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我們奇葩的鄰居——印度又成了國際輿論的焦點,這個可笑的國度竟然要更改國名,意欲將“印度”更改為“巴拉特”或“婆羅多”。這究竟是為什麽呢,又能如願嗎?
一、事件由來
2023年9月5日,《今日印度》等多家印度國內媒體報道稱,印度總理莫迪即將在印度議會上提出將印度國名更改為“婆羅多“(bharat,音譯巴拉特)”,迅速引起軒然大波。媒體還稱,包括阿薩姆邦首席部長在內的多位印度人民黨領導人表示支持改名。
2023年9月9日,二十國集團(g20)峰會期間,印度總理納倫德拉·莫迪麵前的桌牌用英文寫著“巴拉特”,而不是“印度”;他在峰會上用印地語以“巴拉特”的名義歡迎各國領導人。印度總統德勞帕迪·穆爾穆在向與會來賓發出的宴會請柬中也自稱“巴拉特總統”,而不是以往使用的“印度總統”。
二、主要原因
印度媒體稱,“bharat”是梵語詞匯,字麵意思是“承載或攜帶”,實際意思為“尋找光明或知識的人”。印度在曆史上被稱為“巴拉特”,意思正是“尋找光明或知識者”。同時, “bharat”、“bharata”或“bharatvarsha”詞根,可追溯到古印度文獻往世書和史詩《摩訶婆羅多》,上古部落和許多傳說人物都以“婆羅多”為名,源遠流長。往世書將“bharata”描述為“南方海洋和北方雪域”之間的土地。古印度雅利安人時期,曾有一位名叫“巴拉特”(bharat)的賢明君主。
英文版印度憲法寫著:“印度,即巴拉特,應是一個聯邦。”印地語版本的這句話中,“巴拉特”一詞排在“印度”之前,且憲法其他部分均使用“巴拉特”而非“印度”。
2020年6月,印度曾有人向最高法院申請將印度國名更改為bharat(巴拉特)或hindustan(印度斯坦,認為印度(india)這個稱謂是到英國殖民時期確立起來的,曆史相對短得多,同時帶有英國殖民的濃厚印跡。而bharat或hindustan更反映印度曆史傳統。其中,hindustan這個叫法始於莫臥爾時期,是hindu(波斯語對印度河的稱呼)和stan(古波斯語中“地區”的意思)的組合,但最終被駁回。
印度的印度教民族主義者主張使用“巴拉特”這一名稱,認為它更符合印度曆史,而“印度”一詞帶有深深的英國殖民主義烙印。這一主張獲得莫迪領導的印度人民黨支持。這一黨派代表印度教徒勢力,具有強烈的民族主義和教派主義色彩。印度人民黨2014年開始上台執政以來,已經給一批城鎮和道路改名,理由是這些名稱與英國殖民統治或伊斯蘭教相關。2022年8月,莫迪曾公開呼籲應擺脫一切奴隸製的痕跡。此後,用於運送總統、副總統和總理的專機上均刻上了“巴拉特”的名字。
相比國際上的“印度”,在印度國內,“婆羅多”一詞出現在護照、紙幣、機構名稱等處,有廣泛的民眾基礎。
三、更名流程
在印度,修改國名需要通過修改憲法實現。印度憲法有一套嚴格的修憲程序。該國的最高立法機構是聯邦議會,由總統、聯邦院(上院)和人民院(下院)組成。憲法規定,隻有當聯邦院和人民院各以法定人數一半以上的成員出席,且出席成員2\/3以上投票讚成,才能通過憲法修正案。修正案通過後,須經總統同意才能生效。通過修憲,就可以為國家重新命名,或刪去二者中的一個。也就是說,如果修改憲法、把“巴拉特”定為印度唯一國名,需要分別在印度聯邦議會上院和下院獲得至少三分之二議員支持。此外,在國際上,更改國名涉及在聯合國的順序、位次,要向聯合國提交申請。
不過,印度政府至今沒有對是否會著手更改國名表態。印度政府某高級官員透露,改名一說“隻是謠傳”。據報道,印度政府原計劃於9月18日至22日召開一次特別議會會議,但尚未宣布任何議程。外界猜測這次會議將重新為國家命名。
四、主要阻力
即便印度上下對更改國名已經聚集了不小的力量,但此事依舊麵臨重重阻礙。
第一,是印度反對黨的反對。他們認為“印度”在國際上已經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品牌價值,在世界各國都已經深入人心,要讓人們重新建立起對“巴拉特”的認同,則有些得不償失。
第二,穆斯林群體的反對。目前印度人口中有大約2億穆斯林,他們所信奉的宗教與“巴拉特”所代表的印度教是格格不入的,將成為反對更改國名的主力。
第三,來自外部的壓力。作為印度重要鄰國的巴基斯坦,素來與印度存在諸多爭端。巴基斯坦同樣有著民族複興的需要,再加上巴基斯坦也是古印度文明的真正繼承者之一,故而對“印度”這個國名有著更深的感情。就在印度傳出更名為“巴拉特”後不久,就有一個名為“南亞指數”的社交媒體賬號提出將巴基斯坦更名為“印度”,隨後巴基斯坦媒體也開始討論更名為“印度”的可能性。
總的看,印度此番操作更改國名意圖明顯,無非就是要擺脫殖民陰影,突顯大國地位,為申請入加入聯合國常任理事國衝刺。但其困難在所難免,鬧劇到底如何收場,是一笑置之、試探外界反應,還是力排眾議、成功改名,還需拭目以待。
一、事件由來
2023年9月5日,《今日印度》等多家印度國內媒體報道稱,印度總理莫迪即將在印度議會上提出將印度國名更改為“婆羅多“(bharat,音譯巴拉特)”,迅速引起軒然大波。媒體還稱,包括阿薩姆邦首席部長在內的多位印度人民黨領導人表示支持改名。
2023年9月9日,二十國集團(g20)峰會期間,印度總理納倫德拉·莫迪麵前的桌牌用英文寫著“巴拉特”,而不是“印度”;他在峰會上用印地語以“巴拉特”的名義歡迎各國領導人。印度總統德勞帕迪·穆爾穆在向與會來賓發出的宴會請柬中也自稱“巴拉特總統”,而不是以往使用的“印度總統”。
二、主要原因
印度媒體稱,“bharat”是梵語詞匯,字麵意思是“承載或攜帶”,實際意思為“尋找光明或知識的人”。印度在曆史上被稱為“巴拉特”,意思正是“尋找光明或知識者”。同時, “bharat”、“bharata”或“bharatvarsha”詞根,可追溯到古印度文獻往世書和史詩《摩訶婆羅多》,上古部落和許多傳說人物都以“婆羅多”為名,源遠流長。往世書將“bharata”描述為“南方海洋和北方雪域”之間的土地。古印度雅利安人時期,曾有一位名叫“巴拉特”(bharat)的賢明君主。
英文版印度憲法寫著:“印度,即巴拉特,應是一個聯邦。”印地語版本的這句話中,“巴拉特”一詞排在“印度”之前,且憲法其他部分均使用“巴拉特”而非“印度”。
2020年6月,印度曾有人向最高法院申請將印度國名更改為bharat(巴拉特)或hindustan(印度斯坦,認為印度(india)這個稱謂是到英國殖民時期確立起來的,曆史相對短得多,同時帶有英國殖民的濃厚印跡。而bharat或hindustan更反映印度曆史傳統。其中,hindustan這個叫法始於莫臥爾時期,是hindu(波斯語對印度河的稱呼)和stan(古波斯語中“地區”的意思)的組合,但最終被駁回。
印度的印度教民族主義者主張使用“巴拉特”這一名稱,認為它更符合印度曆史,而“印度”一詞帶有深深的英國殖民主義烙印。這一主張獲得莫迪領導的印度人民黨支持。這一黨派代表印度教徒勢力,具有強烈的民族主義和教派主義色彩。印度人民黨2014年開始上台執政以來,已經給一批城鎮和道路改名,理由是這些名稱與英國殖民統治或伊斯蘭教相關。2022年8月,莫迪曾公開呼籲應擺脫一切奴隸製的痕跡。此後,用於運送總統、副總統和總理的專機上均刻上了“巴拉特”的名字。
相比國際上的“印度”,在印度國內,“婆羅多”一詞出現在護照、紙幣、機構名稱等處,有廣泛的民眾基礎。
三、更名流程
在印度,修改國名需要通過修改憲法實現。印度憲法有一套嚴格的修憲程序。該國的最高立法機構是聯邦議會,由總統、聯邦院(上院)和人民院(下院)組成。憲法規定,隻有當聯邦院和人民院各以法定人數一半以上的成員出席,且出席成員2\/3以上投票讚成,才能通過憲法修正案。修正案通過後,須經總統同意才能生效。通過修憲,就可以為國家重新命名,或刪去二者中的一個。也就是說,如果修改憲法、把“巴拉特”定為印度唯一國名,需要分別在印度聯邦議會上院和下院獲得至少三分之二議員支持。此外,在國際上,更改國名涉及在聯合國的順序、位次,要向聯合國提交申請。
不過,印度政府至今沒有對是否會著手更改國名表態。印度政府某高級官員透露,改名一說“隻是謠傳”。據報道,印度政府原計劃於9月18日至22日召開一次特別議會會議,但尚未宣布任何議程。外界猜測這次會議將重新為國家命名。
四、主要阻力
即便印度上下對更改國名已經聚集了不小的力量,但此事依舊麵臨重重阻礙。
第一,是印度反對黨的反對。他們認為“印度”在國際上已經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品牌價值,在世界各國都已經深入人心,要讓人們重新建立起對“巴拉特”的認同,則有些得不償失。
第二,穆斯林群體的反對。目前印度人口中有大約2億穆斯林,他們所信奉的宗教與“巴拉特”所代表的印度教是格格不入的,將成為反對更改國名的主力。
第三,來自外部的壓力。作為印度重要鄰國的巴基斯坦,素來與印度存在諸多爭端。巴基斯坦同樣有著民族複興的需要,再加上巴基斯坦也是古印度文明的真正繼承者之一,故而對“印度”這個國名有著更深的感情。就在印度傳出更名為“巴拉特”後不久,就有一個名為“南亞指數”的社交媒體賬號提出將巴基斯坦更名為“印度”,隨後巴基斯坦媒體也開始討論更名為“印度”的可能性。
總的看,印度此番操作更改國名意圖明顯,無非就是要擺脫殖民陰影,突顯大國地位,為申請入加入聯合國常任理事國衝刺。但其困難在所難免,鬧劇到底如何收場,是一笑置之、試探外界反應,還是力排眾議、成功改名,還需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