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0章 紹漢祚
三國:我劉阿鬥真不是曹操的種啊 作者:禿然好像你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其實,在還未到寅時的時候,劉禪便已經和群臣一同從城中出發。
那時候天還很黑,因為儒士們設置的整個禮儀若是完全順利的走完,中間沒有耽擱,便需要五個半時辰。
倒也不能完全怪罪於劉備麾下的這群儒生,實在是兩漢以來,儒生們太能折騰了。
秦國雖有禮,但在禮製方麵給後世留下的影響主要是在泰山封禪方麵。
治國方麵的禮製,基本上都是漢朝開創的。
到了如今,基本上任何大事都有相應的禮樂製度。
而季漢是奉漢室正朔的,自然不能在禮製方麵讓人挑出毛病來,所以整套流程相當完善。
像許靖這樣的老骨頭,基本上是要被去掉半條命了,也因此其子會全程攙扶著他。
在尊老是政治正確的時代,倒是無有人會怪他失禮。
愛幼自然也是好道德,但是劉禪已經加冠,不能算幼。
一直注重身體健康的劉禪極少熬夜,天黑行動算是違反了他十幾年來的生物鍾。
以至於整個路上哈欠連連,袖子裏倒是揣著一個洋蔥,但劉禪不想用它來提神。
一方麵是這玩意太刺激,另一方麵是劉禪就帶了一個,一會還得吃呢。
祭祀完後劉備要向群臣宰割分食祭品,也就是所謂的天子賜胙。
此次祭祀天地社稷,肯定是要用最高禮節,也就是太牢。
帝王祭祀用,牛、羊、豕(豬)三牲(整隻)全備為“太牢”。
雖然是做熟了的,但是原生態沒有添加任何佐料。
但凡是烤熟的劉禪也能吃下去,可那是用大鼎清水煮熟的。
白水煮肉,若是再碰上一塊十分肥膩的……沒點佐料拌嘴,恐怕是真的咽不下去。
因此,劉禪便提前準備了一個洋蔥。
“感謝張騫……”
等劉禪抵達武擔山下早已布置好的場地時,早有大量文武公卿抵達此地。
六千精銳之師已經將整座山納入保護之中,能看到山上及周圍大量旌旗有序排列著。
雖已進入寅時,但依舊是天黑,祭天台上下有燈火照耀,倒是頗為光亮。
除了一實在抽不開身的邊將之外,這段時間外鎮各方也不乏緊急返回成都者。
沒來的大員有三,一是都督漢中的魏延、二是都督荊襄的關羽、三是都督南中的李恢。
基本上凡是非尚有重任在身、須臾不可離職的文武官員,其他大凡能夠抽身而來的,俱都來到成都。
因為新帝履極對於所有人而言,無可置疑的關乎著他們已有功業的認證與回報,以及未來前途之光明。
在這個時候,所有人或麵露嚴肅或麵帶喜色。
便是互相之間有什麽過節,也像是完全不存在似的互相問好。
不過等身著冕服頭戴旒冠的劉備出現後,大家麵容都不自覺的嚴肅起來。
沒有人願意在這時候出現差錯。
畢竟若是因為自己耽擱一分鍾,這麽多人可就是被耽擱成千上萬分鍾,罪過可就大了。
因為做了些運動,劉禪也清醒不少,這讓站在他附近的伊籍大大鬆了口氣。
作為劉禪的禮儀老師,若是劉禪出了差錯,即便無人指責,伊籍恐怕心裏也不會好受。
燈火照耀下,群臣叩拜,玄黑色的厚重袍服更添幾分肅殺之感。
在諸位禮官的一片唱禮之聲中,劉備一手扶劍,另一手撩起袍服衣角,開始拾階而上。
群臣百官各依次序在後。
君王佩劍的舊俗可謂源遠流長,算是自古以來。
先秦貴族之中劍,屬於是必須要搭配的飾器,也不管是否擅長劍技,反正就是風尚。
秦漢時期,貴族佩劍依舊是風尚。
比如尊許臣子‘劍履上殿’,被視為極大的恩寵,基本上是漢代帝王待臣子的最高禮遇。
且儒士們尚武佩劍,他們參與政治後,製定的禮儀中自然也是佩劍的。
比如秦始皇,據說他有太阿劍、鹿盧劍以及定秦劍三劍,幾乎任何場合都是佩劍的形式出現在世人麵前。
高皇帝劉邦‘提三尺劍定天下’更是深入人心的常識。
關於光武帝也有一個典故,在東漢也是廣為人知,便是贈劍彭寵。
當年,更始帝拜彭寵為偏將軍、漁陽太守。
劉秀、王郎爭奪河北時,他經過考慮決定歸順劉秀。
隨後參與平定“王郎之亂”和河北地區,立下大功,加號建忠大將軍,冊封“列侯”。
這可是在東漢立國前就被封為列侯的人,若是他後來不造反,定然是能進雲台二十八將的人物。
但是到了東漢中後期,基本上都是少君當國,彰顯君王武德的佩劍漸漸被代以璋玉器物。
如今劉備要重塑漢家威儀,自然是要重拾佩劍之禮。
劉備感覺身上的冠冕千斤重,而腳步依舊沉穩的不斷邁上一個接一個台階。
他目視祭壇上麵的禦床,神情肅穆。
四十年來的風風雨雨,自詡英雄,屢戰屢敗、屢敗屢戰,從未灰心喪氣、永不言棄。
無論遇到任何逆境都堅定的走下來,才有了今日之光景。
“備,當老驥伏櫪,誌在千裏,不辱此身,不負此世!”
緊跟在劉備身後跟著五人,依次分別是:許靖、諸葛亮、劉禪、法正、杜巳。
再之後是馬超引領一眾武官,劉巴引領一眾文官。
按理說,前麵的五人當是一齊的。
或許是劉禪少年氣血足跑得快,又或者是其他四人有意為之,劉禪是比他們稍微靠前一點的。
劉禪也是佩戴著他的焱至劍,昂首闊步,目極蒼穹。
深吸一口山上清氣,看著四方威武雄壯之師,麵上盡是從容與自信。
劉備登上最高台,自有侍者擺上香案,奉上祭品。
然後便是誦讀祭文和禱文,向皇天後土天地皇隻匯報一下今天為何會來祭祀他們。
許靖恭敬的將詔書雙手奉上,劉備欠身接過,隨後麵向祭壇:
“惟建安二十六年四月丙午,皇帝備敢用玄牡,昭告皇天上帝後土神隻:”
“漢有天下,曆數無疆。曩者王莽篡盜,光武皇帝震怒致誅,社稷複存……”
“社稷墮廢故帝托以天命,備宜修之,嗣武二祖,龔行天罰。備惟否德,懼忝帝位。”
“夏民與內外諸夷,僉曰''天命不可以不答,祖業不可以久替,四海不可以無主''。”
那時候天還很黑,因為儒士們設置的整個禮儀若是完全順利的走完,中間沒有耽擱,便需要五個半時辰。
倒也不能完全怪罪於劉備麾下的這群儒生,實在是兩漢以來,儒生們太能折騰了。
秦國雖有禮,但在禮製方麵給後世留下的影響主要是在泰山封禪方麵。
治國方麵的禮製,基本上都是漢朝開創的。
到了如今,基本上任何大事都有相應的禮樂製度。
而季漢是奉漢室正朔的,自然不能在禮製方麵讓人挑出毛病來,所以整套流程相當完善。
像許靖這樣的老骨頭,基本上是要被去掉半條命了,也因此其子會全程攙扶著他。
在尊老是政治正確的時代,倒是無有人會怪他失禮。
愛幼自然也是好道德,但是劉禪已經加冠,不能算幼。
一直注重身體健康的劉禪極少熬夜,天黑行動算是違反了他十幾年來的生物鍾。
以至於整個路上哈欠連連,袖子裏倒是揣著一個洋蔥,但劉禪不想用它來提神。
一方麵是這玩意太刺激,另一方麵是劉禪就帶了一個,一會還得吃呢。
祭祀完後劉備要向群臣宰割分食祭品,也就是所謂的天子賜胙。
此次祭祀天地社稷,肯定是要用最高禮節,也就是太牢。
帝王祭祀用,牛、羊、豕(豬)三牲(整隻)全備為“太牢”。
雖然是做熟了的,但是原生態沒有添加任何佐料。
但凡是烤熟的劉禪也能吃下去,可那是用大鼎清水煮熟的。
白水煮肉,若是再碰上一塊十分肥膩的……沒點佐料拌嘴,恐怕是真的咽不下去。
因此,劉禪便提前準備了一個洋蔥。
“感謝張騫……”
等劉禪抵達武擔山下早已布置好的場地時,早有大量文武公卿抵達此地。
六千精銳之師已經將整座山納入保護之中,能看到山上及周圍大量旌旗有序排列著。
雖已進入寅時,但依舊是天黑,祭天台上下有燈火照耀,倒是頗為光亮。
除了一實在抽不開身的邊將之外,這段時間外鎮各方也不乏緊急返回成都者。
沒來的大員有三,一是都督漢中的魏延、二是都督荊襄的關羽、三是都督南中的李恢。
基本上凡是非尚有重任在身、須臾不可離職的文武官員,其他大凡能夠抽身而來的,俱都來到成都。
因為新帝履極對於所有人而言,無可置疑的關乎著他們已有功業的認證與回報,以及未來前途之光明。
在這個時候,所有人或麵露嚴肅或麵帶喜色。
便是互相之間有什麽過節,也像是完全不存在似的互相問好。
不過等身著冕服頭戴旒冠的劉備出現後,大家麵容都不自覺的嚴肅起來。
沒有人願意在這時候出現差錯。
畢竟若是因為自己耽擱一分鍾,這麽多人可就是被耽擱成千上萬分鍾,罪過可就大了。
因為做了些運動,劉禪也清醒不少,這讓站在他附近的伊籍大大鬆了口氣。
作為劉禪的禮儀老師,若是劉禪出了差錯,即便無人指責,伊籍恐怕心裏也不會好受。
燈火照耀下,群臣叩拜,玄黑色的厚重袍服更添幾分肅殺之感。
在諸位禮官的一片唱禮之聲中,劉備一手扶劍,另一手撩起袍服衣角,開始拾階而上。
群臣百官各依次序在後。
君王佩劍的舊俗可謂源遠流長,算是自古以來。
先秦貴族之中劍,屬於是必須要搭配的飾器,也不管是否擅長劍技,反正就是風尚。
秦漢時期,貴族佩劍依舊是風尚。
比如尊許臣子‘劍履上殿’,被視為極大的恩寵,基本上是漢代帝王待臣子的最高禮遇。
且儒士們尚武佩劍,他們參與政治後,製定的禮儀中自然也是佩劍的。
比如秦始皇,據說他有太阿劍、鹿盧劍以及定秦劍三劍,幾乎任何場合都是佩劍的形式出現在世人麵前。
高皇帝劉邦‘提三尺劍定天下’更是深入人心的常識。
關於光武帝也有一個典故,在東漢也是廣為人知,便是贈劍彭寵。
當年,更始帝拜彭寵為偏將軍、漁陽太守。
劉秀、王郎爭奪河北時,他經過考慮決定歸順劉秀。
隨後參與平定“王郎之亂”和河北地區,立下大功,加號建忠大將軍,冊封“列侯”。
這可是在東漢立國前就被封為列侯的人,若是他後來不造反,定然是能進雲台二十八將的人物。
但是到了東漢中後期,基本上都是少君當國,彰顯君王武德的佩劍漸漸被代以璋玉器物。
如今劉備要重塑漢家威儀,自然是要重拾佩劍之禮。
劉備感覺身上的冠冕千斤重,而腳步依舊沉穩的不斷邁上一個接一個台階。
他目視祭壇上麵的禦床,神情肅穆。
四十年來的風風雨雨,自詡英雄,屢戰屢敗、屢敗屢戰,從未灰心喪氣、永不言棄。
無論遇到任何逆境都堅定的走下來,才有了今日之光景。
“備,當老驥伏櫪,誌在千裏,不辱此身,不負此世!”
緊跟在劉備身後跟著五人,依次分別是:許靖、諸葛亮、劉禪、法正、杜巳。
再之後是馬超引領一眾武官,劉巴引領一眾文官。
按理說,前麵的五人當是一齊的。
或許是劉禪少年氣血足跑得快,又或者是其他四人有意為之,劉禪是比他們稍微靠前一點的。
劉禪也是佩戴著他的焱至劍,昂首闊步,目極蒼穹。
深吸一口山上清氣,看著四方威武雄壯之師,麵上盡是從容與自信。
劉備登上最高台,自有侍者擺上香案,奉上祭品。
然後便是誦讀祭文和禱文,向皇天後土天地皇隻匯報一下今天為何會來祭祀他們。
許靖恭敬的將詔書雙手奉上,劉備欠身接過,隨後麵向祭壇:
“惟建安二十六年四月丙午,皇帝備敢用玄牡,昭告皇天上帝後土神隻:”
“漢有天下,曆數無疆。曩者王莽篡盜,光武皇帝震怒致誅,社稷複存……”
“社稷墮廢故帝托以天命,備宜修之,嗣武二祖,龔行天罰。備惟否德,懼忝帝位。”
“夏民與內外諸夷,僉曰''天命不可以不答,祖業不可以久替,四海不可以無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