:“你餓了可以忍,忍半天,忍一天,但是你想如廁,你能忍多久?”
“啊?”
孩子們人都傻了。
茅,茅房?
“一整個大的書院分隔開,有諸多院子,最先規劃建造的,就是大大小小的茅房。”李複笑道:“畢竟,學生入學那是以後的事,但是工匠們在工地上幹活,要解決吃喝拉撒,這是眼前的事,若是不先修建茅房,你們看看,上千號人呢,不給他們解決這個問題,你們能夠想象得到等到這書院建造完了,裏麵會是個什麽場景嗎?”
至少有了茅房,每天臨收工之前,還能讓他們打掃收拾一番。
外麵這麽多莊稼地呢,在地頭上挖大土坑,直接堆肥。
秋收之後,翻地,施肥,補充土地的肥力。
“好歹是個書院,讀書的地方,總不能招來了學子,課間在院子裏溜達著溜達著,突然在牆角發現什麽遺留下來的痕跡,那多不好。”李複笑道:“做事之前,迫在眉睫的需求是要最先被滿足的。”
“書院在設計階段,要考慮學生,先生們在書院生活讀書的便利性,在開始動工的那一刻,就要考慮工匠們在工地上的便利性了,階段不同,考慮的問題不同,做事的優先等級也不同。”
“原來如此。”李承乾恍然大悟。
“你們在莊子上也這麽長時間了,知道這莊子上現在聚集了不少工匠在這裏做事,每天僅僅隻是工匠的管理,他們所有人的吃喝拉撒,就是個問題,因此,需要閻少匠他們這等有經驗的人來帶領他們。”李複說道:“莊子上的工匠,攏共不到四千人,你們想想,若是你們做一名將軍,手底下管理著成千上萬的將士,該如何?”
“手底下有成千上萬的將士,也會有成百上千的校尉,好幾十個裨將,隻需讓他們分管,將帥統籌便可。”李承乾信心滿滿的應聲:“就如同大唐有那麽多的百姓,朝廷有那麽多的事務,並非每一件事都要阿耶來管,都要阿耶來處理,地方官員管理地方百姓,重要事情上奏至長安,三省處置,若是事情重大,則上奏天子。”
李複欣慰的看著李承乾。
“不錯,不錯。”
他對於李承乾的稱讚從來都是毫不吝嗇的。
自古做皇帝,最勤快的皇帝,莫過於朱元璋了,洪武年間,皇權集中。
可是不是所有的皇帝都像老朱那樣精力充沛,宰相該做的事情,全都是皇帝在做。
而老朱精力充沛,也少不得太子朱標在旁輔佐,最重要的是,老朱可舍得給朱標放權,莫要說放權了,便是朱標要當皇帝,都不用造反,老朱都能拉著馬皇後直接回鳳陽種地去。
皇帝的一半事情,幾乎都是太子在幫著做,最後可不顯得老朱精力充沛嗎?
就皇帝給太子放權這一方麵,誰都比不得老朱父子倆。
李二鳳也比不上。
朱標唯一的缺點就是,死的太早了。
當皇帝的,到了晚年,多少都沾點昏庸,李二鳳也不例外,晚年過於寵愛魏王李泰,導致太子和魏王爭鬥。
他本身就吃夠了父親偏心的苦,如今還要讓兒子們也走他走過的路。
也就是李承乾心軟了,不然幹脆提著李泰和李治的腦袋去見李世民,他就是第二個李世民了。
別說什麽中間還有個“英果類我”的李恪,就憑著李恪是隋煬帝的外孫這一層身份,朝中的大臣就不可能讓李恪坐在太子的位置上。
“身為上位者,掌權者,要會用人,善於用人,也要會看人,什麽人靠得住,什麽人靠不住。”李複提醒著李承乾:“有能耐,靠得住的,要用,有能耐,但是靠不住的,就不要給予過多的信任,沒能耐,但是忠心的,要怎麽用,有能耐,但是不忠心的,要如何用,都是不一樣的,在不同的情形下,權衡利弊,就是你作為太子,將來身為皇帝,要做的事。”
“你看你阿耶,做的多好。”李複笑道:“朝堂上有不少老頑固,你們阿耶暫時拿著他們沒辦法,但是如何用,你阿耶就拿捏的很精準。”
李承乾若有所思的點著頭。
武德舊臣,雖然已經過去兩三年了,可是依舊是讓阿耶煩憂的事情。
現在朝堂上,三分之二,依舊是那些頑固不化的老臣,對於貞觀新政來說,他們跟不上父皇和一眾能臣幹臣的腳步。
可是要如何淘汰他們,也是一門學問。
要淘汰人,但是還不能得罪人。
阿耶剛登基,還不能做這個惡人,要以穩定朝局為重。
“這莊子上這麽多人,閻少匠統管著,他要做的事情很多,不可能麵麵俱到,因此,又從長安城裏拉來了許多人。”李複笑眯眯的說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