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度這樣一個擁有多元宗教、文化和種族的國家裏,婚姻製度顯得異常複雜且多樣化。然而,無論怎樣變化,婚姻都始終被視作一項至關重要的社會製度,被公認為人生曆程中的關鍵階段。回溯到曆史悠久的吠陀時代,當雅利安人侵入印度時,他們帶來了獨特的婚姻觀念,對印度社會產生了深遠影響。


    根據印度政府頒布的法規,男性年滿21歲、女性滿18歲後才具備合法結婚的資格,因為這一年齡段被普遍認可為成熟的標誌。


    在印度社會中,婚姻不僅是個人間的情感紐帶,更是家庭與社群間緊密聯係的橋梁。傳統意義上,父母或家族中的長輩們在挑選理想伴侶的問題上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婚姻往往由家長主導,通過精心策劃來保障兩個家庭間的共同利益以及維護各自的社會地位。這種形式便是廣為人知的包辦婚姻製度。從古至今,印度一直保留著包辦婚姻製度這一傳統習俗。在這種婚姻製度下,父母將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當子女到了適婚年齡時,父母便會積極地為他們尋找合適的配偶,即所謂的包辦婚姻。


    然而,在英國殖民統治期間,西方文化逐漸滲透進印度社會,一些人開始對傳統的包辦婚姻製度產生質疑。按照他們的觀點,婚姻不僅僅是男女之間的結合,更是彼此心靈的契合與互補。隻有這樣的心靈紐帶才能真正提升婚姻的價值。因此,他們主張父母應給予孩子們自主選擇生活伴侶的權利。


    盡管如此,在當今的印度社會,包辦婚姻仍然占據主導地位,但其中也發生了一些微妙的變化。如今,父母在決定子女的婚事時,不再像過去那樣獨斷專行,而是更多地考慮到孩子的感受。在安排婚姻大事時,他們會事先征求孩子的意見,並尊重他們的意願。


    總的來說,雖然印度的包辦婚姻製度依然存在,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和觀念的轉變,這種傳統正在經曆一場緩慢而深刻的變革。未來,我們可以期待看到更多的年輕人能夠自主選擇自己的伴侶,實現婚姻中的個人幸福。同時,對於那些堅守傳統的家庭而言,如何平衡傳統文化與現代價值觀,將成為一個需要不斷探索和解決的問題。


    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已經明白,隻有當父母或家人不再強迫孩子跟他或她不想結婚的人結婚時,婚姻才能成功。如果父母幫助孩子根據自己的選擇找到自己的生活伴侶時,孩子的婚姻質量能提高很多。


    在孩子成年後,父母會為孩子組織相親會議,與多名潛在的配偶會麵。父母一般會給孩子拒絕的權利。如果孩子對某個相親對象感興趣,父母則會安排更多次的見麵和交流。當然,如果年長的家庭成員也參與討論他們的兒子或女兒的問題,並提出了一些意見,那麽這個親戚就充當了“讚助者”,他會負責促成這樁婚事。


    除了相親之外,還有一種方式就是通過媒人來介紹。這種方式在印度的農村地區比較常見,媒人通常是一個已婚婦女或者老人,她了解當地的情況,可以幫助雙方家庭找到合適的對象。媒人會先從男方家庭那裏收取一筆費用,然後開始尋找合適的女方家庭。一旦找到合適的女方家庭,媒人就會向男方家庭匯報,並安排雙方見麵。如果雙方都滿意,就可以進入下一步的婚禮籌備階段。


    在印度,婚前準備也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印度的家長或家庭成員會設置媒人,而媒人會選擇同樣希望通過中間角色來完成婚姻的家庭,篩選自認為合適的對象,進行配搭。媒人保持自由裁量權,也會因為促成婚姻的多少,而享有一定的社會聲譽。


    其次,在家長會之前,家庭成員與媒人表達匹配的標準因素,這通常受到兒子或女兒的個人偏好的嚴重影響,這些因素主要包括:宗教信仰、種姓製度、家族背景等。


    宗教與種姓:印度的婚姻製度因宗教和種姓而異。每個宗教、種姓和個人之間的貧富差距都有不同。例如,一個屬於印度教的人通常會選擇與同屬印度教的女孩結婚,而不會考慮其他宗教的女性;同樣地,上層種姓的男性往往會與上層種姓的女性結婚,而非較低種姓的女子。此外,雖然印度憲法規定不準階級歧視,但實際上,種姓製度依然在印度社會中存在。


    家庭狀況:兩個家庭的經濟實力和聲譽應該相當,且能夠互相接納。這意味著雙方的家庭背景需要匹配,以確保婚姻的穩定和幸福。


    職業:男方應該有一份穩定且有前途的工作,這樣才能給家庭帶來足夠的收入和安全感。如果男方沒有一個好的事業,可能會影響到他在婚姻市場中的競爭力。


    教育:男方最好擁有良好的教育水平,或者至少具備比女方更高的學曆或專業資質。這樣一來,兩人在婚後可以更好地溝通交流,並共同麵對生活中的挑戰。


    總之,這些因素綜合起來決定了印度人的婚姻觀念。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和進步,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關注愛情本身,而不僅僅是傳統的門當戶對觀念。他們希望通過自由戀愛找到自己真正喜歡的伴侶,而不僅僅是因為家族背景或職業地位而結婚。同時,一些受過高等教育的印度人也逐漸打破了種姓製度的束縛,追求平等和自由的婚姻關係。這種變化反映了印度社會正在經曆的變革,以及人們對於婚姻觀念的不斷演變和創新。


    印度的婚姻習俗有許多獨特之處。首先,從外貌和身體特征來看,對於新娘而言,擁有姣好的麵容至關重要。而新郎的身高也不容忽視,最好要比新娘高出幾公分,這樣才能展現出男子氣概。此外,年齡也是一個關鍵因素,一般來說,新郎的年齡應當稍長,但也不宜過大。


    然而,在印度,婚姻並非單純建立在外貌和年齡等表麵條件之上。實際上,印度的婚姻受到種姓製度的深刻影響,這意味著他們更注重門當戶對。在印度,不同種姓之間的婚姻被視為禁忌,因為這種結合可能引發社會矛盾和衝突。因此,在結婚之前,需要經過一係列複雜的程序。通常情況下,媒婆(通常由祭司擔任)會介入其中,介紹雙方家庭認識。雙方父母會仔細考慮各種因素,如社會階層、語言、地域和星座等,以確保這段婚姻符合傳統觀念和家族利益。隻有在這些條件都得到滿足後,雙方父母才會決定是否進一步詳談。如果雙方父母認為彼此合適,並且女方父母能夠接受男方提出的彩禮金額,那麽這段婚姻便可以確定下來。接下來,他們將選擇一個黃道吉日,開始籌備盛大的婚禮儀式。


    總之,在印度,婚姻不僅關乎個人幸福,還涉及到整個家族的榮譽與尊嚴。因此,在這個國度裏,婚姻的籌備過程顯得尤為嚴謹且莊重。


    當未來的新娘和新郎之間達成一致意見後,他們將會步入婚姻的殿堂,並舉行一場訂婚儀式來慶祝這個美好的時刻。在城市地區,人們通常期望未來的伴侶在訂婚和婚禮之間的約會期間,能夠共同營造出一段浪漫的戀愛關係。


    在印度,結婚不僅僅是一種社會儀式,更被視為一項神聖的宗教儀式,需要遵循各種傳統的宗教規範。因此,很多印度婚禮都會以盛大且奢華的形式呈現,通常會持續數天甚至長達一周之久。這些儀式常常包含了祈禱、穿著傳統服飾、演奏音樂、跳舞以及品嚐美食等元素,將整個婚禮氛圍渲染得熱鬧非凡。


    此外,印度的結婚習俗作為其獨特的傳統文化遺產之一,也彰顯著濃厚的地域色彩。在新人舉辦婚禮之際,所有家庭成員都必須參與其中,共同見證這一幸福的瞬間。特別是新娘和新郎的母親們,她們在婚宴上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肩負起籌備和主持婚宴的重任。


    值得一提的是,在舉行婚禮之前的幾天裏,還會有一個特殊的環節——婚前典禮。屆時,牧師會親自前往新娘的家中,誦讀祈禱文並為即將到來的婚禮祈福,以確保婚禮能夠順利地舉行。這種古老的傳統讓人們感受到了印度文化中對婚姻的敬重和珍視。在婚禮前一天晚上,新娘的父母要舉行一個小的典禮來歡迎新郎的家人和親屬。通常,新娘的母親要贈送禮物給親家母。但是這段時間是不允許新娘與新郎見麵的,因為那樣將給他們的婚姻帶來不幸。


    婚禮服飾:印度各地對婚禮服裝樣式和顏色的要求各不相同,但多數情況下,新娘會選擇穿著金邊的紅色和白色婚紗。白色代表純潔,紅色寓意生活富足、人丁興旺。新娘會佩戴大量的黃金首飾和珠寶。新郎通常身著白色衣物,上衣是寬鬆的鑲金邊襯衣,下身搭配寬鬆的褲子或圍裙式的布裙。在印度北部,新郎還會頭戴精美的頭巾並佩戴一串串花朵,幾乎將整個臉部遮擋起來;然而在印度南部,新郎頭上則不會佩戴任何裝飾品。新娘的脖子上懸掛著由玫瑰花和金盞草編織而成的大型花環,一直延伸至膝蓋處。


    婚禮當天:新郎家會舉行盛大的宴會來款待賓客。當良辰吉日到來時,新郎會率領一支規模宏大的迎親隊伍前往女方家中迎娶新娘。這支迎親隊伍包括西式鼓號隊以及其他各種樂器演奏者,他們一路上吹吹打打,歡歌笑語,載歌載舞,好不熱鬧!


    終於,新郎帶著浩浩蕩蕩的迎親隊伍來到了新娘家門前。待新娘的家人迎接新郎入內之後,新郎要將事先準備好的朱砂輕輕塗抹在新娘的頭發分縫處。這朱砂最好是呈水狀,以便於流淌至新娘的額頭之上,這樣做的寓意是希望兩人能夠恩愛如初,白頭偕老。


    迎親隊伍返回新郎家後,祭師早已將大米、樹葉、燕麥、玫瑰花瓣等象征財富、健康、幸福、繁榮的各類祭品整齊地擺放在祭壇之上。新郎與新娘並肩而立,他們麵向東方,中間熊熊燃燒著一堆火焰,他們將其視作神明,以火作為見證,莊重而神聖地完成這場盛大的結婚儀式。按照祭師的指示,新人們需要向火中拋擲炒米(即炒熟的大米),以此來祈求火神庇佑彼此,祝願他們的婚姻美滿幸福。


    還有一種獨特的儀式——新郎和新娘需要圍繞著火堆緩慢地轉圈。在這個過程中,新郎會虔誠地朝拜火神,而祭師則會指導新郎用梵語對新娘深情告白:“我如同拉瑪神一般值得讚頌,你恰似梨俱吠陀般值得誇讚,你宛如大地,我仿若太陽。我倆歡歡喜喜地結婚,早生貴子,兒孫滿堂,各個長大成龍成鳳,我們自己也健康長壽。”


    祭司對祭品和新人表示祝福,然後把他們的手握在一起,然後新郎新娘要圍繞火堆走7步,被稱為七步神。其後,新郎新娘向長輩行觸腳禮,即跪在地上用前額去觸長輩的腳,或用手先觸長輩的腳再觸自己的額頭,同時接受長輩的祝福。


    結婚典禮。整個婚禮一共包括三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洗腳,新娘的父母用牛奶和清水為這對新人洗腳,祝福開始他們的新生活。第二個部分是牽手,新娘的右手被放到新郎的右手中,牧師誦讀完聖經,在新郎和新娘的肩頭纏繞24圈白布,象征他們的結合。然後,在帳篷中央點燃一小堆火焰,新娘的兄弟或表兄,表弟帶領新娘和新郎圍繞火焰走數圈(至於具體走多少圈,不同地區有各自的規定)。另外,新娘和新郎的手中必須拿著大米,燕麥,樹葉等,象征著財富,健康,繁榮和幸福。最後,新郎的兄弟們向新人拋灑玫瑰花瓣以驅除邪惡。


    典禮儀式過後,新娘要喂新郎滿滿五口印度糖果吃,說明照顧丈夫和給全家做飯是她應盡的義務。然後新郎再同樣喂新娘糖果,說明供養妻子和全家是丈夫的責任。雙方的親戚給新人額頭點上紅點,並向他們拋灑大米,祝願他們能長久,幸福的生活。


    婚宴。婚宴也是一項重要的活動。宴會過後,開始了婚禮的高潮,因為這時大家開始陸續離開,而新娘也要借機大哭一場,這其中既飽含新婚的喜悅與羞澀,又不乏對娘家的眷戀與依依不舍,從此新娘將與她的丈夫一起開始他們的生活了。


    印度婚姻製度還涉及到廣為詬病的嫁妝問題。在印度,嫁妝是指新娘向新郎和他的家庭提供的金錢、珠寶和其他財產。嫁妝在印度社會中被視為一種社會地位的象征,通常由新娘的家庭負擔。男孩的父母會估計各種物品的支出,如珠寶商,衣服,糖果,家具,旅行,還有所有家庭用品,自行車或汽車,平房或公寓,以及其他雜項費用。女孩的父母必須安排上麵提到的商品。如果遺漏了什麽,婚事就會拖後甚至作罷。這也導致了一些嚴重的社會問題,如對女性的負擔和嫁妝的過度要求。因此,現代的印度仍然是養女為患,高額的嫁妝費用往往使一個家庭不堪重負。


    印度的婚姻製度就像一個被時代遺忘的古老遺跡,雖然曆經歲月的滄桑,卻依然存在著一些問題和挑戰。在印度的婚姻中,家庭暴力就像一個惡魔,經常出沒,婚姻不幸和不滿則像瘟疫一樣蔓延。這可能是因為婚姻的安排是由父母和長輩完成的,而非個人的選擇。


    同時,印度的婚姻製度還存在一些社會不平等和歧視的問題,如性別不平等、地區差異等,就像一道道無法跨越的鴻溝,將人們隔離在不同的世界。此外,印度還是一夫多妻製的國家,婦女必須戴首飾,印度是封建的代表,妻子地位低下,男人掌權,可賣妻和隨時休妻,這些都像一道道枷鎖,束縛著婦女的自由和尊嚴。


    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現代化的到來,印度的婚姻製度也在變革中。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注重個人的選擇和意願,而不僅僅是父母的安排。同時,印度政府也出台了一些法律和政策,以保護婦女的權益和打擊家庭暴力等問題,就像一束光,照亮了人們前進的道路。但是最重要的是,盡管印度在某些方麵已經大大改進,但依然有人遵循包辦婚姻的傳統。所以,男孩和女孩必須告訴他們的父母,他們自己選擇通過安排婚姻的過程,來實現他們的愛。這些婚姻通常被稱為愛情暨婚姻,就像一顆閃耀的明珠,在黑暗中綻放出絢麗的光芒。


    總的來說,印度的婚姻製度是一個多元而複雜的體係,既有著深厚的傳統和文化背景,又麵臨著一些問題和挑戰。隨著社會的變革和現代化的到來,印度的婚姻製度也在逐漸適應和改變,以適應新的社會需求和價值觀。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這就是印度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開心可可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開心可可並收藏這就是印度最新章節