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驢象共舞”——印度與美國關係簡史


    從曆史的角度來看,自 1947 年印度獲得獨立至今,隨著國際形勢的不斷演變和發展,印度與美國之間的關係經曆了許多曲折,可以大致劃分為以下三個顯著不同的階段:


    第一個階段——冷戰時期,印美關係時冷時熱,整體較為冷淡


    印蘇關係緊密。印度剛剛獨立之際,首任總理尼赫魯積極推動“不結盟運動”,他對蘇聯以及社會主義在貧窮落後的基礎上建立國家深感共鳴,並宣稱印度本身也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立誌成為像蘇聯一樣強大的國家。基於此,獨立後的印度高舉反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的旗幟,其外交政策帶有強烈的意識形態色彩,並與蘇聯建立起了緊密而全麵的關係。


    美巴結盟:風雲變幻下的戰略選擇。美國對印度的獨立自主和對蘇聯的態度感到不滿,而印度也沒有按照美國的意願加入西方陣營,導致兩國關係一直冷淡。尤其是在 1950 年左右,印度的鄰國巴基斯坦在第一次印巴戰爭中失利後,急於通過與大國結盟來獲取外部支持,以改變自己的劣勢地位。此時,美國杜魯門政府正在南亞地區尋找新的合作夥伴,於是抓住機會,在 1951 年批準向巴基斯坦出售了一批小型武器,並提供經濟技術發展援助。到了 1954 年,美國更進一步,與巴基斯坦正式簽署了《共同防禦援助協定》,將巴基斯坦納入其在南亞的重要盟友之列。


    乍暖還寒:20 世紀 50 年代上半期,美國對印度的援助數額雖然有所波動,但總體呈現出增長的態勢。這一時期,國際形勢風起雲湧,各國都在調整自己的戰略布局。美國雖然對印度心存不滿,但也意識到印度在南亞地區的重要性,因此在援助問題上采取了一種微妙的態度。這種乍暖還寒的局麵既反映了美國的複雜心態,也折射出當時國際政治舞台上的種種變數。


    然而,盡管援助額度呈現出不斷上升的態勢,但是截至 1953 年 10 月份的時候,美國對印度的援助力度仍然相對較小。這種情況與他們擔憂印度政局動蕩不安以及對尼赫魯領導下的國大黨缺乏信任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前半段時期裏,雖然從總體角度來看,美國政府對於印度的重視程度正在逐步提升,不過其內部對此的看法卻參差不齊。國務院中的大多數官員都意識到讓印度站在西方陣營一邊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然而,並不是所有的美國政治人物都持有相同觀點。尼克鬆就是其中之一,他甚至被英國人視作需要特別關注並努力爭取的對象。


    然而,為了貫徹實施“遏製共產主義”的冷戰戰略,美國還是對印度采取了多方麵的拉攏手段。尤其是在中印邊界爭端問題上,美國公然為印度站台助威,完全無視印度試圖分裂巴基斯坦的行為。


    尤其是在 1959 年的時候,中國平定了西藏的叛亂之後,中國跟印度之間的關係急轉直下,就在這個時候,美國的肯尼迪政府看準時機,於 1961 年開始拉攏印度,表示將會把南亞的戰略從冷戰的政治框架當中移除出來,並且還把印度當成是具有潛力的合作夥伴國家,甚至還給印度一個“支軸國家”這樣的定位。


    然而好景並不長,時間來到 1963 年,肯尼迪遭到刺殺身亡之後,美國政府改變了之前對印度的態度,想要將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間的衝突問題納入到聯合國的框架裏麵去解決,這就讓印度感到非常地不滿,於是印度又再一次向當時的蘇聯靠攏過去。


    而到了 1971 年的時候,印度和巴基斯坦爆發了戰爭,這一次美國選擇站在巴基斯坦這一邊,他們不僅大力支持巴基斯坦,甚至還將“企業”號航空母艦直接開到了孟加拉灣,這一舉動導致美國和印度之間的關係瞬間降到了冰點。後來到了 1974 年,印度成功完成了他們的第一次地下核試驗,美國得知消息以後,馬上就中斷了兩個國家之間的大部分交流活動。


    1978 年,當時的美國總統卡特訪問印度,他向印度提出了一個重要的要求:加入《不擴散核武器條約》,並且允許國際原子能機構對印度的核設施進行檢查。然而,印度毫不猶豫地拒絕了這個請求。這一決定導致了美國立即終止了對印度的所有援助。


    在此後的一段時間裏,直到冷戰結束之前,兩國之間雖然偶爾會有一些互動,但大多數都是低水平的交流。


    整體來看,這段時期,印美關係受到冷戰時期“兩極”格局的限製,再加上美國與巴基斯坦結盟、印度與巴基斯坦對抗以及印度與蘇聯準結盟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使得印美關係總體上顯得冷淡、疏遠,而且還經常出現齷齪和矛盾,一直未能取得實質性的突破。


    接下來進入了第二個階段,也就是冷戰結束後的十年間。在這個階段,印度和美國之間的關係逐漸發生了變化,它們開始相互借助對方的優勢,實現了一種相對平穩的過渡。


    在這個時期,雙方都有著各自的需求和目標。對於印度來說,它希望能夠在國際舞台上獲得更多的認可和支持,提升自身的地位;而對於美國而言,它則需要與印度加強合作,以維護其在亞洲地區的影響力,並應對其他大國的競爭挑戰。於是,在這種背景下,印美關係逐漸走向緩和與密切。


    冷戰結束之後,世界格局發生了巨大變化。蘇聯解體後,美國猶如一匹脫韁野馬,迅速崛起為全球唯一的超級大國。此時,它的目光變得格外銳利,開始將戰略重心轉向亞洲地區,如饑似渴地尋找著每一個可能的機會,試圖在中國周邊建立屬於自己的勢力範圍。而印度,則成為了美國在南亞地區極力扶持和培養的焦點。


    與此同時,印度也在不斷壯大,逐漸成為全球重要的政治力量之一。憑借著敏銳的洞察力和戰略智慧,他們準確地抓住了有利於自身發展的機遇,毫不猶豫地向美國靠攏,以期獲得更多的利益。


    20 世紀 90 年代初期,拉奧總理毅然決然地啟動了印度經濟改革的大幕,放寬了對私人企業和外國資本的限製。這一係列大刀闊斧的改革舉措猶如一陣春風,吹開了印度經濟發展的蓬勃生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長。這股強大的推動力,不僅讓印度經濟煥發出新的活力,更進一步刺激了印美之間的經貿關係,為兩國的合作注入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在這樣的背景下,印美雙方的合作日益緊密,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雙方在各個領域展開廣泛而深入的合作,共同探索新的商機和發展空間。


    雙方在政治、軍事、經濟等諸多領域與美方展開合作,雙邊貿易也呈不斷增長之勢,僅 1995 年年初兩國就簽訂了高達 14 億美元的投資協議和 12 項商業協議,美方在當年一躍成為印度最大的貿易夥伴和最大的投資國。兩國還頻繁舉行有關安全和戰略合作的高層會議,為之後美印關係的持續升級奠定了基石。從 1990 年到 2000 年,印美貿易總額如滾雪球般從 52 億美元擴大到 580 億美元,美國對印投資也從 3.72 億美元飆升到 24 億美元。


    這一時期,印巴衝突和印度公開核試驗成為了當時影響美印關係的關鍵因素。


    至於印度和巴基斯坦的衝突,巴基斯坦政局動蕩、執意發展核武、經濟發展停滯不前、軍人專政,一些高層甚至與恐怖主義糾纏不清,已然成為了一個令人頭疼的盟友。他們在對抗蘇聯前線的地緣價值已化為泡影。因此,在調解印巴衝突時,美國的立場愈發偏向印度。克林頓政府雖然譴責印度在克什米爾地區采取的“軍事暴力”行動,但是也隻是在口頭和外交層麵上指出印度的行為違反了人權,並沒有采取進一步的行動。特別是在 1999 年印巴卡吉爾衝突期間,美國一反常態,沒有站在巴基斯坦一邊,而是致力於通過外交途徑協調解決,與印度的立場逐漸趨同。


    關於印度核試驗,1998 年印度核試驗後,美國雖然按照慣例對印度實施了製裁,但也隻是停止了對印度的非人道主義援助和部分武器技術交易等,所有的製裁基本上都是“象征性”的製裁。印度投桃報李,支持布什總統的導彈防禦計劃和在阿富汗的反恐戰爭。尤其是前者,讓當時遭到許多國家反對的布什總統感到非常高興,放鬆了因核武器而開始的製裁,重新向印度出口武器。


    總的來說,在這一時期,兩國各取所需,在試探中逐漸靠攏,印美關係總體上平穩起步。然而,在表麵的熱烈之下,兩國的核心利益始終存在差異,合作時也難免會留有一手。例如,印度想要成為名副其實的核大國,這與美國限製核擴散的思路相矛盾;印美在巴基斯坦問題上的意見也存在很大分歧。更重要的是,過去的曆史表明,印度作為一個有脾氣的大國,並不一定會完全聽從美國的意見。這些都將成為印度與美國關係進一步發展的阻礙。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這就是印度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開心可可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開心可可並收藏這就是印度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