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學的建設關乎科舉,當下季漢朝廷雖然沒有明文規定,至少表麵上劉禪並沒有去觸碰察舉製的利益。


    君臣隱隱達成的共識,是察舉和科舉並行。


    這種同一問題而一國兩製的情況在漢朝屢見不鮮。


    新朝整出點新花樣,連帶著舊花樣一同施行,倒沒人覺得有什麽問題。


    隻要大家熟悉的察舉製還在,就沒什麽問題。


    此次科舉,從太上皇宣布遷都長安之後便開始籌備了。


    而在更早之前劉禪東出占領弘農郡的時候就已經決定了要舉行科舉。


    隻不過因為工期問題而不得不延期,現在總算是能在建興元年舉行了。


    一應規矩以當年成都論才大典舊製為基礎,隻是在考試內容方麵有較大擴充。


    雖然是規則順延前例,但整個科舉製度更加專業化法律化了。


    劉禪下令法正、諸葛亮和刑部尚書、禮部尚書針對科舉製度入國法進行漢律的修訂。


    因為朝廷慣例的地方察舉人才的製度並沒有取消,所以大多數人們還沒有對科舉即將被常態化而有清醒的認識。


    而一直以來在邸報上造勢,此次科舉早已在關中輿論場上占有了相當程度的一席之地。


    劉禪最後要達成的目標當然是讓科舉製度做為漢帝國的人才選舉根本製度,被立法予以確認。


    而這需要先擴大這一製度的受益群體。


    科舉考試的分數製度得到了優化,原本由考官打分的規則得到更細致的規劃。


    任何一個考核的項目都製定了相應的計分規則,盡可能消減考官個人喜好對科目成績的影響。


    每一科考試都會設定一定的分數,最後算總分然後擇優選取,考試競爭嘛,當然是要算分數的。


    當然,劉禪想要設置的規則還有很多。


    但是現在,劉禪認為現在是辦不到的,因此他壓下了自己的衝動。


    比如從地方到中央的分級考試。


    縣試、府試、鄉試最後再殿試等,從童生、秀才、舉人最後再到進士。


    這個製度配合著學籍製度施行,獲得地方官學學籍才能繼續下一級考試。


    如此一來,便能真的讓天下英才盡入吾彀中矣了。


    但是,劉禪明白,現在是辦不到的,因為當下的教育環境人才儲備根本不具備施行這樣製度的條件。


    目前能夠辦到,讓天下有出仕意願的學子,從各個地方自主來到長安,報名參加科舉。


    這個基礎上搞一搞初試、麵試,遵照一下優中選優,便已經是將進士選出來了。


    再多些條件,恐怕就沒有足夠的人才補充進來了。


    首先是朝廷沒有那麽多資源,郡學基本上已經有了框架,一些縣裏的學校也在施工之中。


    但是因為科舉沒有常態化,吸引力不夠,基本上能吸引的都是落魄士族、寒門子弟、庶民青少年。


    資源不夠也就導致現實中沒有那麽多考生需要過度篩選。


    當然,之後隨著科舉製度的興盛,士人的變多,內卷起來之後,科舉取士的規則自然會越來越難。


    當然,一些細節製度,諸如糊名製度,監考製度,考試作弊懲罰製度,這些都得到了更細致明確的規定。


    因為紙張的出現與推廣,社會上對於書法的追求日益興盛,個人筆跡已經出現了追捧名家的社會現象。


    當然,大部分人的筆跡還是沒什麽辨識度的。


    當下科舉官員和士人的聯係並不密切,至少這一次科舉中,謄抄製度可有可無。


    不過為了讓大家脫敏,讓其之後形成專門的製度。


    所以劉禪專門組織了一批宦官、內侍負責謄抄經學考試、策論考試的考卷。


    像數學、地理之類的考試,是有標準答案的,筆跡對分數影響不大。


    但這兩種考試就類似於語文,千人千麵,打分比較唯心,因此謄抄也可促進其公平性。


    等大家對這樣的操作熟悉之後,之後的科舉考試,便可順理成章的將謄抄製度全麵落實了。


    此外,還有考取之後的實習製度,這一次劉禪也做了明確的規定。


    畢竟很少有人天生就會做官,劉禪認為新晉進士直接授官,其實是朝廷的懶政怠政。


    一方麵是對百姓不負責任,讓一群政務方麵的新兵蛋子去治理他們。


    另一方麵是對這些進士的不負責任,給沒有經驗的他們以權力,這是縱容他們犯錯。


    等他們犯錯了卻要用法律來懲戒他們,這就類似於不教而誅,是應該避免的。


    最後就是在考試內容方麵,這方麵就很關鍵了。


    涉及朝廷的利益、士人的利益,官僚階級的利益,乃至於皇帝自己的利益。


    人是複雜的生物,利益和觀念不同,便會各有各的想法。


    訴求多種多樣,因此想要的考試科目也不一樣。


    五經考試自然是非常重要的一項,這是天下士人們最希望看到的。


    也是皇帝剛剛與他們簽訂的巨大利益分贓協定,是需要遵守契約精神的。


    比如一些官僚士大夫們就曾經提議過。


    科舉考試其實出自察舉,隻是從原本由名士專家評定人才,變成由試卷成績評定人才的方式而已。


    既然如此,自然適用察舉製度的公府複試形式。


    隻考儒門五經,便足以判定考生的學識高低,然後根據名次擇優錄取,這是非常高效的。


    數百年來都是如此,證明隻考五經是合適的。


    但是也有人表示反對,他們經過對皇帝的觀察,進行了最為合適的發言。


    他們堅決要求,科舉考試要將數學列為必考科目。


    這是他們深入學習皇帝陛下曾多次發表的關於數學重要性指導講話後得出的結論。


    對於下麵有人能貫徹落實自己的指導思想,劉禪是很滿意的,並親自出言為他們站台。


    劉禪表示:“數學是一切自然科學的根基,朕以為科舉考試裏加入算數非常重要。”


    “《九章算術》等書籍將成為未來太學教育的必修科目,科舉考試也要考數學,這是毋庸置疑的。”


    皇帝口諭和聖旨具有同樣的效力,如果皇帝堅持,在這不算根本問題的問題上麵,是不敢出現太大的反對聲音的。


    於是,五經、算數都成為了必考科目。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國:我劉阿鬥真不是曹操的種啊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禿然好像你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禿然好像你並收藏三國:我劉阿鬥真不是曹操的種啊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