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6章 公孫淵的選擇
三國:我劉阿鬥真不是曹操的種啊 作者:禿然好像你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韓龍隨著閻誌從雁門郡出發的時候,曹睿的使者也已經跟自稱燕王的公孫淵進行完了第一回合的對話。
拓跋力微好歹能打,有繼續開疆擴土的能力。
而公孫淵就有點慘了,他的進攻能力到此為止了。
西邊是拓跋力微,他打不過,南邊魏軍也已經在冀州布置好了防禦,他也打不過。
而且沿著渤海出遼東遠征,不是本土作戰,他的後勤較為困難,能帶出來的兵力也有限。
想要繼續進攻,已經無能為力了。
實際上,遼東跟江東有些相似,他們的水上力量強於陸地力量。
當年青徐黃巾之亂的時候,遼東還向青州地方進行過跨海登陸作戰,隻是沒打過黃巾軍失敗了。
公孫淵的後勤難度一開始並不大,畢竟是依靠海運。
可如果深入內陸,那難度係數就是指數級增加,所以河流成為天然運道。
公孫淵需要陸地軍隊能控製住河流,後勤才能運過來,才能占住當地。
現在,眼見已經無法更進一步,軍中將士已經出現了攛掇他撤離的情緒。
留下部分兵馬,沿著濮水設防,公孫淵和他們這些高級將領回到遼東舒適區。
但是公孫淵是不願意的,他覺得自己被拓跋鮮卑給擊敗而自己威望受損。
而且曹魏既然遷都冀州讓他察覺到南邊發生了大事,所以他決定留下來再拚搏一把。
公孫淵的才能和執拗以及有些神經質。
在他上台後的這段時間裏,已經被他的臣僚們所熟知了。
再加上公孫氏在遼東的統治基礎,所以他們見怪不怪並表示願意接受。
至少目前局勢還好,當公孫淵要堅持,而且局勢還允許的情況下,也沒有人堅持要走。
現在,公孫淵自立燕國,他覺得自己和魏國是同等的政權。
拓跋鮮卑背棄他跟魏國結盟,這讓他很生氣,覺得自己的好意受到了辜負。
如果不是自己,他拓跋力微能跨過燕雲山脈?
不僅不感激,甚至還反過來咬了自己一口。
上穀郡、涿郡本來就應該是自己的!
還有魏國,竟然橫插一腳,跟對方結盟了,來敗壞他的好事。
這一個個的家夥,都是不可饒恕的。
而這時,曹睿的使者來了,帶來了很多的勁爆消息。
讓他能跨過河北,知曉了南邊發生的事情。
“長安、洛陽相繼陷落,漢室真的就要在劉備劉禪父子手中崛起了,到時候大王還能有立錐之地嗎?”
“今日為燕王,雖未稱帝,然漢室白馬之盟,非劉姓而王者,天下共擊之,難道還奢求能獲得安穩嗎?”
“現在大魏是被打敗,但還是有十萬的精兵強將,可以為大王做屏障,大王放下仇怨主動締結盟約難道不是善事嗎?”
曹睿的使者直接一個素質三連問,讓公孫淵差點招架不住,隻得先讓他退下,然後召來自己麾下的文武問策。
群臣之中,唯有卑衍全程一言不發,而公孫淵也沒有在意。
因為他們一開始出兵的時候,公孫淵還打著襄助漢室的旗號。
而後來打下幽州,不能進取的時候,公孫淵竟然借著自己有限的開疆擴土功勞直接自立稱王了。
說實話,卑衍覺得他的這個行為太衝動了,甚至有些剛愎自用。
即便是要稱王,也應該是在清楚了此次漢軍北伐的形勢之後才行。
如果漢軍慘勝、或者魏軍慘勝這種兩敗俱傷的局麵,幹脆沒有勝利者。
那他可以試探活動一下稱王的事情。
但也不能直接自立就封邦建國,而是應該攜勢要挾慘勝的一方,讓他們迫於壓力不得不承認他的燕王。
這樣,魏國沒理由懲罰他,而得到劉備劉禪父子承認,之後大家也會默契的忽視白馬之盟。
而自立真就是吃力不討好,除了滿足他自己的虛榮心之外,各方勢力都被得罪了。
現在公孫淵親口說出漢軍在黃河以南取得很大的進展,群臣皆有不同程度的吃驚。
這顯然是出乎了他們幾乎所有人的預料,不少人都覺察出了此時公孫淵的燕王之位就很尷尬了。
但是沒有人主動提出來,因為他們知道,公孫淵是個很愛慕虛榮的人。
而且他對自己麾下的遼東兵馬沒有一個正確的認識,總覺得無論哪個勢力他都能碰一碰。
比如先前拓跋鮮卑擊敗了他的兵馬而爭奪了幽州西部,但是公孫淵卻覺得是自己沒有拿出全部勢力。
一開始他還大怒之下要求遼東留守的官員趕緊整頓更多的糧草兵馬,他要報仇。
幸而臣僚們都比較清醒,將他勸了下來。
現在,天下局勢變動了,漢室要再次崛起。
他們遼東,甚至可以說他們燕國,現在也要根據局勢重新規劃未來的路了。
很快,群臣中便分成了兩股勢力。
一支以理智穩重的老臣們為主。
他們表示,漢朝廷的使者還在遼東。
雖然現在他們已經稱王建國,但並不是沒有回頭路的。
隻要向使者表示他們新打下來的地方,擔心民心威望不足,所以才扯大旗拉虎皮。
用韓信稱齊王的故事來背書,總還是能說得過去的,等將來漢室定鼎,仍不失封侯之位。
一支以公孫淵大封百官的時候提拔上來的臣僚為主。
他們認為公孫淵應該保留王號,跟魏國合作,合並一處,一起對抗強敵。
他們支持保留王號當然可以理解,畢竟這也是他們的富貴。
這一點,並不能說他們是奸臣,因為他們在維護自己的利益的同時,也在維護公孫淵的利益。
畢竟這麽做其實也是有可操作性的,漢軍是在贏,他也一直在贏,可是他無法保證自己能一直贏。
亂世幾十年,一部分人們對漢室的心其實也是有離心的。
那麽,各方勢力聯合起來抵抗強盛起來的漢室,等到漢軍哪一天敗了,便又是群雄逐鹿的局麵了。
無非是再將亂世延續幾十年而已。
天下一統當然是要的,各方諸侯都想要消滅競爭對手,成為天下唯一的至尊。
誰要是隻想著割據苟安,那他麾下的能臣良將便會自謀出路,然後帶著想要一統天下的梟雄來消滅他。
以至於其成為別人晉升路上的墊腳石。
然後,公孫淵從這兩條路中選擇了……第三條路。
拓跋力微好歹能打,有繼續開疆擴土的能力。
而公孫淵就有點慘了,他的進攻能力到此為止了。
西邊是拓跋力微,他打不過,南邊魏軍也已經在冀州布置好了防禦,他也打不過。
而且沿著渤海出遼東遠征,不是本土作戰,他的後勤較為困難,能帶出來的兵力也有限。
想要繼續進攻,已經無能為力了。
實際上,遼東跟江東有些相似,他們的水上力量強於陸地力量。
當年青徐黃巾之亂的時候,遼東還向青州地方進行過跨海登陸作戰,隻是沒打過黃巾軍失敗了。
公孫淵的後勤難度一開始並不大,畢竟是依靠海運。
可如果深入內陸,那難度係數就是指數級增加,所以河流成為天然運道。
公孫淵需要陸地軍隊能控製住河流,後勤才能運過來,才能占住當地。
現在,眼見已經無法更進一步,軍中將士已經出現了攛掇他撤離的情緒。
留下部分兵馬,沿著濮水設防,公孫淵和他們這些高級將領回到遼東舒適區。
但是公孫淵是不願意的,他覺得自己被拓跋鮮卑給擊敗而自己威望受損。
而且曹魏既然遷都冀州讓他察覺到南邊發生了大事,所以他決定留下來再拚搏一把。
公孫淵的才能和執拗以及有些神經質。
在他上台後的這段時間裏,已經被他的臣僚們所熟知了。
再加上公孫氏在遼東的統治基礎,所以他們見怪不怪並表示願意接受。
至少目前局勢還好,當公孫淵要堅持,而且局勢還允許的情況下,也沒有人堅持要走。
現在,公孫淵自立燕國,他覺得自己和魏國是同等的政權。
拓跋鮮卑背棄他跟魏國結盟,這讓他很生氣,覺得自己的好意受到了辜負。
如果不是自己,他拓跋力微能跨過燕雲山脈?
不僅不感激,甚至還反過來咬了自己一口。
上穀郡、涿郡本來就應該是自己的!
還有魏國,竟然橫插一腳,跟對方結盟了,來敗壞他的好事。
這一個個的家夥,都是不可饒恕的。
而這時,曹睿的使者來了,帶來了很多的勁爆消息。
讓他能跨過河北,知曉了南邊發生的事情。
“長安、洛陽相繼陷落,漢室真的就要在劉備劉禪父子手中崛起了,到時候大王還能有立錐之地嗎?”
“今日為燕王,雖未稱帝,然漢室白馬之盟,非劉姓而王者,天下共擊之,難道還奢求能獲得安穩嗎?”
“現在大魏是被打敗,但還是有十萬的精兵強將,可以為大王做屏障,大王放下仇怨主動締結盟約難道不是善事嗎?”
曹睿的使者直接一個素質三連問,讓公孫淵差點招架不住,隻得先讓他退下,然後召來自己麾下的文武問策。
群臣之中,唯有卑衍全程一言不發,而公孫淵也沒有在意。
因為他們一開始出兵的時候,公孫淵還打著襄助漢室的旗號。
而後來打下幽州,不能進取的時候,公孫淵竟然借著自己有限的開疆擴土功勞直接自立稱王了。
說實話,卑衍覺得他的這個行為太衝動了,甚至有些剛愎自用。
即便是要稱王,也應該是在清楚了此次漢軍北伐的形勢之後才行。
如果漢軍慘勝、或者魏軍慘勝這種兩敗俱傷的局麵,幹脆沒有勝利者。
那他可以試探活動一下稱王的事情。
但也不能直接自立就封邦建國,而是應該攜勢要挾慘勝的一方,讓他們迫於壓力不得不承認他的燕王。
這樣,魏國沒理由懲罰他,而得到劉備劉禪父子承認,之後大家也會默契的忽視白馬之盟。
而自立真就是吃力不討好,除了滿足他自己的虛榮心之外,各方勢力都被得罪了。
現在公孫淵親口說出漢軍在黃河以南取得很大的進展,群臣皆有不同程度的吃驚。
這顯然是出乎了他們幾乎所有人的預料,不少人都覺察出了此時公孫淵的燕王之位就很尷尬了。
但是沒有人主動提出來,因為他們知道,公孫淵是個很愛慕虛榮的人。
而且他對自己麾下的遼東兵馬沒有一個正確的認識,總覺得無論哪個勢力他都能碰一碰。
比如先前拓跋鮮卑擊敗了他的兵馬而爭奪了幽州西部,但是公孫淵卻覺得是自己沒有拿出全部勢力。
一開始他還大怒之下要求遼東留守的官員趕緊整頓更多的糧草兵馬,他要報仇。
幸而臣僚們都比較清醒,將他勸了下來。
現在,天下局勢變動了,漢室要再次崛起。
他們遼東,甚至可以說他們燕國,現在也要根據局勢重新規劃未來的路了。
很快,群臣中便分成了兩股勢力。
一支以理智穩重的老臣們為主。
他們表示,漢朝廷的使者還在遼東。
雖然現在他們已經稱王建國,但並不是沒有回頭路的。
隻要向使者表示他們新打下來的地方,擔心民心威望不足,所以才扯大旗拉虎皮。
用韓信稱齊王的故事來背書,總還是能說得過去的,等將來漢室定鼎,仍不失封侯之位。
一支以公孫淵大封百官的時候提拔上來的臣僚為主。
他們認為公孫淵應該保留王號,跟魏國合作,合並一處,一起對抗強敵。
他們支持保留王號當然可以理解,畢竟這也是他們的富貴。
這一點,並不能說他們是奸臣,因為他們在維護自己的利益的同時,也在維護公孫淵的利益。
畢竟這麽做其實也是有可操作性的,漢軍是在贏,他也一直在贏,可是他無法保證自己能一直贏。
亂世幾十年,一部分人們對漢室的心其實也是有離心的。
那麽,各方勢力聯合起來抵抗強盛起來的漢室,等到漢軍哪一天敗了,便又是群雄逐鹿的局麵了。
無非是再將亂世延續幾十年而已。
天下一統當然是要的,各方諸侯都想要消滅競爭對手,成為天下唯一的至尊。
誰要是隻想著割據苟安,那他麾下的能臣良將便會自謀出路,然後帶著想要一統天下的梟雄來消滅他。
以至於其成為別人晉升路上的墊腳石。
然後,公孫淵從這兩條路中選擇了……第三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